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欧思想家,历来把对人的尊重和认识摆在重要地位。
他们或者由敬神转为敬人,或者干脆确认人的崇高地位,而对神灵表示怀疑。
因此,这个时期的思想家都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17世纪的理性主义思想
家,或者把人的理性看得高于一切,或者对世俗内容如科学、知识与国家倍
加关心,且提出一套一套完备的思想论证。18世纪的法国启蒙哲学,尤其推
崇人的品行,尊崇人的地位,对一切妨碍人的发展、人的理性、人的权利、
人的自由的内容,不管他是神灵,是政权,是贵族,是传统,是经典,是权
威,都要统统反对,并且恨不得一风吹去,让它们烟消火灭才称心如意。
休谟则另成一系,他的人性观如果放在社会现实生活这个领域中观察
它,则它既非常保守又毫无新见。他反对革新,推崇服从,而且视仰政府鼻
息为大荣幸,敬富人如敬父母,畏官长如畏神明,安时守份,无怨无怒,不
但不为自己的贫困而烦恼,还要为人家的富足而兴奋。他说:“我们谴责一
①
切不忠于执政长官的行为” ;又说:“最符合于慎重和道德学的一条准则,
②
就是安然服从我们生活所在的那个国家的现存的政府。”而且对于一切反抗
最高权力的行为,无论你有多少理由,他都不问青红皂白,一概反对。他认
定,“在健全的政治学和道德学中,虽然在某些场合下反抗最高权力可能是
正当的,但是,在人事的通常进程中肯定不能有比这件事更有害、更罪恶的
② 巴克拉捷:《近代哲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年版,第282 页。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03、404 页。
② 同上。
… Page 60…
了。” ①
可怜的休谟,你是太过于平庸了。
但从哲学的角度考虑,休谟的人性学说,又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
休谟对人的研究,始于知性,而他对知性的研究,又始于经验,所以他
才被列入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但是休谟的经验主义,显然已经与英国传统
的经验主义包括洛克也包括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发生莫大分歧。他不但不同意
洛克的知识来源于经验的观念,甚至也不同意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式的经验论。休谟的经验学说,把英国经验主义引导到观念唯一的极端方面
去了。因此,罗素说他的经验方法是走进了死胡同。
洛克的经验论,认为物体有第一第二两种性质。第一性质是客观存在
的。与人的感觉没有关系,例如物体的广延和数量。第二性质则与人的感觉
直接相关,如温度和颜色。为此,洛克还举了三只不同温度的水杯的著名例
证。
贝克莱不同意此说。他认为,不论物体的第一性还是第二性,都是由人
的感知来决定的——“存在即是被感知”。即使物体的广延和数量,如果没
有感知,也无法确定它们的存在——你不感知它们怎么知道它们存在呢?
但是,贝克莱的感知理论,还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从经验到感觉,
第二个前提是感知的主体,包括灵魂、自我和精神。
休谟不但不同意洛克的经验,也不同意贝克莱的想法。在他看来,即使
灵魂、自我和精神,如果不通过感知,你也一样不能证明它们究竟是否存在。
形象一点讲,在贝克莱那里,我与我的感知是两回事。我是主体,没有我怎
么能有知觉?至少会有上帝的知觉——上帝也是一个我——才行。而在休谟
这里,连自我也没有。他循着贝克莱的思路继续向前发展,发展到最后,干
脆就用贝克莱的方式把贝克莱打倒了。他的逻辑是:即使自我,如果没有感
觉,你怎么证明?换句话说,就是你如果不去感知,你怎么能确定你就是你?
甚至你怎么能证明你的存在?这理论比贝克莱的感知论更其具有玄学味道。
让常人不但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甚至连看一看这和尚的路径都寻它不到。
但休谟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虽然他认为贝克莱的哲学是“最深刻的哲
①
学”,他还是要对这种最深刻的哲学提出批评,尽管他认为贝克莱的作品是
②
“古今哲学家中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怀疑论的教本”,他还是要对这个教本提
出质疑。在他看来,“除了心灵的知觉或印象和观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真
③
正存在于心中”,而且,“我们即使尽可能把我们的注意倾注于我们自身之
外,追踪我们的想象上至诸天,或者远至宇宙的尽头,我们也永远不可能真
正超出自身一步,而且除了出现在那个狭窄范围以内的那些知觉以外,我们
也不能设想任何一种存在。”④
⑤
实际上,在休谟这里,“感觉之外的一切都不可知。”诚如评论者所
言,”当他说我只知道我自己的知觉、我所感知的存在只是自己的知觉的时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03、404 页。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04、407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 Page 61…
候,他是在重复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的老调;但是,他不愿意像贝克莱那样
断言:存在就是我的感觉,而狡猾地宣称,在我的感觉之外、在我所感知的
存在之外是否还有什么东西,我不知道。”①
认为感知是唯一可知的存在,才是休谟哲学的真正出发点,也是他哲学
的逻辑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休谟的人性学说,只是他的一种主观愿望,
大约他自己也觉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后来改写《人生论》第一部分的时候,
就把《论知性》这个题目换成《人类理解研究》。
既然在逻辑上消除了贝克莱哲学思想上矛盾,于是,休谟便着手构筑他
自己的思想体系。
从 《人性论》第一部分《论知性》的构架看,休谟的知性论由4个基本
内容构成,即第一章: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第二章: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第三章:论知识和概然推断;第四章,论怀疑主义哲学
体系和其他哲学体系。
但以其哲学价值而论,休谟哲学的基本点,即他的主要贡献,是他的唯
观念论、因果观,以及由因果论派生出的概然论思想。
正如休谟哲学的人性论是建立在观念和感觉的基础上一样,他的因果论
也全然建立在他的观念唯知的学说之上。依本书作者的看法,唯有弄清楚这
一点,才能比较容易地理解休谟学说的内涵,并从整体上对他的学说进行分
析和量考,或者说,才能确切明白他哲学著作中的用语、思维方式和与常人
有些隔膜的立场及方法。
但是,很显然,把因果关系限定在观念领域的范围内,绝非一件易事,
毕竟在观念之外还有现实世界,在观念之上还有精神主体。休谟的处置方法,
是既认为外部世界是不可知的,又认为精神主体也是不可知的,而且,既不
可知,便不管它。中国大陆学者常将休谟列入不可知论,原因就在此。
为着弄清休谟的因果论,先应弄清他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路。他的
基本思路是:
第一,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感觉;
第二,所谓因果关系只能限定在知觉范围之内,出了知觉,皆不可知;
第三,知觉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基本内容可以列表如下:
… Page 62…
①
念复现于心中。” 虽然如此,二者的复现结果却不一样,那种复现时仍保持
它和次复现时的活泼程度的,就是记忆观念,而失去其初次出现时的活泼性
的就是想象观念。
重要的是,举凡这一切,都只在知觉之内,这是了解休谟哲学的一个关
键。
有了上述这些前提和概念,我们或许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休谟的因果
论了。
在休谟的哲学思想里,既然一切因果不过是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而并
非客观事物之间本身的固有关系,所以它们之间的因果性就不是必然的,而
②
是或然的或者说是盖然的。虽然休谟也承认“凡发生的事物必有原因”,但
追究其原因,却与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无关。在休谟看来,观念之外的事物
原本是不可能知道的,连知道都不可能,妄谈因果,岂不荒唐!
在休谟这里,因果关系只是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尽管这些关系也有
许多形式,但在本质上,却只能通过人的习惯和联想,才能使它们之间的关
③
系得以完成。所谓“习惯乃是人生伟大的指南”,所谓“必然联系只是心灵
④
的习惯”,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人们可以通过联想,把各种观念联系在一起,
可先也可后,可后也可先,先者能后,后者能先,比如:“当我们见到一个
弹子循着直线向另一个弹子运动时,纵然可以偶然地假定第二个弹子的运动
乃是作为与第一个弹子接触或相撞的结果,难道我就不能设想成百种不同的
事件会同样地从这个原因中产生出来吗?这两个弹子就不会完成静止下来
吗?第一个弹子就不会循着直线向后退,或者从第二个弹子跳到其他的线或
方向去吗?”①
当然这种随意的或然性的想象,在文艺创作中不但是可能的,而且简直
是必然的。文艺不能脱离生活,但也不能照搬生活。是活人谁无生活,但人
人都可以成为文学家吗?不要讲弹子运动这样的例子,就是《星球大战》,
若无想象,何以得成?人生必死,但死而不能复生。虽然死而不能复生,“聊
斋志异”中却写了多少美丽可人的鬼魂,一些现代派荒诞剧作,更以时空颠
倒为其所长,虽不必笔笔合乎科学,却都足以令人心灵震颤,意动情摇。还
有中国的《封神榜》、《西游记》,美国的“米老鼠与唐老鸭”,其中多少
奇妙的想象,惊绝的场面,你让它们合乎现实,合乎科学,合乎自然,怕不
能,纵不合乎科学的逻辑,却合乎想象的逻辑。这是使休谟先生多么高兴的
事情啊!
如果说文艺不能代替科学,但文学也必然包含在哲学的研究范围内,这
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但休谟讲的因果关系,却有好几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他讲了7种因果形
式,这7种形式包括:
①类似关系;
②同一关系;
① 休谟: 《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0 页。
② 转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02 页。
③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526 页。
④ 同上书,第528 页。
①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522 页。
… Page 63…
③空间与时间关系;
④数量或数目关系;
⑤共同的性质关系;
⑥相反关系;
⑦自然的或其他因果关系。
这些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完全决定于我们所比较的各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