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声闻地〉中「唯」之用例考察-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釋惠敏
國立藝術學院副教授
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 1994。07 出版
(pp。19…38) 





                                  19 頁

        一、前言

            以「唯」(matra)來表現的佛教思想用例中, 如「唯心
        」、「唯識」等是眾所皆知的。但是,主張「唯識」思想的
        瑜伽行派之根本論書《瑜伽師地論》(以下簡稱《瑜伽論》)
        中,所有的「唯」之用例是否都是與「唯識」思想有關﹖這
        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睿R虼耍靖鍖⒁浴惰べふ摗分兄
        十三地〈聲聞地〉為主,來討論種種「唯」之用例,以了解
        其不同的表現意義,並且探究其實邸稀⑺枷肷系木唧w內容
        。藉此以突顯初期瑜伽行派之實邸c思想上的一些特徵。

        二、唯智、唯見、唯憶念

            從下列〈聲聞地〉「相似」(pratirupa; gzugs brnan)
        所緣(alambana,禪定對象)之定義中,我們可發現有「唯智
        」(jnana…matra)、「唯見」(darsana…matra)、「唯憶念」
        (pratismrta…matra)等三個「唯」的用例。

              是瑜伽師於相似緣安住其心,謂彼比丘於彼彼所知事
              為欲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故,於先所見、
              所聞、所覺、所知事,由見、聞、覺、知增上力故,
              以三摩多地作意思惟分別而起勝解。彼雖於其本所知
              事,     不能和合現前觀察,     然於其本事相似
              (pratirupaka)      而生,     於彼所緣有彼相似
              (pratibhasa)、   唯智   (jnana…matra)、   唯見
              (darsana…matra) 、 唯正憶念 (pratismrta…matra)
              。(大 30; 428a28ff。;SBh 199; 9ff。; Tp 93b7ff。)


            在〈聲聞地〉中, 所謂「相似」( pratirupa;  gzugs
        brnan)的概念與「影像」(pratibimba; gzugs brnan) 之用
        語,於梵語語義上相近,在藏譯中則以同語翻譯。因此,我
        們將列出〈聲聞地〉中之「有分別影像」的定義(以 B 表示)
        ,以和上述之「相似所緣」之定義 (以 A 表示)分(1)、(2)
        二段作對照(重點處以下線表示)︰

       (1)A︰是瑜伽師於相似緣安住其心 , 謂彼比丘於彼彼所知
              (jneya)事(vastu), 為欲簡擇(vicinoti)、 極簡擇
              (pravicinoti)、遍尋思(parivitarkayati)、遍伺察
              (parim mansamapadyate)故,於先所見、所聞、所覺
              (mata)、所知(vijnata)事, 由見、聞、覺、知增上
              力故,以三摩呬多地作意( samahita…bhumikena
              namaskanena)思惟(manasi…karoti)分別(vikalpayati)
              而起勝解(adhimucyate)。

       (1)B︰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眨樗乐梗蛞
              、或聞、或分別故,於所

                                  20 頁

              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舍那行觀察、簡擇
              (vicinoti)、  極簡擇   (pravicinoti)、  遍尋思
              (parivitarkayati)、       遍伺察        (parim
              mansa…mapadyate)。所知事者,謂或不淨、或慈愍、
              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
              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
              下地□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
              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眨В蚵犅務樗乐
              ,令三摩多地作意現前,即於彼法而起勝解,即於所
              知事而起勝解。(  大  30;  427a27ff。;  SBh 193;
              7ff。; Tp 90a8ff)

            首先,依據 B,可知道 A 中所謂「所知事」 ( jneya…
        vastu)是指 (1)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
        念等五種「淨行所緣」 (淨化初學者不良行為、個性的禪定
        對象)。(2)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
        巧等五種善巧所緣 (可對治執著自相我等,愚於因、緣、無
        常、苦、空、無我等 )、 (3)下地□性上地靜性、苦諦集諦
        滅諦道諦等「淨惑所緣」(大 30; 428a1 8ff。 )。

             其次, 「影像」或者「相似」之禪定對象生起,是須
        以三摩呬多地( samahita…bhumika )中「作意」事為其必要
        的條件,亦就是於禪定對象能生起「勝解」的心所法。

        (2)A︰彼雖於其本所知事, 不能和合  (samahita)  現前
               (sammukh…bhuta)觀察,然於其本事相似(pratirupaka)
               而生(utpadyate),於彼所緣有彼相似(pratibhasa)
               、唯智 (jna na…matra) 、唯見(darsana…matra)、
               唯正憶念(pratismrta…matra)。

               des  ses bya'i dnos  po  ne  bar  gyur   cin/
               mnon du  gyur pa  de nid  mi mthon mod kyi/ '
               on  kyan  de  la de'  i  gzugs   brnan  dan /
               de'i  snan  brnan  ye ses  tsam mam/ mthon bo
               tsam  man/  rjes  su dran  pa tsam' byun bar'
               gyru te (utpadyate)/

       (2)B︰彼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pratyaksanubhavika)
              勝解 (adhimoksa) 而轉。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
              (pratyaks bhuta) 和合現前 (samavahitam sammukh
              bhutam),亦非所餘種類物(anyat…tajjatiyam dravyam)
              ,然由三摩呬多地勝解領受(adhimoksa…anubhava)、
              相似作意領受 (tadrso manaskara…anubhava),彼所
              知事相似顯現(pratibhasa),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
              (jneyavastu…sabhaga)(裕А1) 影像(gzugs brnan)。

            第二段是, 依於三摩呬多地之勝解(adhimoksa)的作用
        ,各種所修的禪定對象

                                  21 頁

        ( 所知事 ) 雖然不現存於眼前 (na sammukh…bhuta),此人
        卻能生起「唯智」、「唯見」、「唯正憶念」之「相似」對
        象 (gzugs brnan)、或同分「影像」 (gzugs brnan)。

            因此可知︰ 三摩呬多地中之「相似」 ( pratirupaka;
        gzugs brnan) 所緣或「影像」(gzugs brnan)是以「唯智」
        (jnana…matra)、「唯見」(darsana…matra)、「唯正憶念」
        (pratismrta…matra)等用語來表現的。若依此等表現來看,
        應該是很容易連想到與「唯識」思想有關。例如在《解深密
        》「分別瑜伽品」(裕А2) 中,有下列的敘述︰

            世尊!諸毘□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
            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
            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 ( gsugs brnan  de  rnam
            par rig  pa tsam du zad pa'i phyir te)。善男子!
            我說識所緣( rnam par ses pa'i dmigs pa ),唯識所
            現(rnam par rig pa tsam gyis rab tu phye ba)故。

            即謂︰「〔於毘□舍那的三摩地中〕此一影像唯是識而
        已( vijnapti…matra )」。 又在《攝論》(裕А3) 中,亦引
        用此一有名的文句而繼續論述如下︰

                於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
                青瘀等事,但見自心,由此道理,菩薩於其一切識
                中,應可比知皆唯有識,無有境界。又於如是青瘀
                等中非憶持識,見所緣境現前住故。
        ───────────
        (裕А1) 〈聲聞地〉(大 30,450c6 ~ 7; SBh 363;4 ~ 6)
               「問︰ 此所緣境是誰 (kasya) 同分 (sabhaga) 說
               為同分﹖ 答: 是所知事 (jneya…vastu) 相似品類
               (pratirupaka)故名同分」。又,所謂同分(sabhaga)
               ,亦即《俱舍》之 〃yo hi visayo yasya vijnanasya
               niyato  yadi  tatra  tad  vijnanam   utpannam
               bhavaty  utpattidharmi va sa visayah sab haga
               ity ucyate/〃 「若境與識定為所緣,識於其中已生
               、生法,此所緣境說名同分」 ( 大 29, 10a5ff。;
               Abhidh…k…bh (E) p。43。 12ff。)。

               若依 〃yah svakarmakrt sabhaga iti/〃  「若作自
               業名為同分」( 大 29; 10a14;  Abhidh…k…bh  (E)
               p。43。 23) 的定義, 某一對象,即使現在不被認識
               , 但在過去或未來必定會被認識,此一對象稱為同
               分。 於此,所謂同分者,所知事即使不存在於現今
               目前, 亦顯示與其具有相同作用之物,此即影像。

        (裕А2) 大 16; 698a27; Samdh(L) p。90f; 野澤靜證 (1957
               ;206;n。2)

        (裕А3) 大31; 138b15ff。:《攝論 ( 世 )》(H) 大 31;
               338c3ff。;  MSg(N) 上 p。 290。

                                  22 頁

            即是說︰於禪定之中所見〔不淨所緣之〕青瘀等諸影像
        ,不是別有青瘀等一切諸法。唯是見自心而已。菩薩於一切
        識之中,知一切外境皆唯是識而已,非有實在的境界。並且
        〔於禪定中〕觀察以上青瘀等事,亦非記憶之識,因為所緣
        之境安住於現前之故。

            所以,在〈聲聞地〉中, 說明相似(pratirupaka)所緣
        的用語,如相似 (pratibhasa)(裕А4)、唯智(jnana…matra)
        、唯見(darsana…matra)、 唯正憶念(pratismrta…matra)等
        諸表現,確實和《解深密》、《攝論》等唯識思想頗為相近
        ,(裕А5)或者可說是「唯識」思想的先驅用語。但是,我們
        也應注意〈聲聞地〉中所謂「唯正憶念」(pratismrta…matra)
        之意涵。

            何以故﹖因為在《攝論》(裕А6)中所說的青瘀、膿爛等
        種種影像是鮮明地呈現在眼前,但是普通的記憶卻是曖昧的
        。所以,〈聲聞地〉中所言「唯正憶念」(pratismrta…matra)
        的「正憶念」,和普通的記憶相互區別是有必要的。

            為了能更了解〈聲聞地〉之以「唯智」、「唯見」、「
        唯正憶念」等用語來說明「相似」所緣或「影像」在實際修
        行禪定時的意義,我們將討論南方上座部系統的《解脫道》
        、Vism等中所述(1) 遍作(準備)相 (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  (uggaha…nimitta) 、  (3) 彼分相 (=似相 ,
        patibhaga…nimitta) 等修行禪定的三個步驟。(裕А7) 其中
        第三步驟之「彼分相」(=似相)之用語,可與〈聲聞地〉中
        「相似」( pratirupaka; gzugs brnan )所緣或者「同分」
        ( sabhaga )「影像」( gzugs brnan )的用語作比較。

            因為,在《解脫道》中, 有關「相」(nimitta)的定義
        ,是以如下的因(cause)、智(wisdom)、像(image)等而作說
        明。(裕А8)

            相者何義﹖謂因(cause)義相義; 如佛教比丘,彼諸惡
            不善法有相起,是因緣義。復說智(wisdom)義相義;如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