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① 

  潮流” 。它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及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在唯物反映论的指导下形成了 

                                   ②                                  ③ 

  一整套以“真实地摹写现实”和使文学成为“生活的教科书”的唯物主义 



① 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第298 页。 

② 别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别斯基选集》第2 卷,时代出版社1953 年版,第416 页。 


… Page 29…

  创作原则。较之过去的文艺,它的基本特征是:不迴避现实矛盾和醉心非凡 

  题材,而是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和无情批判统治阶级的丑恶灵 

  魂;不满足于表现一个家庭或一个社会的侧面,而是力求广泛地表现复杂矛 

  盾的整个社会和时代;不专注伟大、非凡人物的业绩,而是满怀激情地描写 

  普通人的生活遭遇;不把人物或环境当作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或作者主观 

  感情的外化,而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④。它在内容上重真实、合理,手法上重叙述、描绘,创作上重遵循法规和使 

  人信服。人物性格要求个性化,人物与作者的关系要求客体化,人物与读者 

  的关系则要求深层化。此外,在典型化手段,如景物描写、肖像刻画、心理 

  分析、情节结构、人物语言、讽刺手法……等方面,也都达到了此前艺术表 

  现的顶峰。不过,由于作家们大都站在既反对大资产阶级又不了解无产阶级 

  的中小资产阶级立场,且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作为批判 

  的思想武器,因而他们在深入揭露社会弊端时,又大力宣扬阶级调和、人性 

  向善、博爱忍耐等思想主张;在无情批判统治者的丑恶灵魂时,又无视工人 

  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同情小资产阶级主人公的个人奋斗;当其意识到社会改良 

  之不可能实现时,他们还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悲观宿命思想。即使在艺术描 

  写上,他们也常在描写环境时,只强调环境对人物的机械直观影响,看不到 

  人物对环境的能动改造作用;在描写人物性格时,则常立足于“善”与“恶” 

  或“人性”与“兽性”的斗争,难以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阶级、历史根源。 

  因此,我们对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应象对待以前的其他文学一样,既充 

  分肯定其历史进步作用和现实积极意义,也清醒认识到它的阶级的和历史的 

  局限。 



        (3)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前期发展概况 

       因各国历史情况不同,这时期的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大致以1871年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阶段普遍呈繁荣状态,后阶段则表现为部分国家 

  仍在继续发展,部分国家已走向衰落。 

       前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是: 

       首先产生在王政复辟与七月革命激烈交汇的法国。司汤达的文艺论著《拉 

  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宣言书,他的长篇小说《红与 

  黑》被看作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接着,巴尔扎克的由96部小说组 

  成的 《人间喜剧》(1829—1848),梅里美(1803—1870)的中短篇小说如 

   《嘉尔曼》(1845),小仲马(1824—1895)的社会小说《茶花女》(1845) 

  以及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等,更把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空 

  前的繁荣阶段。这时期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是在金融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 

  下,在与古典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显著特 

  点是与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几乎同时产生,而批判锋芒则侧重指向资本主义的 

  金钱罪恶。 

       在法国影响下,英国这时期也很快掀起了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由于英国 

  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较早,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比较成熟,四五十年代又爆发 

  了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宪章派运动,故英 



③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107 页。 

④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61 页。 


… Page 30…

国现实主义文学不但注重孤儿命运、妇女解放和道德行为准则的描写,且着 

重反映劳资间的尖锐矛盾,开创了欧洲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领域。被誉为 

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的众多著名作品,如狄更斯和盖斯凯尔夫人(1810 

—1865)的反映劳资矛盾及工人自发斗争的长篇小说《艰难时世》和《玛丽·巴 

顿》 (1848),萨克雷和爱米莉·勃朗特的表现资本主义的争名逐利及病态 

复仇的长篇小说《名利场》和《呼啸山庄》,夏洛蒂·勃朗特和乔治·爱略 

特 (1819—1880)表现资本主义社会里妇女的争取独立自由及高尚情操的长 

篇小说 《简·爱》和《弗洛斯河上的磨房》(1860)等,对资产阶级的各个 

阶层都进行了深入剖析。不过,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和不彻底性, 

这些作品又大多具有较浓厚的改良主义和阶级调和思想,其社会批判也不及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激烈尖刻。 

     在英、法影响下,这时期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也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种 

独特现象,在30年代后蓬勃发展起来。恰似从一片处女地上突然长出许多光 

灿夺目的鲜花一样,出现了除普希金、莱蒙托夫外的一大批如果戈理、屠格 

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赫尔岑(1812—1870)、冈察洛夫(1812—1891)、 

阿·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格里戈罗维奇(1822—1899)、 

列·尼·托尔斯泰(1828—1910)、谢德林(1826—1889)等俄国“自然派” 

作家和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 

创作了诸如 《死魂灵》、《父与子》、《罪与罚》、《谁之罪》(1847)、 

 《奥勃洛莫夫》(1859)、《大雷雨》(1860)、《苦命人安东》(1847)、 

 《战争与和平》(1863—1869)、《错综复杂的事件》(1848)和《怎么办》 

 (1862—1863)等揭露专制农奴制罪恶,描绘贵族“多余人”、资产阶级“新 

人”、底层“小人物”形象及探索社会国家命运的著名长、中篇小说。它们 

提出了“谁之罪?”和“怎么办?”等共同的中心主题,并跟俄国解放运动 

有着最直接的内在联系。但由于俄国社会生活的落后和作家阶级立场的不 

同,他们虽在“谁之罪?”的问题上观点基本相同,但在“怎么办?”的问 

题上却意见分歧颇大。一些作家坚持用革命的方法 (如别林斯基等)推翻专 

制农奴制;一些作家则主张用发展科学(如屠格涅夫等)或道德更新(如托 

尔斯泰等)的方法来改良现存社会。 

     在法、英、俄等国影响下,尚处于争取摆脱异族奴役,结束封建统治和 

发展资本主义的德国、匈牙利和丹麦,也在40—50年代出现了具有鲜明批判 

倾向的现实主义文学。德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海涅在长诗 《德国——一个冬 

天的童话》中,对德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全面、辛辣的讽刺揭露。匈牙 

利革命诗人裴多菲 (1823—1849)在1844至1848年间所写的《祖国颂》、 

 《以人民的名义》、《民族之歌》、《自由颂》等一系列诗歌中,无情揭露 

了异族奴役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热情号召人民为祖国的独立、 

自由而英勇战斗。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 

的新衣》等作品中,一方面深刻揭示劳动人民的生活苦难和高贵品质,一方 

面又无情鞭挞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和愚蠢无知。此外,波兰作家尤利乌什·斯 

沃伐茨基(1809—1849)的剧本《科尔迪安》(1834)、捷克女作家鲍日娜·聂 

姆曹娃 (1820—1862)的中篇小说《外祖母》(1876)、保加利亚作家赫里 

斯托·波特夫 (1848)的诗歌《告别》(1868)等,也都具有较高批判揭露 

意义。但限于时代条件,这些国家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都没能像法、英、 

俄那样形成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 


… Page 31…

                     2。司汤达、巴尔扎克和福楼拜 



      (1)司汤达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利·亨利·贝 

尔,生于律师世家,由信奉伏尔泰的外祖父教养长大,自幼酷爱数学和文学, 

对莎士比亚的诗剧和“百科全书”派著作更爱不释手。 

    他生活在法国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大动荡时代。为投身反封建 

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业,他早在1800年即参加拿破仑军队远征意大利,后又先 

后在德国布伦瑞克、军委会、巴黎法制局任王室领地总管和部门负责人,1812 

年还曾跟随拿破仑远征俄罗斯。他崇拜拿破仑,认为拿破仑是一位扫荡欧洲 

封建复辟势力的英雄。1814年拿破仑垮台后,为躲避复辟政府迫害,他曾一 

度侨居意大利,1821年返回巴黎潜心从事写作。七月革命后,他仍郁郁不得 

志,在教皇管辖下的一个意大利海滨小城当领事,直至逝世。 

    他从1814年起,用各种不同笔名发表作品,1817年后才用司汤达笔名, 

但生前文名不显,直到19世纪70年代后,才越来越引起文坛的重视。他起 

初写《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1814)、《意大利绘画史》(1817)、 

 《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1817)等借名人、名城事迹以表达对复辟 

王朝不满的音乐、绘画和社会风情著作。1822年后,写《英国通讯集》(1822 

年开始在英国报刊上发表的巴黎时评,死后出版)、《论爱情》(1822)、 

 《罗西尼的生平》(1823)、《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罗马 

漫步》(1829)等评论、传记和美学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因针对古典 

主义的清规戒律,提出艺术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表现时代的社会现实,被 

认为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的第一篇美学宣言。 

    从1827年起,他除了断续抽空写《回忆拿破仑》(1836)、《一个旅游 

者的见闻录》 (1838)、《拿破仑生平》(1829)及身后发表的《斯丹达尔 

日记》(1888)外,主要从事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要者有借一对贵族 

青年的爱情悲剧,揭露波旁王朝封建贵族反动嘴脸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 

芒斯》 (1827);借意大利一个巴马小公国贵族青年法布里斯的斗争和恋爱 

经历,批判“神圣同盟”反动统治和讴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帕 

尔玛修道院》(1839);通过既不满现状又摆不脱阶级束缚的银行家儿子吕 

西安的生活经历,揭露七月王朝的金融统治和虚伪民主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1901);歌颂烧炭党人高贵品质及其为 

祖国自由而英勇献身的中篇小说 《法尼娜·法尼尼》(1829)以及代表作长 

篇小说 《红与黑》(1831)等。 

      《红与黑》的副题是“1830年纪事”。书名“红”指拿破仑帝国时期士 

兵的红军服,“黑”指复辟时期僧侣的黑袈裟。“红”与“黑”即资产阶级 

革命力量与封建反动势力的两种象征,也体现着小说主人公于莲所设想的两 

种生活道路。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法国波旁复辟王朝临近末日的最后几年。主人公于莲 

原是小城维立叶尔市的一个锯木厂老板的儿子,曾受卢梭的自由平等观念影 

响,又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聪明才智青云直上。但在等级森严 

的封建复辟时代,他看到卢梭思想和拿破仑道路都已成过眼云烟,而神父们 

却可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薪俸,又有炙手可热的权势。于是,他便 

收藏起拿破仑和卢梭的书籍,日夜攻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