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参,而投以四逆峻剂,使阳回而真气自然上充,亦具独到之见。
问曰:病后忽鼻流清涕不止,忿嚏不休,服一切外感解散药不应
而反甚者,何故?
答曰:此非外感之寒邪,乃先天真阳之气不足于上,而不能统摄
在上之津液故也。此等病近似寒邪伤肺之症,世医不能分辨,故投解
散药不愈而反甚。不知外感之清涕忿嚏,与真气不足之清涕忿嚏不同。
外感之清涕忿嚏,则必现发烧、头疼、身痛、畏寒、鼻塞之情形。真
郑钦安医书阐释·52·
气不足之清涕忿嚏,绝无丝毫外感之情状。况又服解散药不愈,更为
明甚。法宜大补先天之阳,先天之阳足,则心肺之阳自足。心肺之阳
足,则上焦之津液,必不致外越也。人身虽云三焦,其实一焦而已。
方宜大剂四逆汤,或封髓丹亦可,方解见上。即姜桂汤亦可。
姜桂汤
生姜一两五钱桂枝一两
用药意解
按姜桂汤一方,乃扶上阳之方也。夫上焦之阳,原属心肺所主,
今因一元之气不足于上,而上焦之阴气即旺,阴气过盛,阳气力薄,
即不能收束津液。今得生姜之辛温助肺,肺气得助,而肺气复宣,节
令可行。兼有桂枝之辛热以扶心阳。心者,气之帅也,心阳得补,而
肺气更旺(肺居心上如盖,心属火,有火即生炎,炎即气也。肺如盖,当炎之上,炎冲
盖底;不能上,即返于下,故曰:“肺气下降”,即此理也)。肺气既旺,清涕何由得
出。要知扶心阳,即是补真火也(二火原本一气)。嚏本水寒所作(肾络通
于肺,肾寒,故嚏不休),方中桂枝,不独扶心阳,又能化水中之寒气,寒
气亦解,而嚏亦无由生。此方功用似专在上,其实亦在下也。学者不
可视为寻常,实有至理存焉。或又曰,扶心阳而肺气更旺,夫心火也,
肺金也,补心火,而肺不愈受其克乎?曰:子不知五行禀二气所生乎!
五脏只受得先天之真气,原受不得外来之客气。今所扶者是先天之真
气,非外感之客气,既云受克,则肺可以不必居心上也。况此中之旨
微,有不可以尽泄者。
【阐释】此答辨明清涕忿嚏不止,有外因、内因之异。内因系由于上焦之真
阳不足,致津液外越而为病,用大剂四逆汤以大补其真阳,诚为对症之方。封髓
丹能纳气归肾,能治一切虚火上冲之症;姜桂汤扶上焦之阳,化水寒,摄津液,
故均能治此病。笔者在临症中,常见有鼻流清涕或浓涕,经年如此,中医俗称为
脑漏。脑髓乃人身立命之物,岂可流出乎?现代医学检查为鼻窦炎,久治不愈者,
多为上焦之阳不①足,不能统摄津液,每以姜桂汤治之而获效。如病者林××患
此症五年,服姜桂汤二剂见效。因其中下焦之阳亦显不足,故继以附子理中汤加
补肾药,连服八剂而竟全功。
① “不”字原书为“为”,参上文改
医理真传卷二·53·
问曰:病人两耳心忽痒极欲死者,何故?
答曰:此肾中之阳暴浮也。夫两耳开窍于肾①,肾中之火暴发于
上,故痒极欲死。或又曰,肝胆脉亦入耳,肝胆有火,亦可发痒,先
生独重肾气,而不言肝胆之火,未免固执。曰:子言肝胆有火,必不
专在耳心,别处亦可看出,必不忽痒极欲死。今来者骤然,故直断之
曰肾中之阳暴发也,法宜收纳真气为要。方用封髓丹,解见上。
【阐释】《内经》谓“肾主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圣
惠方》谓“寻常耳痒有风有火,易于调治,甚有耳痒挑剔出血不能住手,此肾虚
风火上攻”。亦以耳痒极为肾虚病。郑氏认此症为肾阳暴浮,治以封髓丹,是有
卓见、亦是有根据的。至若肝胆有火,则多见头晕、目赤、耳肿痛、口苦、两胁
胀痛、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治宜清泻肝胆实火,如龙胆泻肝汤之类,与此
症绝然不同。足见郑氏谓肝胆有火决不专现耳心痒极欲死一症,是正确的。
问曰:病人两唇肿厚,色紫红,身大热,口渴喜热饮,午后畏寒,
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日二三次,脉无力者,何故?
答曰:此脾胃之阳,竭于上也。夫两唇属脾胃,肿而色紫红,近
似胃中实火,其实非实火也。实火之形,舌黄而必干燥,口渴必喜饮
冷,小便必短,大便必坚,身大热,必不午后畏寒。此则身虽大热,
却无外感可据。午后畏寒,明明阴盛阳衰,口渴而喜热饮,中寒之情
形悉具。兼之二便自利,又日泄三五次,已知土气不实,况脉复无力,
此际应当唇白之候,今不白而反紫红肿厚,绝无阳症可凭,非阴盛逼
出中宫之阳而何?法宜扶中宫之阳,以收纳阳气为主,方宜附子理中
汤。
附子理中汤
附子一枚白术五钱干姜五钱人参二钱炙
甘草三钱炙
用药意解
按附子理中汤一方,乃先后并补之方也。仲景之意,原为中土太
寒立法,故以姜、术温燥中宫之阳;又恐温燥过盛,而以人参之微寒
① “两耳开窍于肾”:经云“肾开窍于耳”,故此句疑有误。
郑钦安医书阐释·54·
继之,有刚柔相济之意;甘草调和上下,最能缓中。本方原无附子,
后人增入附子,而曰附子理中,觉偏重下焦,不可以理中名。余谓先
后并补之方,因附子之功在先天,理中之功在后天也。此病既是真气
欲竭,在中宫之界,非附子不能挽欲绝之真阳,非姜、术不足以培中
宫之土气,用于此病,实亦妥切。考古人既分三焦,亦有至理,用药
亦不得混淆。上焦法天,以心肺立极;中焦法地,以脾胃立极;下焦
法水,以肝肾立极。上阳、中阳、下阳,故曰三阳。其实下阳为上、
中二阳之根,无下阳,即是无上、中二阳也。下阳本乎先天所生,中
阳却又是先天所赖,中阳不运,上下即不相交。故曰:“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后天既以中土立极,三焦亦各有专司,分之为上、中、
下,合之实为一元也。用药者,须知立极之要,而调之可也。
【阐释】此问病象似乎寒热错杂,近于实火,经层层分析,断为阴盛逼出中
宫之阳,故主以附子理中汤,先后并补。以三焦虽各有专司,而必赖中阳健运,
上下始能相交。理中汤本为中土太寒立法,加附子而温运之力更强,脾胃欲竭之
阳得复,诸症自可立解。如断为实火,或寒热杂投,俱属误治。据郑氏嫡孙与笔
者谈:其祖父晚年得子,父亲体虚多病,家中常备附子理中丸与服,身体始得日
渐康复。笔者亦常用此方治疗脾肾阳虚,身体羸弱,反复感冒之患者,获得满意
之效果。足征本方确为先后天并补之良方也。
问曰:满口齿缝流血不止,上下牙齿肿痛,口流清涎不止,下身
畏寒,烤火亦不觉热者,何故?
答曰:此肾中之真阳欲绝,不能统肾经之血液也。夫齿乃骨之余,
骨属肾,肾中含一阳,立阴之极,以统乎肾经之血液。肾阳苟足,齿
缝何得流血不止?齿牙肿痛,明系阴气上攻,况口流涎不止,畏寒烤
火亦不觉热,而真阳之火种,其欲绝也明甚。此症急宜大剂四逆汤,
以救欲绝之真火,方可。若谓阴虚火旺,而以滋阴降火之品投之,是
速其危也。四逆汤解见上。
【阐释】此症满口齿牙肿痛,流血不止,口亦流清涎不止,下身畏寒,烤火
不热,自是假热真寒,阳气欲脱之危症。故宜投以大剂四逆汤,以回阳救脱,始
可转危为安。如不临症细辨,治以滋阴降火之方,是愈速其危。确属重要经验之
谈。笔者在临症中,常见有患牙齿出血者,医者以为火重而治以清火之剂,多不
医理真传卷二·55·
见效,实由不知其为肾阳不足而致。余治此症,常先以炮姜甘草汤加血余炭以止
血,继以四逆汤加补肾药而全愈。
问曰:病人口忽极臭,舌微黄而润滑,不思水饮,身重欲寐者,
何故?
答曰:此先天真火之精气发泄也。夫臭乃火之气,极臭乃火之极
甚也。火甚宜乎津枯,舌宜乎干燥而黄,应思水饮,身必不重,人必
不欲寐。今则不然,口虽极臭,无胃火可凭,舌虽微黄,津液不竭,
无实火可据。不思水饮,身重欲寐,明系阴盛逼出真火之精气,有脱
之之意也。或又曰:真阳上腾之症颇多,不见口臭,此独极臭,实有
不解。曰:子不观药中之硫黄乎!硫黄秉火之精气所生,气味极臭,
药品中秉火气所生者亦多,而何不臭?可知极臭者,火之精气也。此
等症乃绝症也,十有九死,法宜收纳真阳,苟能使口臭不作,方有生
机。方用潜阳丹治之,解见上。
【阐释】此症口极臭而纯现阴象,故断为阳欲上脱,十有九死的危候。并谓
服潜阳丹而真阳渐复,口臭渐减,始有生机,诚属经验有得之言。笔者在临症中,
若口臭无阴象,多为胃火旺极,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亦有阴盛逼阳于外而口臭
者,用大剂附子理中汤加味治之。
问曰:病人舌忽不能转动,肢忽不能升举,睡中口流涎不觉者,
何故?
答曰:此阴盛而元阳不固不运也。夫人一身关节窍道,全赖真气
布护运行。真气健旺,则矫捷自如,出纳有节,焉有舌不能转,肢不
能举,睡中流涎不觉者乎?余故直决之曰:阴盛而元阳不固不运也。
或又曰:中风中痰,亦能使人舌不能转,肢不能举,先生独重阳虚阴
盛,不能无疑。曰:子不知中风、中痰之由乎?风由外入,痰因内成,
总缘其人素禀阳虚,损伤已极,而外之风邪始得乘其虚隙而入之。阳
衰在何处,风邪即中何处,故有中经、中腑、中脏之别。阳虚则中宫
健运之力微,中宫之阴气即盛,阴气过盛,而转输失职,水谷之湿气,
与内之阴气相聚,而为涎为痰。久久阳微,寒痰上涌,堵塞清道,遂
卒倒昏迷,而曰中痰也。此病可与附子理中汤加砂半,方解见上。中
郑钦安医书阐释·56·
风者,按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法治之。中痰者,可与姜附茯半汤治
之。
姜附茯半汤
生姜二两取汁附子一两茯苓八钱半夏七钱
用药意解
按姜附茯半汤一方,乃回阳降逆,行水化痰之方也。夫生姜辛散,
宣散壅滞之寒;附子性烈纯阳,可救先天之火种,真火复盛,阴寒之
气立消;佐茯苓健脾行水,水者痰之本也,水去而痰自不作;况又得
半夏之降逆化痰,痰涎化尽,则向之压于舌本者解矣。清道无滞,则
四肢之气机复运,而伸举自不难矣。
【阐释】此答综合三种病象而断为元阳不固不运,故治以附子理中汤加砂、
半。附子以固肾阳,理中使脾胃健运,更加砂、半以加强纳气降逆及温通之力,
使全身气血流畅,三症自可同愈。继又说明与中风、中痰的区别,而谓治痰可与
姜附茯半汤,以回阳降逆行水化痰,中风则宜按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方法施治。
查陈书谓中风有两种:热风多见闭症,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脱症,宜温补为急。
闭者宜开,开表用续命汤,开里用三化汤,开痰用稀涎散、涤痰汤;脱者宜固,
以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芪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荣气。先固
其气,再治其风。又谓驱邪宜小续命汤加减,若正虚邪盛,则须以三生饮加人参
一两为标本并治之法。所说比较全面而切当,故郑氏从之。
问曰:平人忽喉痛甚,上身大热,下身冰冷,人事昏沉者,何故?
答曰:此阴盛而真气上脱,已离乎根,危之甚者也。夫喉痛一症,
其在各经邪火所作,必不上热下寒,即来亦不骤。今来则急如奔马,
热上寒下,明明一线之阳光,为阴气所逼,已离乎根也。或又曰:既
言平人,何得即谓之阳欲脱乎?曰:子不知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
此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
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如经
络之虚通于目者,元气即发于目;经络之虚通于耳者,元气即发于耳;
经络之虚通于巅者,元气即发于巅,此元阳发泄之机。学者苟能识得
一元旨归,六合妙义,则凡一切阳虚之症,皆在掌握也。兹虽云平人,
其损伤原无人知晓,或因房劳过度,而损肾阳;或因用心太过,而损
医理真传卷二·57·
心阳;或因饮食失节,而损脾阳。然亦有积久而后发者,元气之厚也;
有一损而即发者,元气之薄也。余常见有平人,日犹相见,而夜即亡
者,毋乃元气之薄,而元阳之脱乎?医亦尚不知,而况不知医者乎?
此一段已将阳虚合盘托出,学者务宜留心体之可也。方宜潜阳丹主之,
解见上。
【阐释】喉急痛而至昏沉,上身大热下身冰冷,自是阴盛格阳而欲脱的危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