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身。大有关于病机。学人宜体认无忽。)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 
妄。暴热消铄。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少阳之气。合于三焦。故热客于胃。盖三焦之原。皆出于胃 
间也。三焦与心主包络相合。故烦心心痛。三焦之脉。上入耳中。络目锐 。故淫上则为耳痛目赤。淫于中则为呕饥。 
淫于下则为溺赤少腹痛。下沃赤白也。善惊谵妄暴热者。阳明胃经热也。三焦之气。蒸津液。化营血。消铄者。热盛而 
血液伤也。草萎者。暑热在上也。水涸者。火气在下也。介虫乃屈者。暑热在于气交之中。人与天地参也。王子律曰。 
少阴与少阳君相相合。在少阴反提出三焦二字。又曰。炎暑至。在少阳止微露其端。皆经义微妙处。)阳明之胜。清发于 
中。左 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 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金气寒肃。故清 
发于中。金胜。则木气受亏。故为胁痛 疝。清气在下。则为溏泄。在上则为嗌塞。大凉肃杀。淫胜极也。是以华英改 
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者。阳明燥金。上及于肺。同气相感也。)太阳之胜。凝栗 至。非时水冰。羽乃后 
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 
皮肤痞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太阳寒水气胜。故凝 且至。非 
时水冰者。胜气在于岁半以前。是以羽虫后化也。灵枢经曰。足太阳是主筋所生病者为痔。疟者。太阳寒热之邪也。厥 
逆而入于胃者。水侮土也。胃络上通于心。故心痛也。阴中乃疡。是以隐曲不利。而互引阴股。足太阳主筋。故筋肉拘 
苛也。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邪入于经也。皮肤痞肿者。太阳之气主表也。腹满食减者。水气乘脾也。热反 
上行者。太阳之气。随经上入脑。还出别下项。太阳经脉。起于目内 。故目如脱也。寒入下焦者。太阳标阳而本寒。 
是以阳热上行。而阴寒下行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 
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 
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治诸胜气。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 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 
泻之。各安其气。则病气衰去此治之大体也。)帝曰。六气之复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 
暴痛。偃木飞沙。 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 
绝。死不治。(复者。谓三阴三阳之气。受所胜之气胜制。郁极而复发也。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阴之气。郁而欲发也。 
偃木飞沙。郁怒之气大腹也。 虫不荣。风气发而土气衰也。厥心痛者。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此厥阴之气干 
于心也。汗发者。风热之阳。加于阴也。呕吐饮食不入。木淫而土败也。筋骨掉眩。风气盛也。清厥者。风淫于上。阴 
气下逆也。痹者。闭而痛也。冲阳、胃之动脉。此风气盛而土气绝也。按六气之胜复。与五运不同。五运不及之岁。有 
胜气而子气为母复仇。六气之胜复。无分太过不及。有胜则有复。无胜则无复。胜甚则复甚。胜微则复微。而所复之气。 
即是所郁之本气复发。非子复母仇也。故曰。厥阴之复。少阴之复。与气交变章之论复不同也。六微旨大论曰。寒暑燥 
湿风火。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盖谓六气主岁。无论司天在泉。如上下和平。无有胜复。此气之 
德化也。用者胜之始。变者复之机。此胜复而为民病也。张介宾曰。按前章天地淫胜。只言司天六脉绝者不治。而在泉 
未言。此章于六气之复者复言之。正以明在泉之化。盖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 
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 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 
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 
不复。病 疹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燠热、郁热也。烦躁、火烦则阴躁也。鼽嚏、 
燠热上乘于肺也。少腹绞痛。少阴之阴气发于下也。火见燔 、君火之气发于上也。嗌燥、火热烁金也。夫阴寒在腹。 
则注泄。得火热之气则注止。少阴标本并发。是以注泄分而时注时止也。气动于左者。君火之气。发于左肾之水中。上 
行于右者。肺肾上下相交。肾为本而肺为末也。火淫肺金。则咳而皮痛。金主声。故暴喑也。心痛者。火气自伤也。郁 
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洒淅振栗者。阴阳相搏也。寒已而热者。少阴之阴寒。从火化而为热也。是以渴而欲 
饮。少气骨痿。盖火盛则少气。热盛则骨痿也。隔肠、小肠也。哕者。小肠之气不通。逆气上走心而为噫也。赤气后化 
者。复在五气终气。是以流水不冰。 疹疮疡。乃热伤气血。火热铄金。故天府绝也。)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 
饮食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螈尤甚。呕而密默。唾 
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溪绝。死不治。(气极则变。举、发也。阴湿之气盛。是以体重中满。饮食不化。胸中、 
膻中也。宗气之所居。阴气上逆。是以胸中不便。咳喘有声者。饮乘于肺也。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鳞见于陆者。 
土崩溃也。头项痛重。而掉螈尤甚者。所谓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也。 
呕者。湿乘阳明也。密默者。欲闭户牖而独居也。脉解篇曰。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 
独闭户牖而居。盖阳明者。表阳也。太阴者。三阴也。阴变而乘于阳。则阳欲尽而阴盛。是以唾吐清液也。甚则入肾。 
下乘冬令之寒水也。肾开窍于二阳。故曰窍泻。夫太阴居中土而旺于四季。是以胜气胜于四时。复气在于岁半以后。故 
止乘肺胃之秋金。冬令之肾水也。)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 。介虫乃耗。惊螈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 
上行。面如浮埃。目乃 螈。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 
饮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 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少阳之火。复发于秋冬 
之时。是以枯燥燔 。介虫乃耗。谓木枯草焦。而甲虫耗散也。惊螈咳衄。热乘心肺也。便数憎风。表里皆热也。面如 
浮埃。面微有尘也。手足少阳之脉。皆上系于目。故目乃 螈。火气内发者。阴火发于内也。上为口糜。发于上焦也。 
发于中焦则呕逆。发于下焦则血溢血泄也。发而为疟者。少阳主枢。是以寒热阴阳。外内出入。寒极反热。从火化也。 
嗌络焦槁。肺金伤也。渴饮水浆。阳明胃金燥也。太阴湿土主四之气。色变黄赤者。火土相合也。少气脉萎者。气血皆 
伤也。化而为水。传为 肿者。从四气五气而直至于终之气也。)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 胁。 
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 
治。(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 胁。气归于左者。金乘木也。心痛痞 
满。腹胀而泄。乘火土也。胆病者。善太息呕苦。木受金刑。腑亦病也。咳哕、肺气逆也。咳哕烦心者。病在膈中。阳 
明之气上逆也。头痛、厥阴病也。夫病生 胁头痛。病在肝之经气。如入肝则干脏矣。干脏者半死半生。盖邪虽薄脏。 
而脏真不伤者生。如太冲脉绝。真元伤矣。夫厥阴少阴少阳太阴之复。发于五气六气之时。阳明太阳之发。报复岁半以 
前之气。是以木火土之皆病也。)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 
悲。时眩仆。食减。腰 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 
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厥气上行者。郁逆之气上行。而欲复岁半以前之气也。水凝、水寒在下也。雨冰、 
寒气在上也。上下皆寒。是以羽虫乃死。盖寒淫而火灭也。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眩仆者。厥 
气上行。从下而中。中而上也。食减。水乘土也。腰 反痛、屈伸不利、水淫而反自伤也。阳光不治。木火之气衰也。 
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者。厥阴病也。唾出清水。及为哕噫。从胃而上及于心也。盖亦报复岁半以前之木火土也。王 
子律曰。木火土三气。子母相合。而胜岁半以后之气。是以复发而俱报之。计逊公问曰。少阴太阳。有水火寒热之并发。 
奚少阴之复有寒气。而太阳之复无阳热耶。曰。少阴之本火。太阳之本寒。报复之气。发于岁半以后。乃凉寒之时。是 
以少阴有寒。而太阳无热。从时化也。)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 
甘缓之。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 之。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 
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 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元犯温凉。 
少阴同法。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 
坚之。(上章曰。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如少阳少阴之火。郁而不解。是宜不远热而发散之。然无犯其温凉。盖四之 
气宜凉。五之气宜温。至终之气而后可用热。时气之不可不从也。阳明之复。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者。谓渗泄其小便。 
下其大便也。)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 
者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五味六气之 
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 或坚。 
有补有泻。有逆有从。各随五行六气而咸宜。安其胜复之气。使之必清必静。则病气衰而各归其所主之本位。此治之大 
体也。)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 
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此论人身之上下。以应天地之上下也。夫岁半以 
上。天气主之。乃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岁半以下。地气主之。乃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在人身 
厥阴风木之气。与督脉会于巅顶。是木气在于火气之上矣。君火之下。包络相火主气。是木火火之三气。在身半以上也。 
脾土居阳明胃金之上。阳明居太阳膀胱之上。是土金水之三气。在身半以下也。以木火土金水之名。以命其上之三气。 
下之三气。以上下之三气。而命其在天在地之处。以天地之处而言其三阴三阳之病。则胜复之气可知矣。半者。所谓天 
枢之分。在脐旁二寸。乃阳明之火名。盖以此而分形身之上下也。夫所谓枢者。上下交互而旋转者也。故在天地。乃上 
下气交之中名天枢。在人身。以身半之中名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此 
言上下之胜气也。如身半以上之木火气胜。而身半以下之土金水三气俱病者。以地名之。谓病之在地也。如身半以下之 
土金水胜。而身半以上之木火气病者。以天名之。谓病之在天也。盖以人身之上下。以应天地之上下。故以天地名之。) 
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