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法国和德国则不具备这样的传统。法国人的历史主流是专制,德国人的
历史风格是分裂和军团主义。法国人因为专制而使资本主义文明发达较为缓
慢,又因为专制而很快使法国成为强大的欧洲大陆国家。这是它的优点,也
是它的缺点。路易十四时代自然是非常强大和繁荣的时代,而这种繁荣和强
大要以法国大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作为历史代价。德国人在法国强大无比的
时候,连专制的资格都不具备,所以具有远见卓识的莱布尼茨才风尘仆仆地
出使法国,劝说法皇将矛头指向埃及,企盼这股强大的祸水不致东来,最好
南去。
英国人实施民主的时候,法国人还在为专制而快活;法国人为民主拼命
的时候,德国人还在为如何建成强大的专制国家而处心积虑。这就形成三种
不同的发展速度,而这三种不同的历史发展速度也就使英、法、德三国哲学
具有了三种不同的时态和风格。
第三,英、法、德三国的心理类型不同。对民族心理的重视,大约是本
世纪才提到学术日程上来的。但它确实对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重要影响。
如若不然,为什么中国会产生孔夫子,印度会产生释迦牟尼,古希腊会产生
苏格拉底?尽管他们都是人类文化史上的超级伟人,但伟人毕竟与伟人也有
不同。
英国人的性格是非常绅士化的。英国人重礼仪,虽在千难万险之中,犹
… Page 16…
不失绅士风采。即便在热恋场上,也有与法国人完全不一样的体态表现。英
国人的绅士风度,表现在政治上,则有特别重视条约与信誉的特点,所以英
国自光荣革命以来,就绝少发生超越法律规范之外的社会行为,它是欧洲乃
至整个世界上最为稳定的国家之一。英国人又特别强调实验的作用。他们也
许不是最擅长思维的民族,但却是最重视实验的民族。表现在科学技术方面,
他们更推崇能够得以验证的科学行为与结果。即使对近代数学作出巨大贡献
的牛顿,在这一点上也和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有重要差别。牛顿的微积分
是几何学意义上的,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是代数意义上的。几何重在证明,代
数强调推理;几何近于直观,代数重视符号。或者可以说,牛顿力学属于经
验主义范围,而莱布尼茨数学则属于唯理主义范围。
和英国人相比,法国人的性格趋于浪漫。他们能够忍耐但更容易冲动,
喜欢幽默但更喜欢狂放,有大悲也有大喜,有大怒也容易化为大笑。他们的
这种性格,无疑更富于动感。按照巴尔乔齐的观点,英国人是沉着的,法国
人是好争吵的,而德国人是反复无常的。法国人好争吵,是因为他们性格浪
漫。正因为他们性格浪漫,所以他们特别推崇英雄,又特别富于诗情画意。
他们的英雄观和浪漫主义,造就了大百科全书派,造就了罗伯斯比尔和马拉、
丹东,造就了拿破仑和戴高乐。
德国人的民族性格,则更富于服从和深沉。德国人最讲纪律,最重视学
问,最擅长刨根问底,也最喜欢抽象思维。他们是整个欧洲大陆上抽象思维
的冠军,也是最讲究完美体系的民族。好像现代德国足球,他们能够取得殊
荣,并非仅仅依赖球星的力量,而是特别强调攻防有序,要以自己的整体优
势打破对手的明星效应。有一则幽默小品说,传闻在非洲发现一种新的动物,
英国人听了马上决定将这动物运来解剖一下,法国人听了立刻要组织观光团
以便先睹为快,而德国人一闻此言便钻进图书馆,要查查这传闻究竟有理论
依据与否。
当然,过分夸大民族文化性格是有害的,而且所谓民族性格也是一条不
断流淌的文化之河。而且这些河流总不免彼此沟通渗透,并终将汇入大海之
中。但是当这种民族性格和特定的历史阶段,历史事件与社会体制纠结在一
起的时候,确实会产生某种独特的历史文化效应。
唯其如此;18世纪前后的英、法、德哲学才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色。
英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平实渐进特色。从培根到洛克,经过71年时间;
从洛克到休谟,又经过79年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从培根诞生之日算起,到
休谟出生之时,其间经过了150年时间。150年间,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产生
了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五位杰出人物。但就他们的思想演化
过程看,却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其间也有起伏,也有嬗变,但其思想主线依
然是渐进形态的。即使在中间发生两次英国革命,他们的步伐依然坚定、沉
着,有板有眼。英国哲学的这种风格,实为德国人所少见,法国人所不及。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和17世纪的法国哲学相比,则呈跳荡状态。18世纪
的法国哲学完全以启蒙运动为主旨,而启蒙运动和笛卡尔的思想其实相去甚
远。17世纪的哲学人物,大都是些具有深刻思维的科学人物,而18世纪的
法国哲学家——如果可以将他们列入狭义的哲学人物的话,他们也是一群意
气风发、气象远大、视野开阔、敢怒敢骂的变革分子。尽管他们之间也有唇
枪舌剑,他们的具体主张或者大相径庭,但其基本风格却是斗士型的。17世
纪与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之间,仿佛中间隔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边厢
… Page 17…
山青水秀,那边厢雨骤风狂。18世纪的法国哲学人物,宁可让英国人作他们
的导师,也不要自己的先辈作朋友。
德国哲学则日益深沉,一个深沉不够还要再加一个深沉。深沉并非没有
时代意识,只不过这是一种特殊的时代反映,是冰冷的火焰,是无形的风暴,
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博大胸怀,是一些身着学究外衣却深藏通天智慧的特别的
智士。以致从容镇定而强调实效的英国哲学和他们比较起来,不免显得有些
浅显;热情激烈、血脉贲张的法国哲学和他们比较起来又不免显得有些浮躁。
他们以极大的耐心和无比的韧性,以抽象的思辩和庞大的体系,将天上人间、
过去未来的一切几乎都编织在自己的哲学大网之内,然后给它们一一分派应
该属于它们的位置。自然,德国哲学从来没有取得17、18世纪英、法哲学那
样的现实效应。然而,英、法哲学诸公,你们千万不要妄自得意哟,说不定
这些充满学究气又有些神秘色彩的德国邻居正偷偷地看着你们发笑哩!德国
哲学自有它的风格、命运与前途。
三种速度,三种风格,构成18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界的有声有色、奇异
精绝的连台好戏。
… Page 18…
4。两种新生:东西二极都在变化
我在前面说过,16世纪以后的欧洲思想,逐渐成为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大
高峰,彼时全世界的思想发展态势,出现“一头沉”现象,到了18世纪前半
叶,这种“一头沉”态势甚至走向“一边倒”局面,18世纪的西欧思想界成
为遥遥领先于世界各民族思想文化的一支生力军。但到18世纪下半叶,事情
发生变化,而且不变则已,一变天翻地复。
一个变化,是刚刚为西方人发现不足300年的北美大陆,出现一场意义
非凡的独立运动,并且由此产生出一个崭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从此,
西欧一支独秀的历史局面被一举打破。虽然18世纪的美国尚在发展初期,但
它的思想,却有一种简练明快又不失宏大丰厚的现实风格。而且,再过一个
世纪,它就将对世界发展的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了。
西方有美国,东方有中国。美国的变化是开天辟地式的,中国的变化却
是一步三折的。但无论从那个角度理解,明清之际的中国式的启蒙运动和后
来清帝国的兴衰变化,都对未来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清王朝特别是它的中后
期,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十分屈辱的时代,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屈辱不
堪的历史命运,中华文明才开始走上漫长的变革维新乃至革命化道路,而明
末清初一代学人正是这种漫长发展长河的一个历史亮点。
西方变,东方也变,近代文明正在世界的各大区域发展起来。到了下一
个世纪,俄罗斯和日本的思想界也形成历史大潮,他们将以全新的姿态登上
世界历史的大舞台,18世纪,正是变化的前兆。
… Page 19…
二、洛克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英国经验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重要一席。它的重要性不但表现在哲
学方面,而且表现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各个方面。英国经验主义前
后承继,左右亨通,自培根时代一直到休谟时代,前后将近200年时间,其
成就之多,影响之多,堪称世所罕见。
英国经验主义,五大代表人物,如五座山峰,前呼后应;如长江大河,
一脉相承。其学品或有区别,其影响或有大小,但在坚持以经验作立论前提
这一点上,则是一致的。五位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
休谟,或有有神论、无神论之分别,或有唯物唯心之不同倾向,但作为英国
近代思想的代表人物,作为西方经验主义经典作家,则其内在联系,依然十
分鲜明。
五大人物,五个阶梯,其对经验的理解不断深入,对经验的作用,从各
个不同角度予以阐发。
培根最敬知识,最重实验,他认为知识的源泉是经验。他说:“感觉是
①
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培根重视经验,虽立意粗放而不失新意,
或可称为经验源泉论。
霍布斯与培根一脉相承。但他的重点不在认识方面,而在国家的起源和
对国家体制的选择方面。他最有名的著作是《利维坦》。但他不因重视国家
学说而轻视经验,相反,正因为他有经验哲学作支撑,他的国家学说才来得
更为深刻,也更具影响力。他说:“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
①而且他的经验论不限于肯定经验的作用,他更重视经验后面的推理工作。他
认为经验所提供的只是“是什么”,但它不能说明“为什么”。“是什么”
只是现象,没有现象固然难于提及本质,但现象还不是本质。因此,他要进
一步说明:“因此知识的开端乃是感觉和想象中的影像;我们凭本能便知道
得很清楚。但是认识他们为什么存在,或者根据什么原因而存在,却是推理
②
的工作。”以此而论,霍布斯可以说是经验推理论者。事实上,霍布斯使用
的方法和培根确已不同。培根最重视归纳法,霍布斯则更重视演绎的作用。
英国经验主义的最大代表是洛克,洛克最有影响的经验论点是他的“白
板说”。他认为人的灵魂如同一张白纸,所有知识均非天赋而来,而是后天
所得。他说:“我们的一切经验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
③
源于经验。”但洛克不但重视经验,而且重视感觉。他的哲学观念中,经验
论固然有名,感觉论尤其有名。他把经验分为两种:由外部事物刺激而引起
的经验,叫作外部经验;由“内部感觉”反省而来的则称为内部经验。因此,
洛克的经验论具有二元论倾向。他的这个倾向,经贝克莱而向右转,成为贝
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一个契机。总而观之,洛克的经验论或可称为经验感
觉论。
贝克莱是英国经验主义第四个代表人物。他最有名的命题是“存在就是
被感知”。这命题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好像有些相似,和中国心学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287 页。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301 页。
② 同上书,第302 页。
③ 同上书,第319 页。
… Page 20…
大师王阳明的“心外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