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家庆祝一个“工人”诞生时,他们得到安东的消息,说他在战争中失去了
一条腿,但他并没有灰心,战后考进造船学院,刻苦学习,成了一名造船专
家。他在别洛夫教授帮助下,拟定了改造拉达河造船厂的计划:从建造小吨
位的船只转到生产远洋轮船。这就得改变原有的作业方法和技术。安东和别
洛夫教授到了拉达船厂后,改造计划立即付诸实施。在这种新形势下,阿列
克赛向哥哥柯斯加学习电焊技术。他改行后既学习书本知识,又进行实际操
作,最终在竞赛中超过柯斯加。他还想走安东的道路,成为一名造船工程师。
马特维老爷爷年近耄耋,不能胜任划线的工作,欣然接受了在厂长办公室值
夜班的任务。他经验丰富,勤勤恳恳,值夜班时发挥出“厂长”的作用。工
人们戏称他为“夜班厂长”。伊里亚虽年近花甲,但每天晚上向年轻的工程
师齐娜学技术,终于跟上了新技术前进的步伐,坚持留在工作岗位上。齐娜
刚到船厂就要求到艰苦的船架上工作,经过锻炼,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受到
工人的欢迎。造船厂的技术改革成功了。在远洋巨轮下水前,拉达河水位猛
涨,全厂工人不畏艰难险阻,顽强战斗,终于使巨轮来被洪水冲走。水位下
降后,轮船下水了,它向遥远的国家驶去,骄傲地带给人们幸福与和平。

作品鉴赏柯切托夫以善于描写现代生活而著称。战后,他作为新闻记
者,多次回到以前工作过的造船厂进行采访,逐步加深了对造船工人思想品
德的了解。工人阶级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在他脑海中越来越高大、清晰,使他
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茹尔宾一家》是柯切托夫的成功之作。小说初看
起来是讲一个改造旧船厂的故事,实际上描写的却是一个世代相传的造船工
人家庭的命运。描写了从爷爷到孙子三代人在造船厂的劳动和主活,他们对
工作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抛弃原有的知识和技术,大胆迎接时代
的挑战。小说也反映了他们的爱情和友谊,心地的善良和坦诚。维克托家庭
生活不和谐,阿列克赛爱情几经风波,他们苦恼,倍受折磨,但没有丧失崇
高的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表现出工人阶级特有的优秀品质和新的生活、
新的道德、斩的世界观。《茹尔宾一家》堪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相
结合的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柯切托夫创作风格的主要特点是能抓住时
代最尖说的问题,揭示工人阶级思想中的本质内容,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
物形象来表现他们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作品着眼于关系社会命
运的大事和人物命运转折时的心理变化,以揭示作品主人公的思想、创造精
神和心灵美,从而使作品充满革命、乐观和亢奋的精神。柯切托夫创作风格
的这些特点在《茹尔宾一家》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小说首先是围绕“人
应该怎样生活”展开的。安东身残志不残,发奋读书,刻苦钻研造船技术,
成长为杰出的工程师,大胆提出革新船厂的方案,并且历尽艰辛使它付诸实
现。阿列克赛全心全意投人工作,精通铆接技术,改进气压铆鎚,使气鎚生
产能力成倍提高,荣誉地位接踵而来,可是船厂的改革,要使他最拿手的铆
接技术变得无用武之地,为了适应新的要求,他毅然向柯斯加扣厂里的朋友
学习电焊技术,而且很快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术,在革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的未婚妻卡嘉上当受骗离开了他,有了身孕后又被遗弃。她带着没有父亲
的孩子艰难地生活着。在这不幸的时刻,阿列克赛不顾世俗的观念,把她和
孩子接到身边,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崇高境界和他对卡嘉的真情实意,从而得


到了失去的爱情和幸福。为了生活得更充实,他又到列宁格勒上大学,开始
了新的追求。伊里亚这位般厂的装配工场主任,为了懂得造船原理,假装钓
鱼,偷偷请年轻的女工程师齐娜为自己上课。老爷爷马特维已有65 年工龄,
曾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火,猛攻冬宫,现在仍不愿退休享清福,不
怕劳累值夜班。凡此种种,可以看出,柯切托夫在整个造船厂进行火热建设
的背景之下,把以茹尔宾一家为代表的工人阶级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写得
有声有色。柯切托夫不是概念化地描写主人公如何追求美好的人生目标,而
是从人生信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情绪起伏、个人气质这些方
面来加以描述,从而使人物性格熠熠生辉。如伊里亚的性格主要就是从他的
内心风暴中表现出来的。当别洛夫教授到他家辞别时,批评他不上大学是错
误的,伊里亚辩解说,著名的工程师吉托夫连乡村学校都没有读完,别洛夫
欲言又止,一言不发地起身告辞。伊里亚对此大发脾气,对一切都挑刺责备,
说南瓜放得不是地方,靴子挤脚,晚饭迟了,吃完饭走进卧室,说再也不去
看戏了。可是一到7 点,全家准备上戏院时,他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出来了,
头上还洒了点香水,说:“我还得等多久?快点走吧!”从这里,可以看到
一个年近60 的老人的固执,他竭力要在未来生活中走在排头,又不肯失去家
长的威风,更看到他变革旧习的自信。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柯切托
夫非常懂得在情节安排上掌握时空关系,在《茹尔宾一家》的开端,通过五·一
节晚上不同场景的描写,引出主要人物伊里亚、阿列克赛、马特维、华西里,
间接提到安东,使小说的框架大致定型。接着柯切托夫围绕这个格局,扩大
情节线索,引进新的人物。以后,尽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五光十色,
都可以从开端定下的格局中找到线索。柯切托夫在《茹尔宾一家》中还成功
地使用了同心圆扩散法,他以茹尔宾家的主要成员为轴心,沿着技术革新的
过程,向四周扩散,刻画了党委书记茹科夫、厂长斯切潘诺维奇、女工程师
齐娜等人物,使读者感受不同类型的种种典型人物、同一典型的不同色素人
物和同一色素的不同气质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柯切托夫在
《茹尔宾一家》中以其优美的文笔、清新的风格,真切、感人地歌颂了工人
阶级,歌颂了劳动与创造,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因
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评论界的好评。

(陈智仁)


伊·格·爱伦堡解冻(1954—1956)

作者简介见“暴风雨”条。

内容概要《解东》分二部,第一部发表于《旗》杂志1954 年第5 期,
第二部发表于1956 年第4 期,同年9 月23 日出版单行本。小说第一部的情
节发主在1953 年冬至1954 年早春。第二部写1954—1955 年间的事。在伏尔
加河畔某城市的一个大型冶金厂里。厂长茹拉甫辽夫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
者。他刚刚37 岁,人已发福,皮肉松弛,面颊下垂,开始谢顶。眼神中不再
有幻想的光彩,而是安详自信的。他只关心生产,关心完成任务,见物不见
人。对周围人们的内心生活漠不关心,他还把专门用来建造职工宿舍的专款
用于造精密铸造车间,让工人们长期住在破旧的草棚里。老布尔什维克、中
学教师普霍夫说:“茹拉甫辽夫是个典型的官僚。有多少人因为这种人而痛
苦流泪呀!可是他们却无动于衷。。踢掉1 个这样的人,马上会冒出10 个来,
象雨后春笋。。”在一次工厂党的会议上,工会主席提出,该着手建筑三栋
宿舍了。总设计师索科洛夫斯基支持这个意见,并说去年就该开始了。茹拉
甫辽夫不考虑意见的合理性,而是根据档案材料,怀疑他别有用心。原来索
科洛夫斯基的妻子由于他在困难的年代里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对家庭不够
关心,便与新认识的一个比利时藉的侨民结合,带着孩子出国了。而索科洛
夫斯基却落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有海外关系,不可信任。工程师柯罗捷耶
夫是个有才华的科技工作者,但他也有一部苦难史。1936 年他的继父成了肃
反对象,还是中学生的他就被开除共青团。在卫国战争中又失去了心爱的女
友,至今孤身一人。他对茹拉甫辽夫的作风也很不满。厂医薇拉·舍列尔受
秘密警察策划的“医生的阴谋”案牵连,孤独而坚强忍受着折磨。茹拉甫辽
夫的妻子莲娜是个正直热情的教师,她逐渐发现丈夫在变化着,他们之间的
感情距离越来越大。最后她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柯罗杰耶夫。1953 年严冬
的一次暴风雪中工棚倒塌,造成事故,于是厂长茹拉甫辽夫被撤职查办。1954
年春天终于到来,受诬告的得以平反,监禁流放17 年的柯罗捷耶夫的继父释
放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就是书名《解冻》的寓意:冰冻溶解,春到人
间。作品结尾是,茹拉甫辽夫在降职改造中一旦站稳脚跟,又原形毕露,因
为在他的上下左右还存在着产生官僚主义的温床。

作品鉴赏《解冻》没有直接提到1953 年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甚
至连斯大林的名字也没有出现。而是象作者自己在《谈谈作家的工作》一文
中所主张的那样,主要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勾画在日常生活中的“活生
生的人”的真实面貌。小说写出了柯罗捷耶夫、索科洛夫斯基、舍列尔这些
知识分子所受的不白之冤,他们的心灵创伤;写出了莲娜的没有爱情的家庭
生活和新的追求。他们或者相互爱慕着,却都感到无法愈越鸿沟,以冷淡的
外衣来掩饰真情实感的流露。这就是1953 年的严冬气氛。主人公们期待生活
发生重大变化的急切心情,他们渴求心灵的温暖,要冲破造成人与人之间互
不信任的壁障的热烈愿望,在广大读者中激起了共鸣。当然《解冻》的意义
并不限于书名所具有的概括性。作品最早触及了一些重大问题。如社会主义
社会中抓生产与关心人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问题,知识分子政策问题,还
有作家最关心的关于艺术创作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在后一问题上爱伦堡的
观点是矛盾为,一方面他正确地批判了以个普霍夫为代表的,为配合每一个
具体的政治任务和政策需要而祖制滥造,牟取金钱名誉的庸俗倾向,另一方


面却提倡以萨布罗夫为代表的完全脱离社会,过着隐居生活,只以家门口的
风景和妻子为创作源泉和题材的所谓创作自由的道路。这种“矫枉过正”的
片面性,因强调针对性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毛病,可以说在初期
“解冻文学”中不乏其例。在人物塑造方面,爱伦堡企图把自己的文艺主张
体现在形象中,描写正面的共产党员时不仅写他们在工作中,在党的会议上
的表现,而且着重写了他们时诗爱情、家庭的态度,把他们“内心的冲突和
矛盾表现出来”。写反面人物,如茹拉甫辽夫和小普霍夫等,着重“揭示隐
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光明和黑暗的斗争”。有意识地强调茹拉甫辽夫在战争
年月和遇到特殊情况(如工厂失火、工棚倒塌)时表现出的英勇、无私,以
及他对小女儿的爱。揭示了小普雷夫在认识到自己道路的错误,但又无力自
拔的苦恼和矛盾心理。这样,作家对茹拉甫辽夫和小普霍夫的批判没有停留
在个人身上,而是要读者去思考造成这种类型人物的社会原因。《解冻》也
许称不上是一部完美无缺的艺术杰作。然而人们却很少注意这方面的弱点。
小说因它的政治敏锐性而轰动国内外文坛,也因为鲜明的政治倾向而受到批
判。《解冻,作为苏联新时期的一种文学思潮的开拓者和命名作而进入史册。
西方苏联文学学者称50—60 年代的苏联文学为“解冻文学”。他们对这一概
念的说法不一,但大致上是指斯大林逝世后10 年中,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
来那些揭露苏联社会阴暗面,反对“斯大林主义”,要求创作自由趋向。他
们所理解的对斯大林的批判,不单是指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恶果,而是
把斯大林的名字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相提并论的。苏联国内,一则由
于对西方偏颇的政治倾向不能同意,再则,如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一最
后的遗言》中所说:“我们领导成员包括我自己在内是赞成解冻的。但我们
害怕解冻可能引起洪水泛滥,这将使我们无法控制它,并把我们淹死。。。
洪水会溢出苏联河床堤岸,并形成一股冲破我们让会的所有堤坝的浪潮。”
然而,“我们要引导解冻的发展,以便它只去激发那些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
的创造性力量。”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