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域地区相当于现在的伊位克一带,希腊文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 

间的地方。最古的奴隶制国家发生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两河流域北接 

亚美尼亚高原,南临波斯湾,东与西伊朗山脉为界,西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 

伯沙漠接壤。在地理上,它与埃及同为北非、西亚大干旱地区的一部分,农 

业灌溉全靠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均发源于现今土耳其境内 

的亚美尼亚高原,中游以下向东南平行流入波斯湾。每年3月中旬,上游山 

岳地区积雪溶化,因而定期泛滥。其中低地部分因洪水滞积成为沼泽地带, 

高地部分因烈日蒸晒,很快又都成为旱地。因此这里的自然条件和埃及十分 

相似,农业灌溉必须依靠排涝蓄水。在遥远的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农业居 

民已经开始修建沟渠、堤坝。这在生产水平还很低下的古代,绝非一家一户 

所能为力,必须有比较广泛的组织和联合。对于南部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 

这种联合的需要起了促进的作用。 

     两河流域的政治状况比较复杂。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苏美尔地区开 

始了最初国家的形成过程,出现了十二个城邦国家,以后逐步形成一个统一 

的国家。与此同时,位于苏美尔南部的阿卡德地区也在萨尔贡一世的领导下 

实行了统一,并在统一以后进犯苏美尔,完成了巴比伦尼亚南北的合并。后 

来东部扎格罗斯山区的库提人侵入两河流域,取代阿卡德王朝的统治。以后, 

乌尔兴起,重新统一巴比伦尼亚,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在乌尔第三王 

朝崩溃以后,战乱迭起,直至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重新实现统一。 

然而,在汉谟拉比死后,国力又逐渐衰微,统一的巴比伦尼亚又出现群雄割 

据的局面,并几度受到北方亚述人的入侵。这种衰落状态一直延续到新巴比 

伦王国 (即迦勒底王国)兴起为止。 

     巴比伦遗赠给人类的最有名的文化遗产,是汉谟拉比法典。这一法典制 

定于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原文刻在一个玄武岩石柱上。法典共 

分三部分:引言、本文和结语。法典本文共282条,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 

比较完备。法典的某些条文是非常进步的,如规定了严密的审判程序,而有 

些条文则明显带有野蛮、原始的痕迹,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式的 

同态复仇的规定。巴比伦信奉多神(“巴比伦”一词原意即为“诸神相会之 

地”)。最早期的神大都和天文有关,如苍天之神,太阳之神,月亮之神, 

大地之神。比较后期的神则多数应乎人事,林林总总,有家神、山神、树神、 

水神等。最有趣的是,巴比伦人相信,每人生来便有一个神为他驱邪降福。 

不过由于受到下列两种趋势的影响,也有从多神向一神转化的趋向:一、由 

于征服和扩张,被征服者的神常被置于征服者之神的统治之下;二、少数具 

有野心的地区常常强调他们自己的神的重要性。巴比伦人似乎从未有过灵魂 

不朽之说,他们的宗教是非常现实的。他们赋予神以人性,神亦有喜、怒、 

哀、乐,有善有恶之特点。他们也祈祷神灵,但他们所企求的是现世福祉而 

非求永生和“来世”的享乐。在巴比伦人的想象中也有过天堂,不过那是给 

神而不是给人居住的。他们这些观念,是可以代表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古代人 

的基本思想。另外,在两河流域还盛行祖先崇拜。 

     在巴比伦,奴隶占有制关系比埃及还要发达。贫富悬殊的增大,下层自 

由民生活的困苦,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所有这一切在第一个巴比伦王朝时代 


… Page 27…

  已经强烈地表现出来,我们从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可以知道这一切。在巴 

  比伦,随着生产的发展,天文学和数学获得很大的成就。巴比伦的记数法是 

  目前几乎全世界都采用的阿拉伯记数法的先驱。巴比伦的数学家奠定了代数 

  学的基础,他们已经知道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规则,知道几何学原理,其中 

  包括古希腊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的著名定理。天文学家绘制了肉眼所及 

  的星空图。在思想方面,巴比伦也形成了最初的自发唯物主义观点和无神论 

  观点。比如 《主人与奴隶的谈话》这个文献在当时颇负盛誉。在这部著作中 

  批判了宗教的信条,突出地表现了这样一种思想:谨守宗教指令、向神供奉 

                                                           ① 

  祭品、希望在死后生活中得到好报,都是荒唐无稽的 。 

       古巴比伦最早的文学作品多是宗教神话和传说。有的叙述恩利尔神发明 

  锄头并把它赐予人世的故事,把农业文明的诞生托之于神。有的是关于女神 

  安南娜幽囚地狱和被释放的神话,对自然界荣枯变化提出宗教解释。还流传 

  着关于洪水的传说,叙述神用洪水来淹没一切生物,只有赛苏陀罗根据埃阿 

  神的劝告建造船只得救。这个故事是 《旧约圣经》中洪水传说的渊源。 

       古巴比伦人民口头创作逐渐形成了吉尔伽美什史诗。史诗歌颂的英雄在 

  某些方面代表人类力量对神权的反抗。吉尔伽美什曾经拒绝伊什塔尔女神向 

  他求爱,因之干犯神怒,由天神安努派遣牛精残害乌鲁克的居民。吉尔伽美 

  什没有屈服,在战斗中杀死了牛精,为人民除害。史诗在长期形成过程中吸 

  收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的朴素思想,其中包括人对于生死秘密这一不可解 

  的自然法则的探索。另一些诗中反映了社会矛盾。《咏受难的诚实人的诗》 

  描写一个诚实、正直、按照统治阶级所要求的那样行事的人,却老是没有好 

  报,处于永远不幸之中。他不得不怀疑神是否那样正直,奴隶制是否那样公 

  道。在《主人与奴隶的谈话》一诗中,起初奴隶对主人的一切贪婪欲望都表 

  示服从,后来终于嘲笑主人,说“谁能高得走上天,谁又能大得把大地都填 

  满呢?”当奴隶主要杀死他时,他说,“我死后你也仅能活三天”。这种“与 

  汝偕亡”的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奴隶的反抗精神。 

       古巴比伦的思想文化成就是非常辉煌的。后来希腊和罗马也都受到不少 

  的影响。由于巴比伦思想文化成就多、影响大,所以后来的泛巴比伦论者曾 

  经提出世界文化起源于巴比伦的学说,这是不正确的。各族人民都在各自的 

  历史条件下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而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也一直存在,但不能 

  说某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唯一源泉。人类思想文化作为一个历史发 

  展中的整体,它是在世界各民族的多元思想文化结构中存在和发展的。 



① 参见《哲学史》第1 卷,三联书店1962 年版,第36 页。 


… Page 28…

                    3。印度河、恒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 



     印度是因境内的印度河而得名。印度河流域河川交叉,气候湿润,孕育 

了印度最早的吠陀文明。恒河所经之处雨水丰足,沃野千里,是印度婆罗门 

教、佛教的文化中心,留有无数的历史遗迹,印度人民常常把恒河看作是祖 

国的“母亲”。公元前三千年左右,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印度原始公社 

制开始瓦解。在次大陆的西北部最先产生了阶级社会。当时定居在印度河河 

谷的居民已经使用青铜制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部分从事农业和畜牧 

业,海上贸易已经开始。据发掘所见生产设备、生活设施和贸易资料占有的 

不同,可以推测当对已有私有财产和阶级的存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了奴隶 

制社会。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末开始衰落。 

     就在这个时期,雅利安人的一支游牧部落从中亚侵入印度,雅利安人和 

印度土著居民融合以后,创立了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文明的痕迹在印度最古 

老的宗教历史文献 《吠陀》中可以看到。公元前一千年至前一千年中叶,印 

度雅利安人又从印度河流域向东迁移至恒河、朱木那河流域平原之间,印度 

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中心也由印度河流域转移到恒河流域。 

     自古以来印度就是一个宗教十分流行的国家。宗教对印度人民的社会和 

文化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世界上几个大宗教如婆罗门教、印度教、佛 

教和地区性的耆那教、锡克教等都发源于印度。印度社会一个主要特征是盛 

行着种姓制度。婆罗门教与印度教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和巩固了 

社会不平等的等级制度。种姓是以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为特 

征的社会等级集团。古代婆罗门教法典把种姓划分为四种瓦尔那 (原有“颜 

色”的意思):婆罗门 (祭司)、刹帝利(武士、贵族)、吠舍(农民和手 

工业者)和首陀罗 (奴隶),还有种姓以外被称为第五种姓的旃陀罗(贱民 

或“不可接触者”)。一个人生下来就属于他父母所属的种姓,各个种姓有 

着各自不同的职责和义务,包括传统的职业、一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种姓制度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主要标志。印度民族、语言、地区已造成了 

横的分割,而宗教的种姓制度又促进了纵的藩篱。 

     梵文的产生是古代印度文化中的一项杰出成就,它约形成于公元前8世 

纪。但是在几个世纪中,梵文书写似乎主要只局限于商业事务方面,少量用 

于思想文化。甚至佛教的教规,在公元前3世纪也没有形成文字。在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内,印度古典文化是靠传诵、记忆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在印度的 

古典文化中,与吠陀圣典同居重要地位的是《摩诃婆罗多》(又名大战诗) 

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两大史诗的内容都是传说中的远古的历史事件, 

经长年累月代代相传,逐渐增加内容而形成。印度人以“他处有的此处也有, 

此处没有的,其他地方绝对找不到”来赞誉《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的规 

模确实举世无双,全诗约近二十万行之多,相当于荷马两史诗之和的八倍, 

是印度古典文化的一大遗产。在篇幅不一的十八章故事中,史诗叙述了属堂 

兄弟关系的班度五个王子与俱卢一百个王子之间,因王位继承问题所引起的 

十八日大战,即班度军七师与俱卢军十一师的激烈战役,其间穿插许多神话 

和传说,包含宗教、伦理、哲学、法治以及人伦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有 

古典印度文化百科全书之称。这部史诗在叙述伟大战役间隙,插入了一部分 

哲理性的对话,这就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哲学诗篇——《薄伽梵歌》,意 

译即“神之歌”。它受崇敬的程度仅次于“吠陀圣典”,被比喻为印度的“新 


… Page 29…

约”,并且像“圣经”和《古兰经》一样,在法庭里被用以监誓,是以后印 

度教的重要圣典。 

      《罗摩衍那》的修辞优美,是辞藻华丽的古典梵语文学先驱。这部史诗 

比较短,约五万行。根据印度的民间传说和本诗首尾部分的介绍,它是受神 

的启示,由诗圣蚁垤仙人编写而成。这部史诗的结构比较严谨,主要描写神 

化了的英雄罗摩及其远征锡兰的故事,反映了雅利安人国家如何向南扩张的 

情景,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史诗将罗摩作为毗湿奴的化身而加以崇拜,对印度 

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两大史诗对于后世印度文化的影响几乎是难以估量 

的。除了《摩诃婆罗多》第六章《薄伽梵歌》成为印度的圣典,直到今日仍 

是印度人的精神食粮以外,印度最古最有系统的法典——《摩奴法典》中有 

许多章句,都可在《摩诃婆罗多》中找到,后世的许多印度文人,常常以两 

大史诗的“插曲”或其中的一个场面为蓝本,撰写戏剧和诗歌。 

     古代印度的科学产生也跟宗教需要有关。天文学是出于祭典的需要,即 

祭典需正确测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数学也起源于祭祀的需要,并且和天 

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古代印度人对数目的看法,大都带有宗教哲学意义。“数 

论”哲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