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世界的豪富拥有亿万财产,也能称为有师子。这世间也有一些,在这世间聪明智慧是顶端的人才,学术界里头有奖赏,就是诺贝尔奖金,有奖赏,这些得奖赏的人这也是师子。所以这世间有,我们这世间也有,但是数量可能没有这有师子世界人数那么多,它可能人数比我们多。佛陀示现在这世界,我们看他用的名号,就知道这世间,这世界众生一般生活修学的状况,从名号里面就可以能看到。
『或名大牟尼』,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佛在那个地方示现的只用牟尼而没有释迦,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由此可知,那个世界的人,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一般讲很有爱心,很有同情心,所以释迦这两个字不要用。但是心地跟我们一样不清净,对待别人是很有同情心,但是自己情执很深,心不清净!佛用的名号「大牟尼」,牟尼是清净寂灭的意思,特别提醒他们要修清净心,要修寂灭忍。《仁王经》上讲五忍菩萨,最高的是寂灭忍,寂灭忍下来一等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我们很熟悉,差不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能够得无生法忍,那个地位不得了。无生法忍什么样的菩萨才能证得?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经论上跟我们讲的七地以上,以上就是八地、九地、十地。对,没错!无生法忍确确实实是七地、八地、九地证得的;七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是寂灭忍,就是此地的大牟尼,十地菩萨下品,等觉菩萨中品,妙觉位就是如来果位上品。教化众生不管他能不能达到,要给他最高的标准,希望他向著这目标,向著这方向勇猛精进,努力学习,这是教学的方便。
第二『或名苦行』,这行应当念去声,念苦行(ㄏㄥˋ)。修苦行,不但是在佛门,我们细细去观察,这世间几乎每个宗教都提倡苦行,在中国就是儒家跟道家都不例外,为什么?寡欲清心。把这欲望降低,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由此可知,苦行帮助生智慧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怕苦,人不能吃苦,人要求享受,肯定他不生智慧,不生智慧那就决定生烦恼。众生追求享受,欲望没有止境,所以到天上做到天王了,他还是苦。为什么?他的欲望不能满足,所以佛才讲知足常乐。
世间乞丐,他要是知足,他很快乐。我初出家的时候,在受戒戒坛,道源老和尚给我们讲了个故事,这故事是真的。民国初年,在江苏有一个商人发了财,但是他的父亲在外面讨饭做乞丐,所以他就受很多人的责备:你看你发了财,你们家的生活多好、多享受,你知不知道你的父亲在外面讨饭要饭?他也觉得面子很难看!就派很多人到外面去找,找他的父亲,找了一个多月,找到了,把父亲接回来了。那个破烂衣服把它换下来,洗澡给他换上新衣服,也派了几个人去伺候他,让他好好的在家里养老,也让人尊敬。可是这老先生很奇怪,他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把他那个乞丐的衣服又换上,偷偷的又走了,又出去讨饭去了。很多人问他:你怎么有福不晓得享?他告诉人:那哪里是享福,那是受罪!我这讨饭真正是享受。就像出家人讲的「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没有事情天天游山玩水,晚上天晚了,无论在哪个地方躺著睡一觉就好了。他快乐,他无求,完全回归到大自然,与大自然合而为一体。
当时道源老和尚跟我们讲,佩服到极处。没错,是佩服,我们自己做不到。从这人你看他的思想、他的行持,这就是证明佛经上讲的知足常乐,别人看他是苦,你不知道他的乐趣。然后你回头想一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那么大一个僧团,托钵,也是到外面去讨饭,一天出去托一钵饭,一天就吃一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快乐。苦行是世间人说那很苦,殊不知道在佛菩萨眼光里面,世间人才叫苦行,真苦!佛菩萨这种行,修行人是乐行!已经离苦得乐了。苦是什么?欲望。你有欲望你苦,这些真正修行人没有欲望。所以苦乐没有标准。实在讲,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标准,绝对的标准:离妄想分别执著,随顺法性,大乐!这是个绝对标准。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怎么会不苦?有妄想分别执著,你离不了六道轮回,永远在六道里头打滚,生死疲劳,可怜的是你自己不知道苦,真苦!我们底下一品讲到《四谛品》,就要说这桩事情。
六道凡夫在苦不知道苦,那叫真苦。知道苦的人觉悟了,他一定要离苦。离苦不是改变生活,今天讲的是提高生活水平,不是这个,这不重要;离苦是靠觉悟,觉了之后你就不苦,你就得自在。觉了有智慧,智慧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品质,品质不是在物质,在精神。物质生活随缘,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地藏经》上赞叹如来「知苦乐法」,这一句了不起!为什么?六道里面的人不知道苦乐,彻底究竟知道苦乐法那就是佛陀。
苦行对於修行人决定有利,所以佛陀在世教导我们「以苦为师」,入灭之前跟我们讲了两句话非常重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相辅相成。你要不知道苦行,你的戒行就不清净,你就很难持。如果你要知道苦行的功德利益,你的戒行一定清净,古人为什么持戒谨严,令人赞叹?现在人为什么不能持戒?没有别的,怕吃苦,所以没法子持戒。古人为什么能做到?古人是苦乐已经平等了,没有分别了,没有执著了,而且心地清净。
心地愈清净,需要的饮食就愈少。达到相当清净的程度,分别、执著少了,这身体需要少了,一点点饮食就足够了。一天吃一餐正常,两天吃一餐也正常,阿罗汉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个月吃一餐。你要问他为什么?为了需要。世间人一天吃三餐,还不够,还吃几道点心,他需要,消耗量大,他需要的多,心地清净的人需要量少,太多了没有用处,还是排泄掉。像现在大家开的车,有省油的车,有耗油的车,凡夫是耗油的车,修行人是省油的车,不一样!所以能量的消耗,这我也常讲,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就是消耗在妄想分别执著,消耗在这上面。所以,你能够把分别执著降低,你的消耗量就少了,消耗量少,补充就不需要那么多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苦行我们要懂得它真正的义趣,真实的功德利益,要学习。我们学习随缘就好,不要攀缘,在这社会上,一切都好,不要分别,不要执著,要修清净心,修慈悲心,心地愈清净,你摄取的饮食自然就少了。
第三个名号『或名世所尊』。世是世间,世间是人间天上,「世所尊」省略一点就是世尊,所以世所尊跟世尊的意思相同。这世间为什么要尊重你?你具备圆满的德能、智慧,所以世人才尊重你。在佛经里面常讲的,诸佛有十个共同的德号,像如来、正遍知、应供等等,这是一切诸佛如来性德,随顺自己性德而说的。性德无量无边,略说十种。菩萨成佛统统具足十号,这十号不是别号,共有的德号。我们看了佛的名号,应当要知道,佛弟子在世间,我们要做的两桩事情,第一桩是自学,自己要勇猛精进不断的学习,向佛学习,学习佛的身语意三业。第二桩事情,化他。
自学跟教化别人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不能不知道。我们自己学得好,学得像,这形相就是教化众生。经上不是常讲吗?示相,现相,我们要示现佛菩萨的形相给社会大众看。佛菩萨在哪里?我们这身相代表佛菩萨。你时时刻刻要想到,你走到大众面前,像不像个佛菩萨?我们常常有这念头,常常提醒自己,道业会有进步。哪个地方不像赶紧改过来,赶紧把它修正,这修行!要修理修正,修得很像,得到世间人的尊重。不是佛菩萨好名好胜,不是的。众生尊重你,他就会听你的教诲,目的在此地。你帮助他的,他才能完全接受,他才能得到圆满的利益。
由此可知,尊师重道,不是老师要求你一定要尊重他,那就错了。老师不是这意思,老师看你尊师就晓得你对道看得很重,你会很认真、很诚恳的学习,老师也要特别拿出精神、时间来帮助你,来成就你,是这么个道理。你对老师不尊重,就是对於你所学的不尊重,那老师用不著多费心来帮助你。为什么?没有用,你不能接受,帮助你也是白费心机,他就没有这必要了。由此可知,尊重老师实际上是什么?尊重自己的好学,这才是真实的道理。
第四句『或名最胜田』。田,大家晓得福田,诸佛如来是最殊胜的福田。众生要求福到哪里去求?三宝门中种福田是真的。我们今天看到这世间大富大贵大智大德,无一不是过去生中在三宝门中所种的福。财供养得大富,法供养得大智,无畏供养这护持三宝得长寿,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过去生中肯修布施供养,这一生享福忘掉了,又没有机缘遇到三宝;或者遇到三宝,听信一些邪知邪见,对三宝产生误会。因为社会上说这是迷信,这是消极,这是完全脱离现实,我们对三宝接近的意愿大幅度降低,不愿意接触,於是这一生福田没有了。纵然做一些社会慈善事业,也是福田,没有三宝福田殊胜,三宝是最胜田。
回过头来我们要细细观察一下,现在这三宝是不是真的最胜田?它本来是最胜田,现在这田荒芜掉了,为什么?没有人耕种,杂草丛生。所以说实实在在讲,真的不如世间一些慈善福利事业。要再深入一层观察,这最胜田虽然败坏了,虽然是杂草丛生,依然有不思议的功德,那是什么功德?给一切众生阿赖耶识里面种三宝的种子,真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一历耳根也是永为道种,太可贵了。这一生虽然是不能结果,只要阿赖耶识有这种子,或是在来生,或是在后世,或在多生多劫之后,遇到缘这种子起现行,比什么都可贵,这是一般人看不出来的。所以,虽然这田败坏了,它还有这功德在。这地方如来出世,或者他用这名字,用这名字我们就知道,这社会上大众,许许多多人都喜欢修福,如来慈悲,并不反对,投其所好,示现最殊胜的福田,真正帮助你获得大智慧、大福德。
第五个名号『或名一切智』,这是佛陀名字里面所含的三种智之一。佛陀这名字里面含的有三种智、三种觉,所以这字含多义不翻,在中国找不到一个字汇能有这么多意思,所以还是保持它的音译,然后再加以解释,这字意思很多。三种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种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这字的含义。
在此地这「一切智」是广义的;狭义的说法,这一切智是知一切万法之体性,「万法皆空」,这是一切智,完全是对万法体性上说的,不论现象。现象则是道种智,道,现象的道理。宇宙什么道理而出现的?什么道理形成的?什么道理演变的?目的又何在?这些属於道种智。但是这一切智里面可以包含道种智,所以此地的一切智,应当做圆满的智慧来看待,我们一般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应该这样看法。如果像一般佛门里面单单讲一切智,狭义的来讲,那这是阿罗汉的智慧。阿罗汉有一切智,没有道种智,菩萨有一切智,有道种智,没有一切种智,唯有如来果地上三种智具足。所以此地这一切智应该是圆满的智慧,这名号我们就懂得。
有师子世界,这里头一定有不少人修智慧,我们这世间一般人说求知欲很强。佛也要满足他,这「最胜田」是求福报,「一切智」是求智慧,真的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什么,佛都示现满你的愿。大福德、大智慧不是自己享受,自己享受就没意思了。你想想看,你一生能享受多少?你喜欢吃,你只有这么大的肚皮,你能吃多少?你喜欢穿,你只有这么一个身体,你能穿多少?太有限了!大智慧、大福德一定要有大心量,与一切众生共享,你这智慧福德无有穷尽。如果心量小,只知道有自己,没有别人,你的福报享不了几天就没有了,能享得尽。福报要是回向给一切众生享,你的福报智慧是享受不尽的。所以底下一个名号叫「善意」。
第六『或名善意』。善意、善心、善行,像诸佛菩萨一样,利益一切众生,特别是六道里头一切苦难众生,福田能够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智慧能令这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一开悟,问题才是真正解决。所以福田之所加,那是治标不治本,救急不救贫。智慧的加持,那才叫根本救治,智慧开了,你的德能现前了,福报也现前了。为什么?德能福报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真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是属於性德,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