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共和谈演义 (第三部)作者:马辂-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记的就达1334人,民众就像潮水般涌人红十字总会,办公室被挤得水泄不通,服务 
人员应接不暇,“每一位前来办手续的人都掩不住一脸的兴奋、喜悦”。 
  随后,台湾“国防部”又宣布,军人眷属除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外,均可赴大陆 
探亲。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对大陆同胞赴台方面也有所放松。 
  正在这时候,蒋经国因糖尿病瘤疾而于1988年1月13日逝世,终年78岁。 
  当天,中共中央即致电国民党中央,吊唁蒋经国逝世: 
  “谅悉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蒋经国先生的亲 
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中共中央领导人随即发表谈话,,除表示悼念之意外,重申和平统一祖国的方 
针不变: 
  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国家统一, 
表示要向历史作出交待,并为两岸关系的缓和作了一定的努力。 
  当此国民党领导人更替之际,我们重申,我党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和政策是不 
会改变的。我们希望新的国民党领导人,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审时度势,顺 
应民心,把海峡两岸关系上开始出现的良好势头推向前进,为早口结束我们国家分 
裂局面、实现和平统一做出积极贡献。 
  台湾人民有着爱国的光荣传统,盼望统一,反对分裂,近年来同港澳同胞、海 
外侨胞一起,为推动和平统一,促进国共两党和谈作出了努力。我们愿与台湾各界 
人士共商国是,完成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大业。 
  我们由衷地期望台湾局势稳定,社会安宁,经济继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中共中央的唁电和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谈话发表后,立即在台湾和国际土产生了 
强烈反响。台湾大报《中国时报》说中共中央唁电“电文仅有39个字,但被视为是 
近40年来,两岸隔绝敌对下,共产党对国民党首次有较平和的直接反应,也是对党 
与党之间对等地位作出反应”。路透社报道说:“唁电没有提及蒋经国的总统职务, 
只称他为中国国民党主席,因为北京不承认台北政府。”共同社认为中共这一做法 
灵活、实际,并将中共对蒋介石、蒋经国去世时所采取的态度作了比较——蒋介石 
去世时新华社发的消息是“国民党反动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死了”,而这 
次发唁电态度友好,与上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目的是“借蒋经国去世的 
机会向台湾当局强调中国的灵活态度,这反映出中国十分重视蒋经国之后”。合众 
社评论说:“中共领导人代表官方对蒋氏去世最初的反应让人觉得他们犹如失去了 
亲人,对在晚年曾设法弥合近40年分离状况的这样一位疏远了的亲戚的死表示哀悼。” 
  在中共中央发出唁电的同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屈武也致电台北 
蒋经国夫人方良女士,吊唁蒋经国逝世。屈武长蒋经国12岁,作为于右任的亥婿, 
他和蒋经国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结拜为兄弟,后又在苏联同学。二人虽政见 
不同,但仍维持了几十年的友谊。 
  新中国成立以来,屈武曾多次向蒋经国发出信息,希望蒋经国以民族利益为重, 
求得早日实现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之后,屈武更是竭尽努力,为促 
成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多方开展工作。先是蒋经国的另一位老同学廖承志致信蒋经国, 
以“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为由,表示愿意“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 
并面聆请长辈教益”,可惜未引起回应,而不久廖承志即不幸辞世。1987年底,台 
湾开放对大陆探亲,屈武感到时机成熟,表示愿以90高龄率先赴台探望蒋经国,可 
惜尚未成行,蒋经国却遽尔长逝,海峡两岸的两位故友终未能白首相聚。 
  屈武在唁电中表达了深深悲痛的感情和无法弥补的缺憾,感人至深: 
  昨夜惊闻经国老弟病逝,悲痛无已,竟夕难眠。经国一生爱国,正期再展长才, 
共竟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不意遁尔长逝,痛惜何似!我与经国,两世交谊,情同手 
足,当年苏联同窗,溪口话别,此情此景,历历在目。虽两岸睽隔,音问久疏,然 
思念之情,无时或已。近见开放探亲,正庆把臂话旧有期,诅料经国先我而去,竟 
成永诀,遥望云天,不知涕泗之所从矣。谨电致唁,敬希节哀,善自珍重。经国灵 
前,尚祈为我馨香祝祷安息。临电神驰,未尽欲言。 
  1988年7月14日,在国民党“十三大”闭会后的中央评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以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的名义,联合34位中评委, 
向国民党中常委会提出了一项议案,即《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以投资 
共同实行国父实业计划,建立互信,并以争取大陆民心、以利和平统一案》。 
  该提案的基本内容有: 
  (一)中共应放弃四个坚持和武力犯台,并对中国共产党拒绝国民党的“三民主 
义统一中国”的主张表示惋惜。 
  (二)深信中国的统一是海峡两岸及海外全体同胞的共同愿望,所以只是时间问 
题。但统一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努力达成,其方式是以文化与经济,而非武力,亦非 
第三者所愿或所能助成者。 
  (三)“欲谋求统一,必先建立共信,有了共信,互信乃生,互信生,自会团结 
统一。”而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建立共信的最佳条件。 
  (四)复兴中华文化,“以伦理、民主、科学为纲,重振四维八德”,比中共用 
四个坚持来凝聚全民,其力量要大千万倍。这既为大陆人民额手称庆,也与台湾的 
文化复兴运动趋于同一方向而合流,如此进行,和平统一之门必将自然开启。 
  (五)“和平之门一开,则可进一步走向经济互惠之途,台湾之财经科技的潜力, 
与大陆之人力资源,合为互惠之基础,共同成立‘国家实业计划推行委员会’,合 
力谋划国父实业计划之实施”。这样,千则可以协助大陆人民解决经济困难,二则 
可以奠定21世纪为中国人的世纪的经济初基。 
  (六)如果中共愿与国民党开诚合作,以平等及和平方式谋求中国自由、民主、 
均富与统一,从文化、经济两方面率先实现,那么国民党愿意向大陆提供50至100亿 
美元之外汇资金,作分年长期低利贷款之数。 
  (七)苟能如此进行,则共信互信,自能建立,双方在各方面之敌对行为全面去 
除,进而作次一步政治整合之协商,根据总理“和平、奋斗、救中国”之大方针, 
逐步进行,则和平统一,乃为必然之结果也。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一,历来以党务专家、教育 
专家著称,旧中国流传“蒋家天下陈家党”的政治歌谣,可见其当日的势力。1949 
年逃到台湾以后,陈立夫受到排挤,远离政治中心,潜心研究中国文化。但他对中 
国统一,一直抱有期待和使命感。在国民党“十三大”召开前,他就兴致勃勃地自 
撰了这个3000多字的提案,亲自一一找人联署,在中评委开会期间,手边还不时拿 
着案文,逢人散发。 
  “立夫案”一提出,立即成为热门话题,陈立夫这位一向以反共守旧著称的国 
民党三朝元老也再次成为风云人物。尽管此案未能付诸实现,但它对台湾朝野所造 
成的心理震撼,是不可忽视的。大陆舆论也对陈立夫提案作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提 
案中尽管有些不适宜的提法,但主张祖国和平统一,提倡对话协商、互信合作,是 
令人感佩的,“只要谈起来,一切问题都好商量,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 
  正是: 
    历史大潮不可逆, 
    和平统一势所趋。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三部)     第三十八回 
胡秋原踏上丝绸路 张学良飞去夏威夷     
   话说1988年9月12日晚,从美国飞来的中国民航一架班机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国 
际机场。舱门开处,一位满头银丝的高个子老人慢慢走下舷梯。 
  “啊,老朋友140年不见了,我是贾亦斌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 
贾亦斌迎上前去,两位老人惊喜地呼唤着,亲切地摇动着双手,拍着肩膀。 
  这位远道而来的老人就是台湾著名的政论家、时任立法委员的胡秋原。身后是 
其妻子敬幼如、女儿胡采禾等人。 
  贾亦斌和胡秋原一路携手攀谈,说话间已走出卫星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黄 
顺兴和北大客座教授陈鼓应也来迎接在台湾时的旧交。这时,只见一位自发苍苍的 
老者也远远地蹒跚而来,一通大名,胡秋原和他顿时激动地抱作一团。原来这位是 
84岁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郭述申,他同胡秋原1924至1925年曾同在武昌高等 
师范就学。 
  在机场贵宾休息室,胡秋原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胡先生是否准备同中共高级领导人谈您对统一的意见?据我所知,您的意见 
同中共的‘一国两制’统一方案并不一样。”台湾《联合报》记者抢先发问。 
  胡秋原笑答:“如果完全相同我就不会来了。” 
  “您的统一观点主要是什么?” 
  “主要的要有统一的目标,现在不能统一的原因是双方如何最后建国的意见不 
同。还有实际的两个国号、两个宪法和两个政府等问题。我和贾先生是抗战一代的 
人,为什么抗战?抗战为了建国……” 
  贾亦斌插话:“是的,当时我们就是为了这个。” 
  胡秋原接着说:“中国胜利了,这是一件大事,我们中国人再不受外国人欺负 
了,可国家至今分裂,老百姓是多么痛苦。我有信心坦白地说,40年来大陆最大的 
成就是进人世界核子俱乐部,台湾最大的成就是经济上成为所谓‘四条小龙’之一。 
大陆的成就表示中国人有能力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国,台湾的富裕说明中国人有发财 
的本事,如果合起来中国就能富能强,这是中国人150年来追求的目标。我们在抗战 
时就希望有这一天,40年以前没有实现的事情,我们希望40年后看到这个可能性。 
我都79岁了,不客气地讲,看不到这一天真是死不瞑目啊!” 
  记者问:“统一之事台湾领导人也会有很重要的决定,不知您离开台湾时是否 
跟当局领导人谈过?听说您见过李焕(行政院长),他们是否接受您的意见?” 
  答:“30年来我一直谈的观点,我想我写的这些文章他们会看过了,从我的杂 
志看没受到过麻烦,我想他们至少心目中有谅解、默认。我来前是见过李焕,我回 
去要把这里的情况带回去。” 
  贾亦斌笑着说:“李焕过去与我很熟,他是我的同乡,还是我的部下、同学哩。” 
  笑过了,胡秋原忽而严肃地说:“我认为,爱国就不能不赞成统一,如不赞成 
统一,你就不够资格谈爱国和过问国是。任何中国人都应该赞成统一。我现在进一 
步讲,统一要快,要在本世纪结束以前,2000年以前达成目的,迟了还来不及。” 
  “您认为两岸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尽快促成统一?” 
  “我就想与中共有关朋友们讨论这个问题。我还不太了解所谓‘一国两制’。 
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可以成为混合经济,现在各个国家从美国到非 
洲国家都有混合经济,究竟怎样混合,各占百分之几,各个国家可以不一样。如果 
中国有了混合经济,我认为‘一国两制’这个问题就没有了。” 
  胡秋原是湖北黄赃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30年代中期曾为国共合 
作穿针引线,随即投身于抗战的洪流。在台湾时,他是《中华杂志》发行人、“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他是一位具有强烈 
民族自尊心的学者,曾坦言:“我以前是极力反共的,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看到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希望。”地在《中华杂志》上疾呼统一,建议和谈, 
并不顾个人利害得失,开始了为祖国统一奔走的大陆之行。行前,国民党有关方面 
从台湾打电话到美国,劝他不要到大陆,但是遭到他的拒绝。 
  9月,京华秋色正浓,故土旧友,人世沧桑,使离开大陆40年、近8旬高龄的胡 
秋原处于激奋与感慨之中。他行色匆匆,兴致融融,把活动日程排得无一缝隙,整 
天忙于访问、座谈、演讲,宣传他的“民主统一,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