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① 转引自《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439 页。
② 同上书,第436 页。
① 转引自《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437 页。
②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49 页。
… Page 150…
④
们应该永远力求和企图实现的基准” ,认为分权原则乃是最重要的国家原
则,认为国家如需改革也只能由上而下地进行,认为对任何战争均应反对,
认为只有通过建立国家联盟的方式才能达到永久的和平,如此等等。康德的
国家学说同样不超出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和法国革命的规则之外,而且既增添
了不少保守色彩,又增添了不少理论味道。
康德的宗教观亦很奇特,他不曾明确否认上帝但明确认为上帝本不可
知。但他讲到实践理性时,又不免心生恻隐,对上帝大发慈悲。他的这个特
点被聪明的海涅发现,并且劈头盖脸给他来了一番讽刺。
“你们以为现在我们可以回家去了吗?绝不!现在还有一出戏有待上
演。在悲剧之后要来一出笑剧。到这里为止康德扮演了一个铁面无私的哲学
家,他袭击了天国,杀死了天国全体守备部队,这个世界的最高主宰未经证
明便倒在血泊中了。现在再也无所谓大慈大悲了,无所谓天父的恩典了,无
所谓今生受苦来世善报了,灵魂不死已经到了弥留的瞬间——发出阵阵的喘
息和呻吟——而老兰培作为一个悲伤的旁观者,腋下挟着他的那把伞站在一
旁,满脸淌着不安的汗水和眼泪。于是康德就怜悯起来,并表示,他不仅是
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于是,他考虑了一番之后,就
一半善意一半诙谐的说: ‘老兰培一定要有一个上帝,否则这个可怜的人就
不能幸福——但人生在世界上应当享有幸福——实践的理性这样说——我倒
没有关系——那未实践的理性也不妨保证上帝的存在。’于是,康德就根据
这些推论,在理论的理性和实践的理性之间作了区分并用实践的理性,就像
用一根魔杖一般使得那个被理论的理性杀死了的自然神论的尸体复活了。”①
其实,这不能解释为康德相信上帝,只是因为他认为实践理性原本与人
们的认知——纯粹理性无甚相关,所以纵然相信有个上帝,却也无妨。
④ 同上书,第450 页。
① 海涅: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 年版,第112—113 页。
… Page 151…
4。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的美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投射,同
时又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康德是主张真、善、美三位一体的,
如果只讲真、善,那就不是历史上的康德而是研究者意识中的康德了。
康德的美学思想,内容丰富,但不偏离他的思想主旨。其中最有影响和
最有价值的部分,则是他对美的分析和他对崇高的认识。
康德论美,不离他的4大哲学范畴。他的这些范畴,前面业己介绍过的,
共分成4个基本方面和12个具体方面。他对美的认识,即将美纳入他的这4
个基本范畴之中,予以层层解析。他的哲学范畴的4个基本内容是量、质、
关系与样式(样式一词,或译为方式、模态、引文或有不同——引者注)。
但他讲美的判断力时,却将第一第二两个范畴作了一个颠倒,不是将量列为
第一而是将质列为第一。对此,李泽厚先生曾有一个很好的说明。
康德将“质”这个范畴作为第一范畴应用于美学,其主要价值,在于他
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对美感和快感进行了区分。康德认为,美感不涉及利害关
系,美不是善。他说:“愉快的东西使人满足,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喜爱,
①
善的东西受人尊敬。”虽然这三种东西都可以使人产生快感,但只有与利害
无关的内容才属于美感的范围。因此,他又说:“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
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
②
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譬如金圣叹讲过33个“不亦快哉”,
然而快感不是美感,快则快矣,美则另议。
康德的第2个审美范畴是关于“量”的。他所说的量,并非数量之量,
而是一种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并非客观的,而是主观的,是一种虽然出
于个人美感但能够达到审美共识的情感判断。请注意,康德不认为美感是一
种认识活动,而认为是一种情感判断。对此,朱光潜先生曾说:“审美判断
既然只是主观的,不涉及概念,所以普遍可传达的便不能是认识的对象,而
①
只能是审美判断中的心境。”虽然只是一种心境但能普遍传达,所以康德才
②
说:“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
康德的第3个审美范畴是关于“关系”的。所谓关系,这里是指审美对
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康德说:
“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
某一目的的表现。”③2
这其实是一个二律背反。一方面,美是没有目的的,比如一位美人,观
者一见,砰然心动。若问这美人有什么目的,则成背谬,美自为美,无目的
可言,所以美感不是一种认识,而是一种心境。但另一方面,这美人之所以
令人一见便砰然心动,又是合目的。它虽然没有目的,却有必然的审美原因。
康德的第4个审美范畴是关于“模态”或曰“样式”的。所谓“样式”,
实际上是讨论美的共通感的。而所谓共通感,其实也就是一种社会化的共有
审美情感。他说:“美只经验地在社会中才引起兴趣。如果我们承认社会冲
① 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第360 页。
② 同上书,第361 页。
① 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第363 页。
② 同上书,第365 页。
… Page 152…
动是人的自然倾向,承认适应社会、向往社会,即社会性,对于作为注定是
社会存在物的人所必须,属于人性的特质,我们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把趣味看
④
作是判断凡用以传达我们的情感给所有他人的任何东西的一种能力。” 把美
感社会化并从中寻找原因,是康德审美思想中的一个突出贡献。
康德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有别他人。他既反对把美感看成快感——一
般英国经验主义如洛克便持此说,又反对把美感混同于道德情感——一般德
国美学家常持此说。他以他特有的哲学方式把美感与快感和善的情感区分出
来,从而找到一条可以兼收两家之长的审美道路。
康德美学思想的另一个贡献,是他有关崇高的理论。崇高是西方美学史
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西方人重视崇高,犹如中国人重视优美。中国历史
上固然也有有关崇高的美学概念,但很少把它和悲剧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康
德的崇高理论,有三点尤其值得重视。
第一,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特殊的快感。他认为,“美感始终是单纯的快
感,所以欣赏者的心灵处在平静安息状态,崇高感却由压抑转到兴奋,所以
观赏者的心灵处在动荡状态。”①
第二,他区别崇高的类型为数量的崇高和质量的崇高。
第三,崇高的美感必须与众多理念相联系。他举例说:“暴风雨的海洋
本不能称为崇高,它的景象只是可怕。只有心灵充满了众多理念,才使这种
②
直观引起感情自身的崇高感。”又说:“事实上,如果没有道德理念的发展,
对于有文化熏陶的人是崇高的东西,对于没教养的人只是可怕的。”③
即使作者不说,读者也许会感受到,康德的崇高理念和他对美的分析颇
有不同。他对美的分析,是与利害和道德颇不相干的,而他的崇高理论,则
与理性和道德又发生某种联系。
不错,崇高必须与众多理念相联系,动物界中,任何一个同类死了,不
管它是以什么方式死的,绝不会有崇高的美感发生,但人就不同了,法国有
贞德,中国有岳飞,虽然他们都死得冤屈,但那人格,确实是崇高的。因为
人类有了理念,可以透过鲜血与死亡看到新的内容,引起新的震撼。
此外,康德对“天才和艺术”,对审美理想和审美意志,对人在审美中
的地位和作用,都有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论述。
康德美学的长处,在于他赋予美学一种带有先验主义倾向的严谨深刻的
审美系统。
康德美学的缺点,在于他未能从他的先验主义理论体系中超越出来,先
验主义成为他的美学之累。
康德就是这样一个为了解决前人的矛盾,而自己终于陷入新的矛盾泥潭
之中而不能自拔的智者。他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厦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完成
这一巨大的历史工程,却不是康德力所能及的。康德之舰已经起锚,它的舵
把还要后人来扶。
④ 转引自《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380 页。
① 转引自《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处版,第375 页。
② 同上书,第384 页。
③ 同上书,第384 页。
… Page 153…
十四、费希特与谢林
1。约翰·哥特利布·费希特
费希特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四位代表人物之一。他其实也是一个大哲学
家。如果单就他的哲学著作而论,他不比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任何一位人物差,
也不比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差。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创见又有完备体系
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作家。他的早期著作得到康德的赏识,他的主要代表
作品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但是,很多研究、爱戴和熟悉费希特哲
学的人,却禁不住要为费希特鸣不平,认为他生不逢时,是一位个人悲剧性
人物。此无他,因为他前面有伟大的康德,后面有伟大的黑格尔,他夹在这
两位思想巨人中间,“两军余一卒,荷戟独徬徨”。于是,他没有得到他原
本应该得到的东西:他本人既没有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尊重和奖励,他的著作
也没有产生原本应该产生的社会效应与历史效应。
这也难怪。德国古典哲学虽然是影响极其深远的一段哲学史,但它的主
要活动期并不很长。即便从康德出生算到黑格尔去世,也不过107年时间。
但康德偏又大器晚成,他的哲学代表作直到1781年才正式发表。那么,如果
以这个时间为起点,则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成熟活动期,不过半个世纪时间。
费希特的第一部著作送到康德手里时则是1791年。这时,康德的《纯粹理性
批判》发表不过10年时间,仅两年之后,费希特的学生谢林又要登上历史舞
台了。康德大器晚成,谢林少年早慧,黑格尔又紧随其后,如此这般,真有
点英雄辈出,“浓得化不开”的味道。对人类文明史作出重大贡献的德国古
典哲学,虽然其代表人物只有4位,但不幸这4位都是人中之杰,康德、黑
格尔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