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 
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客于头项者。谓客于风府也。伯言邪入于风府。循膂而下。留 
其处者。有虚实之不同。若邪中异所。则无有早晏矣。虚实者。早晏也。言卫气虚而日下。则其发日晏。卫气实而日上。 
则其发日早。此邪从风府而留于脊膂之间者也。若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矣。如邪中于头项。卫气行至头项而病作。 
中于腰背手足。邪即舍于腰背手足之间。卫气行至腰背。与腰背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卫气行至于手足。与手足所舍 
之邪。相遇而病作。此或发于早者。每日早发。或发于晏者。每日晏发。非若客于风府之邪。日晏而日早也。张兆璜曰。 
风府循督脉而下。至脊内循冲脉而上。乃卫气之隧道。故邪留于此内者。遇卫气之日上日下。而病有早晏之分。)卫气 
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卫气之所在者。谓卫气 
行至邪气所在之处。与邪相合而病作。故风邪或中于头项。或中于腰背手足。无有常处。非定客于风府也。夫卫气之行。 
至于所在之处而发。必开其腠理。腠理开。然后邪正相合。邪与卫合之处即其府也。)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 
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夫 疟皆生于风。然病风者。常在其处。病疟者。休作有时。故帝有此问。)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风邪则伤卫。故病风者。留于肌腠筋骨之间而 
不移。疟气舍于荣。故随经络以内薄。与卫气相应乃作也。)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 
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风寒曰凄。水寒曰沧。盖夏时暑热 
溽蒸。腠理开发。或汗湿从风。或得之于沐浴。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至秋时复伤于风。风寒两感。是以寒热之病成 
矣。按此节所论先寒后热。与上节不同。上节以夏伤之暑。藏于荣之所舍。秋受之风寒。与卫气并居。盖荣为阴。卫为 
阳。此气得阴而内薄。得阳而外出。是以荣舍之邪。先行于阴而为寒。复行于阳而为热。此乃吾身中之阴阳寒热也。此 
节论夏受凄沧之水寒。秋伤于风之阳邪。此论天之阴阳寒热也。是以经旨少有不同。学人亦宜体析。)夫寒者阴气也。风 
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天之阴邪。感吾身之阴寒。天之阳邪。感 
吾身之阳热。是以先受之寒。先从阴而病寒。后受之风。复从阳而病热。病以时作者。应时而作。无早晏也。)帝曰。 
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王冰曰。以其先热。 
故谓之温。倪冲之曰。此天之阴阳。病患身之阴阳。阴阳两感。是以寒热交作。虽有先后之感。与故病新病不同。学 
者亦宜体认。)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其者。承上文而言。 
上文之所谓温疟者。邪气藏于骨髓之中。骨髓者。肾藏之精气所生。故久而不去。则与肾气相合。是以温疟之病气藏于 
肾。其气先从内而出之外也。从内出之外。故阳病极而复反入之阴。其但热不寒者。邪气藏于骨髓之中。而肾阴之气。 
先与骨气相绝。是外邪不及于里阴。而独发于阳也。热伤气。故少气。心恶热。故烦冤。手足为诸阳之本。故手足热。 
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此温疟之不复寒者。名曰瘅疟。瘅、单也。谓单发于阳而病热也。卢子繇曰。瘅疟有二因。 
此其一也。)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 
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岐伯曰。经言 
无刺 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其为病逆。未可刺也。( 音稿漉音鹿。阳热为有余。阴寒为不足。经 
言。引灵枢顺逆篇而言。 、热甚貌。浑浑、邪盛而脉乱也。漉漉、汗大出也。言当此之时。邪病甚而正气逆。故未 
可刺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 
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此言寒热始盛之时。乃阴阳之气交并。正气错乱未分。故未可刺。张兆璜 
曰。此言热为阳实而有余。寒为无气而不足。所谓有余不足者。阳气邪气也。)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上节论阳气虚实之寒热。此论阴阳胜并之寒热。皆属阴阳未和。而邪气方盛。俱未可刺。)疟者。 
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此复论在天阴阳之邪而为寒热也。风者阳邪也。寒者阴邪也。风寒之气。变幻不常。如 
病风而为热。极则阴邪之寒气复至。病寒而为寒。极则风邪之阳热复至。当如寒热虚实之有三因也。)病之发也。如火之 
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上节论阴阳交并。正气未分。故未 
可刺。此承上文而言。邪气方盛。未可刺也。邪气之发。如火之烈。如风雨之不可当。故经言方其盛时而取之。必毁伤 
其正气。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兵法云。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避其来锐。击其惰归。倪冲之曰。 
如火之烈。阳热盛也。如风雨不可当。阴寒盛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 
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邪气未发。则正气未乱。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去。所谓治未病也。若待 
其已发。虽良工弗能为。为其气逆故也。上节论治其已衰。此先治其未发。)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早者。 
谓病之未发。晏者。谓病之已衰。)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 
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此申明治未病 
之法也。且者。未定之辞。言疟之将发。阴阳之将移。必从四末始。盖三阴三阳之气。从手足之井荥而更移也。如病在 
阳而阳已伤。则阴经将从而受之。故当先其未发之时。坚束其四末。令邪在此经者。不得入于彼经。彼经之经气。不得 
出而并于此经。审其证而候其脉。见其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而去之。此阴阳真气。往来和平。而未得交并者也。倪 
仲宣曰。疟气舍于皮肤肌腠之间。故病见于孙络。)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言疟病未发之时。其脉候证候。何如 
而应。)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言疟气者。有阴阳更并 
之盛虚。皆当气之所在也。如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欲知脉与病之相应。但审证之寒热。脉之躁静。则 
知病之在阴在阳矣。)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言阴阳之所以更盛更虚者。卫气行之也。 
卫气者。行阴而行阳者也。是以卫气相离。其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 
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六腑者。谓六腑 
之募原也。六腑之膜原者。连于肠胃之脂膜也。相失者。不与卫气相遇也。盖六腑之募原。其道更远。气有所不到。故 
有时相失。不能相得其邪。故或间二日。或数日乃作也。倪冲之曰。藏之膜原而间日发者。乃胸中之膈膜。其道近。六 
腑之膜原。更下而远。故有间二日。或至于数日也。张介宾曰。按本经言疟之间二日。及数日发者。以邪气深客于六 
腑之间。时与卫气相失。其理甚明。丹溪以作于子午卯酉日者。为少阴疟。作于寅申巳亥日者。为厥阴疟。作于辰戌丑 
未日者。为太阴疟。此不过以六气司天之义为言。然子午虽曰少阴。而卯酉则阳明矣。巳亥虽曰厥阴。而寅申则少阳矣。 
丑未虽曰太阴。而辰戌则太阳矣。如三日作者。犹可借此为言。若四五日者。又将何以辨之。殊属牵强。倘按此施治。 
未必无误。学人不可执以为训。马玄台曰。本经言间日数日发者。邪与卫气不相值。何丹溪乃以为三日一发者。受病 
一年半。间日一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者。受病一年。不知何据为然。董帷园曰。看书当参讨经义。庶不为前人 
所欺。)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言阴阳更胜。而有甚与不甚。故阳热甚则渴。或不甚则不渴 
矣。)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言有不必夏伤于暑。而为病疟者也。)岐伯曰。此应四 
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伯言夏伤于暑。 
秋必病疟者。此应四时者也。应四时者。随四时阴阳之气。升降出入而为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反四时者。非 
留蓄之邪。乃感四时之气而为病也。秋时阳气下降。天气新凉。故感秋凉之气。而为病者寒甚。冬时阳气伏藏于内。即 
受时行之寒。得阳气以化热。故寒不甚。春时阳气始出。天气尚寒。故恶风。夏时阳气外泄。腠理空疏。故多汗。此随 
感四时之邪。而即为病疟也。倪冲之曰。春伤于风。故恶风。夏伤于暑。故多汗。秋伤于湿。故寒甚。冬伤于寒。则为 
病热。故寒不甚。盖言风寒暑湿之邪。在四时而皆能病疟也。)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此复 
问前节温疟之病因。是以帝问温疟与寒疟。病皆安舍。而伯只答其温疟焉。盖寒疟之因。已谕悉于前矣。但前节以先伤 
于风。后伤于寒。为温疟。此论先出于阳。后入于阴。为先热后寒。一论在天阴阳之邪。一论形身中之阴阳出入。文义 
虽殊。而理则合一)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 
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后寒。名曰温疟。(藏真下于肾。 
肾藏骨髓之气也。冬气通于肾。故邪藏于骨髓之中。而内与肾气相合。夫至春阳气大发。而邪不能自出者。邪藏于骨髓 
之中。而气行骨外故也。脑为精髓之海。脑髓烁者。暑气盛而精髓烁热也。肌肉消者。腠理开而肌肉消疏也。汗乃肾藏 
精髓之所化。或有所用力。则伤动其肾气。是以所藏之邪。得与汗共并而出矣。夫骨气与肾气相合。故病气藏于肾。其 
气先从内出之外也。从内出外。则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气从内出之外。故病复反入之阴。张兆璜曰。故先热而 
后寒者。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名曰瘅疟矣。故字宜着眼。)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 
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 
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反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此复论瘅疟之有因于内热者也。肺主周身之气。肺素有热。故气盛于身。其气厥逆上冲。故不泄于外。而但实于中。 
此外内皆实者矣。气止实于外。则邪不能外侵。故因有所用力。腠理开而后邪舍于皮肤之内。中气实则邪不能内入。故 
其气不及于阴。而单发于阳也。心主血脉之气。气内藏于心者。谓邪藏于血脉之中。而气内通于心也。内藏于血脉之里。 
外舍于分肉之间。阳气盛而无阴气以和之。是以阳热不衰。而令人消烁脱肉也。前节论外因之瘅疟。此论兼有内因之瘅 
疟也。故金匮要略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 
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是阴气绝而阳气独发者。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亦名瘅疟。是瘅疟之有二证也。 
张兆璜曰。邪舍于血脉之中。而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