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俱舍问答-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96、 戒律有什么不同名称?
答:戒律的不同名称有律仪、妙行、业、戒律、别解脱、业道。
律仪:能消除破戒的酷热获得清凉,故称律仪。
妙行:蒙受圣者的赞叹,故称妙行。
业:是所作的自性,称为业。
戒律:禁止身语的非事,故称戒律。
别解脱:得戒第一刹那的有表色与无表色开始脱离恶业,故称别解脱。
业道:得戒前之思是趋入之因,而称业;初刹那之戒体是彼业的途径而称为道。故初刹那戒体名别解脱,亦名业道。
397、 戒律在何情况下是有表色或无表色?藏地对此有何不同观点?
答:戒律是有表色:在开始受戒时,顶礼、诵戒之仪轨为身语之有表;在持戒的中间阶段、解制、诵戒、磕头或不去有虫之处等皆是身语有表。身语有表,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
戒律是无表色:于受戒时之刹那,通过发心及上师的表示而获得戒律;获戒律后,一直到未舍戒之前,无表色一直存在。
藏地对此的不同观点:
(1)萨迦班智达于《分析三戒论》中说:“声闻戒律无表色”,是指无表色占主要位置,并一直存在,并非不承认是有表色,而只因有表色是有时存在(如在开始存在等)并非主要,故不说。
(2)《俱舍论》声闻戒律是有表色与无表色,即是指最初戒体既是有表又是无表。
398、 哪些众生具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他们恒时都具足吗?
答:(1)具别解脱戒的补特伽罗有八种: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男居士、女居士。
(2)具有禅定所生等持者,具足禅定戒。
(3)圣者有情即学与无学具无漏戒。
别解脱戒不是随心戒,散乱无心时亦具足,直至舍戒前皆具足;禅定戒,无漏戒是随心戒,皆以入定时具戒,出定时不具。
399、 为什么叫两种随心戒或断道?什么叫未至定?分几种?
答:禅定戒与无漏戒是随心戒,因为他们随着心是否存在而变化,并依赖入定的缘故。
断道:依一禅未至定的九个无间道称断道。因为二断除之戒于无间道生并断欲界烦恼及恶戒故。
未至定有八种,色界四种禅定,无色界四种禅定的根本禅定之前各有一未至定。
400、 什么叫意戒和根戒?它们依何而言,有何教证?根戒怎样具足正知正念?
答:意戒:正知正念从属于意识而产生,是意戒。
根戒:正知正念随从根识而产生的是根戒。
意戒与根戒都依正知正念而立。
教证:经中说:“身之戒善妙,语之戒善妙,意之戒善妙……”、“眼根以戒守护而住”。
根戒具足正知正念,是首先意识起作用,后于根识有守护作用,实际上根识无分别作用,应只具足一部分正知正念。
401、 怎样具足禅定戒、无漏戒、戒、恶戒之无表色?
答:守别解脱戒者:未舍戒之前具现在无表色。
初刹那:具现在无表;
初刹那后:具过去无表及现在无表色。
守恶戒者:未出现舍因之前,具现在无表色。
初刹那:具现在无表;
初刹那后:具过去无表及现在无表。
具禅定戒者:第一刹那时起恒具过去未来无表色,具有过去无表色,是因为过去生修定所俱生的无表色虽已失掉,现在入定初刹那时又重新再得到了。
圣者:于无漏第一刹那时,只具未来无表色,不具过去无表色,因为以前从未生起过这样的无漏戒之故。第二刹那起恒具过去无表、未来无表。
有漏禅定、无漏定入定时具足二戒现在无表色,出定时则不具备,因为此二戒是随心戒。
402、 守戒者具有不善无表色,守恶戒者具有善无表的情况存在吗?具多久?
答:守戒者可以具有不善无表色:如守戒者,在其杀生时即具恶无表色,乃至未舍杀心前皆具恶无表色。
守恶戒者亦可具善无表色:如守恶戒者,顶礼等时具有善无表色,乃至未舍此善心前善无表色都存在。
403、 守戒、恶戒、中戒时,有表色是怎样具足的?有覆无覆无记法也是如此吗?
答:守戒、恶戒、中戒者之身语有表色:
(1)具现在有表色:身语于第一刹那造作乃至未舍之间皆具现在有表色;
(2)具过去有表色:第一刹那后至未舍有表色间皆具过去有表色;
(3)无未来有表色:有表色非随心色。
以上是说善恶有表如何具足。有覆与无覆无记法只是具足现在有表色,不具未来有表色,亦不具过去有表色,因为有表色力量薄弱,不能与过去得绳相连。
404、 恶戒有哪些不同名称?为何如此称呼呢?
答:恶戒有五个不同名称:恶戒、恶行、破戒、业、业道。
恶戒:恶行不是戒律故称恶戒。
恶行:由于受到圣者呵责,故称恶行。
破戒:因为是戒律的违品故称破戒。
业:因为是所作自性故称业。
业道:初刹那戒体是彼业之途径,是正行和根本故称业道。
405、 具有表色不具无表色等有哪四种类别?
答:(1)具有表色而不具无表色:以前不具无表而守中戒者,若中戒不能起无表色(心弱),则只能具有表色,而不具无表;
(2)不具有表色而具无表色:圣者已舍前世有表,而后世有表未至(如入胎),则具无漏无表,不具有表;
(3)既具有表色又具无表色:如受戒者;
(4)二皆不具:如无色界众生。
406、 禅定戒与无漏戒的得法是怎样的?
答:禅定戒:依未至定与正禅而得,因为与彼等一起生之故。
无漏戒:依圣者的无漏道而获得。因是具有无漏静虑六地之一。
407、 怎样能获得别解脱戒?注释中所论述的十种近圆戒是什么?
答:七种别解脱戒从亲教师等他人有表色中得。
十种近圆戒:
①佛与②缘觉仅依证得自然智慧而生起比丘戒;
③五比丘以趋入真谛而得近圆;
④妙誉尊者等依善来而得(以佛称“善来”而得);
⑤大迦叶承认佛为导师而得近圆;
⑥善施由答问心喜而得近圆;
⑦众生主母等由宣说八难断法而得近圆;
⑧供施女依僧传言而得近圆;
⑨中土十人,边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圆;
⑩六十善群比丘由许三皈依而得近圆。
408、 斋戒可以受一日,而恶戒中为什么没有一日之戒呢?《自释》中有何解释?
答:有部:只有尽寿造恶业时得恶戒,无一日之恶戒。因无此受法。恶戒为智者所呵责,且既无人授此戒,亦无人去受;
经部:一日恶戒无法受,一生恶戒同样不可。一日斋戒可以受,假设有此授戒师,一日恶戒未尝不可。然而实际上就如同戒律并无别的什么实体叫无表色,恶戒亦应该没有实体,只不过想造恶的不善意乐相续不舍而叫恶戒。由此看,一日斋戒存在,亦可有一日恶戒,因为并无理证违害故,只不过佛未宣说罢了。
409、 从何处、何者、何种方式受近住戒?
答:受戒者较传戒者低坐合掌,跟随传戒者所说而重复三遍,不佩带华丽装饰品(平常带者也可以,为了法会而带者则不可以),于第二天日出之前,从比丘乃至具戒居士处受,早餐前受完。
410、 斋戒有哪八条?未皈依者有斋戒吗?
答:斋戒八条:(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
(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歌舞花鬘;
(7)不坐高广大床;(8)不非时食。
未皈依者是没有斋戒的。
411、 若仅皈依能具居士戒吗?在得居士戒方面,经部论师与克什米尔论师有何不同观点?
答:在得居士戒方面:
有部:先皈依再承诺为居士,即得居士戒体,三皈受完,即可发五戒,以承诺而成居士。
经部:如果自称为居士已为居士,再宣说学处则无意义。
有部:无有这样的过失,居士戒如比丘戒,戒于自誓时已得,宣说学处只是为令了知。
412、 居士五戒中只行持一分戒等,怎么会合理?对此,经部、有部有何不同说法?
答:有部:在初发心受戒时,五戒可以具受,之后随自己能力而行持一分等戒。
经部:受几分戒,则于上师前说受几条。随受多少,皆得发戒,否则不合理。
413、 守一分戒、多分戒等居士所守戒条方面,《俱舍论》与《毗奈耶经》有什么不同说法?实际上我们怎么行持呢?
答:《大名经》及《俱舍论》说一分戒最主要的前提是不杀生,在此基础上才受其他戒;《毗奈耶经》认为四根本戒随便可为一分戒。
以上经论均要求戒酒,不戒酒则会失坏学处。
从实际情况看,(本来要求最低也是不杀生,不饮酒)若实在不能守饮酒戒,为令其种善根故,也可为其受不杀生戒令其成居士。
414、 本论如何安立三宝?佛身非皈依处,出佛身血为何犯五无间罪?
答:皈依佛:指皈依能成佛之无学道,即尽智、无生智;并非指皈依佛之色身,因其与凡夫无异故,并且是指皈依所有佛;
皈依僧:有学、无学的僧众;
皈依法:即皈依涅槃灭谛。
有部承许佛身非皈依处,但是若伤害佛身则对法身有害,所以,以害心出佛身血即犯五无间罪。
415、 请以教证说明皈依三宝的殊胜功德。
答:《自释》中引经证言:如世尊言:“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园宛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此皈依最胜,此皈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
416、 为什么对居士制定不邪淫、不妄语、佛制罪不饮酒的戒条呢?
答:对居士制定不邪淫:因为邪淫是侮辱他人妻,是堕落之因,极受谴责,而且在家人易断邪淫,而不易断非梵行,故制定不邪淫;
制定不妄语:若违越学处,则可能不承认,以不妄语可以对此进行遮止,即令其说诚实语;
制定不饮酒:以此可以守护其他学处,因为若饮酒,其他戒很难防护。
417、 别解脱戒和禅定戒、无漏戒依什么而获得?
答:别解脱戒之获得:
(1)一切:由别解脱戒分别断除不善业的所有加行、正行、后行而获得。
如杀牦牛:加行:准备刀具等,并开始杀牛至其未命绝;
正行:牛命绝时;
后行:剥牛皮、吃牛肉或卖等。
(2)依二者:依靠断除自性罪、佛制罪二者之基众生与非众生而获得。
依自性罪之基 众生:如杀生;
非众生:如盗金。
依佛制罪之基 众生:如接触女人;
非众生:如割草。
(3)现众得:依现在众生得,非依过去、未来众生而得。
禅定戒与无漏戒的获得:
① 依靠断除不善业之正行而获得,非依加行、后行而得;
② 依靠断自性罪之正行而得,非依断加行、后行而得;非依断佛制罪而得,未承诺断佛制罪的缘故。
③ 依三世一切时得,依赖三世众生(及处)得,禅定戒、无漏戒随心转,心可缘三世,所以戒也可由三世得。
418、 依众生而得之戒,是否观待众生数目、受戒功德,而戒体亦有变化?若发愿戒杀不能杀的众生呢?为什么?
答:关于依众生而得之别解脱戒,有二种说法:
一说:由普于一切有情而发起不损害一切有情生命的增上意乐而得戒;
二说:以戒杀为例,于能杀的境发心不杀而得戒,于不能杀的境不得戒。
论主同意一说,即于一切有情总发律仪是善妙的,并破二说有增有减的过失。如于释迦佛时代发愿不杀的所生戒体要大,由于在佛的教法下有众生已入涅槃,所以弥勒佛时代则不能以这已入涅槃的圣者为境而受戒,所以戒体应当较释迦佛时小,而此种说法是有过失的。因为三世佛的别解脱戒都是缘一切众生而发的。假设现在已入涅槃的有情于弥勒佛时还在的话,于弥勒佛时依然可以依之而发别解脱戒。所以说所依众生数目的多少虽然有区别,但戒体前后并无差别,都是从一切有情处总发而得戒。
同时,于不能杀的众生发愿,同样具有功德。因为受戒者由于对一切有情有善意乐的缘故而得别解脱戒。所以说,并没有于少分有情不缘可以生戒体的道理。
419、 戒律和恶戒是依什么有情、支分、因缘而获得的?
答:欲界别解脱戒:
(1)有情:依一切有情众生而获得;
(2)支分:比丘戒从所有七所断中得;
其他戒(斋戒、沙弥戒、居士戒)从身语四所断中得(身三、语一)。
(3)因:a、三根本善(无贪、无嗔、无痴)为因,三者同时并存而获得;
b、三根本善不并存,而是从任意一个等起中得,并以下、中、上品等起三者为因。
恶戒:
(1)有情:依一切有情众生而得;
(2)支分:从所有业道中得(具足七支)(是从恶戒能损一切善而说的);
(3)因:不是由所有因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