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渴倬返墓馓苛耍鞘懿涣恕L裁矗克窍不短兜夭鼐贰N宜担盒校颐蔷屠枚ジ宦プ吧系缡樱男∈辈恢卸系牟シ拧兜夭鼐返穆枷啻K峭饬耍阅且徽笞佑泻芏嗳瞬恢溃憾ヒ宦ッ挥腥耍缡游裁纯诮病兜夭鼐罚抗┭砩竦摹�
我们从他的讯息里头知道,鬼神最喜欢的《地藏经》跟《十善业道经》,最契他们的机,是他们迫切需要的,满他的愿。法宝能解决问题,世间财宝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财宝多了没有不造罪业的。换句话说,给你带来的是麻烦,不是好事情。真正好事情,法宝,我们物质生活清苦一点好,健康长寿。人这一生,什么样生活是最好的?我常常讲,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得失、没有烦恼,身心自在,每天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人叫真正有福。身心没有外在的压力,你说你多自在。
今天在社会上有地位,做高官做到总统、做到首相,忧虑多、牵挂多、烦恼多,内外压力很重。发大财的、亿万财富的亦复如是。他怎么会自在?他怎么会自由?出门要好多个保镳,怕人害他,吃东西怕人下毒,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这日子不好过。所以,你在世间具有的、拥有的地位,拥有的权势,拥有的财富,你想想看你付出多少代价?你要真正想通了,想明白了,这些权势、地位、财富送给你,我相信你也摇摇头没兴趣,我不愿意付出这么重的代价。一生平平淡淡的做一个自在人,快乐!跟佛菩萨做朋友,跟道德之士交往,身心清净,来生不是往下堕落,是向上提升,这要法宝。
所以,我们要真正能够理解,佛在经上常讲、所讲的都是实话,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大富长者有这能力,他的功德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千万不要以为贫道、贫僧不能修福,那你就错了;贫道、贫僧修的福报,世间人不能跟他相比。世间人,哪一个人有大千世界七宝?那在佛法里面除了是转轮圣王、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他们也许有这能力,但是不如贫僧、贫道为人说四句偈。四句偈能帮助人觉悟过来,世间七宝、名闻利养只是教人迷惑,它不教人觉悟,佛法里头四句偈能帮人觉悟。如果他真的听懂了,真的相信了依教奉行,没有不得度的。你不要看他眼前好像很苦,那是什么?别人看他。他那个乐别人看不到!我们读《论语》,孔夫子赞叹颜回,颜回之乐别人看不出来,孔老夫子看出来,他真乐。他乐的什么?他乐的道。物质生活他是真穷,箪食瓢饮,箪是用竹子编一个篓,用这盛饭,吃饭他没有饭碗,喝水他没有杯子。在中国大陆,我小的时候住在农村,农村里面用瓢。瓢是用什么做的?葫芦,叫葫芦瓢。这葫芦一般都是做种子的,它长得很大让它长,长得很老,那个子就可以来年再种,外面壳很坚硬,一劈劈开把它当中挖掉,两个瓢,用这舀水,这是颜回用瓢饮水,没有碗没有杯子,箪食瓢饮。这种生活夫子讲了,要是在别人,别人忧虑感到苦,但是颜回没有在意,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苦,他一天到晚快乐得不得了。他乐的什么?道。那就是孔子在《论语》里面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子得到了,颜回得到了,所以夫子对颜回很赞叹!颜回短命,早死,孔老夫子也非常悲伤,真正最得意的学生就是这一个,不幸早死。
我们现在学了佛知道,他所修积的德行,他享天福去了。这是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不是个普通人。在这世间教化,个人因缘不同,夫子的缘成熟,颜回在这世间的缘不成熟;不成熟,自己功夫成就了,走了。我们今天知道,每一个人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在这世间,这世间大,这《华严经》上讲的无量无边诸佛刹海,你的过去生生世世在哪里?不一定在这世界。夫子在《易经》里头讲「游魂为变,精气为物」,他这八个字也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讲得好!所有这些物质从哪里来的?他不是讲心现识变,那个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他讲「精气为物」,这物质世界是精气变现出来的,精气为物。这六道里面这些人物?「游魂为变」。他懂得,它不叫灵魂,它叫游魂。
游魂很有道理,为什么?人死了之后,佛法讲神识,我们中国社会一般讲灵魂,它真的不灵,要说迷魂倒还像,它确实是迷惑颠倒。但是它的速度非常大,它的速度超过光速,光不能跟它相比,哪个地方有缘,它就到哪里去了,真的是游魂为变。夫子对於宇宙之间的一些奥秘,他不是不知道,他不讲。为什么不讲?没有人懂。如果教人错会了意思,那变成迷信,对社会没好处。所以当说的要说,不当说的不说,圣人教化众生没有不遵守这个原则的。佛在经上讲「应所知量」,他能知道多少跟他讲多少,不能接受的不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叫观机。
真正懂得一切众生的根性程度,他的需要你能够满足他,这叫善教。这些做学生的人皆大欢喜,满足自己的愿望。所以,佛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从经典里面来看,这经典确实有浅深广狭不同。我们从这些地方就能体会到,世尊当年在世,他所接触这些学生程度不齐,真的是应以什么法得度,他就说什么法,就传授什么法,一点都不会错,这是真正叫具足众宝。这宝是性德,具足众宝,明心见性的人他得到了。没有见性,你自己虽然本具,自性本具,不起作用,等於什么都没有。由此可知,佛教导我们学佛第一个目标、真实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连我们念佛法门求生净土都不例外。
我记得我早年在台中求学,刚刚出家之后不久,我到台中去看老师去,遇到那些老同学们,同学很多,同学看到我出家了,都来看我。看我就告诉我,他说:你到底在老师这里得了些什么东西,你一定要告诉我。我说:没有,老师没有特别教我,教学的时候,我们大家不都在一起吗?都摇头,老师说了,他说:你们跟我十年了,什么也没学会,学会的人走了。老师虽然没有指出名字,明明就说的是你!我听了这话,我说:我是学了一点东西。我说:明天来,我给你们做个心得报告。
我画了三个图表,当中有一个图表,我把这学佛终极的目标分作两个,一个是一般的法门,目标是明心见性,一个是念佛法门,往生净土。我先送给老师看,然后再跟他们大家讲。老师看了之后点点头:拿笔来。拿一支笔给他,他把那个往生极乐画一条线,画一个箭头到明心见性,告诉我:往生西方极乐还是要明心见性。我的三个表,老师都肯定了,就是这地方加了一个箭头,这箭头他加的。不要忘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明心见性。我这才明了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这地方见性见不了,障缘太多,魔障太多,求阿弥陀佛加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去干什么?到那里跟阿弥陀佛学,还是明心见性,一见性就具足众宝了,自行化他了,真正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再看第三个名号:
【或名世解脱。】
『世』是世间,世间很复杂,六道是世间,十法界是世间,这是讲大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世间,我们生在这世间,重重烦恼系缚住,这系缚就像绳索,一重一重把我们绑起来,绑得死死的,动弹不得。古人比喻说名缰利锁,这是讲名利。缰是套在马头上的绳索,这马就听指挥了,骑马的人你要马从哪边转弯,你这缰绳一拉它就知道了。你拉右面的,它往这边转,拉这边绳子它往这边转;叫它走慢一点,松,绳子松下来,它就缓慢的走;你要叫它跑,把这两个缰绳拉紧,把它头拉起来,它就开始跑,它懂得。
名就像缰绳一样,你要好名,你就被名所控制。利,财宝,那是什么?枷锁!那就更严重了。披枷带锁,锁是手镣脚铐,刑具!你懂得这意思,然后你就晓得这『解脱』的意思。怎么样把它解开脱离枷锁?这枷锁虽然不是有形的,比有形的还厉害,因为有形的,你总是想办法把它脱掉,解脱掉。这无形的!你迷在里头,生生世世迷在里头,从来没有一个念头要解脱,这事情就麻烦了,愈陷愈深,愈久愈严重,到死都不觉悟,太多太多了。如果他有缘遇到佛菩萨,遇到修道之人,看看修行人的生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无忧无虑。
所以在中国古代做大官的,发大财的,都曾经读过圣贤书,都有智慧能明理。他们交朋友绝对不会少过所谓说方外高人,一生当中总有几个出家的朋友,修道的朋友,道士。时常得空闲的时候访问他们,听听他们说经讲道,这历史上几乎大家都知道的,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好朋友,知交。我们看看中国历代的文人,你看他们的文章,他们的诗词,文做得好,诗词做得好,里头都有禅意。从哪儿来的?都是跟这些出家人,跟这些老道常常做朋友,从那儿得到的灵感。他们的书画、文学作品里面都有禅意,所以它能流传千古。他们懂得这个,懂得解脱,羡慕修道人的生活。
有不少到晚年退休之后,在家很认真的修行,甚至於把自己的产业捐赠给道场。如果产业多的、财力大的建寺院,供养修行人;这财力少一点的,多半是置田地山林,供养道场,给道场做为道粮,所以他们不是捐钱给寺庙,不是的。他买地,他买山,把这山跟地捐给寺庙,寺庙将这山地给这些农夫去耕种,收租。他每年有收获,收获里头拿一部分来供养道场,所以道场的经济收入它有固定的,这是从前佛教寺院庵堂的经济来源。它不是靠化缘,不是靠信徒零星的供养,不是的。寺院不化缘,即使做法会也不收钱,供养是随意的,绝对没有限制。他的生活有固定收入,收租这制度好。
但是在现在,现代行不通了,现在寺院里头没有恒产,收入什么?收入要靠信徒的供养,要靠法会,要靠经忏佛事。於是出家人道心没有了,他天天要忙著生活,他的心不清净。什么是道?清净心是道。心不清净跟一般凡人有什么两样?真正修道人跟出家人不一样的,就是修行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家宗派不同,法门不同,这五条里头重点不一样。禅宗、性宗他们重点在正觉,净土的重点在清净心,但是无论是哪个法门,无论是哪个宗派,总的纲领就是真诚,真诚是总纲领。菩提心之心体是真诚,这一定要知道,然后才能谈得上解脱,在世间法里面所有一切缠缚解开了,脱离了,脱离一切苦,脱离轮回,脱离三界。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五三卷) 2003/5/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53
诸位同学,请看第七鲜少世界,如来名号第四句看起:
【或名遍知根。】
鲜少世界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这世界应当跟我们娑婆世界大致上差不多,也就是善根比较少,烦恼习气比较重,众生在这地方智慧福德都鲜少,当然苦难就比较多了。如果这里头有一部分人觉悟了,我们在中国古籍里面看到过,诸位看《十善业道经》的雍正的上谕里面就说到,如果这地区有十分之一的善人,十个人当中有一个是善人,这地区佛菩萨会保佑。如果这地区有正法,这一个地区的人就有福;如果没有正法,而是邪法很盛的时候,这地区灾难就多了。为什么?邪法是引导人邪知邪见。
正邪的标准就是印光大师讲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八个字可以说是绝对的标准,邪法与这八个字肯定是完全相背。这八个字不好懂,什么叫「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我初出家的时候,还有一位老和尚问我,因为我们那个时候也写一点小文章,引用印光大师这两句话,老和尚跟我说:这两句话太深了,没有人懂!我想对的,有汉学根底的人没有问题,现在人已经不念文言文了,所以这八个字的意思,很少人能够理解,因此我们不能不做详细的讲解。「敦」就是敦睦,用现在的话来讲,和睦相处;「伦」是伦常,伦也是同类。「敦伦」狭义的来说,就是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要和睦相处,要互相尊敬、互相忍让,你这家就和了,社会也和谐了,国家也和谐了,这是狭义的。
广义的来说,我们与同类世间所有一切人都要和睦相处,这是敦伦的广义大意。把自己内心一切分别执著,要把它化开,「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们自己本身也是一样,我本身是个好人吗?一桩错事没做过吗?不可能。夫子讲那圣贤都做不到,除了诸佛如来是完人,一丝毫过失都没有,菩萨还免不了。什么原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