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绝。故死。盖寒气上乘。则真气反下逆矣。平脉篇曰。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谓少阴之气不生。而手足
逆冷也。王子方曰。水寒之气暴上。曰脉满而实。少阴之气暴上。而曰脉实满。阴寒之气。皆实满于脉。而各有意存焉。
朱圣公曰。水寒之气暴上。则少阴之真气不升。故先论其寒气。而后论其真气。后又复论其水气也。)帝曰。脉实满。
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肾主生气之原。膀胱为太阳之府。脉实满者。少阴之寒气充于外也。
手足寒者。少阴之生气虚于内也。头热者。太阳之气。发越于上也。肾与膀胱。阴阳并交。咸主生气。若盛于外。则反
虚于内矣。春时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秋时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二气。交相资生。故主生。冬时阴气尽出于外。
夏时阳气尽虚于内。故主死。言阴阳之根气。不可虚脱者也。徐公遐曰。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王芳侯曰。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化生荣卫。行于脉中。若真阴之气。直溢于脉。则反虚其根矣。)脉浮而涩。涩而
身有热者死。(脉浮而涩。阴越于外而虚于内也。涩而身热。阳脱于内而弛于外也。此复言阴阳之根气脱者。皆为死证。
非但冬夏死而春秋可生。上节论无形之水气溢于脉中。故脉满而实。下节论有形之水邪溢于脉外。故形尽满。水气溢
者少精血。故宜脉滑。水邪溢者生气衰。故宜手足温。此论下焦之生气外脱。)帝曰。其形尽满何如。(肾为水脏。在气
为寒。上节论寒气暴上。此复论其水体泛溢故其形尽满也。形谓皮肤肌腠。盖经脉之内。有有形之血。是以无形之气乘
之。肌腠之间。主无形之气。是以有形之水乘之。而为肿胀也。)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诸
急为寒。寒水充溢于形身。故脉急而坚大。水邪外溢。则少阴之正气不升。故尺涩而不应也。灵枢经曰。脉坚大以涩者
胀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夫少阴之气。从下而上。合于阳明。戊癸合而化火。火土之气。故有如是之证者。
得少阴之气。仍从下而上者生。逆而下者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
手足寒也。(手足温者。少阴之生气复也。生气复则火土之气渐旺。水寒之邪渐消。手足寒者。少阴之生气已绝。故死。
以上论生阳之气。发原于下焦。如寒水之邪实。则真阴之气虚。)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夫病热者。
皆伤寒之类也。凡伤于寒。藉阳气以化热。热虽盛不死。然阳气生于精水之中。男子八岁。女子七岁。肾气始实。乳子
天癸未至。肾气未盛。故帝复有此问焉。夫心主脉而资生于肾。心肾水火之气。上下时交。肾气不能上资于心。则心悬
如病饥。而寸口之脉悬绝小者。肾气未盛也。)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伯答乳子之生阳。藉后天之气也。四肢
皆禀气于胃。故阳受气于四末。是以手足温者。胃气尚盛。故生。寒则胃气已绝。故死。夫水谷入于胃。津液各走其道。
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是先天之精。犹藉后天之所资益者也。又别出两行荣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名
曰宗气。积于胸中。上出于肺。以司呼吸。是四肢之原俞。又受资于胃腑所生之荣卫宗气。是以手足温者生。寒者死。
朱
永年曰。当知少阴阳明之气。皆主手足之寒温。医者不可不审。)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
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此复论后天所生之宗气。而亦不可伤也。宗气者。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宗
始。故曰宗气。肩息者。呼吸摇肩也。风热之邪。始伤皮毛。喘鸣肩息。是风热盛而内干肺气宗气。故脉实大也。夫脉
之所以和缓者。得阳明之胃气也。急则胃气已绝。故死。徐公遐曰。水谷之精。虽藉先天之气以生化。然先天之气。又
藉水谷之精以相资。是以天癸至。肾气盛。齿发长。筋骨坚。皆受后天之养。非但于乳子也。故复设此问焉。上节论下
焦之根气。此论上焦之生气。皆由中焦之所生。)帝曰。肠 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上节言气之虚
实。此复论其血焉。肠 者。邪僻积于肠间。而为便利也。经言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
内溢则便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而积成矣。是以肠 便血者。阴络
之血溢也。肠 下白沫者。肠外之寒汁沫也。肠 下脓血者。汁沫与血相搏。并合而下者也。夫便血。阴泄于内也。发
热。阳脱于外也。本经曰。阴阳虚。肠 死。此阴阳血气之相离也。朱圣公问曰。灵枢经论。恐为积聚而言也。曰。
百病之生也。皆起于内伤外感。不外乎气血阴阳。如留蓄于肠外。则为五积。便痢则为下积矣。)帝曰。肠 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下白沫者。阴液下注。故脉沉者为顺。如脉浮是经气下泄。脉气上浮。此经脉相离。故
为死证。)帝曰。肠 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夫血脉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主于手少
阴心。输于足太阴脾。悬绝者。足少阴之阴液绝也。滑大者。足少阴之生气盛也。)帝曰。肠 之属。身不热。脉不悬
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此复申明血气之生原。又重在阳明之胃气也。身不热者。阳不外脱也。
脉不悬绝。阴不下绝也。悬涩者。阳明之生气已脱。故死。辨脉篇曰。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悬则
胃气绝矣。)以脏期之。(胃气已绝。则真脏之脉见矣。故当以脏期之。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
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悬绝者。绝无阳明之胃气。而真脏孤悬也。)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
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此论五脏之外合为病。而有虚实也。灵枢经曰。肺脉急甚为癫疾。肾脉急甚为
骨癫疾。又曰。骨癫疾者。 齿诸俞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 。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
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是肺合之形。肾合之骨。
心合之脉。肝合之筋。为病于外。而有死生之分。脉搏大者。气盛于外。故生。小坚急者。气泄于下。故死。)帝曰。癫
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经曰。重阴则癫。盖癫乃血实之证。故治癫疾者。泻出其血。置于瓠
壶之中。是以脉坚实者死。脉滑大者生。上节之大小者。论气之虚实。此言血脉之虚实。盖癫乃阴盛之病。故宜气盛而
不宜血实也。)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此论五脏之内因。而有
虚实也。少俞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瘅者。五脏之精气皆虚。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肉。故为消瘅也。脉实大
者。精血尚盛。故为可治。脉悬小者。精气渐衰。故为难治。上节论五脏之外实。此论五脏之内虚。灵枢病形篇。五脏
之脉微小为消瘅。朱永年曰。癫瘅之病。皆曰久者。盖癫因久实。瘅因久虚之所致也。)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
何以知其度也。(此言五脏之外合。各有度数。而应于四时者也。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谓皮毛肤腠为形。而内合于肺
者也。骨者肾之合。脉者心之合。筋者肝之合。然皆有浅深俞穴之度数。帝问何以知其度而刺之乎。)帝曰。春亟治经络。
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伯言五脏之气。合于四时。而刺度之各有浅深也。亟、
急也。春气生升。故亟取络脉。夏取分腠。故宜治经俞。盖经俞隐于肌腠间也。治六腑者。取之于合也。胃合于三里。
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盖五
脏内合于六腑。六腑外合于原俞。秋气降收。渐入于内。故宜取其合以治六腑也。冬时之气。闭藏于内。故宜用药而少
针石。盖针石治外。毒药治内者也。帝曰。当作岐伯曰。)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此论痈疽之虚实也。言
痈疽之患。荣卫血气并实。皮肉筋骨皆伤。非若四时之有浅深。冬时之少针石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者拥也。疽者
阻也。谓热毒外壅内阻。宜即刺之。不得迟延时顷。而使邪毒之回转也。)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
旁三 。与缨脉各二。( 音贿。此言痈毒之在气分者。宜刺手太阴足阳明也。毒在气分。故痈不知所。毒瓦斯流传。故脉
按之不应手。而乍来乍已也。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宜刺太阴动脉之旁各三 。手太阴之主气也。 者。皮
肤肿起之象。言刺在络脉之旁。/皮肤之间。气随针出。而针眼微肿如小疮。故曰 也。盖皮肤溪谷之间。亦有三百六十
五穴会。毒在气分。故宜刺在皮肤。而不刺经络也。缨脉、结缨处两旁之动脉。人迎穴间。乃卫气别走阳明之道路也。
四时气篇曰。风 肤胀。为五十七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
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此言痈毒之在血分者。宜刺足少阳手心主也。掖痈者。谓在两旁之腋间。足厥阴少阳之
分也。经云。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毒在血分。故大热也。厥阴主血。故
从其所合而泻之。如刺之而热不止者。宜刺手心主之脉以泻之。心主主火而主血脉也。本输篇曰。腋下三寸。手心主也。
名曰天池。盖宜刺此也。夫肺朝百脉。而主行荣卫阴阳。若欲刺手太阴之经络者。宜刺在大骨之会各三。谓臂骨交会之
处。尺泽间也。骨之大会曰谷。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暴痈筋 。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软
同。此言痈毒之在筋骨间者。宜刺其经俞也。暴痈者。言毒瓦斯更深。为毒凶暴。筋 者。筋为热邪所伤也。随分而痛者。
在于分肉之处而痛。谓不肿痛于外。而隐然痛于内也。热毒在深。故表汗不出。骨伤髓消。故胞气不足也。宜治在经俞
者。随其所痛之处而深取之也。夫痈毒之患。或外因风寒之邪。或内因喜怒不测。五脏外合之皮肉筋骨。胃腑所生之荣
卫血气。皆为邪毒盛而正气虚。故当审其阴阳虚实以刺之也。张兆璜曰。皮肉筋骨皆伤。故为暴痈。皮伤故魄汗不尽。
骨伤故胞气不足。)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圆利针。(此论中焦
之虚实也。经云。胃病者。腹胀满。腹暴满而按之不下。胃之实证也。宜取手太阳之经络。太阳之络。乃胃之募也。盖
小肠为受盛之府。故从手太阳以泻其胃焉。又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为胀。故曰当刺足少阴之俞焉。手
太阳之络。名曰支正。在上腕五寸间。足少阴之俞。在脊下第十四椎。两旁各开一寸五分。故曰三寸旁也。圆利针者。
且圆且利。以取暴气者也。或曰脊椎两旁。各开三寸。名曰志室。亦足少阴之俞也。)霍乱。刺俞旁五。足阳明及上旁三。
(霍乱者。胃为邪干。胃气虚逆也。夫阳明胃土。藉足少阴之气以合化。故宜刺少阴俞旁以补之。五者追而济之。渐至
于骨也。又及上刺阳明俞旁三。三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后刺深之。以出阴邪。最后极深入于分肉之间。以致谷气。
邪气出而谷气至。则胃气和而霍乱止矣。上节用泻。故曰圆利。此法用补。故不去针。徐公遐曰。取足少阴者。当刺骨。
三刺而至分肉。是五则至骨矣。)刺痫惊脉五。(此论刺五行之实证也。痫惊者。痫 筋挛。或外感六气。或内伤七情。
或饮食生痰。或大惊卒恐。病涉五脏五行。故当取其五脉。徐公遐曰。病涉五行。故有作猪犬牛羊之鸣者。)针手太
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旁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按九针之制。皆所以泻邪者也。此刺五脉之
实。故首句曰针手太阴。末句曰刺三针。谓当以针泻之。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