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精神洞穴的烛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占洹H绻挥泄ひ底时局饕宓某鱿郑死嘟薹ㄍ牙胫惺兰褪降目嗄选U庖恍滦说慕准叮诙潭痰募甘昙洌痛丛炝巳死嗌习倌暌参薹ù锏降钠婕!�

  但历史永远不是在牧歌的旋律中前进的,资产阶级从掌握了政权的第一天起,就没能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新贵族与贫民之间,斗争自始至终存在着。一方面,资产阶级的财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开始恶化。人们对新的统治者的希望,一下子破灭了。

  1831年到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两次起义。与此同时,英国的工人阶级发动了著名的宪章运动。欧洲底层社会与上流社会,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与矛盾,在精神领域也有了强烈的反映。德国的古典哲学,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其影响力极为深广。对现实的批判,成为这些学说,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最主要的内容。人们开始从经院哲学,走向了生活,由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转向对现存社会的批判。这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在动荡的岁月里,文学家是尴尬的。传统的写实精神,已显得苍白无力;而浪漫诗人的呼号,终究还是显得单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些杰出的作家,大胆地扬弃旧的文学方式,他们把笔触,由生活的表层伸向内在结构;把情感,由小我推到大我;把人物形象,由类型化转到典型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他们真实地捕捉到生活的本质内涵,揭穿蒙在人们身上的遮羞布,无情地拷问人的心灵丑恶的东西。他们使高贵者现出窘态,他们使圣灵的卫道者露出俗容。他们在无情地揭露生活黑暗面的同时,把最深切的人道主义精神传染给人们。在这些伟大的作家面前,单纯的狂热、盲目的乐观、田园的雅态,统统被冷峻的、忧郁的、悲伤的情感代替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欧洲文人对自我,对人生,对社会的失望,它的深切的同情心,博大的人道感,积极的参预精神,构成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辉煌的乐章。

  可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它不再是机械的反映生活,而是渗透了人的主体精神;它摈弃旧唯物论的静态反映论,注重反映论中的典型性;它不美化生活,而是复制,抄写生活的本质。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巴尔扎克曾说,他的创作,是充当法国社会的书记员,编制恶习,和德性的清单,搜集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主要事件,塑造典型性格。也就是说,在写社会的风俗史。巴尔扎克的话,典型地表达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可以说,这些资产阶级的叛逆者们,他们的作品,具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他们的杰出作品,被后代人视为了解十九世纪欧洲社会的百科全书。

  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是欧洲文学艺术的高峰期的杰作,它是欧洲文化的硕果,也是人文主义的产儿,它对世界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文艺思潮,至今仍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本书仅对这一思潮的特点、创作成就、和美学价值,进行大致的勾勒。倘佯在西方文学的黄金时代,你或许会发现一个新奇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充满魅力的。

  直面人生的文学

  1

  传统的观点认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像镜子一样忠实地反映生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把创作比喻为是社会的表现,国家的镜子。他还认为文学的使命是描写社会。巴尔扎克很少留心于社会之外的神的东西,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社会思考的劳动中。他不仅成为法国社会的观察家,而且也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大师。俄国的托尔斯泰也和巴尔扎克一样,认为文学艺术是生活的镜子,如果生活丧失意义,镜子的把戏就不会令人喜欢了。托尔斯泰逝世后不久,列宁高度地评价了他的成就,指出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这表明,在这些作家作品的哲学背景上,都受到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信心十足地在哲学领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虚幻的心灵冥想,被实践的感知过程代替了。人们对身外的世界的注意,有时超出对形而上学王国的思考。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开始被艺术家们所接受,他们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把反映现实的苦难,看成自己的使命,人们把他们的创作,比喻为社会生活的万花筒。这些文学,以深广的社会生活,复杂的矛盾,形象的风情,展示了欧洲社会的历史。巴尔扎克曾把自己的作品总书目,题名为《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的生活图景,一切苦难的人生,尽收在《人间喜剧》里。在电视、无线电等现代传播媒介不存在的情况下,《人间喜剧》是历史的最生动的摹写本。法国的斯丹达尔、莫泊桑,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人,都在自己的作品里,浓缩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表现,比以往任何一个作家,都要深刻。马克思、恩克斯在评价巴尔扎克等人的创作时指出,这些作家笔下提供的材料,比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等合起来所提供的还要多。作家们承担了社会百科全书的任务。把人生的种种形态,都摄入自己的笔端。他们面对历史、面对眼前的一切,用清醒的目光,发现着生活的底蕴。

  坚持像镜子一样去反映生活,就必然表现艺术的真实性。真实性,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些作家追求的目标之一。托尔斯泰明确告诉人们,不要向读者撒谎。他在提起笔时,首先关心的是俄国人的现状。每一个平凡人的悲剧,都会引起他的深思;每一个非人道的故事,都引起他心灵的震颤。他把自己所闻、所见、所想的一切重要内容,都形象地写到小说中去。托尔斯泰从来不封闭自我,他的眼界极为开阔。在《战争与和平》中,他以惊人的笔触,再现了俄国生活的众多领域,其场面之大,人物之多,形象之真实,在世界文学史上是少见的。托尔斯泰做到了现实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俄国各个阶层的状况,在他那里被准确地表达出来。列宁曾经说托尔斯泰不仅记录了俄国的历史,而且也记录了民众的心理,他主要属于1861—1904年这个时代,他完整、惊人地体现了俄国正反面的生活。这些作品,对俄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俄国的契诃夫在论述真实性指出,文学所以叫艺术,是因为它按生活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必须把生活写得跟原来一样,把人写得跟原来面目一样,而不是捏造出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到了这一点。准确地表现客观世界,是作品深刻与否的前提之一,只有把握了生活的规律,才可能深入地探索人物的课题。法国、英国、俄国等作家,在对生活的把握思考的过程里,他们自身的努力和贡献是惊人的。就其冷静、客观的程度而言,是令后人敬佩的。

  但这些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们,反对机械地复制生活。实际上,他们比任何一个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都更有精神的能动性,他们或多或少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对历史的理解,是以批判为前提的。在进化论的基础上,这一学说用试验的方法勾勒一个完善的社会。在这个完善的社会蓝图面前,一切现有的存在,都失去了意义。尽管这一学说有片面的地方,但对现实的否定精神,无疑是启示人们改良社会的武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充满了苦闷、冷酷、探索的精神,它一方面记录了生活的现状,另一方面,洒下了作家悲愤的泪水。它的否定现存社会的精神,是其深刻性的重要原因。

  如果你仔细阅读这些大师的作品,会感到何等的激动、压抑啊!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对人的虚伪性、欺诈性的描写,会使你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残酷现实。人们除了金钱交易外,难以找到生活的愉悦。卑鄙、冷漠扼杀了人的纯真情感。俄国的果戈理用“含泪的微笑”,揭示了地主贵族丑陋的嘴脸。而在托尔斯泰笔下,俄国上流社会,流满了污秽、丑恶,人们被私欲冲昏了头脑。生活已丧失了崇高性。挪威作家易卜生,用他无情的笔,揭穿了资产阶级市侩精神,他的戏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对社会不合理性的表现是入木三分的。在美国,杰克·伦敦的写作,则以他的丰富性、深刻性、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恶的形态。他的社会空想小说 《铁蹄》,对社会尖锐的阶级对峙,进行了形象的体现,成为人们了解美国当时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

  因此,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既忠实地摹写现实,又以创造精神表现自己的倾向性。不过,这种倾向性并不像浪漫主义那么直接了当,而是无声地潜移在作品的深层结构中。他们在人民的苦难中,认识到资产阶级创造力的衰弱,他们对生活的描绘是十分广阔的,上至贵族,下至贫民,都得到了有力表现。这些文学,特别着眼于对普通的人物、普通的事件的描写。在常见的事物面前,往往可以表现出生活的普遍性的东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观纺织到作品里。在那些阴暗世界和生命的底层中,是焦虑、失望;是抗议、是呼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真实的人的文学,它是人的健全理性的反映,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成熟的标志。在认识论的角度上,它是十九世纪社会风俗的摄像机,在它那里,社会的所有丑陋,都被形象地曝了光。

  2

  文学史家在论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时,把典型性问题看成它对文学的突出贡献。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看法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性,即通过人或物,反映了它的本质性的东西。例如写一个农民,那么这个农民就应具有许多农民的特点;写一位金融家,就应把许多金融家的阶级品性、身份特点表现出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做到了这一点。斯丹达尔的《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就是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缩影,他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野心,是对法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主人公,那种贪婪吝啬,是千千万万个守财奴的共性。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市长,那种卑鄙无耻的心理,是俄国农奴制下贪官污吏的代表。这种通过一个人物折身全体阶级特点的手法,就是文学的典型性。

  典型性的提出,自然就要求作家塑造形象时,做到一致性和目的性。批评家莱辛说,一致性,就是人物不能自相矛盾。一个人无论怎样变化,他的核心的东西,是稳定的。而目的性,则反映写作时的主观因素。人不能为了摹仿而摹仿,那就成了照相。作家应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告诉人们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做到了这一点,作品才有它的教育意义,才有艺术的深度。罗曼·罗兰在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时,主人公的个性,一直在符合生活的逻辑前提中发展、变化着。作者在刻画人的命运时,没有忘记生活的规律。主人公的“反抗——失败——妥协”的过程,具有辩证的特征,它是生活的反映,也是生活的概括总结。

  典型性的问题,在哲学的意义上,就是个别与一般的问题。普遍性的东西,是从特殊性那里总结而来的。也就是说,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文学创作的典型性,就是要求文学形象表现出该事物的本质。人们说这个人物写得好,是因为他有代表性。果戈理笔下的地主形象许许多多,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俄国封建农奴制社会贵族的典型。他是一个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生活中,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思想很困惑。他在上层社会环境中长大,但却厌倦那个社会的一切。他眼里缺少崇高,没有神圣,他无聊地欺骗别人,也害了自己。这个“多余人”的形象,是对俄国贵族青年的写真。在他那里,可以看出俄国上流社会一些青年的影子。

  普希金在描写奥涅金时,做到了一致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作家在他的身上,表达了一种失望,一种哀叹。读过这部长诗的人,都会被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所震动。普希金像哲学家一样,勾勒了俄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