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戒备》,但并不成功。次年,他又写作了长篇小说《间 

谍》,由此一举成名。这以后的30年中,他除了在1826年至1835年间旅居 

欧洲之外,基本上都生活在库珀镇,从事文学创作。库珀一生著作丰厚,大 

约完成了50余部作品,其中包括旅行札记、寓言故事、讽刺小品、传记、政 

论等,最重要的部分则是长篇小说。 

     库珀为美国文学开创了三种不同的小说类型,即革命历史小说、航海冒 

险小说和边疆生活小说。 

      《间谍》是美国革命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小说以美国独立战争为背景, 

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名叫哈维·柏契的爱国英雄,他地位低下但机警沉着并富 

于献身精神;曾经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出生入死,为起义军刺探情报,却不 

计任何报酬。小说中紧张曲折的情节扣人心弦,爱国主义的主题更引人共鸣。 

      《舵手》(1824)为美国航海冒险小说首次树立了成功的范例。库珀选 

择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约翰·保尔·琼斯船长为原型,写“舵手”奉命袭击 

英国海岸,执行绑架任务,不慎被擒而又设法逃脱,经过多次海上较量,终 

于获得了战斗的胜利。小说仍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但情节更为惊险,体现了 

明显的浪漫主义格调。继《舵手》之后,库铂还写作过一些以航海为题材的 

小说,着力描写形形色色的海盗式人物,并常在惊险的冒险故事中加入浪漫 

的爱情插曲。这些作品对麦尔维尔及康拉德等英美作家,产生过一定影响。 

     至于“皮袜子故事”五部曲,则被公认为是美国边疆生活小说的开山之 

作。库珀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先驱地位,主要就是靠这五部长篇小说确立的。 

美国独立前后的一百年,也是不断扩大版图,向西部拓展疆土的一百年。边 

疆西移的过程,不仅意味着对莽莽丛林和茫茫草原的简单占有,而且意味着 

对世代居住在那里的印第安人的血腥征服。库珀以敏锐的洞察力,牢牢捕捉 

住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题材,将边疆惊心动魄的生活景象融入了小说作 

品。“皮袜子故事”由《拓荒者》(1823)、《最后一个莫希干人》(1826)、 

 《大草原》 (1827)、《探路人》(1840)和《杀鹿者》(1841)组成,其 

中《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最为成功。五部曲均以绰号“皮袜子”的猎人纳蒂·班 

波为主要人物,颠倒错综地描写了“皮袜子”富于传奇色彩的毕生经历,同 

时也生动地展示了殖民主义者之间的你争我夺和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杀 


… Page 74…

鹿者》讲述的是“皮袜子”年轻时代的故事:他在纽约州未开发的森林中过 

着自由的狩猎生活,并与德拉瓦那印第安人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一次,他卷 

入了同敌对印第安人的冲突之中。为了帮助和援救他人,他多次身历险境: 

他以自己的勇敢、善良、坦诚、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最后一个莫希 

干人》写英法北美殖民战争期间,作为英军侦察员的“皮袜子”与他的印第 

安朋友“大蟒蛇”和“快腿鹿”默契配合,为营救被劫持的英军司令官的两 

个女儿,同敌对的印第安人在森林中展开了殊死的拼搏;经过反复较量,他 

们终于战胜了对手,然而莫希干族的最后传人“快腿鹿”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探路人》仍然写“皮袜子”在英法北美殖民战争中的冒险事迹。《拓荒者》 

则着重描写了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皮袜子”的传奇经历。纽约州已经出现 

了热闹的市镇,但“皮袜子”依然生活在密林之中,生活在印第安人中间, 

以狩猎为业。他两次救助过法官的女儿,法官出于对他的感激,企图让他改 

变生活方式,接受“正规”的法制;结果他无法忍受“文明”的约束,又向 

着西部未开发的森林深处走去。《大草原》展现的是“皮袜子”老年的景况。 

年事已高的“皮袜子”以西部草原为家,依然为前往西部的人们充当向导, 

最后在他所信赖的印第安人中间死去。库珀通过这一组小说,形象地再现了 

18世纪北美开发的复杂变迁:英法殖民者之间的激烈争夺、白人对印第安人 

的野蛮屠杀、印第安人之间的相互敌对、美国的独立、东部的兴盛、移民的 

西进……显示了一定的历史感。贯穿五部曲的“皮袜子”,是库珀精心塑造 

的形象。“皮袜子”以诚待人,见义勇为,与印第安人亲切地友好相处;他 

热爱森林、草原,热爱原始风貌的大自然;他追求质朴无华的人生境界,向 

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方式。这里面隐含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资本主 

义文明的抵触情绪。可贵的是,库珀在“皮袜子故事”中第一次树立起了印 

第安人的正面形象。无论是英年早逝的“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快腿鹿”, 

还是长期同“皮袜子”生死与共的酋长“大蟒蛇”,都具有着与白人完全平 

等的人格。他们虽然处于陪衬的地位,并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扭曲,但是仍能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库珀的长篇小说,不仅在发掘地道的美国生活题材方面十分突出,而且 

在艺术上也有贡献。他擅长于描绘自然景象。在他的笔下,自然景象总显得 

神秘而又瑰丽多彩,并随时都与作品的整体氛围及人物的特殊心境相吻合, 

具有特殊的表现力。他讲究情节的设计,在多数作品中都能做到情节惊险而 

又变化莫测。这些特点,都或多或少地强化了库珀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当 

然,库珀的局限也十分明显,如深度不足,过于冗长,艺术水准不平衡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成就。 



      (2)霍桑 

     霍桑 (1804—1864)是美国后期浪漫主义最重要的小说作家之一。他的 

小说作品多以新英格兰的历史或现实为背景,执著于对人性的深层探索,擅 

长心理刻画,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霍桑出生于美国东部新英格兰地区塞勒姆镇一个没落的清教徒世家。其 

祖上曾为当地政要,直接参与过清教徒迫害异端的活动。四岁时,以航海为 

业的父亲病逝,后一直由母亲抚养成人。家庭与周围社会环境中所弥漫的宗 

教气息,对霍桑一生的思想与创作,产生着复杂影响。1821年,霍桑进入博 

多因学院读书,与诗人朗费罗、政治家皮尔斯等人同学。大学毕业后,霍桑 


… Page 75…

回到故乡蛰居,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前期,他主要写作短篇小说,结集出版 

的有《陈旧的故事》(1837)及其续集(1842)、《古宅青苔》(1843)、 

 《雪影》(1851)等。1842年霍桑结婚,并迁居到康考德,结识了爱默生、 

梭罗等超验主义作家。这里是当时美国思想文化的中心。这前后,他两度在 

海关任职,并加入过超验主义者创办的布鲁克农场。进入50年代以后,霍桑 

达到了自己创作生涯的高峰。长篇小说《红字》(1850)的问世,一举奠定 

了霍桑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他出任过驻英国利物浦领事,并曾短期 

侨居意大利,然而一直笔耕不辍,陆续创作的长篇小说还有 《带七个尖角阁 

的房子》(1851)、《福谷传奇》(1852)、《玉石雕像》(1860)等。 

     霍桑作为一位敏感的作家,接受了超验主义的学说,但又无法彻底摆脱 

清教主义传统的束缚,内心世界中交织着各种矛盾。一方面,他肯定人的正 

当情感要求,对加尔文教窒息人性的偏狭教义深为不满;另一方面,他接受 

了加尔文教的“原罪”观念,致力于从抽象善恶冲突的角度解释人性和人类 

社会,热衷于挖掘隐匿于表面现象背后的神秘意义。一方面,他憎恶黑暗的 

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他则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抱有敌意,对废奴运动也持保 

守的怀疑态度。 

     霍桑的艺术才华在其前期的短篇小说创作中就已经得到了充分展示。《教 

长的面纱》写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却在脸上蒙了一块黑纱,象征人人内心深 

处皆有隐恶需要遮盖掩饰,也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小伙子布朗》写 

一个单纯的年轻人受到诱惑而偷偷到密林中赴魔鬼的约会,结果发现他所熟 

悉的人们原来都在与魔鬼交往,以此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拉伯西尼 

医生的女儿》写一位医生医术精湛但冷酷无情,竟以自己的女儿做实验品, 

暗示科技发展助长了人性中“恶”的膨胀。《人面石像》则借一尊耸立在山 

崖上的酷似人脸的巨大石像,隐约寄寓了作者超越世俗功利的至善至美的理 

想。 

     长篇小说《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品。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具有 

激动人心的震撼力量。故事发生的背景舞台是殖民时期的新英格兰。青年女 

子海丝特·白兰因违反了加尔文教所严禁的通奸戒律,受到严厉处罚,被迫 

怀抱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站到刑台上示众,并在胸前永久佩带标志耻辱的红色 

 “A”字。她独自承受着来自宗教和世俗的强大压力,却始终不肯透露她所爱 

的人的身份。在以后的岁月中,她饱尝了羞辱与孤独的滋味,但并没有屈服, 

更没有堕落。她勇敢捍卫自己的尊严与权利,并随时随地帮助他人,逐渐重 

新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海丝特·白兰相爱的丁梅斯代尔牧师另有一番境遇。 

他虽然躲过了现实的惩处,却无法逃避精神的惩处。表面上,他仍然是圣洁 

的精神导师,为拯救人们罪孽的灵魂而呕心沥血;内心里,他则是一个背负 

无形红字的罪人,无时无刻不受到信仰与良心的双重煎熬。沉重的赎罪意识 

不仅折磨着他敏感而又懦弱的心灵,而且摧残了他的身体,使他的健康每况 

愈下。在一个寂静的深夜,为求得“瞬间的安宁”,他竟然半梦幻半清醒地 

登上了海丝特·白兰曾经示众的刑台。就在海丝特·白兰受辱的同时,她失 

踪多年的丈夫忽然重新现身,并隐瞒真实身份,以罗杰·齐灵渥斯医生的名 

义定居下来。罗杰·齐灵渥斯在报复心理的支配下,完全丧失人性,变成了 

仇恨的化身。他窥测到了丁梅斯代尔牧师的秘密,便将其控制在自己手心, 

貌似关心牧师的健康,实则蹂躏牧师的灵魂。他再三阻止牧师公开坦白自己 

的“罪过”,乃是出于延长其精神痛苦的肮脏目的。七年过去了,海丝特·白 


… Page 76…

兰发现丁梅斯代尔牧师身心均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便向牧师揭穿了罗杰·齐 

灵渥斯的本来面目,并大胆地提出了要牧师与她共同乘船出走去开拓新生活 

的计划。然而,他们的计划遭到了罗杰·齐灵渥斯的破坏。在生命的最后时 

刻,丁梅斯代尔牧师终于战胜自身的怯懦,挺身走上刑台,当众承认了与海 

丝特·白兰的关系,从而获得了精神的解脱。 

     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何在?为寻求答案,霍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他对加尔文教的苛刻信条和偏执狂热痛心疾首,于是,在小说中生动地暴露 

了加尔文教势力对海丝特·白兰的现实迫害以及加尔文教教义对丁梅斯代尔 

牧师的精神摧残。然而,他又囿于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识,终究不肯正式确认 

海丝特·白兰与丁梅斯代尔爱情的合法性,因此,这一对男女主人公固然为 

他所钟爱,却总也摆脱不掉犯罪的晦暗色调与负罪的沉重感觉的笼罩。为了 

跳出矛盾的漩涡,他把探寻的目光投向了人类本性,力图通过对人类本性中 

善恶冲突的直接审视,获取最终的解答。这不免流于空泛,但与小说的神秘 

气息和象征精神正相吻合。 

      《红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霍桑笔下的海 

丝特·白兰,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更是宗教偏见 

的受害者,然而她却能勇敢地挺起胸膛,义无反顾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她 

无所畏惧地追求真正的爱情,无视教会的峻法严刑;她甘愿自己蒙受全部屈 

辱,以保护所爱的人;她珍视自己教育女儿的权利,努力维护其纯真的自然 

本性不受污染;她冷静地面对被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