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秋时天气始降。其脉浮平。有如衡之平准也。冬时天气闭藏。其脉沉石。有如权之下垂也。)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 
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 
时。(此言四变之动。总属阴阳之出入。而脉与之上下也。四十五日者。从冬至而至立春。从夏至而至立秋。冬至一阳初 
生。阳气微上。阴气微下。至春而阳气始方。至夏盛长。而阴气下藏矣。夏至一阴初生。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至秋而 
阴气清凉。至冬凛冽。而阳气伏藏矣。阴阳升降出入。离合有期。而脉亦与之相应。如期而脉气相失。则知脉之所分。 
分之有期。故知死时也。平脉篇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 
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即所谓分之有期。而知死时也。如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而尺 
脉上不至关。为阴绝于下矣。夏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下。冬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下。而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于上矣。 
此上下阴阳。不相交合。而反分离。与四时之期相失。故知脉之所分。而知死时也。知死时者。期以四离四绝之月节。 
克之而死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承上文而言 
脉应阴阳四时之微妙。不可不细察焉。纪、纲也。察脉之纲领。当从阴阳始。即冬至阳气微上。夏至阴气微上。阴阳上 
下。自有经常之理。然又从五行而生。如春木生夏火。火生长夏土。土生秋金。金生冬水。水生春木。生之有度。而四 
时为五行相生之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夫四时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太过。至而 
不及。而人亦应之。是以脉之不及则补之。太过则泻之。与天地四时之太过不及。治之如一。与天地阴阳之道。合之如 
一焉。得一之情。可以知死生矣。如脏象论之所谓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 
此因天地四时之气。而为人之死生也。如平脉篇之所谓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脉与天地四时之 
气。期而相失。而为死生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声合天地之五音。色合天地之五行。脉合天地之阴 
阳。而始能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此言天地 
之阴阳五行。而合于人之阴阳脏腑也。梦者。魂魄神气之所游行。肝主血而藏魂。肺主气而藏魄。心主火而为阳。肾主 
水而为阴。是以阴盛则梦大水。阳盛则梦大火。阴阳俱盛。两不相降。故梦相杀毁伤也。)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王 
氏曰。气上则梦上。故飞。气下则梦下。故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予与同。有余故梦予。不足故梦取。此言 
中焦脾胃之气。有虚有实。而形诸梦也。)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气并于肝则怒。并于肺则悲。故与梦相合。) 
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此言腑气实而征之于梦也。长虫短虫。肠胃之所生也。)是故持脉有道。虚静 
为保。(欲知四时五行。阴阳外内。在诊脉之精微。故当虚静其心志。守而勿失焉。)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鱼在波。 
虽出而未浮。如春升初出之象。)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在于皮肤。浮在外也。泛泛、充满之象。万物有余。盛 
长之极也。)秋日下肤。蛰虫将去(秋气降收。如蛰虫之将去。外而内藏之象)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冬令 
闭藏。故脉沉在骨。如蛰虫之封闭。如君子之居室。藏而勿出也。此言人与昆虫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同顺生长收藏之 
气。是以脉象如之。莫子晋曰。君子居室者。言修养精气之贤人。顺四时之气。行藏出入。与万物同归于生长之门。)故 
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欲知在五内腑阴阳之虚实者。按其脉而记之。欲知 
外之四时阴阳者。终而始之。盖阳气之始者。阴气之将终。阴气之始者。阳气之将终也。以阴阳之出入。而应四时之脉 
也。此以上答帝问脉其四时动奈何。)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此言按其脉而知 
脏腑虚实之病。搏坚而长者。搏击应手。有力而长。此为太过之脉。心火太过。故当病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其 
而散者。此为不足之脉。灵枢经曰。心脉微小为消瘅。盖心液不足。则火郁而为消渴之病。心藏神。得神机环转。而 
病自已也。此以下答帝问知病之所在奈何。张兆璜曰。先心而肺。肺而肝。盖亦逆传之为病也。故曰消环自已。与上 
篇之间者环也。尽气闭环同义。按甲乙经环作渴。)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 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 
也。(灵枢经云。肺脉微急为唾血。盖肺主气而主行营卫阴阳。气盛太过。则血随而上逆矣。其不及。当病灌汗。灌者。 
脾土灌溉之汗。盖脾气散津。上归于肺。肺气通调。而后水津四布。今肺气虚。而不能输布水液。脾气自灌于肌腠皮肤。 
至令肺气不复通调而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 而散。色泽者。 
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肝主血而主色。脉盛而色不见者。血蓄于下也。当病坠伤。或 
为手搏所伤。因血凝胁下。故令人喘逆。盖肝脉贯膈。上注肺。血积于下。则经气上逆而为喘也。其不及而色泽者。当 
病溢饮。金匮要略云。夫病水人。面目鲜泽。盖水溢于皮肤。故其色润泽也。肝主疏泄。肝气虚而渴暴多饮。以致溢于 
皮肤肠胃之外而为饮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 而散者。当病食痹。(足阳明之脉。从气冲下髀。抵 
伏兔。下足趺。髀伤。故脉盛而色赤也。饮食于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气不足。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 
当病少气。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五脏元真之气。脾所主也。湿热太过。则色黄脉盛而少气矣。 
其不及。当病足胫肿。脾气虚。故足肿也。若水状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泽。)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 
其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腰者肾之府。腰伤。故肾脉盛也。伤于骨者其色赤。黄则外应于肌肉间也。其不 
及。当病少血。盖肾为牝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精液复上入心而为血。精虚。至令不复化赤而为血也。)帝曰。诊得 
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 
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此论诊得脏脉而病在于腑也。病形、病气见于形证也。盖脏腑经络相连。阴阳相应。是以脉见 
于脏。而形见于腑也。经曰。诸急为寒。心为阳脏而畏寒。故脉急。心为君主之官而不受邪。故形见于少腹也。)帝曰。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此论诊得腑脉而病在于脏也。经曰。脾气实则腹胀。不足则为溏 
泄。盖脾与胃以膜相运耳。胃为阳。脾为阴。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是以脉见于胃。而病见于脾也。此皆阴阳表里。上 
下雌雄。相输应也。以上答帝问知病之所在奈何。子晋问曰。脏腑相通。只心脾耶。曰。此盖举二脏以俟人之类推耳。)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此复问知病之变奈何也。变者。言病已成而又变为别病。)岐伯曰。风成为寒热。(风者。善行 
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此风病已成。而变为寒热也。)瘅成为消中。(瘅、湿热病也。湿热已成。则中 
土受伤。久则津液不生。变成中消之证。)厥成为巅疾。(厥者。气上逆而手足厥冷也。气惟上逆。则变为巅顶之病。方 
盛衰论曰。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久风为飧泄。(风乃木邪。久则内干脾土而成飧泄矣。故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脉风成为厉。(厉者。麻癜恶疠之疾。风乃阳热之邪。血乃阴湿之液。湿热生虫。是以风入于脉。久则变为 
虫癞之疠疡。)病之变化。不可胜数。(言病之变化。不可胜数。举此数者。以类推之。)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 
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此复言四时风寒之邪。变为痈肿挛痛之热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 
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以胜治之者。以五行气味之胜。治之而愈也。如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如东方生风。风生 
木。木生酸。辛胜酸之类。)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有故病而因伤五脏之色 
脉。复感暴至之病。有似乎病成而变。故帝有此问。而伯嘉其详悉焉。)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 
也。(征、验也。病久则色脉伤。脉小而色不夺。故知其为新病。)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此言病者。由五 
脏而见于脉。由五脉而见于色。至于色脉之败伤。又由色而脉。脉而脏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血气俱 
伤。故为久病。)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暴至之病。自外而内。色脉之伤。从内而外。故有病而色脉俱不夺 
者。知其为新感之病也。此言有故久之病。至五脏之气发作而后见于色脉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 
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此言毁伤形身之暴病。而即见于色脉也。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此言毁伤筋骨。故肝与肾脉并至。而其色苍赤。不见血者。 
谓筋骨伤而血不伤也。如已见血而血伤。则又若中水伤心。而心脉亦并至矣。盖言筋即为肝。骨即为肾。血即为心。毁 
伤筋骨而即见肝肾之脉。又非见肝肾之脉。而期病之必生于肝肾也。此篇首论诊脉之要。极精极微。有病在五脏而外见 
五色五脉者。有诊得脏腑。外内出入。交相贯通。故善诊者。揆阴度阳。持雌守雄。审察外内。明于始终。诊道始备。 
斯为上工。)尺内两旁则季胁也。(此审别形身脏腑外内之法也。尺内、尺中也。两旁、两尺部之外旁也。季胁、两胁 
之下杪也。此节首言两旁。次言前后。次言上下。盖以左右三部之脉。兼候形身之上下四旁。是关部之两旁。即形身之 
两胁。寸部之两旁。即形身之两腋。书不尽言。欲后学之引伸也。此答帝问。乍在内。乍在外。奈何。杨元如曰。此 
节照应推而内之。外而不内。后内以候膈。内以候胸中。照应推而外之。内而不外。)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尺以 
候肾。以左右两尺而候两肾也。两肾附于季胁。是季胁之内。乃是两肾。两肾之内。乃是腹中。故以尺内候腹中。尺外 
以候肾。尺之两旁。以候季胁。是两旁更出于外也。所谓外内者。脉体本圆。用指向外以候内。向内以候外。候脉之两 
侧也。平按以候中。乃五脏之本位也。夫五脏之气。行于脉中。出于脉外。如脉气之向内数急。则在内之皮肤亦急。脉 
气之向外数急。则在外之皮肤亦急。故所谓季胁者。即肾气之出于季胁也。而以尺部向外之两旁以候之。所谓腹中者。 
即两肾之中也。故以尺部之向里以候之。即如胸中膻中者。肺脏与中气相通。膻中乃心主之相位。杨元如曰。所谓外 
者。乃六脉之本位。盖脉居歧骨之外。故以本位为外。而偏于里者为内也。上节内字。训作部字。此之里字。即是内字。)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附上者。附左尺而上。左手之关脉也。心肝居左。故左以候肝。膈者。胸胁内之膈 
也。肝居胁内。故以关候肝。膈气在中。故以内候膈。杨元如曰。膈者。谓膈肉之下。肝脾所居之郛郭也。莫子晋 
曰。胸中在上。腹中在下。膈居中央。故分寸关尺。内以候之右。附上以候脾胃。则肺与大肠心与小肠不言而可知矣。)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外者。附右尺而上。右手之关脉也。脾主中土。故以肝内候脾。阴内而阳外。故以关外候胃。 
张兆璜曰。此章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