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讲寺培养僧才的点滴经验 |
|
当前状态:全本 | |
书籍作者:未知 | |
更新时间:2019-07-30 | |
运行平台:MP3/MP4/PSP/手机/电脑IOS | |
关注次数:31 文件大小:7K | |
小说格式:TXT格式 下载 阅读 评论 收藏 |
内容简介
智敏法师 注:本文发表于《台州佛教》1999年总128期上 佛教界当前突出的矛盾,正如赵朴老所说,是合格僧材的奇缺,在浙江省佛协第四届代表大会上,从各地佛教界提出和反映的情况来看,对人材的发展与培养已成本届会议的一个重点问题。“道藉人弘,法依人住”,佛教兴盛的根本,在于合格僧材的辈出,故如何培养出具足正信、教行兼备、严持净戒、真才实学的合格僧材,是关系到佛教兴亡的关键。本人就历年来从事僧伽教育所总结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与体会,在此向大家做个介绍: 本人一贯是从事于僧伽教育的,早在五台山清凉桥学法时,从62年伊始,为本寺一些年青僧人讲过一部《俱舍颂疏》,为培养佛教人材,迈开了第一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佛教事业恢复,本人就从事于各地佛学院的教学工作,有厦门南普陀、莆田广化寺及四川宝光寺等佛学院。从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佛学院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学行不统一。佛学院是以灌输佛学知识为主,对行持则是不加考核的,比丘戒更是无法讲解,因为在每一个班级里,都有沙弥。住持正法的主体是比丘,比丘的切身行持不讲,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缺陷。又只讲知识而不行,则会流于“说食数宝”之讥。二是教学规划无体系、无次第。佛学院教学规划,一般不能做到有体系、有次第。由于师资不足,以授课法师能讲什么,即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使整个教学规划不能按理想来实施。如有某佛学院,唯识、中观二门同时开课,使之学僧中间。学中观者批判唯识,学唯识者反驳中观,各专一门,分成二批。更严重者,对各宗都采用一些教材,杂然一起,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此教学效果,自然不太理想,难以如愿!本人不是佛学院出身的,在上海未出家时,曾进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