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6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波动的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有没有比那更快的?可能还有。在这个速度之下、波动之下的时候那是菩萨,法身菩萨,他见到阿赖耶,阿赖耶的三细相他看到了,这不是假的。现在我们科学家也发现了,宇宙之间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只有三样东西,能量、物质、信息,这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业相就是能量,见相就是信息,境界相就是物质。但是佛经上比科学家讲得详细,科学家是刚刚发现,实际上状况他还不能详细说明,佛经上有说明。所以对於十法界所有众生种种的欲望、爱好,这个乐是爱好,欲望、爱好、善恶不同,统统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佛教众生就不会教错了,不可能。好像大夫一样,他对你的病状完全了解,用药决定不会用错。我们对佛、对经教要有信心,佛菩萨才能够把我们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毛病把它治掉,依教奉行,决定能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四卷)  2009/12/7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8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说分,发心住。
  我们学到第二段「正明缘境发心」。这一段经文说的是如来十种智力,就是上面讲的「求一切智」,我们学到第四。今天从第五,『种种界差别智』,界是分的意思,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分,就是差别,一个是性的意思,这个地方统统讲差别。譬如我们这个世间,六道里头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讲三有的依报。《大论》里面说「如来於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界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著来的,只要有分别执著,这个界分的现象就普遍的现前。我们知道这个事,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三界统苦,欲界里面因为分别执著非常严重。所以在欲界里面看到,欲界有六层天,六层天是大别,每一层天当中还有小的差别,那就不说,说大差别。好像我们学校读书,我们讲小学、中学、大学,这就好比三界,小学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那都不说,中学、大学亦复如是。所以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虽然生到这一界,这一界里是哪一层,哪个层次不一样,总的来说,与我们的心行、造作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佛教世间人,世间人眼光短浅,他只执著这个世间眼前的事,给他讲太高的,他不相信。中国人实在讲是真的很幸运,许多人都相信西方极乐世界,这真不容易。佛在经上一再告诉我们,这是难信之法,为什么你们信的人这么多?我们从经教这么多年学习,我们有一点体会,大概在过去,我们这些人多生多劫都经过佛法的薰陶,而且过去生当中可以讲多半都是学过净土,所以阿赖耶里面有净土的种子、有阿弥陀佛的种子,在这个世间就很容易遇到。阿赖耶有种子很容易遇到殊胜的缘分,於是引发阿赖耶的种子它又起现行。这一次起现行,希望我们认真的把它抓住,决定不能放松。佛教给我们放下一切执著,这个阿弥陀佛是一定要执著,因为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阿弥陀经》上说「执持名号」,执就是执著,持就是要保持,永远不能舍去,这个非常有道理。其他的东西要放下,阿弥陀佛要抓得紧紧的。
  有同学告诉我,他说有人讲临命终时,连阿弥陀佛佛号也放弃你才能往生。这种话说得没有根据。阿弥陀佛佛号要是放弃,要往生的话,那是明心见性,那不是普通人,在我们念佛人里面(这个净宗法门)是理一心不乱,叫实相念佛。这个境界高,这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跟《华严经》十住菩萨一样,这是十住以上的境界,不是十法界。我们目标不能订那么高,为什么?决定做不到。蕅益大师我们不知道他的本分,本迹因缘我们不知道,他没有暴露身分。他作的《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对这本书的赞叹,说是「即使是释迦、弥陀再来,给《弥陀经》作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我们现在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这样的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我们可以这样说,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那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来救度末法众生的,才能禁得起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赞叹。这桩事情我们要重视。蕅益大师教给我们,他自己说:我只希望我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也很满足。这个话说给我们听的,为什么?如果讲是凡圣同居土下三品往生,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可以说我们现前大众是各个都有分。这就是过去善导大师所说的,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如果你要说是这个上上品,三辈九品里面上辈、中辈,那就真不容易。上辈是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中辈的方便有余土,确实他把分别执著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不容易!那是什么人?是阿罗汉、是菩萨,不是凡夫。所以下三品是我们凡夫,凡夫境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
  可是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比的殊胜,弥陀的愿力不可思议,弥陀的光明普照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诚心诚意念这句名号,就在弥陀光明遍照之中。我们得到阿弥陀佛光明注照,我们自己的光明融合在弥陀光明之中,就像一滴水滴到大海整个消融在里头。这种感受也是说不出,佛家常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天天念佛号,为什么这种感受收不到?你没有融入无量光中。为什么没有能够融入?因为你有烦恼,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是天天在念,愈念就愈接近,但是没融入。放下就融入,我们常讲不要放得很多,放一点点那个感受你就有了,你真正得到佛光加持,为什么?烦恼少、智慧长,这就融入。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要不把五欲六尘看淡、把五欲六尘放下,你就不能够融入。五欲六尘放下,融入少分,刚刚接触,你肯定有感受。所以我们常常讲这十六个字,我也常常比喻,这十六个字做到是没入门,到达门口。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绝不想自己,想什么?想如来正法久住,想一切众生的苦难,求佛菩萨加持保佑每一个人身心健康,每一个家庭幸福圆满,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你想这些。想正法久住在世间,教化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我们常常想这个,我们的心行跟佛菩萨慢慢就相应,自然就融入。佛法修学受用叫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你就有了,这就是接触到佛的气分。所以这个不能不放下,这个不放下我们没有法子感触到,往生没把握。
  自私自利不能有!错了,真错了;名闻利养,是假的;五欲六尘,那是烦恼,那是诱惑;贪瞋痴慢不能有,那是三毒。把这个东西放下,这是到佛的门口没进去;进去,我常常讲那是经典上的标准,不是我说的标准。我说的标准只能带著大家到门口,进不去。进去那一定用佛的标准,那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要断掉,你就证初果。在《华严经》上,你就证得十信里面初信位的菩萨,你是真的入门,你是真正佛的学生,入了佛的小学一年级。不要小看这小学一年级,小学一年级念佛的人往生,他不是生凡圣同居土,他生到哪里?他生到方便有余土。为什么?他得的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里面有浅有深,你看须陀洹就得到,很浅,二果、三果、四果愈来愈深,四果就超越六道。再往上去辟支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往生统统是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里面上品、中品、下品,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所以蕅益大师跟我们这样说,非常值得我们安慰,我们只要把这十六个字放下,放得不彻底也没有关系,你能够放下一半的话,这个下下品往生应该是靠得住,应该没有问题。我们对自己一定要有期望,自己也应该不断向上提升。向上提升没有别的,就是你放下得愈多,你提升的等级就愈向上。如果放下无始无明,我们在《华严经》里面常讲的起心动念,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心里只有一尊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人往生的时候,生到极乐世界,像《华严经》里讲的初住以上,他生实报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实报土里面还有四十二个阶级,这个阶级从哪里来的?无始无明习气。无始无明断了,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可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这都是种种界。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来干什么?是来学习的,是来提升自己的。就跟在学校念书一样,念书为什么?为升级,不能留级,更不能降级。六道里面非常重视善恶业报,你行善生三善道,三善道也是三界,欲界里面的小三界;你作恶有三恶道,三恶道也是界别。你知道、明白了,将来往哪里去,你自己可以能做得了主。佛的智慧、德能太大,不但我们这个世间,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一切众生,他们的心行、所感得的果报,他没有一样不知道。如实遍知,这句话说得好,怎么知道的?这是智慧,这个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所以他能如实遍知。遍知,我们在《还源观》里面学到的,知道所有一切法都有三种周遍,大到虚空法界,小到一微尘,到一毛孔、一毛端,这是事实真相,「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见性的人,这个地方是初住位菩萨,见性的人这个能力就现前,《还源观》讲三种周遍,智慧、德能就现前。佛在《华严》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这个意思,你没有不知道的。
  下面第六句,『一切至处道智』,这一条讲的是果报,「谓如来於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漏是烦恼的代名词,烦恼没有断,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是行为,你将来到哪个地方去,至处就是你果报,佛知道。「涅盘无漏行所至处」,这是阿罗汉以上,就是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诸位要知道,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没有见性,他如果放下起心动念他就见性,他一见性就到初住,就脱离十法界,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都现前。所以这个地方讲四圣法界里面,十法界里的佛,你看这四个层次,佛全知道,「如实遍知」。我们修学必须要记住,在六道里头,只要是无始无明没破、见思烦恼没断,出不了欲界,欲界里面的六道。色界天凭著禅定的功夫,在禅定当中,阿赖耶里面虽然有烦恼的种子,因为他有定功,把种子伏住不起作用,这是定中境界。无色界的定功更深,他连这肉身都不要,肉身是色法、色相,欲是财色名食睡五欲,欲界六层天里面都有,愈往上去愈淡薄,到第六层天就很淡薄。再往上去就是初禅,初禅这个欲望统统伏住,不起现行。初禅以上的天人,财色名食睡都没有了,他不需要饮食,他也不要睡眠,他们活在禅定当中,禅悦为食。禅定当中的乐,我们欲界的人无法想像。
  我们只能在大乘经教里面,佛给我们讲的「法喜充满」,我们也不知道那个法喜是什么滋味。孔老夫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喜悦也相当於法喜,他是学习古圣先贤所引发的法喜,不容易!佛法里面的法喜是把欲放下,五欲放下了,得到法喜,这个法喜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你还有烦恼,你还有尘沙烦恼、还有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放下,统统放尽,法喜现前,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这是我们大乘教里面讲的法身菩萨,他的智慧、德能、相好全现前出来,他没有障碍,所以他对於有漏、无漏众生所造的业报就清清楚楚。有漏,是说六道众生由身口意所造的一些业。无漏,是讲大乘法里面,这个地方讲一乘,一乘其实大乘、小乘都有,用一乘做代表,修戒定慧、道品种种,品是品类,我们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法门也包含在其中,「不漏落生死」,这个生死是讲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两种生死都有,一种是分段生死,后面我们会讲到,另外一种是变易生死。四圣法界里面没有分段生死的现象,只有变易生死,所以明心见性,两种生死都没有了。就像六祖开悟的时候,他老人家所讲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生灭就是没有生死。可是在佛的实报土里面,这四十一个阶级自己知不知道?知道,不清楚。只有习气断尽的究竟佛他知道得太清楚,所以他能说得出。
  底下第七句,「诸禅解脱三昧智」,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定,正拣别不是邪。这个邪正的标准是什么?是依自性为标准,与自性相应的这是正定,与自性相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