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脾。故阴受之。言浊气之在中也。)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六腑为阳。故阳受之。邪入六腑。五脏为阴。 
故阴受之。邪入五脏。各从其类也。)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六腑者。谓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阳明病。 
则六腑之气皆为之病矣。阳明主肉。故身热。不时卧者。谓不得以时卧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 
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故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阳明气厥。则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 音嗔。入五脏者。谓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太阴病。则五脏之气皆为之病矣。 、 
胀也。脾气逆则胀满。太阴为开。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而为飧泄。久则为肠 矣。)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者。承 
上文而言。脏腑阴阳之为病者。总属太阴阳明之所主也。喉乃太阴呼吸之门。主气而属天。咽乃阳明水谷之道路。属胃 
而主地。所谓阴阳异位是也。公遐曰。阴阳异位之道。可得闻乎。曰。阴阳二气。总属阳明水谷之所生。清中之清者。 
上出于喉。以司呼吸。所谓清阳出上窍也。清中之浊者。足太阴为之输禀于四肢。资养于五脏。所谓清阳实四肢。浊阴 
走五脏。故经言足太阴独受其浊。阳明者土也。位居中央。故主地。是在脏腑阴阳而言。则太阴为阴。阳明为阳。在天 
地阴阳而言。是受清者为天。受浊者为地。是以九候之中。阳明与足太阴主地。手太阴主天。)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手太阴主气而主皮毛。故风气乘之。身半以下。足太阴阳明皆主之。故感地之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 
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此言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是以上下四旁。无 
处不到。盖脏腑阴阳。十二经脉之精神气血。皆中土之所生。阴者注阴。阳者注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 
者。下行极而上。(此言邪随气转也。人之阴阳出入。随时升降。是以阳病在上者。久而随气下行。阴病在下者。久而随 
气上逆。)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上先受之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下先受之 
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清气在下也。)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 
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胃为阳土。脾属阴土。畅于四肢。坤之德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 
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四肢者。五脏六腑之经俞也。经云。人之所受气者 
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血气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 
络也。盖四肢受水谷之气者。由脾脏之转输。脾之转输。各因其脏腑之经隧。而受气于阳明。是以脉道不利。则筋骨肌 
肉。皆无气以生养矣。)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 
主于时也。(春夏秋冬。肝心肺肾之所主也。土位中央。灌溉于四脏。是以四季月中。各王十八日。是四时之中。皆有土 
气。而不独主于时也。五脏之气。各主七十二日。以成一岁。)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 
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此言脾之所以长旺于四脏者。得胃土之精也。阴阳并交。雌雄输应。故能生万物而法则天地。 
交会于上下。分王于四时。)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膜、募原也。言有形之津液。不 
能以膜相通。)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伯言太阴之为胃行其津液者。 
由经脉之相通也。太阴者。三阴也。三阴者。至阴也。以其阴之至。故能行气于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上膈络嗌。脏 
腑之经络相通。故能为胃行其津液。)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阳明者。表阳也。为五脏六 
腑之海。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如海之行云气于天下也。)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 
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此复言三阴三阳。所以受气于太阴阳明者。气也。如脏腑四 
肢。受水谷之津液者。各因其经脉而通于太阴阳明也。故反复以申明之。朱卫公曰。曰脏腑。曰四肢。盖四肢之荣俞。 
脏腑之经络也。) 

卷四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属性: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此篇论阳 
明乃阳热之经。病则热盛而为狂也。阴阳系日月论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 
于前。故曰阳明。是阳明乃三阳合并。阳热独盛之经矣。夫三部九候之道。总不外于脏腑阴阳。血气虚实。是以通评虚 
实论曰癫疾。曰厥狂。曰痫惊。盖癫疾者。三阴之实证也。厥狂者。三阳之热狂也。痫惊者。阴阳五行之实邪也。是以 
此篇复论其阳盛之狂焉。朱永年曰。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藉阳明水谷之所资生。病则阳热盛而津液竭矣。)岐伯对曰。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伯言阳明之所以热盛者。乃脉病也。阳明之脉者。乃胃之悍 
气。别走阳明。悍热之气盛。则胃腑之气虚。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 
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此言三阳之气。主于皮肤肌腠之间。邪客之而易于为热也。太阳之 
气主皮毛。阳明之气主肌肉。少阳之气主胸胁。言三阳之气。主于肤腠气分之间者也。夫邪之中人。始于皮毛。次于肌 
肉。以及于经脉。邪在肌腠。则合于阳明气分之阳。入于经脉。而阳明又多血多气。是以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也。) 
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此言胃络之上通于心也。惋、惊恐貌。厥气上逆于肺则喘。 
逆于心则惊。经言阳气入阴。阴阳相搏则恐。如人将捕之。盖阳明之热。上逆于少阴。阴阳相搏。则恐而恶人也。)帝 
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连、谓脏腑经络之相连也。盖手太阴之脉还 
循胃。阳明之络通于心。如热邪厥逆于上。干于心肺之经而为喘惋者生。干于心肺之脏则死矣。)帝曰。善。病甚则弃衣 
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此复问其病甚而为狂也。) 
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经言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 
五脏。故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矣。盖阳盛则升。四旁俱盛。故能升高。)帝曰。其弃衣而走者 
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阳明之气主肌肉。故热盛于身。身热。故弃衣而走也。伤寒论曰。阳明病外 
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盖热在外。故不欲衣。)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胃络上通于心。阳盛则心神昏乱。故使人妄 
言骂詈。不避亲疏。如热盛于胃。则不欲食。不饮食。故妄走。盖四肢禀气于胃故也。此言热盛于形身之外内上下。而 
见证之各有不同焉。以上十一篇。论三部九候之道。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有寒热阴阳。有脏腑虚实。故曰。土者。 
生万物而法天地。是以末结脾胃之阴阳并交。雌雄输应。而并论阳明之实证焉。) 

卷五
热论篇第三十一
属性: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此论热病。故篇曰热论。盖论外因之热病也。太阳之气主表。阳明之气主 
肌。凡外淫之邪。始伤表阳。皆得阳气以化热。故曰凡病热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 
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六日气周。七日来复。死于六七日之间者。六经之气已终。而不能复也。 
愈于十日以上者。七日不作再经。十三日六气已复。故愈。)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巨、大也。属、会也。 
谓太阳为诸阳之会。)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风府、穴名。在脑后发际内一寸。乃督脉阳维之会。督脉者。 
总督一身之阳。与太阳之脉。挟背下行。言太阳之气。生于膀胱。出于胸胁。升于头项。主于肤表。太阳之脉。起于睛 
明。会于风府。挟督脉循行于背。经气皆阳。故为诸阳主气。)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为者。谓太阳 
之气为之也。太阳标阳而本寒。天之寒邪。始病太阳之气者。同气相感也。得太阳标阳之化。是以则为病热。所谓病反 
其本。中标之病。治反其本。中标之方。言本寒邪而反为热病。反以凉药治之。是病太阳之标热。而不病天之阴寒。是 
以热虽甚不死也。)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是阴寒之邪。得阳 
气以化热。虽传入于三阴。而亦为热病。七日来复于太阳。不作再经。而其病自愈。若两感于寒者。阴阳交逆。荣卫不 
通。故不免于死。)帝曰。愿闻其状。(状、形象也。伤寒之邪。病三阴三阳之气。而兼涉于皮肤肌络之形层。故曰状者。 
谓无形之气象。有形之形层。)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太阳之气主皮毛。故伤寒一日。太 
阳受之。阳气在上。故头项痛。背为阳。故腰脊强。此言始病。太阳之气也。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 
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七日来复于太阳者。此六气之相传。不涉有形之经络。故首论太阳而不言太阳之经也。 
然伤寒为病。变幻无常。有病在六气。而不涉六经者。有经气之兼病者。有气分之邪。转入于经者。为病多有不同。是 
以太阳只言气而不言经。阳明少阳。兼经气而言也。倪冲之曰。有云素问言其常。而常中有变在焉。)二日阳明受之。阳 
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阳明之气主肌肉。身热者。病阳明之气也。病虽在气。而阳 
明之脉。挟鼻络目而属胃。故有目疼鼻干之形证。胃不和。故不得卧也。杨君立问曰。六经伤寒。既病在气。奚复见有 
形之证。曰太阳曰阳明者。谓无形之气也。以有形之病。证无形之气。非实病于经也。若邪在经则溜于腑。不复再传少 
阳及三阴矣。)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少阳之气。主枢主胆。胆气升则诸阳 
之气皆升。所谓因于寒。欲如运枢也。诸阳之气。从枢胁而出于肤表。太阳主表。阳明主肌。少阳主胸胁。胸胁痛而耳 
聋者。病在气而见有形之经证也。)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脏者。里也。阴也。言三阳之 
经络。皆受三阳邪热之病。然在形身之外。而未入于里阴。可发汗而解也。)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 
腹满而嗌干。(六经之脉。皆外络形身。内连脏腑。三阴之脉。言内而不言外者。谓伤寒之邪。随阴气而循于内也。杨君 
立曰。即此可见病在气而见于经证也。)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气相传。虽 
入于里阴。而皆为热证。故燥渴也。)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厥阴木火主气。故烦满。 
脉循阴器。故囊缩也。)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夫经络受邪。则内干脏腑。此言 
六气相传。而经脉亦病。是以荣卫不行。脏腑皆伤。而为死证也。)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此所 
谓两感者。承上文而言。荣卫血气皆伤。以致脏腑俱病。故不免于死。若止于气分相传。六日已周。七日来复于表阳。 
则太阳之病气渐衰。而头痛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