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叙说着他来华后的趣闻逸事。副团长伽路斯彬彬有礼,他处处排解纠纷,一
再为施达泼辩护,为他评功摆好。他处理事情既要顾到不对中国人失礼,又
要包住团内矛盾,和施达泼形成一组严父慈母的对照。现在团长死了,这一
消息使书商尤勒斯吓得哭了起来,他闹着说要回家。尤勒斯平时总是顽强地
保持着自己不被人注意的地位,偶尔酒后忘形,说几句祝酒辞,也常常只是
胡扯一些不得要领的恭维话。可是这个胆小的书商却发表了最为大胆的意
见,他认为是中国人干掉了施达泼,因为施达泼曾经私自闯入军事禁区,也
许中国人认为他是个间谍。来访的瑞士临时代办听了吓得要把他带回北京使
馆,免得被中国人扣留起来。而伽碧则是一个感情得不到宣泄的阔太太。她
过去当过教师,至今语言中还夹杂着学生的词汇。她是团内唯一的女性,却
成了最无足轻重的一个,连中国翻译后来也忽略她,常常忘掉去翻译她说的
话。来华前她要求丈夫把毒死猫的药放在她行李里。好让她从感到厌倦的婚
姻里得到解脱。她箱子里装着各种药品,可是这些药片并未毒死伽碧。最后,
她带着在中国采购的东西欣慰地登机归国,却让施达泼——这个代表团团
长,一个什么事都可能做,唯独不会去死的人,糊里糊涂地代替了她进了天
国。最后,小说揭出了一场误会,一桩疏忽。化学家伽路斯对中国法医的高
超化验技术表示衷心赞佩。原来伽碧对团长施达泼的咄咄逼人非常反感,因
而她将自己服用的抗忧郁药片放在施达泼的啤酒杯里,想让他喝了以后口干
舌燥,少说点话。不料施达泼患有肾上腺瘤而自己并不知道。吃了这种药片
以后,肾上腺素大量外溢引起血压增高,因而形成脑血管瘤而休克,呼吸麻
痹,导致死亡。生活就是这样的捉弄人。要求丈夫给她毒药的伽碧高兴她终
于能够活着回去,而富有干劲和活力,为了采集标本甚至可能翻墙的施达泼
却成为他生前孜孜不倦地研究土壤的肥料而留在中国。因为施达泼夫人在瑞
士得知丈夫身死的消息时只是简短地作了一个电文回话:“甚铭念烦火化并
扬灰”。以至于伽路斯从电话里把电文记下来时由于感慨世态炎凉,手激动
得都有点发抖,铅笔蕊也给弄断了两回,连在使馆代办面前他都感到难堪和
不安。因为施达泼死后,伽路斯负责与瑞士方面联系。他扑在电话机上,电
话一直打到下午三点钟,为了让施达泼夫人能在一个“合适的”时刻接受命
运给她的这一打击,他请北京的瑞士使馆设法找到夫人,通知她,说晚上七
点钟时将有中国来的电话。伽路斯选在七点钟,因为这时夫人大概已经吃过
晚饭,她不至于空腹经受这一次遥远的打击。但是这也不算太迟。她还可以
出去找亲友商量。细心周到的伽路斯在沈阳的电话机旁一直守到半夜,等来
的却是这一纸简短的回文。离开沈阳了,代表团的成员带着施达泼的遗物飞
返北京,他们在飞机上回忆和取笑着他们的团长。
作品鉴赏《白云或友好协会》一书中安排了八个不同职业的欧洲人游
历中国,写了大量的中国风土人情,一些常见的游览项目几乎包揽无遗。此
书后来成了联邦德国不少人来华前的准备读物,民主德国也有刊行。但是和
许多现代小说中情节只是一件外衣一样,作者的真实意图并不在于中国的山
水,而是借此机会寻觅一条通往人物内心世界的途径。作者以讥讽的笔调着
力刻画了施达泼这一专家形象,嘲笑他的虚荣、自负、强加于人等缺点。不
过,作者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私生活的寂寞和得不到理解的同情。代表
团是一个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有着男性仪表和沉静的气质的马丁是一个患
有“左派忧郁症”的人。他从不出风头,也不随声附和,却是一个“不管和
谁在一起,都在寻找自己的路”的人。在鞍钢会议室里,他不顾自己和同伴
们可能冒的风险和一位厂革委会副主任对话,一直问得他额上冒汗,语言吱
唔。马丁在这里用礼貌的词句指控这些有权的人在自欺欺人,通过用鞍钢宪
法和后来试行的奖金制度的比较,指控他们背叛了原来在这块土地上培养新
人的理想。确实,中国过去提出的“共产主义新人”与近年来追求消费倾向
是国外许多对中国有兴趣的人所关心的问题。曾经亲身经历过美国的青年学
生运动并以“左派作家”著称于瑞士的穆施克当然要在笔下塑造一个患有“左
派忧郁症”的马丁了。与之相反,保罗则是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消沉和放弃
的一个典型人物。他原来在高级中学当校长,是个颇有政治前途的议员,可
是因为同情校内一个左派教师,他挨了批评,最后只好脱离政界,放弃教职,
去做生意。保罗处处冷眼观世,承认他“拿原则做交易,挣的钱不干净。”
但是,他从来不否认自己在从事一桩“肮脏”的事情。他不用漂亮的语言来
装璜自己,因为“我还没有玩世不恭到这样的地步。”这对社会上许多同类
的人物确实是一个辛辣的嘲笑和揭露。《白云或友好协会》的写作手法是小
说化的,而它的情节构思却又是极为戏剧性的。小说设计了代表团团长猝死,
原因不明这一情节,于是从案发当天早晨开始到三天后死因真相大白为止,
简直象一部侦探小说。可是作者着眼的并非破案。一件人命案子是个观察或
捕捉活人的好办法。团长之死使“人人都是作案者,人人都是受害者”。中
国人固然要侦查代表团,代表团也怀疑到中国人。小说就是用这样的灯光来
烛照书中人的一举一动,组织起一幕幕既反映现实,又符合情节的生动细节。
尽管代表团的成员和陪同人员已经组成了一个友好的团体,他们谈论友谊,
寻找友谊。但是现实生活却充满着误解与矛盾,正如社会一样,友谊也往往
只不过如行云流水,难以捉摸。不过,作者在《白云或友好协会》里着眼的
仍是他向来的题目:疾病和人的心理因素,文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功能、虚度
的人生和优郁的情感。当然,小说既然以中国为现场中心,必然会反映到中
国的许多现象:营业员的服务态度,小孩子成群结队在墙边上小便,宾馆门
口的哨兵,鞍山环境的严重污染,北京城景观的杂乱等等。“看到中国人这
样对待他们的历史真让人痛惜”。毫无疑问,作者写《白云或友好协会》的
目的并不是为了在中国寻觅读者,然而他无意中选择了中国结束文化大革命
的混乱而继往开来的时刻,以欧洲不同职业的人们对改革中的中国所作的种
种反应,这倒为沟通东西两方的文化,为中国人了解欧洲,为欧洲人了解中
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曹乃云)
英国文学
伊夫林·沃旧地重游(1945)
作者简介伊夫林·沃,(1903—)英国作家,全名阿瑟·伊夫林·圣
约翰·沃,1903 年10 月28 日生于英国汉普斯特德。其父阿瑟·沃系英国著
名出版商兼文学批评家,也是一位虔诚的英国圣公会教徒。伊夫林·沃从小
就受到两方面的环境薰陶:宗教与书本。沃的父母给孩子读故事,并与他们
一起讨论作品。沃在7 岁时就写过一个题为《赛马的诅咒》的短箱小说,并
被收入一个成人作品集中出版。他和他的哥哥长大后都成为作家,与儿时的
家庭影响关系颇大。沃上中学时,被父亲送到圣公会教会学校,每天早晚两
次礼拜,周末则要去3 次。据沃本人回忆,他当时并不觉得这种宗教仪式过
于繁琐。1921 年至1924 年,沃在牛津大学的赫特福德学院学习,1924 年遂
转入希瑟利艺术学校学习绘画。不久之后,沃便发现绘画亦非其爱好,又去
当中学教员,可两年之内被开除了3 次,从此开始酗酒,并企图自杀。直到
1927 年,沃才正视现实,开始从事家人所擅长的文学创作。他先试笔创作了
数篇短篇,还写了传记文学,1928 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衰落与瓦解》,
一举成名。此后,沃专心写作,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20 余部,短篇小说集两
部,以及书信集数部,其中被誉为佳作的有:《衰落与瓦解》,《一抔土》
(1934)、《旧地重游》(1945)、《荣誉之剑》(1965)等。沃曾于40
年代后期为《旧地重游》搬上银幕一事访问好莱坞,并根据此间搜集的素材
创作了《受爱戴的》(1948),这是他最畅销的长篇小说之一。
内容概要作品是以第一人称为叙述形式的。“我”是查尔斯·赖德上
尉。他服役时间不算太长,但已十分厌倦军队生活。他麻木地按照军规生活,
执行类似整理军营卫生、给火车车皮消毒等乏味的命令。这一日,部队到达
了新营地。赖德从副连长处得知了驻地的名字,马上,“。。随着我的受了
伤害的感觉恢复了知觉,我耳边逐渐充满了许多甜美的、纯真的、久已忘却
的声音:因为他说出了我那么熟悉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叫“新娘河”。
部队将在此地的布赖兹赫德庄园驻军,这座庄园和赖德年轻时代的友谊与爱
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 年前,即1923 年,赖德还不满20 岁,正在牛津
大学读历史专业。在一次酒醉之后,他结识了塞巴斯蒂安。这位校友的父亲
是马奇梅因侯爵,英国的名门望族。不久,塞巴斯蒂安约赖德去新娘河畔的
古老庄园做客。塞巴斯蒂安不称这庄园为家,而是叫它“我家住的地方”,
这使赖德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塞巴斯蒂安领赖德去看望他幼时的保姆,然
后就勿匆离去,连家中的姊妹也没有给赖德介绍相识,赖德对此颇不理解。
赖德的堂兄也在牛津上学,每个学期都来对赖德进行一番规劝,可是赖德并
不听从他的劝告。赖德还认识了塞巴斯蒂安的几个朋友,布兰奇聪慧敏感、
愤世嫉俗,对赖德颇有触动;马尔卡斯特本人除了吃喝玩乐无甚突出之处,
可是他的妹妹后来嫁给了赖德,带给他婚姻的不幸。布兰奇说塞巴斯蒂安“生
在一个非常邪恶的家庭里”,还告诉赖德,马奇梅因侯爵是一个酒色之徒,
现在和他的情妇住在威尼斯;马奇梅因夫人是个大美人儿,笃信天主教,因
此拒绝与不忠实的丈夫离婚,塞巴斯蒂安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大妹妹
朱莉娅也是个美人儿,哥哥性情古怪,曾在牛津读书,后退学要去任教职,
又未能遂愿,总之,这是个复杂的家庭。赖德本人的家庭生活也不幸福,他
的母亲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父亲没有再婚,过着孤癖的独居生活。赖德
在学校放假时回家去和父亲小住,可父亲却毫无亲子之情,并恶作剧似的捉
弄儿子,使赖德既伤心又失望。正巧塞巴斯蒂安摔伤了踝骨,困居家中,拍
来电报请赖德去陪伴。赖德得救似的从父亲身边溜掉。在休养期间,塞巴斯
蒂安向赖德流露出“当一个天主教徒真不容易”的感慨,使不信仰宗教的赖
德很吃惊。塞巴斯蒂安还讲到他的父亲,说他是一个好人。伤好后,塞巴斯
蒂安约赖德同行,去威尼斯看望他的父亲。赖德和马奇梅因侯爵的女伴卡拉
闲谈,从她那里听到这样的议论:马奇梅因家族的人“都充满了仇恨——仇
恨他们自己”。秋天到了,牛津大学开学了,赖德和塞巴斯蒂安双双返校。
赖德开始绘制临摹画,这种绘画爱好后来发展成为他的职业。塞巴斯蒂安的
情形不大好。他开始频频醉酒以逃避现实。塞巴斯蒂安的母亲企图收买赖德
去为她监视塞,但赖德不愿意背叛朋友。后来,校方因塞巴斯蒂安行为不检
点而开除了他,他的母亲派专人看管他并安排他去欧洲各国旅游,希望治愈
他的酗酒症。赖德再次见到塞巴斯蒂安,已是圣诞节了。他是应马奇梅因夫
人之邀,去庄园度假的。苍白瘦弱的塞巴斯蒂安并没有放弃酗酒的癖好,而
且对人的戒备心理愈加强烈。赖德不便过问塞巴斯蒂安的生活,便向他讲述
自己从牛津退学后进美术学校学习建筑绘画的经历。此时朱莉娅已有男友,
叫雷克斯,是一个加拿大暴发户。雷克斯不仅想从朱莉娅的嫁妆中发一笔财,
还想从她家的贵族身份上沾些光。他毫无道德观念,虽曾离过婚,却密而不
宣。朱莉娅的婚后生活十分不幸,导致了10 年后她与同样不幸的赖德发生了
一段婚外恋。赖德为了提高画艺而去巴黎,学习深造了15 个月,1926 年才
回国。他刚到伦敦,就接到朱莉娅的电话,请他尽快去探望她的母亲,老夫
人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