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传染病现在很少,即便有的话他们也到佑安医院和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去 
了,在我们的普通内科门诊几乎见不到。所以我不能写出象张仲景这样 
的著作来,因为没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实践条件。你看不到多传染病, 
而张仲景当时天天看到的就是这些病,所以他才能够有机会积累经验, 
收集当时的医家和百姓和传染病做斗争的经验和教训。 
从学术背景的角度来说,在汉代以前,医学著作分了两大门类,一类 
是〃医经〃,就是基础理论著作;一类是〃经方〃,这里所说的经方就是经 
验用方。在班固所写的《汉书艺文志》里,记载了东汉以前的医学著 
作。有医经7家,有经方11家。医经7家包括了《黄帝内经》、《黄帝外 
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 
还有《(白氏)旁经》。从流传到今天的《黄帝内经》这一部书来看,
它完全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基本的治疗原则, 
基本的治疗大法的这样一个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著作。所以〃医经〃是基础 
理论。〃经方〃,班固《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经方〃不是我们今天所说 
的〃经方〃,而是指的古代医生凭自己的经验给病人开的方,而且在经过 
验证是有效的。其实古代的医生在看病的时候,有些类似于我们现在的 
农村的一些基层医生。你让他讲理论他说不出来。我曾经在一个很偏僻 
的农村,看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呢他给别人看病的时候,他的疗效还不 
错,就是凭一种感觉。病人来了之后,头疼,身上疼,发烧,没有汗, 
他就给你写上麻黄呀,杏仁啊等等一些药。有些药就是当地的一些药, 
既不见于药典,也不见于中药书。我说老先生,你为什么开这些药呀? 
他说我的感觉开这些药它就可以,他开的方子留下来了,过几天这个病 
人来了,病人说哎呀,大夫,吃了您的药,汗一出好了,然后他就把这 
个方子放在这,方子是经过临床检验而有效的。又如来一个病人,水 
肿,憋气,心慌心跳,头晕头痛,然后他又开个方子,开个利尿的方 
子,过了几天,家属来告诉他,说〃大夫呀,吃了您的药,一点也没有 
好,病人后来死了〃,这时他这个方子就不留着拉,他就塞到这。 
过了几天这边攒得多了,他就都烧掉了。这边攒得多了,他就订成本, 
留传到后来就是经验用方。 
所以经验用方是古人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开的一些方,有没有理论指导? 
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从今天我们看到的甘肃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治百病方》来看,那都是西汉早期,或者西汉的一 
些东西。那些就是〃经方〃,就是经验用方,什么症状用什么方,或者什 
么病用什么方,谈不上理论指导,又谈不上系统。这些经验用方,有11 
家,其中在这11家中包括了伊尹的《汤液经》。张仲景就把这两家结合 
起来,他熔〃经方〃和〃医经〃两家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有 
理论、有治则治法、有方子、有药物组成辨证论治体系。 
这就是他的学术背景。张仲景把汉代以前的〃医经〃和〃经方〃两家熔为一 
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就为中医临床医学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医经它只不过是基础理论的著作,谈不上临床医学,经方它只不过是经
验用方,也谈不上一个医学体系,只有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 
始,才开始出现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所以中医的临床医 
学,奠基人是张仲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辨证论治这种治疗方案的奠 
基人也是张仲景。这就是张仲景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 
要作用。 
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非常简 
单,有它的社会背景,是由于天灾和战争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 
这就为张仲景收集当时医家防治传染病的经验创造了条件,为张仲景提 
供了临床时间的客观环境,在学术上,由于〃医经〃著作的大量问世, 
和〃经方〃著作的大量流传,就给张仲景把〃医经〃和〃经方〃两家结合起来 
提供了学术背景,提供了学术条件,才使张仲景能够把握理法方药,创 
立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临床医学的奠基人。 
第三个问题,《伤寒杂病论》是怎么流传到今天的?这就是关于《伤寒 
杂病论》的沿革和主要版本。在公元200年前后,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 
病论》,从《伤寒杂病论》自序的这个话来看,说《伤寒杂病论》十六 
卷,我们为什么说它的成书年代在公元200年前后呢? 
这是根据《伤寒杂病论》,即我们今天的《伤寒杂病论》自序,是根据 
它自序里头的一段话,这段话我们刚才也说过,就是〃建安纪年以来,犹 
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他既然说建安纪年以 
来,不到十年的功夫,建安元年,是公元196年,那不到十年的功夫呢? 
那就是说要是十年的话,那就是公元206年,是以我们推测,他写这个序 
的时候,应当一般来说书已经写成的时候,是以推测他的写书的这个时 
间就在公元200年前后。他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这就是我们刚才所 
说哪个时候,并没有印刷技术,至于造纸在西汉的蔡伦虽然总结了民间 
的造纸技术,纸张已经有了,但是一般民间写东西的时候,仍然是应用 
竹本或者木本,所以这才造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它是一条一 
条的表述形式,所以张仲景在世的时候,他这书肯定是保存得不错的。 
张仲景一去世,再加上战乱,再加上天灾,再加上你说那个竹本或木本 
是拿绳子穿着的,那时候用的绳子或者是棉线,或者是麻绳,你说过上 
十几年、几十年,那这绳子早就自然断了。所以他的学生王叔和收集他
老师的《伤寒杂病论》的残卷,然后进行整理,进行编次,因为绳子断 
了,不知道那个竹本在哪个位置,所以重新编次。这个时间是在西晋, 
这个人物叫太医令王叔和。 
这个王叔和也是张仲景的学生之一,这是依嘉溪先生最近考证的,是张 
仲景的学生之一。收集、整理、编次,他收集的结果发现他没有能够把 
十六卷全部整理出来,他只整理出十卷来,而且他所整理的十卷内容大 
多数是以伤寒病的辨证论治为中心,所以他给他改了个名字,叫《伤寒 
论》10卷22篇,把《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一大部分内 
容,收集整理以后,改名为《伤寒论》。张仲景自己不知道,他不可能 
征求张仲景的意见,是王叔和自己给他改的。所以《伤寒论》这个名字 
从此就有了。 
王叔和所整理的书,当然那个时候仍然没有出版,王叔和还做了另外一 
项工作,他自己有一本书叫《脉经》,在《脉经》里把张仲景《伤寒 
论》的许多内容都收集齐了,只不过他没有保留方药而已。所以《脉 
经》本也是我们今天在校勘《伤寒论》原文的时候,可以参考的一部 
书。这是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在流传上,他是第一大功臣。如果 
没有王叔和的收集整理,我们今天很可能看不到中医临床学的奠基著 
作。尽管他收集的不是完整的,但他是《伤寒杂病论》流传到今天的第 
一大功臣。 
在唐代,孙思邈写过《千金要方》,在《千金要方》里收入了《伤寒 
论》中的一些内容,但是没有收入全。他曾经在《千金要方》里说过这 
样一段话,说〃江南驻师,密仲景要方不传〃。他这段话,说明什么意思 
呢?过去人认为就说,孙思邈没有收集到,他作为这么大和一个医家, 
他没有看到过《伤寒论》。今天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江南的这些医生 
们都把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张仲景的要方都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不轻易给人。这说明当时医生对《伤寒论》的重视,这也说明当时有许 
多医生有《伤寒论》的内容。特别是唐代的这个进行医官考试,就是我 
们今天要进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唐代要进行医官考试,《伤寒 
论》考试占的分数很高。 
你看我这里有一个资料,在唐代,所设的医官考试制度中,《唐汇要见
八十二医术》,它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说:〃从医学界选拔人才,和选拔 
官吏一样,都要进行考试,自今以后,至公元759年,各试医经方术,测 
十道,要考医学理论,要考方术,有十道题。《本草》二道,就是考中 
药了,有两道题。这个《脉经》二道就是考诊断了,有两道题。 
《素问》十道,就是考《黄帝内经》了,有十道题。张仲景《伤寒论》 
十道。你看《伤寒论》和《内经》是相等的,它有十道题。诸杂经方医 
二道,后世的一些杂方有两道题。上述这些,显然《伤寒论》占了很重 
要的比例。通七以上六,你考七十分,我就选拔你做医官,以下放,你 
不够七十分,你就别当医官拉。看起来古代的考试的及格分数比我们今 
天要高十分。我们今天六十分就算合格,你看,唐代七十分才算合格。 
既然在唐代医官考试制度中就有《伤寒论》的话,所以唐代《伤寒论》 
本子流传得很多,但是人们都是抄的,你看,今天我们在日本看到的手 
抄本,唐代的一些手抄本,都是那个时候医官考试的时候,你看,现在 
在日本看到的那个康制本吧,他那个《伤寒论》,就是一个摘录,有65 
条,那就是《伤寒论》非常重要的条文。那是唐代人开的,抄的书,那 
显然是为了应付当时的考试。所以在唐代,既然考试有《伤寒论》的 
话,所以在唐代的《伤寒论》的这种流传是非常广的。所以孙思邈在 
《千金要方》里没有收入《伤寒论》,是他没有?并不是他没有看到 
《伤寒论》的内容,而他看到了,认为这本书很重要,在他的《千金翼 
方》里收入了《伤寒论》的全部内容。 
这个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古文的教研室钱超尘老师前几年把《千金翼 
方》中的《伤寒论》的内容一条一条的摘出来,单独地印了一个小册 
子,把它叫做《唐本伤寒论》。这本书在外面书店有卖。 
唐代还有一个大的医家叫王焘,他写过《外台秘要》,我们在这里简称 
《外台》,《外台》呢也收入了《伤寒论》的内容。但是除了《伤寒 
论》的内容,还有许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要略》中的内容。因此 
我们觉得王焘所看到的本子不是来自于王叔和,可能是《伤寒杂病论》 
的另外一个传本。如果说《千金》本《伤寒论》是和王叔和整理的《伤 
寒论》10卷22篇有关的话,王焘《外台秘要》里所收录的《伤寒论》的 
内容,它也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要略》里的内容,它很可能是《伤
寒杂病论》的另外一个传本。所以在唐代的两部著作,一部是孙思邈的 
《千金翼方》,一部是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是我们今天校订《伤寒 
论》的非常重要的参考书。而且我刚才说了,在唐代的医官考试制度 
中,就有十道题是出自《伤寒论》,所以《伤寒论》在唐代流传是非常 
广泛的。 
但是,《伤寒论》真正有固定的本子,而且又刻板运行的,那应该是在 
宋代。在宋代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主要有林亿、孙 
奇、高保衡这些官员,他们认为百病之急,这些病,哪个最急呢?伤 
寒。所以最先校订《伤寒论》10卷22篇,从此《伤寒论》才有了定本, 
固定的本子。你看以前《脉经》收集的也罢,那是收集在《脉经》里, 
他不是个单独的本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 
它也是收集在他的书这个里面,也不是个单独的本子。只有宋代国家校 
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他们校订,刻印了《伤寒论》,开始刻的 
是大字本,纸张也比较贵,造价也比较高,老百姓买不起,过了几年以 
后,他们又给皇上打报告,皇上批说你们印成了小字本,卖的时候只收 
工本费,不要赚钱,这样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你看宋朝皇帝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他是做过许多许多的工作的。而在宋代的时候, 
不仅在医学上成立了校正医书局,而且在各个经、史、子、集,各个门 
类都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皇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而宋版书纸张精良、校刊精细、字体漂亮、价值连城,所以今 
天哪位家里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