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古代后期宗教史-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认其为官方宗教。 

     北齐天保六年 (555年),道教与佛教的较量终告失败,齐文宣帝下诏 

废道,令道士皆剃发为沙门,“有不从者,杀四人,”于是诸道土被迫从命, 

齐国境内再没有道士。到此时,寇谦之创立的新天师道团散亡了。南北朝以 

后,不再有寇谦之一派道教的活动的记载。隋唐时流行的道教,主要是南方 

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 



     (4)楼观道 

     北魏末期,几任皇帝享国日浅,祸乱相寻。于535年正式分裂为东魏、 

西魏两个王朝,分别为高氏和宇文氏所把持。10—20余年之后,分别为两家 

后裔所取代,建新王朝,称北齐和北周。高欢时代和北齐初年,道教曾依旧 

例得到支持,但天保六年 (555年)文宣帝洋下令禁绝道教,此次沉重打击 

使新天师道一蹶不振。北周取代西魏较晚,但立国之后国力很快超过北齐, 

最后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北周统治者依靠关西汉族立国,特别强调儒学, 

同时也重视和扶植道教。北魏诸帝即位去道坛受符箓的制度,为北周统治者 

继承下来。北周武帝宇文邕支持道教尤为突出。正是在北周统治者的大力扶 

植下,楼观道开始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历隋至唐,都是北方道教的最大派 

别。 

     楼观道以陕西周至县楼观为其活动中心。据 《楼观本起传》称,终南山 

北麓的古楼观台,原是西周康王时关令尹喜的故宅,因为尹喜在此结草为楼, 

观星望气,所以叫楼观。周昭王时,老子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迎其于此地, 

请问道教,老君向他讲授《道德经》五千言。后来尹喜又到成都青羊肆会见 

老君。老君赐号曰文始先生,无上真人,二人遂共去西域,化胡成佛。一般 

认为,此段传说为后来道士虚构。楼观道较为可信的传承,大致始于魏晋之 

际关中地区出现的一个神仙道教团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魏晋之际 

有道士梁堪,字考成,京兆扶风人。在三国魏咸熙初 (264年)至楼观师从 

郑法师。西晋惠帝永兴二年 (305年),老君派太和真人尹轨降于楼观,传 

授与梁堪“炼气隐形之法”、“水石还丹术”、“六甲符”及采服日月黄华 

法。并授《楼观先生本起内传》一卷。其后梁堪隐居终南修道,至晋元帝大 

兴元年 (318年)告别弟子王子年,飞升而去。这类传说虽有神话成份,但 

至少表明楼观道自魏晋时,由郑法师、尹轨和梁堪这些方士以道术相传开始 

形成一个神仙道教的团体。到南北朝时,北朝道士多止于楼观,为当时道法 

重地,遂形成楼观派。 

     梁堪弟子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于西晋末建兴中(313—316年) 

披度入道,不久南北分裂,他初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后弃其徒众,潜隐 

于终南山,后又迁于倒兽山。后经王嘉弟子孙彻、孙彻弟子马俭的三代传承, 

在十六国前秦、后秦据关中时,已开始受到统治者及社会人士的注意。王嘉 

曾受到前秦苻坚、后秦姚苌礼遇,问以政事。死后赠号“大师”。 

     十六国北魏之际,道教因魏太武帝的崇奉而行于北方,楼观道就在这一 

背景下渐趋兴盛。这时有一道士尹通,自称尹轨后裔,于魏太武帝始充初年 


… Page 76…

 (424年)到楼观拜马俭为师,密受微旨,服勤历年。太武帝闻其名,遣使 

致香烛,俾之建斋行道。于是四方请谒不绝,“高人胜士,朝野缙绅,车骑 

填门,冠盖满路”。尹通与侄尹法兴、弟子牛文侯等四十余人敷弘道化,朝 

野钦奉,使“仙风真教,自此复彰”。这时,又有道士王道义,慕终南山之 

名,于孝文帝太和中 (477—499年)率弟子七人来楼观,师从牛文侯先生。 

他在楼观大兴土木,每日工匠常达数百。于是,楼观坛宇焕然一新,又自捐 

己力,令门人购集真经万余卷。尹通、牛文侯、王道义等还广施功德,救济 

饥寒,远近贫病,皆受其惠。至此,楼观道经过长期的演变,于北魏时发展 

成较为成熟的新兴道派,其教团组织、宫观建设,经典购置都颇具规模,并 

在统治者和一般民众中有了较大的影响。 

     楼观道正式形成后,大体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起,魏末北周以至隋 

唐之际,该派以终南为中心,包括华山及京城长安在内的关陇一带广为传播, 

并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崇奉,成为继寇谦之新天师道之后兴盛于北方的大道 

派。在这个过程中,楼观道团内高道辈出,对教门的兴盛和教义的发展起了 

重要作用。魏孝文帝时,颖川人陈宝炽,于太和十八年(494年)隶籍楼观, 

事王道义法师。王去世后,又游于华山,遇陆景真人,授秘法而归。常诵《上 

清大洞真经》,据称能通幽达冥,未兆先知。西魏文帝曾召其入殿问道,当 

时的太师宇文泰及朝野大夫从而师之。死后诏谥懿先生。陈宝炽的弟子中高 

道颇多,像京兆的李顺兴、侯楷、王延、侯楷弟子严达等。京兆李顺兴,于 

魏宣武帝延昌二年 (513年)师从陈宝炽,常诵《大洞经》勤久不怠,遇仙 

人降授《金真玉光经》、《神洲七转七变天经》、《四极明科》等上清经典。 

朝野钦信,号曰李圣师。死后诏于沙苑为之立祠。 

     建德三年 (574年)武帝废佛道二教,曾召严达及王延于使殿咨问。是 

年又特为严达建立通道观于终南田谷隐处,选道七千人,俾共弘道教。严达、 

王延与苏道标、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东、于长文、张法成、伏道 

崇等十人以道术相忘,世号田谷十老。又敕通道观,令王延校理三洞经图缄 

藏观内。于是王延撰写了《三洞珠囊》7卷奏贮于通道观。后隋文帝即位, 

置玄都观,诏王延为观主。 

     魏末北周时居住华山西有一道士韦节。韦节是京兆杜陵人,出身于关中 

名门士族家庭。在北魏初已信奉寇谦之新天师道。38岁时(534年)弃官, 

至嵩山谒天师道法师赵静通,受三洞灵文神方秘诀。这年正当东西魏分裂, 

寇氏天师道衰落之际,韦节乃卜居华山之阳,人因之称其为华阳子。他在山 

中服食丹砂及草木之药,修行上清经法,撰写《三洞仪序》,注《妙真》、 

 《西升》等经及《庄》、《列》、《中庸》、《孝经》、《论语》、《老子》、 

 《周易》等书百余卷(一说80余卷),又读太和真人尹轨《楼观先师传》, 

复续为1卷。在北朝后期楼观道士中韦节的著述最多。传说,周武帝曾幸观 

醮祠,钦尚其风,命坐演教,并从之受《灵宝五符赤书真文》,赐号精思法 

师。当南陈周弘正出使北周时,武帝命韦节与之对答。韦节“割析深微,抑 

扬三教”。弘正美而叹之,称为“三界杰人”,帝特改赐号玄中大法师。 

     自西晋永嘉之乱后,由于少数民族政权入侵而形成的南北长期分裂的情 

况,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力行汉化改革之后,随着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 

恢复和发展,各族文化的相互融合,至南北朝末年,已出现了重归统一的趋 

势。楼观道作为北朝后期新兴的道派,在经典、教义、方术、戒规等各方面 

都受到北方新天师道和南方上清派的影响,因而具有融合南北的特征。 


… Page 77…

     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与北方道教均进行了改革,民间道教逐 

渐发展为完备成熟的、官方化正统宗教。但南北两方道教各具特色。南方道 

教,以茅山上清派为代表,受士族文化的影响,经典与教义的发展与创新较 

多,对旧天师道组织的改造也较为彻底;而北方道教,以寇谦之的新天师道 

为代表,则重在斋醮奉戒,礼拜功德等宗教实践活动,并且仍保留着汉代五 

斗米道的某些特征;如祭酒制度。南北道教所奉神灵也略有差异。在北魏初 

年,寇谦之对旧五斗米道改革的时候,还看不到南方道教的影响,但在继之 

而起的楼观道中已能看出多受南方道教的影响了。 

     首先是对南方道教经典的吸收。北魏中期以前,楼观道虽已形成了教团 

组织,但经典尚不完备。孝文帝时,王道义来到楼观,令门人购集真经万余 

卷,楼观道方才拥有大批道书。此后,随着教团的兴盛,陈宝炽、韦节、王 

延等人陆续在嵩山、华山接受了来自南方的三洞经戒符,方使楼观道的经典、 

教义渐趋完备。韦节、王延等传授给周武帝、隋文帝的已是南方道派的《灵 

宝五符真文》和《洞真智慧大戒》。北周武帝所编《天上秘要》中所引用的 

道经,以及当时在佛道辩论中佛教徒所攻击的道经也主要出自陆修静整理后 

的三洞经典。 

     南北朝的新道教,都是以服饵、内修等神仙方术与符箓科教相结合的神 

仙道教,不同的只是各派传习的经典及修行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楼观派作为 

晚起的道派,具有杂采众家的特点。无论是思神诵经、丹鼎服饵、符箓斋醮, 

抑或早期方士的行跻变化、遁甲占候、嬉神役鬼等方术,皆兼而有之。但楼 

观道士宣称他们另有先师所传。东晋南朝道教组织形式上的变革,主要表现 

在旧天师道祭酒制的衰落,道馆的兴起和道官的设立。在北魏初太武帝在京 

都平城为寇谦之的新天师道设立道坛,被称为“崇虚寺”,或仿照佛教寺院 

设立。到了北朝后期,道教庙宇也称为馆。 



                          4.佛道的斗争与融合 



     东晋南北朝时候,由于帝王贵族的支持和杰出道士改造,道教取得了长 

足的发展。但早期原始道教的不成熟和魏晋统治者投鼠忌器的态度,使道教 

的发展远逊于外来佛教的传播势头。在组织上和理论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佛 

教不仅为道教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使释道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佛教从东汉开始传入中国,与道教的形成几乎同时,但在东晋以前,佛 

教本身的势力还不大,对道教的影响更小。而自东晋中叶以后,一方面佛教 

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教间的冲突日益激化,另一方面它对道教的影响 

也日益明显。东晋扬羲炮制的《真诰》,已开始吸取佛教教义。至晋宋之际, 

许多新出的道经,尤其是《灵宝经》,从形式到内容都模仿佛经,采用大量 

佛家术语,并把涅槃轮回,因果报应等佛教教义加以改造,成为道教教义的 

一个部分。 

     在中国古代早已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 

说法,道教《太平经》中也有“承负”之说,即行恶者子孙将受报应。本来 

道教追求成仙,佛教宣扬涅槃灭度,即“佛法以有生为空幻,故忘身以济物; 

道法以吾我为真实,故服饵以养生”。而在晋宋之际的道教经典中,虽仍以 

成仙成圣为最高理想,却已掺杂了不少佛教的涅槃轮转的说法,在许多《灵 

宝经》中都将即世成仙变为转世成仙,强调修仙的途径,不能单靠个人养生 


… Page 78…

度世,还要行善积德、舍身济物,甚至济世度人比个人的修道度世更为重要。 

比如在《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中,就假托葛玄对诸弟子说:你等所以 

未能修成天仙,而仅得地仙,是因为“子辈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 

度己,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他人得道”。以济度他人作为修成高仙的 

重要条件,是神仙道教教义在晋末南朝的一个大变化。而且在进入南朝后, 

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宗旨的《灵宝度人经》成为《灵宝经》中最受 

重视的经典。 

     在许多《灵宝经》中都反复地讲说,人生罪福,皆由前世宿业所致,而 

今世作恶,又将报在下世。显然这是受到三世轮回,因缘业报说的影响。北 

朝寇谦之对道教的“清整”也可以看到佛教教义的种种影响。特别是道教神 

灵座次的排列系统反映了佛教的影响。本来中国人关于世界空间的传统认 

识,只有天地二个简单层次,而且天地都只有水平方向的延伸,即五方、九 

洲、九天,神仙的住所就在安放于天地之间的日月星斗、名山江海之中。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