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愤怒的世界(别让你的坏脾气毁了你的一生又遗传给你的后代)-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少遭到批评;至于他发泄怒气的对象,也就是配偶或子女,则往往吓得半死,根本不敢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害怕再度成为受害者的恐惧已经令他们瘫痪了。
记得我治疗过一个病人,他的状况就很符合这种〃用威吓的方式来取得优势〃的行为模式。这个病人名叫斐德列克,是来自东欧的第一代移民,个性咄咄逼人,生意做得相当成功;他经常责骂老婆和孩子对他不够尊重。尽管他娶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却用旧世界的价值观来建构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庭。他住家附近有一些店铺的经营者是印度裔和中国裔的,他经常推崇他们的美德;在这些人的家庭当中,父亲的话等于圣旨,其权威性完全不容置疑。做太太的只能乖乖地煮饭、打扫,做儿子的则有义务到父亲的店里帮忙,却别指望可以领到薪水。
斐德列克的太太宝琳则认为老公的二手服饰店生意〃不干净〃,不愿意她的两个儿子乔治和理查德到父亲的店里帮忙,因此,乔治和理查德几乎从未踏进过父亲的店里半步。斐德列克一谈起这两个儿子,语气中充满了不屑,认为他们太〃娘娘腔〃,并指责他们对他太不尊重(当然,他对待儿子的方式也绝对称不上尊重)。生活在这样一个缺乏温暖的家庭,乔治和理查德总是躲着父亲;父亲出门去工作,他们才敢走出自己的房间,父亲下班回家,他们就又躲回自己的小窝里。年纪较小的理查德,后来甚至得了恐惧症,连学校都不敢去。
斐德列克认为这一切要怪他老婆:〃只要宝琳能够多尊重我一点,孩子们一定也会尊重我,这样我就不会那么生气了。〃注意,当你听到一个人说〃只要……就……〃的时候,这个人可能是在否认自己的愤怒。奇怪的是,斐德列克当初完全可以找一个比较传统的人来结婚,结果却娶了一个思想开放的美国人。其实,这种状况并不罕见,有愤怒问题的人有时候就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吸引来令他愤怒的人、事、物。就这样,斐德列克和他的家人一直深陷在一个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里:指责批评,指责批评……这个家的问题从来没有获得解决,彼此间的相处质量也没有获得改善。久而久之,宝琳和她的两个儿子便发展出了几套因应之道,其中最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回避。这真是一个不快乐的家庭,每个人都有他情感上的创伤包括这个爸爸在内,他觉得孤立疏离,没有受到关爱但其实这种状况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愤怒所造成的。
第十节:小贴士修补者
一个家要是有一个脾气暴躁、性喜掌控的男人,他的太太或女儿有可能会不小心成为所谓的〃修补者〃。她们不见得会认为自己应该为家人的愤怒负责,但由于天生喜欢照顾别人,她们总希望把事情变得更好。因此她们很难说〃不〃,老是在取悦别人,还喜欢把一切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为了讨好家里的每个人,这些人最后很可能变得充满愤怒、郁郁寡欢。
棍棒底下真能出孝子吗?愤怒是会遗传的
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快乐、有安全感、能高度发挥功能的成年人,可以说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连有愤怒问题的父母也不例外)。子女的利益与幸福,是大多数父母念念不忘的。然而,做父母的也很快会体认到,要帮助自己的孩子培养健康有效的生活方式,他们必须给予指导或者管教。管教一词的英文discipline,源于disciple这个字,其意是追随者或学徒。但一般人在使用〃管教〃这个词的时候往往将它与〃严厉的处罚〃画上等号,许多人也理所当然地以为,要做好养儿育女的工作,严厉的惩罚是必要且正当的。这一点,从〃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之类的谚语中就可以清楚看到。
有愤怒问题的成年人,特别容易接受偏颇的管教观念,来合理化他们对孩子的严格管教。这类父母最容易在什么时候处罚孩子呢?那就是他们生气的时候,也就是其判断力受到严重干扰的时候,却不见得是孩子的行为最需要纠正的时候。关于如何管教孩子,他们并没有拟定任何妥善的策略。
有天晚上在某家餐厅里,我忍不住注意起隔壁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和她的父母。这个小女孩看起来很吵闹而且任性(我告诉自己,五岁的小孩这样子并不奇怪),不但如此,她对服务生讲话的态度也很不客气:〃我要的是红色的果冻,不是绿色的,你这个白痴!〃小女孩的母亲并未对女儿粗鲁的态度提出纠正,反而一副视而不见,甚至有点乐在其中的模样。然而,乐趣毕竟只是暂时的,这位妈妈的耐性逐渐消失。后来,这个小女孩在杯垫上着色,画到一半粉笔断了,她开始哭叫起来,这位妈妈终于失去耐性,她一边高声斥责,一边开始打女儿屁股,〃闭嘴!我叫你闭嘴听到没?〃
诸如此类的场面,在愤怒的家庭里相当常见,尽管上演的地点通常不在公众场合。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小孩子通常会觉得无能为力,却敢怒不敢言。他不但学不到父母希望教给他的〃道理〃,反而可能感到一头雾水:我到底哪里做错了?我刚刚臭骂服务生的时候,妈妈不是觉得很好笑吗?为什么当我折断粉笔而心情不好时,她反而这样大声咆哮?从这个孩子的观点来看,她的行为和母亲的反应之间并没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存在。
小孩受到这样的对待,除了深感挫折,有时候还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愤怒:要是我块头跟你一样大,我一定会马上反击。你等着瞧好了,有一天我一定会把这笔账讨回来的……但是在此刻,由于她年纪还小,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她打不赢妈妈,也不可能收拾行李走人。可悲的是,她却可以做一件事:将父母所传递的负面信息内化,开始相信自己真的是个坏人。而且,她也可能将父母所发泄出来的部分怒气转移到自己身上,变得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事实上,弗洛伊德很早以前就已经说过,忧郁是〃愤怒转而向内的结果〃。除此之外,这个孩子也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如何迁怒于人。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从此产生。
第十一节:小贴士愤怒何时会变成虐待
不管是大呼小叫、冷嘲热讽、诽谤中伤、肢体暴力,这种种虐待的行为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想要令人痛苦。当父母告诉小孩说:〃你明明知道家里规定你最晚必须午夜12点以前回到家,你却晚了两个小时才回家,这点让我非常生气!〃这句话针对的是孩子的行为,而非他的人格。因此孩子可以从中得知,自己的行为究竟恰不恰当,又可能会造成什么影响。相对地,当父母破口大骂:〃你这个愚蠢到了极点、不负责任的白痴!〃父母和孩子之间便很难有对话的空间。不管父母这么说是因为当下怒不可遏,脱口而出,还是认为激发孩子的罪恶感和羞耻心可以促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糟。久而久之,这种虐待性的言语将对孩子的自我概念造成深刻且永久的伤害。
第十二节:为什么有些人感受不到自己的愤怒呢
生长在一个愤怒的家庭,或一个不准孩子批评或质疑父母的家庭,常常会造成一个后果:当你生气时,你却无法充分意识到自己究竟有多生气。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或伤害的环境中,小孩子为了阻止痛苦,只好采取回避策略,也就是将种种痛苦的感受赶出意识之外。
弗洛伊德用〃潜抑〃(repression)一词,来指称这类有目的性的遗忘行为;他认为,将感觉或想法压制在潜意识当中是需要耗费〃精神能量〃的,因此可能会令人瘫痪。一个潜抑过度的人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症状,比方说过度的恐惧或强迫行为,显示其遭抑制的能量正在寻求其他出口。
潜抑是一种很常见的防卫机制,却会让你和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失去联系。因为,一个东西遭到潜抑,代表它被赶出了意识的范围之外;也就是说,遭潜抑的愤怒是无法被当事人察觉到的。相对地,当我们〃压抑〃某个想法时,我们仍然意识得到该想法的存在,只是选择将它隐藏起来而已。因此,压抑愤怒是一种有意识的决定;你知道自己正在生气,只是选择不把它表现出来罢了。
弗洛伊德的潜抑理论无论正不正确,创伤事件后的遗忘现象却相当常见这一点是许多行为专家都知道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其主要症状之一便是遗忘。许多参加过越战的退伍军人,都无法记起发生于战争期间的许多痛苦经历,往往事隔多年,也许在心理治疗的抚慰之下,这些记忆才再度浮上心头。医生在临床上也经常看到,病人在经历了巨大的生理疼痛之后,不出几天便遗忘了当初的疼痛程度。类似的情形,在遭遇意外的人身上也经常发生。诸如此类的〃遗忘〃,一点儿都不病态,而是很常见的现象:当一个事件在情感上所造成的痛苦大到令人难以负荷时,当事人对该事件的回忆便可能遭到阻断。
在人生的种种经验当中,早年的经验往往是最强烈的,其对人格的发展和塑造也有着绝对的影响力。如果这些童年记忆里有我们被羞辱、被伤害的画面,或我们在父母大发雷霆时如何心惊胆战过日子的种种烙印,我们的脑袋便可能想尽办法去遗忘它,以至于我们日后压根儿忘记了,自己当初感受到的痛苦有多深、愤怒有多强烈。
第十三节:长远的影响:愤怒的童年影响我们一辈子的健康
在愤怒的父母教养之下长大,其所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不容易摆脱的,不仅如此,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若生活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当事人的身体健康一辈子都有可能受到负面的影响。
我之所以对家庭中的愤怒如此感兴趣,不仅是因为我深受其害,看过我父亲火山爆发时的恐怖模样,也因为一项可怕的事实:我父亲第一次心脏病发时才46岁。我不想落得同样的下场。长久以来,学界一直认为愤怒和冠状动脉心脏病有所关联,而一些关于家庭中的愤怒的研究发现,也出自于这方面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末期,旧金山的两位心脏科医师,弗里曼和罗森曼(RayRosenman)博士,首度指出了某种〃行为…情绪情结〃(action…emotionplex),他们称之为A型行为模式。A型行为一词,如今已成了家喻户晓、众人皆能琅琅上口的字眼,用以指称高竞争性、高压力的活动。此一概念源于若干相关的研究,而这些研究也为心理压力与心脏病之间的关联性首度提出了科学上的佐证。A型行为有两大症状,一是容易发怒[学者称之为〃任意流动的敌意〃(free…floatinghostility)];二是容易感受到时间的压力(要做的事情太多,时间却太少)。
弗里曼和罗森曼二人进一步指出,有些人具备的某些人格特质(尤其是易怒性格),会让他们习惯于制造〃压力〃,即使当时所面对的是无害的情境。对这类人而言,即便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譬如交通阻塞、要上台表演音乐,都可能形成压力。
心脏病心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心血管反应假说(cardiovascularreactivityhypothesis),则进一步延伸上述论点,认为某些人经常将许多无害的情境视为对个人的威胁,以至于其交感神经系统经常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还记得我们在本书第1章提到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吗?[该论点最早出现于60多年以前,由哈佛大学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华特·坎侬(WalterB。Cannon)所提出。]让我把重点再简短地总结一下:每当我们觉知到有危险存在时,我们的身体便会启动许多生理反应,以做好因应危险的准备。譬如,我们的心跳和呼吸会加快,血压会上升,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压力荷尔蒙〃会大量分泌,好让我们身上的大肌肉能快速充血,视觉和听觉的敏锐度也会提高。此外,我们的血小板会〃变黏〃,好让我们在受伤时血液可以更容易凝结,而不至于失血过多而死。再者,肠胃的消化活动也会暂时停止这一点,是人类的老祖宗遗传给我们的。毕竟,你都快变成野兽的盘中餐了,哪还顾得了肚子里的晚餐消不消化?
战斗或逃跑反应,目的是为了将我们的身体调整到高度警戒状态,好让我们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更有机会存活下去。就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