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074-普济方-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木丁 不转失气未可攻。腹中燥粪热难容。大便硬少饮水哕。小承气饮服之通。
木戊 伤寒不便十余日。日晡潮热发邪言。独语真如见鬼状。直睛更觉识人难。怵惕寻
衣微
木己 阳明之病汗何多。津液焦枯外泄过。谵语汤用小承气。胃中燥硬即能和。
木庚 阳明谵语热而潮。食反不能燥屎焦。便硬有时能食者。亦宜逐结大承条。
木辛 燥屎难容在胃中。谵语汗出此为风。表虚里实证昏乱。承气汤方大者通。
木壬 三阳合病要厘清。汗下还须仔细寻。腹满身重难转侧。不仁谵语属阳明。微尘面
垢少
木癸 二阳并病发潮热。手足汗流大便难。太阳证罢下之愈。承气汤宜大者飧。
火甲 脉浮而紧口中干。腹满喘热不恶寒。发汗反教生谵语。烧针烦躁更无眠。下之又
恐虚
火乙 渴欲饮水口舌干。中焦客热燥烦添。人参白虎汤宜治。润燥除邪病始痊。
火丙 脉浮发热渴饮浆。小便不利客膀胱。猪苓汤利下焦热。用下之时必得康。
火丁 脉若浮来更带迟。里寒表热更何疑。下利清谷知寒甚。四逆汤温用却宜。
火戊 阳明下后外有热。手足温而不结胸。心下懊 饥不食。好将栀子豉汤攻。
火己 病在阳明发热潮。大便溏泄小便调。胸胁硬满邪犹在。服了柴胡病自消。
火庚 胁满而呕大便难。更看吞上白苔瘢。柴胡汤主通津液。胃气因和汗 然。
火辛 脉弦浮大辨阴阳。短气不通胁满张。嗜卧鼻干不得汗。一身面目悉皆黄。溲难潮
热时
火壬 脉但浮时无里证。表邪犹合用麻黄。不尿腹满犹加哕。关格之病入膏肓。
火癸 发汗小便自利者。津液内竭不可攻。自欲大便犹有硬。土瓜猪胆蜜导通。
土甲 阳明病若得迟脉。汗出多而微恶寒。未解之时宜发汗。桂枝汤下表和安。
土乙 脉浮无汗属阳明。表实还教喘不停。发汗麻黄汤可用。热邪解散病安宁。
土丙 阳明头汗身无汗。剂颈而还渴饮浆。瘀热发黄溲不利。定当速饵茵陈汤。
土丁 喜忘阳明蓄血间。虽然屎硬便非难。若教黑色邪传里。抵当速下自然痊。
土戊 阳明下后觉心烦。初硬后溏仔细看。若果胃中有燥屎。大承气法下之安。
土己 日晡发热如疟状。审看内外更详之。脉实大承气汤下。脉浮发汗桂枝宜。
土庚 下后不便六七日。烦热腹满痛相缠。是知燥屎宿食故。可与大承汤剂煎。
土辛 小便不利大便难。微热时时喘不眠。宿食胃中犹燥结。大承气剂下之宽。
土壬 食谷不受呕更饶。茱萸汤剂始能调。服汤愈其缘何故。当易别方理上焦。
土癸 恶寒汗出太阳经。渴而发热属阳明。渴如不止邪传里。津液调和用五苓。
金甲 趺阳脉涩更兼浮。脾约胃强津液留。大便难时小便数。麻仁润燥最相投。
金乙 三朝发汗犹不解。发热蒸蒸入胃间。调胃承气汤煎服。胃中邪热下之安。
金丙 伤寒腹胀热邪招。吐后缘知在上焦。此是热邪传入胃。调胃承气亦能消。
金丁 若吐若下若发汗。小便因数大便坚。微烦为热入里候。用小承气病即痊。
金戊 伤寒得病六七日。大便硬时小便利。里实胸满可攻之。大承气汤为要剂。
金己 目不了了睛不和。微热便难实更多。此是内邪危恶证。大承气剂急消磨。
金庚 阳明发热汗尤多。津液将枯可奈何。入腑之邪攻宜急。大承气剂下之瘥。
金辛 发汗不解腹满痛。邪传入脏急须攻。大承气剂下腑热。润燥除邪有大功。
金壬 腹满不减实热坚。虽有稍减不足言。大满大实当除下。承气汤宜大者煎。
金癸 少阳合病与阳明。脉滑而数宿食症。少阳脉胜阳明负。下剂还宜用大承。
水甲 脉数下后为合热。六七日来大便难。喜饥消谷因瘀血。抵当汤下即能痊。
水乙 七八日后身色变。其色浑如橘子黄。小便不利腹微满。便宜速服茵陈汤。
水丙 伤寒发热要消详。瘀在胃中身必黄。栀子柏皮汤可疗。除邪散热效非常。
水丁 伤寒发热瘀在里。表湿身黄甚法消。赤小豆汤除湿热。麻黄加入与连翘。
x少阳脉病证治法 一证x
纪甲 未经吐下脉沉紧。胁满往来寒热时。干呕邪传半表里。柴胡汤剂正相宜。
x太阴脉病证治法 三证x
母甲 太阴之病脉浮时。发汗还当用桂枝。在表之邪随汗散。四肢烦痛颇相宜。
母乙 自利不渴太阴病。中焦寒在里当温。脏中须识因寒故。用药之时四逆纯。
母丙 误下因成腹痛时。桂枝加芍最相宜。若教大实当除下。桂枝大黄汤主之。
x少阴脉病证治法 二十三证x
天甲 少阴发热脉犹沉。其病应于表部寻。邪气未深微发汗。麻黄附子细辛斟。
天乙 少阴得病二三日。附子麻黄甘草汤。邪未深时无里证。和营益卫散之良。
天丙 心烦之候更无眠。寒极须从变热看。黄连阿胶汤与服。扶阴散热便能安。
天丁 少阴得病口中和。其背恶寒问灸科。附子汤煎寒可散。阴消阳助起沉 。
天戊 身体疼痛手足寒。浮沉细向脉中看。脉浮可汗沉寒甚。便与温经附子煎。
天己 病利频多血与脓。桃花汤用有神功。下焦不约里寒甚。扶气散寒益胃中。
天庚 少阴腹痛四五日。小便不通内结深。下利频频便脓血。桃花汤效莫沉吟。
天辛 少阴吐利病难任。手足寒邪厥冷侵。烦躁阳争将欲死。茱萸汤可散沉阴。
天壬 少阴下利咽喉痛。胸满心烦邪内传。可与猪肤汤散热。调阴益胃自能痊。
天癸 二三日病少阴传。咽痛时将甘草煎。不愈更寻何法治。选将桔梗妙汤痊。
人甲 少阴之病入咽中。言语声难疮在咙。苦酒煎汤频漱咽。解烦除热有神功。
人乙 病来相搏少阴中。咽痛寒邪客气冲。半夏汤煎频咽服。可将此法再旁通。
人丙 少阴主水自调和。寒不能禁下利多。惟有白通汤可用。散寒温里病当瘥。
人丁 干呕而烦下利并。厥逆无脉要医明。白通汤内加猪胆。暴出脉死微续生。
人戊 真武汤煎制水气。少阴证治问元因。四肢沉重兼腹痛。小便不通自利频。呕加生
姜除
苓恐
人己 手足厥逆利清谷。面赤身热不恶寒。阴盛格阳脉微绝。通脉四逆治之安。面时赤
色加
参亦
人庚 少阴四逆肢不温。有时泄下还腹痛。小便不通或咳悸。四逆散煎即可用。再加干
姜五
汤疗
人辛 少阴下利六七日。咳而干呕更无眠。心烦口渴知其热。渗泄猪苓汤治痊。
人壬 少阴得病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邪未深时热已甚。大承气剂用之宜。
人癸 少阴自利色纯青。口燥咽干蕴热蒸。心下邪盛犹自痛。大承气剂疗之平。
地甲 少阴之病六七日。腹满不便速下宜。壅甚阳明胜肾水。大承气剂效偏奇。
地乙 少阴之病脉沉沉。外证未形何处寻。四逆汤煎宜急疗。温中即可散邪阴。
地丙 欲吐不能手足寒。胸中实者吐之宽。膈间痰饮成干呕。四逆汤温始得安。
x厥阴脉病证治法 十九证x
干甲 蛔厥其人静复烦。此为胃弱脏中寒。蛔闻食臭时当吐。温脏乌梅丸下安。
干乙 脉滑而厥可消详。有热之时在里藏。白虎汤煎除内热。手足厥逆灸之良。
干丙 手足厥寒脉细微。除非四逆入当归。阳虚阴弱须生助。愿得良医辨病机。
干丁 厥逆其人内久寒。散寒始得助阳还。当归四逆辛温味。加入姜萸病即安。
干戊 大汗出时热不去。四肢拘急痛难当。恶寒下利厥而逆。散寒复阳四逆汤。
干己 内外虽分汗下余。阳虚阴胜总无殊。因而厥冷无津液。四逆回阳病可除。
干庚 胸中实结满而烦。厥冷虽饥不可餐。脉乍紧时邪内陷。须当瓜蒂吐之安。
干辛 厥而心悸水犹停。入胃还教下利并。欲治厥时先治水。茯苓甘草剂偏灵。
干壬 咽喉不利吐脓血。寸脉沉迟手足寒。麻黄升麻汤主治。里虚便泄治尤难。
干癸 伤寒本自寒下者。复因吐下更增寒。寒格之时食即吐。芩连姜参等分煎。
坤甲 下利清谷内有寒。身热不解外增烦。汗出而厥阳虚甚。通脉四逆汤可餐。
坤乙 利无津液热伤气。气虚后重转难通。坚肾浓肠难散热。苦寒主治白头翁。
坤丙 下利腹满身疼痛。里有寒邪表未通。四逆汤煎利可止。身疼更与桂枝攻。
坤丁 下利而渴欲饮浆。有热在内要参详。白头翁汤服之愈。散郁凉中作主张。
坤戊 下利还将谵语并。就中燥粪辨分明。此为胃实肠虚证。良剂之中选小承。
坤己 下利之后却更烦。按而心下亦非坚。乘虚客热胸中满。栀子豉汤吐即安。
坤庚 呕而脉弱邪传里。里若虚时小便多。身热微微还见厥。急煎四逆救沉 。
坤辛 干呕之时吐沫涎。更兼头痛上攻煎。散寒温里茱萸剂。治得其方亦可痊。
坤壬 呕而发热用柴胡。此证多由胃气虚。怫郁诸经并表里。良医审视莫模糊。
x霍乱脉病证治法 六证x
霍甲 恶寒而利脉犹微。利止须知血已亏。四逆加参兼益血。临时消息可施为。
霍乙 头疼发热阴阳半。欲饮不饮辨机关。热重当煎五苓散。寒多急与理中丸。
霍丙 吐利止时内自和。身疼犹是表邪多。解外有法汗之愈。当用桂枝汤疗瘥。
霍丁 发热恶寒汗出时。上吐下利里虚为。四肢拘急厥而冷。四逆汤煎主治之。
霍戊 既吐且利小便利。脉微欲绝大汗渍。内寒外热利清谷。救之速投四逆剂。
霍己 吐下之余津液微。汗出而厥脉如丝。通脉四逆加猪胆。拘急不解好为之。
x阴阳易劳复脉病证治法 六证x
劳甲 阴阳差易病其人。少气强交体重身。热上冲胸头不举。阴中小腹急难容。拘挛膝
胫难
劳乙 大病新瘥又复劳。枳实栀子豉汤熬。宿食还加大黄用。或解或下辨分毫。
劳丙 瘥后伤寒还发热。小柴胡可去其 。脉浮汗解沉实下。消息合宜自安和。
劳丁 伤寒瘥后致脾虚。腰下重缘水气瘀。牡蛎泽泻散主治。利其小便病能除。
劳戊 喜唾应知胃上寒。犹疑瘥后有邪干。胃间津液须温润。咽下理中丸便宽。
劳己 伤寒解后气羸虚。气逆欲吐体不舒。竹叶石膏为主治。和调胃气病皆除。
卷一百二十六伤寒门
辨脉法第一
属性: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
弱、
(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兹首论
脉之
浮数
及。
则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
脉而主死者。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胜。如谵言妄语。脉沉细者。死是也。金匮要略曰。
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谓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
曰阳
当剧
(结者。气偏结固。阴阳之气不得而杂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杂以为和。不
相杂
沉
阳不得而杂之。是名阴结。论其数者。伤寒之病。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
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至六日为传经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者。谓之再经。言再经者
。再自太阳而传至十二日。再至厥阴。为传经尽。十三日当愈。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
言再过太阳之经。亦以次而传之也。阳结为火。至十七日传少阴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则
愈。阴结属水。至十四日传阳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则愈。彼邪气结甚。水又不能制火
。土又不能制水。故当剧。内经曰。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
何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阴偏不足。则阳得而从之。阳偏不足。则阴得而
乘之
热者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阳为气。阴为血。阳脉浮者。卫气强也。阴脉弱者。营血弱也。难经曰。气主 之。
血主
其脉沉者。营气微也。
(内经云。脉者。血之府也。脉实则血实。脉虚则血虚。此其常也。脉沉者。知营血内
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针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脉浮汗出如流珠者。
腠理
矣。
甚于
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卫阳也。营阴也。烧针益阳而损阴。营气微者。谓阴虚也。内经曰。阴虚而内热方其
内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蔼蔼如车盖者。大而厌厌聂聂也。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