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郎咸平经济论文集共76篇-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份。藉海尔的品牌号召力和纽约人寿的经验,海尔纽约人寿成立时间虽然短,却取得了令同行业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们羡慕的业绩——2003年公司运营的第一年保费收入就达到8300万元,是预期的两倍!
★海尔投资的非金融资产扩张
首先,海尔系中部分原来产权归属集团或者归属不明的重要业务明确转到海尔投资旗下:
1。海尔投资成立之后,它即获得海尔空调电子、合肥海尔及合肥洗衣机的控股权;2。青岛海尔设备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其中80%股权由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3。全面负责海尔上市公司销售的遍布全国的40余家海尔工贸公司,原来隶属集团,但是也有蛛丝马迹显示至少其中的部分如今已经归属海尔投资。
其次,在产业多元化方面,海尔投资也在许多新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拓:
1。原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01年11月改制为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由中科院化学所、海尔和公司管理层及骨干共同持股。2001年4月,海尔科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海尔投资合资成立了总投资额为1。2亿元、生产能力达2万吨/年的“胶州海尔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
2。2001年10月,青岛海尔向农行青岛市南区第三支行借2亿元短期贷款,用于与海尔投资共同投资设立大连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和大连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并以此建设大连出口加工区投资建设出口电冰箱、出口空调器生产基地项目。青岛海尔在这两个公司占股份均为90%,可以推测出海尔投资的股份均为10%。
3。2002年12月,海尔投资与德国欧倍德合资成立“中国欧海家居有限公司”,总投资1。8亿欧元,双方各持股50%。双方的合作实现了德国品质和海尔服务的完美结合。双方的优势互补直接促成了两大品牌在家居产业上快速契合。
4。2003年3月14日,海尔投资与台湾精成科技集团共同组建海成(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全权运作海尔电脑,其中青岛海尔出资400万美元,占40%;台湾精成科技集团出资600万美元,占60%。
海尔投资在将手中资产变现获得流动资金之后,在国内不断投资新的项目,而且增加了金融类公司的比例。保守估计,海尔投资的总资产(包括海尔品牌)已经超过650亿元。优良资产包括商标使用权所带来的利润为海尔投资及内部职工持股会的海外运作打下坚实基础。至此,海尔投资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更大更坚固的“壳”了。
第三次变形 海外资本操作让资产变流动的股票
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运作平台,内部持股会所拥有的大量资产并不能转化为在资本市场上自由流通的股票,不能变成持股会成员手中的现金,同时也不能在名义上成为海尔集团的真正主人。在这种情况下,海尔内部持股会的下一个目标,是寻找一个上市公司作为有效运作的资本平台,并理顺海尔错综复杂的产权关系。
通过对海尔最近几年在香港股市的一系列动作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10月到最近,海尔主要的海外资本操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海尔投资与香港中建电讯合资组建飞马青岛和飞马香港,专门从事手机业务。
第二阶段:2001年,中建电讯旗下的另一上市公司中建数码开始收购飞马香港和飞马青岛。此次收购后,海尔投资换得中建数码29。94%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中建数码更名为海尔中建。
第三阶段:2004年4月,海尔集团对外宣称计划将其优质的洗衣机业务以及飞马青岛剩余的35。5%股份一起注入到海尔中建。根据外界媒体的报道,海尔集团将拥有57。26%的股份而成为海尔中建的第一大股东。
在这一系列资本运作背后,海尔得到了什么?海尔的持股会在考虑什么?筹资?
在飞马青岛和飞马香港这两家合资公司中,海尔投资共投资了近6000万港元(注册资金),但是通过上述的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海尔投资最多只能获得5000万港元的现金。坐拥600多亿元资产的海尔投资缺这区区5000万元吗?
显而易见,不是的。这也直接否定了海尔集团入主海尔中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海尔融资平台的传言。
国际化?中建电讯既不是白电的经营者,同时在手机方面也不具备绝对的技术资金优势。以海尔的价值和品牌,中建电讯并不是一个最理想国际化合作伙伴。
那么在这一系列眼花缭乱资本运作背后,海尔投资到底得到了什么?
第一步:2000年,成立海尔投资。海尔内部职工持股会占有98。6%股份的绝对大股东。
第二步:同年,海尔投资与香港上市公司中建电讯在香港和青岛分别成立合资公司飞马香港和飞马青岛,从事手机业务。
第三步:将手机业务注入中建数码,获得中建数码股份。2001年,中建电讯的控股上市公司中建数码向海尔投资和中建电讯全购飞马香港并签订飞马青岛100%股权认购书。飞马香港的交易价是8亿港元,以股权置换的方式完成。海尔投资因占49%股权,所以分得19。6亿股。同年,中建数码行使青岛飞马64。5%的认股权被注入中建数码。海尔投资所占51%股权作价13。20亿港元,以股权置换方式进行。先执行15。5%,换得的是中建数码的10。23亿股股票。剩余35。5%可以在2004年7月底之前认购。
通过这两笔交易行为,海尔投资总计获得中建数码29。83亿股,占29。94%的股份,成为中建数码的二股东,后者易名为海尔中建。
第四步:2004年4月是最新的注资计划。根据公告,海尔集团计划将海尔的洗衣机业务及海尔投资所持的35。5%的飞马青岛的股份注入到海尔中建。
从这个股权图,我们看到BVI控股公司由海尔集团和海尔投资各持50%股份,BVI…1公司则由海尔集团100%控股,BVI…2公司由海尔投资100%控股。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海尔投资即代表海尔持股会,因此BVI…2是代表海尔内部持股会的利益,控制80%合肥海尔的股份。因此,在整个计划中,海尔投资直接注入的是飞马青岛35。5%的股权和合肥海尔的80%的股权。根据海尔中建的年报披露,海尔投资将直接、间接持有海尔中建35。84%的股份,最终成为海尔中建的最大控股股东。
这就是一系列资本运作后面的故事。海尔内部持股会找到一个有效的资本运作平台,将其持有的海尔集团的资产和股份转化成资本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并且通过第一大股东的地位,成为海尔集团真正的主人。
我们设想,如果海尔洗衣机业务的注入计划能够通过,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故事:
根据海尔中建的年报,海尔集团的全部白色家电业务有可能归海尔中建,并且海尔中建将更名为海尔电器集团。我们认为这一过程应该理解成海尔中建向海尔集团反收购的过程。海尔投资希望在海尔中建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所以海尔中建预计将采取非股权置换的方式进行收购。在海尔中建完成了对海尔集团的大部分优质资产的收购后,海尔集团完成集体上市,海尔投资就将成为海尔集团最终的控股股东。海尔持股会,成为了海尔集团真正的主人。而到了这里,持股会的高层利益将得以显现,曲线MBO取得成功!
来源:财经时报
作者:郎咸平
香港以往的成功得利于巧合而不是因为港人天纵英明。记得有人说过港英时代的英国政府就像是台上的魔术师,他挥动那点石成金的魔术棒使得东方之珠的绚丽照亮了世界,而魔术棒下所孕育的自由、竞争和开放的理念成了各国政府施政的样板。但是1997年以后当魔术师把他的魔术棒交给台下的观众后,魔术棒再也不灵了,这位魔术师到底带走了甚么而造成香港的沉沦?我曾经读过太多的文章批评英国政府有阴谋地掠夺了香港的财富云云,这除了凸显我们喜欢诿人以过的民族特性外,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于事无补。
多项巧合造就香港成功
港英政府治理香港的成功实在是一个上帝的恩赐,这并不是英国人有甚么特殊的治国方针。英国政府行事缓慢官僚,英国人作风保守不够进取,因此大不列颠帝国才会沦落为世界二流国家。但是为甚么英国人到了香港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香港的英国人和英国本土人不同。在英国人的心目中,香港是个模糊的小岛,有点落后,又靠近中国,而且还不像英国本土那么安全而熟悉……,所以愿意到香港的英国人都是属于那种比较勇敢和爱好冒险的人,因此建设好香港赚到一大笔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之一,而这也是为何香港官员的薪水那么高的主要原因。以香港目前官员薪水而言,金管局任志刚的年薪高达900万港元,而其它司局长的年薪也高达500万港元以上。但是要取得如此丰厚待遇的先决条件,就是香港经济必须明天要更好,对于这一批大胆而惟利是图的英国人而言,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搞好香港经济。但是主观的想搞好香港和客观的能不能搞好香港是不同的,难道董建华不想搞好香港吗?
根据香港历史资料来看,这些英国人一般而言都希望在退休后回到英国,他们绝不想在退休后呆在香港人经营的私人公司做事。事实上本港英国人是从骨子看不起香港人的,也根本不存在英国人替香港人打工的情况,因此他们对于香港本地富人特权阶级无要求。由于没有利益问题的干扰,因此他们所推出的政策比较具有公平性,而这种公平性的追求也正是英国人特有的民族性。但是这种公平性在1997年以后急剧退化,例如最近大家批评甚多的九龙西区开发和添马舰等等问题都可以看到利益团体的影子。
这种比较公平的制度配合上了一群特殊的百姓造就了经济成功的必要条件。香港老百姓在英国政府高压统治下,几乎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过日子。举例而言,只要你胆敢批评港英政府,政治部的官员立刻将你驱逐出境。香港老百姓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养成特别守纪律和守秩序的优良传统。但是香港老百姓本来就继承着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的勤勉,而在英国人施行一套比较公平的制度下,充分发挥了广东人天生营商的特性,弥补了英国本土人民不够进取的个性,反而形成一个孕育着辉煌东方之珠的沃土。而这个历史的巧合也解释了为何英国本土经济不如香港繁荣。
大陆改革开放成催化剂
这片孕育着东方之珠的沃土终于在7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步伐中找了催化剂。由于中国内地相对落后,港人凭着资金的优势、与国际接轨的环境、地利和语言之便,在短短的二、三十年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从而使得东方之珠的灿烂光环在这片沃土上冉冉升起。但是从我前述来看,香港的成功是多个巧合所造成,而绝不是因为香港人本身天纵英明。因此在今天香港经济持续衰退的时候,香港应该如何再起飞应该是值得中央政府和港府深思的问题了。我们千万不能期望这些巧合又会再一次的惠顾香港人。
港人急功近利政治清廉
香港人虽然在经济方面创造了亚洲经济奇跡,但由于英国人在政治方面的高压统治,香港人对政治就特别的冷感。讲得更具体一点,香港人从未经过民主的洗礼。而且由于香港(商)人没有政治势力的支持,这种潜在的政治风险造就了港人急功近利、只看短期不看长期的特性,香港人只想赚个短期钱寻求个短期的刺激。这种赚短期钱的思维处处可见,例如香港人炒邮票、炒股和炒楼的风潮。
此外,前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鉴于香港失业率严重,因此提出港人应该自行创业,但他所提出的例子却是太过于急功近利。他在记者会上公开表示,他说他替同事去买汤时就发现了一个创业的机会,因为他可以买好几碗汤回来,然后再赚取个差价卖给同事。堂堂财政司司长竟会举出如此急功近利的例子实在很难想象。香港人喜欢追求短期刺激的特性也是随处可见,例如香港的报纸就是最好的解说。各报的头版头条大概都是强奸、杀人、乱伦等刺激新闻,那种具有大思维大格局的重大政治新闻反而成为次要。
香港的经济不但好,政治方面也是比较清廉。英国人为了对付官员的贪污腐化而主动成立了廉政公署,因此港官的清廉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