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阿姜查__心灵的资粮-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实上,如果我们了知它们的本然,这感官基础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使智慧便于生起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真正了知它们,我们必定会否认它们,说道,我们不想见色、听声等等;因为它们扰乱了我们。如果我们截断这因的条件,我们要去思维什么呢?想想看!哪里还会有什么因和果呢?这是属于我们的错误想法。
  这就是我们被教导要去克制的原因。抑制是戒,有感官抑制的戒:眼、耳、鼻、舌、身及意——这些是我们的戒,也是我们的定。想想舍利弗的故事:在他成为比丘之前,他看到长老阿说示在托钵,舍利弗想道:
  “这位比丘非常不寻常;他走路不急也不缓,他的袈裟穿得整齐清洁,他的威仪庄严……”舍利弗受到感召,于是趋前致上敬意且问道:
  “对不起,长者,你是谁?”
  “我是一位沙门!”
  “谁是您的老师呢?”
  “乔达摩尊者是我的老师!”
  “乔达摩尊者教导的是什么?”
  “他教导一切法皆因缘所生。当它们停止时,那是因为因缘条件终了了。”
  当被舍利弗问到有关佛法之时,阿说示只简略地解释;他谈到因果。诸法因缘生,“因”首先生起而后结“果”;“果”要停止时,“因”必须先停止。这就是他所说的了;但对于舍利弗来说,足够了(原注:当时舍利弗有了他第一次的洞察佛法,得到了须陀洹果或“入流”)。
  对于佛法之生起,这是一个因。那时舍利弗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一只鼻子、一个舌头、一具身体和一颗心;他所有的感官都是完整的。如果他没有他的感官,哪会有足够的“因”为他生起智慧呢?他会觉察出任何的事吗?但我们大部分的人却害怕接触;若不是那样,便是喜欢触,但却无法从中开展出智慧:我们反而透过眼、耳、鼻、舌、身和意,一再地放纵,乐在其中而逐渐迷失在感官对象(六尘)里。事情就是这样!这些感官基础(根)能引诱我们进入欣喜和放任,或是导致知识和智慧。
  它们有利有弊,全靠我们的智慧了!
  就这样,现在让我们了解——出了家,去修行,我们应该将每件事物拿来修行,甚至是不好的事;我们应该知道它们全部。为什么呢?那样的话我们才能知道真理。当我们谈论修行时,并不单单指那些好的以及令我们高兴的事物;并不是那样。在这世界上,有些事物是我们所喜爱的,有些却不是;这些事物都存在这个世间,不在其他地方。通常,无论什么,我们喜欢的我们都想要,甚至比丘和沙弥同修们也一样;无论什么,我们比丘或沙弥不喜欢的,我们都不愿有所关联,我们只想要那些我们喜欢的。你看吧,这就是依照着我们的喜欢来做选择!无论是什么,我们不喜欢我们便不愿去看或去了解。
  事实上,佛陀希望我们去体验这些事。世间解——看着这个世界,并清楚地了知它。如果我们没有清楚地了解这世间的真理,那么,我们哪儿都不可能去。住在这世间,我们便必须了解这世间。过去的圣者,包括佛陀,都与这些事物一起生活;他们住在这个世间,在痴迷的众生围绕之中。他们就在这个世间得到真理,不在他处;他们没有逃到其他某个世间去寻找真理,但是他们拥有智慧。他们制约他们的感官,而这修行是去洞察所有的这些事并且如实地了知它们。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去了知六根——我们的接触之点。眼睛接触形象并且传“进”去变成色,耳朵与声音相接触,鼻子与香相接触,舌头与味相接触,身体与触觉相接触;因此明觉生起。明觉生起的地方,就是我们应该注意和如实见到事物的地方。如果我们没有了知这些事物的真实样子,我们将不是喜爱它们就是恨它们。这些感觉生起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开悟、智慧能够生起的地方。
  然而,有时我们并不愿事情成为那样。佛陀教导抑制,但抑制并不是指我们不要看任何东西,不听任何东西,不闻、尝、触或想任何东西;并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修行人不了解这点,那么,只要他们一看或听到什么,便会畏缩地逃了开去。他们不处理事物;他们逃跑,认为那样做的话,那些事物终将对他们失去力量,他们终将超越它们。但是,他们却不能;那样子他们将不会超越什么。如果他们逃跑而不去了知它们的真相,不久,同样的东西又会出现而需要处理。
  例如,那些在寺院、丛林或山中的修行人从未满意;他们流浪于“头陀行”中,看这、看那以及其他,认为那样子他们将能找到满足。他们去,而后回来……没有见到什么。他们试着前去一座山顶……“啊!就是这地方,这下我对了!”他们感觉平静了一些时日,而后便厌倦了。“哦,好吧!下海边去吧!”“啊,这里可真美妙且清凉呀!这对我将会很好。”不久之后,他们也对海边厌倦了……厌倦森林、厌倦山上、厌倦海边、厌倦所有的事物。这并非如正见般的正确观念,那仅仅是厌烦、无趣,邪见的一种。他们的见解没有与事物真实面目一致。
  当他们回到了寺院……“而今,我要做什么?我都经历过了而却一无所有地回来。”因此他们丢弃了钵,还俗去了。他们为什么还俗呢?因为他们对修行没有得到任何的了解,他们没有看到还有什么要做。他们到南方,没有看到什么;到北方,没有看到什么;到海边,到山上,进入森林里,仍然没有看到什么;于是一切都完了……他们“死”定了。事情就是这样。那是因为他们经常地逃离事物,智慧没有生起。
  现在,举另外一个例子。假设有一位决定与事物同住、不逃跑的比丘;他照顾自己,他了解他自己,也了解那些前来与他同住的人,他经常地在处理问题。例如,住持。如果他是寺院的一位住持,就会有不断的问题要处理,有连续不断的事情要费神。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总是在问问题。问题不曾停止过,因此你必得时常地警觉;你不断地解答问题,你自己和他人的问题。那就是说,你必得保持清醒;在你可以打瞌睡之前,他们又以另外一个问题叫醒了你。因为这样,引发你去思考以及了解事情。你变得很善巧:对自己很善巧,对别人很善巧,善巧于许多许多方面。
  这技巧从接触而生起,从面对和处理事情、从不逃离而生起;我们身体上没有逃离,而是应用智慧在心上“逃离”。就在这里,我们以智慧了解,我们没有从任何事物上逃离。
  这就是智慧的来源!人必须工作,必须与其他的事物有所来往。例如,住在像这儿一样的大寺院里,我们都必须帮忙去照顾里面的事情。以某个观点来看它,你可以说,那全都是杂染!和许多比丘和沙弥,和许多来来去去的在家人同住,许多的杂染可能会生起。是的,我承认……但为了智慧的开展以及愚痴的断绝,我们必须这样子生活。我们要走哪一条路呢?我们要去生活以便弃离愚痴,还是去增加我们的愚痴呢?
  我们必须思维,无论何时,眼、耳、鼻、舌、身或心有所接触,我们都应该镇定和慎重。当痛苦生起时,痛苦的是谁?这苦为何而生?一所寺院的住持必须督导许多的弟子,那或许便会有痛苦。当痛苦生起时我们必须知道它;知道痛苦!如果我们害怕痛苦而不愿去面对它,我们要到哪里去和它打仗呢?如果痛苦生起而我们不了知它,我们如何去处理它呢?这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必须了知痛苦。
  逃脱痛苦,意指知道脱离痛苦的方法,而不是指从痛苦生起的什么地方逃跑。若那样子做,只不过是带着你的痛苦一起走罢了;当痛苦再次在其他某个地方生起时,你必得又要再次逃跑。这样并没有超越痛苦,那并不是了知痛苦。
  如果你想要了解痛苦,你必须洞察目前的情况。教法中说到,无论问题在哪里生起,它必然就在哪里被解决。痛苦存在的地方正就是无苦将生起的地方,它终止在它生起的地方。如果痛苦生起,你必须就在那儿思考;你不必要逃跑,你应该就在那儿解决这问题点。因害怕而从痛苦中逃跑的人,是所有的人当中最愚蠢的;他只会无止境地增加他的愚蠢。
  我们必须了解:痛苦,是除此之外无他的第一圣谛,难道不是这样吗?你要将它看成什么不好的东西吗?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圣谛)……从这些事中逃跑,就不是依照真实法修行。你要到何时才能见到苦谛呢?如果我们不断地从痛苦中逃跑,我们将永远也不能了知它。痛苦是我们应该察觉、认清的东西——如果你不观察它,何时你才能认清它?在这里感觉不满足,你跑往那边,当不满足在那边生起时,你又逃跑。你总是在跑!如果那是你修行的方法的话,你是在和魔王绕着整个国境赛跑哩!
  佛陀教导我们应用智慧去“逃跑”,例如:假设你踩到一根刺或针,并插进了脚里;当你走路时它时痛时不痛。有时你或许踩到一块石头或一根残枝,那真是痛,因此你在脚上四处摸;但没有找到什么,你便不理会它而又多走了一些路;到后来,你踩到其他某个东西,痛又生了起来。
  这样子发生了许多次,那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原因是刺插进了你的脚;这痛楚总是在附近候着。每当痛生起来时,你就要看一看,稍微地到处摸摸;但是,并没有见到刺,你就放下它;过不久,它却又痛了,你又再次地看看。
  当痛苦生起时,你必须注意它;别只是不理它。无论何时痛生起来……“嗯,那刺仍然在那儿!”无论何时痛生起,刺应该除去的念头也在那儿生起。如果你不将它取出来,待会儿,那里只会更痛。痛,一而再不断地再发,直到除掉那刺的欲望持续地与你同在;最后,到达你决定只一次就去除掉那个刺的地步——因为它痛!
  现在,我们在修行上的努力也必须像这样。无论哪里痛,哪里有摩擦,我们必须调查;正面地面对问题,将那刺从脚底取出;就把它拔出来。无论何时你的心一黏着,你便必须要注意。当你洞察它时,你会如实地知道它,看到它及经验到它!
  但是我们的修行必得坚定不移且持续,就是所谓的勤精进(viriyarambha)——向前不断努力。例如,每当不愉快的感觉在你脚上生起时,你都必须提醒自己去除掉那根刺;别放弃你的决心。同样地,当痛苦在我们的心里生起时,我们必须拥有坚定的决心去试着根除杂染烦恼,去舍弃它们。这个决心经常在那儿,不间断地;最后,杂染将掉进我们的手中,被我们消灭。
  因此,关于快乐和痛苦,我们怎么做?如果我们没有这些东西,我们用什么当作一个“因”去引发智慧呢?如果没有因,如何有果呢?万法缘“因”而生。当果停止,那是因为因已经停止的关系。事情就是这样。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十分了解,人们只希望逃离痛苦;这种知识是达不到目标的。事实上,我们必须去明了我们居住的这个世间,我们不必要逃到任何地方。你应该有留也好去也好的态度。仔细地想想吧!
  快乐和痛苦存在哪里呢?无论什么我们都不紧握、黏着或执着,就仿佛它不存在;痛苦不会生起。痛苦从存在(bhava)生起,如果有存在,便会有生。取(upadana)——黏着或执着——这是制造痛苦的必要条件。无论痛苦在何处生起,洞察它!别看太远,就察看当下;看你自己的心和身。当痛苦生起……“为什么有痛苦?”立刻看;当快乐生起,什么是那快乐生起的原因?就在那儿察看。无论这些东西在何处生起都要注意。快乐和痛苦都从黏着生起!
  以前的修行人以这种方式看他们的心。就只有生起和停止,没有滞留着的实体;他们从各方面思维且见到这心并没有什么,没有什么是坚实的;就只有生起和停止,停止和生起,没有什么永远的物质。正当行或坐时,他们以这种方式看待事物;无论何处他们察看就只有痛苦,那样而已。这好比刚刚在一座熔炉中烘热的一颗大铁球,通体都是热的。如果你碰触上端,是热的,碰周边,也是热的——到处都是热的;在它身上没有一个地方是凉的。
  现在,如果我们不思索这些事情,对于它们我们便一无所知;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别“生”进事情里了,别陷入生里;了知生的运作。像这样的想法:“啊!我无法忍受那个人,他每件事都做错。”将不再生起;或者:“我真想要如何如何……”这些事情都不会生起。剩下的只有习惯上世俗的喜恶标准,但一个人的言语是一种方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