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前众生福薄,这是真的,佛菩萨在不在这个世间?也应化在这个世间。福薄,变成怎么样?变成不能说法。现在这个世间不能说真话,说真话人家骂你,人家不相信,毁谤你、侮辱你。大家都说假的,你也得要说假的。佛菩萨在这个时代教化众生难,太难太难了!但是要帮助人,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我们要能够接受,能读圣贤书,还是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譬如老子讲,「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这句话对我们现前社会,真是非常切实的描绘。现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真的是很大的怨恨。这个怨恨怎么能和解?联合国和平组织针对这个事情做了几十年,效果不彰。他没有念过《老子》,老子讲「和大怨」,眼前是和,签了条约,放下武器,握手言和了,内心里头还有余怨、余恨没了!这不是个好办法。老子的话就这个意思。
所以古德读老子这段话之后,有很多人提出他的心得、他的见解。有人说,你只知道「和大怨」,化解这个大的怨恨,你没有认真去反省、检讨这大怨从哪里来的。就是你以大公无私的心行来调和,两方面都接受了,两方面都有余怨,都有余恨,这老子所说的。我们学佛、修道之人,对於问题的观察比较深入。怨恨属於贪瞋痴,怨恨绝对不离开贪瞋痴,怨恨生於情执,我们用佛法讲,怨恨生於三毒。三毒从哪里来的?三毒是迷失了心性,把自性本具戒定慧这三德迷了之后,就变成贪瞋痴三毒。这是我们学大乘教的人,佛在经上常讲,我们才明了。要调解,把余怨拔除,这才是好事,才真正和了,这不太容易!把人内心贪瞋痴给化解,转变为戒定慧三德,这要靠什么?这要靠讲经说法才能办得到。所以,「和大怨,必使无怨」,唯有提倡道德教育,神圣的教育。
联合国搞了这么多年,这么多人在搞,就是没有把这个根本找出来,没有从根本上下手。根本上下手,真的,今天讲教育,真困难,教育全部崩溃。中国人是最重视教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正式制定教育政策。在诸子百家里面细心的选择,选出孔孟(就是儒家)做为国家教学的正统政策,国家认真的来推行。到汉明帝,佛教传到中国来了,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上才有三教这个名词,三教就是儒、释、道,或者称三家,或者称三教。这个教就是我们今天讲学派,还不是讲宗教。宗教在中国这个名称是很晚很晚,大概在清朝中叶才有宗教这个名词。宗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没有。我听老一辈的人讲,宗教最初这个名词传到中国来,是从日本传进来的,而日本是从西方传进来,所以中国没有宗教这个名词。佛教里本身称宗教,但是跟现在这个宗教的定义完全不相同。佛家称宗教,因为它有宗门、教下,所以称「宗」,宗是专门讲禅宗;「教」,禅宗之外的都叫教,都叫教下。所以这十个宗派,禅称宗,其他九个都称教,宗门、教下,不是现在宗教的意思。这些常识我们都要有。
所以这个源,怨恨的来源,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迷失了自性。现在中国重视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从前是私塾,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现在我们讲宗教教育,就是儒、释、道三家的教育,这四种教育并行,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今天在全世界,四种教育都没有了,所以家不成家,国不像国,苦不堪言!我们生在这个乱世,史无前例。要想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除了宗教教育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所以我在全世界跟许多族群,也跟许多宗教,乃至於国家的领导人接触,我是大力在劝导怎样来推动宗教教育,希望宗教教育能够再恢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校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样子和平才能落实。所以我读这首偈,我的感触很深。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下面第七首偈颂:
【常乐观寂灭,一相无有二,其心不增减,现无量神力。】
前面一首,是讲到心不动的时候,到寂静的时候,清净心生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那是真实智慧。这首偈,是讲清净心能现无量的德能,神通、神力。有智慧、有能力,这才能帮助十法界苦难众生。单单有慈悲心,想帮助一切众生,没有智慧、没有能力,用尽了心思,收不到效果,所谓是徒劳而无功,这话古人说的。所以,要帮助苦难众生,只有一个方法,自己认真修行。修行一定要依佛陀的教诲,不能有自己的意思,不能有违背。为什么?自己全是妄想,全是错误,可是自己偏偏又不承认,对佛菩萨教诲又抱著一个半信半疑的态度,怎么能有成就!有再大的好心,也成不了好事,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这首偈说的是「动寂无二德」,动寂不二。四句,前面三句「入寂」,后面一句「起用」,起用就是动;换句话说,前面三句是自受用,末后一句是他受用。必须自己有成就,才能帮助别人,这一定的道理,所以自受用这里说得多。首先先决的条件,『常乐观寂灭』,「常」是恒常,「乐」是爱好、喜欢,观察「寂灭」。这就是我们一般常讲好静,喜欢清净;心清净,身清净,生活环境清净。心清净,要少分别、少执著,把分别、执著要尽量的把它减少;身清净,对於一切的染污要懂得远离。
所以修道的人,不仅仅是佛家,在中国,修道的道士,甚至於我们看看外国宗教。我有一年在洛杉矶一个广播电台里面,那边同学邀请我参加座谈会。有个基督教修道院的院长,带了七、八个院士,开了一辆大车,他是听到我的名,非常希望跟我见面。到洛杉矶来,也参加我们电视的讨论会,我非常感动。我说你们开几个钟点的车?开八个钟点,这个距离就相当远。他们是住在乡下,非常清净,真正修道的都喜欢找一个清净环境,远离都市,远离村庄。中国从前儒跟道家建道场,都找到深山,人迹不到。你要上那个山,山上有小路,你得要走路,至少要走两、三个小时,你没有那个耐心,你不愿意到那里去。两、三个小时,是常常走山的人,普通一般人要三、四个小时,你才能到高山里面看到他的道场。这是什么?我们的身要远离一切干扰,身寂静,居住环境寂静,喜欢清净寂灭,容易修道。要是喜欢热闹,喜欢繁华,我们一般讲这个人有红尘福,没有办法修行;修行人要享清福,清福就是远离繁华热闹的场所。
「常乐」,就是非常喜欢,对於热闹繁华,人多事多,不欢喜,现在讲,不能接受。欢喜清净寂灭,这先决条件,我们说你这个心能不能静得下来。一天不见人、不说话,你能做得到做不到?所以,住山、住茅蓬只有几个人,言语确实少。没有事情,大家见面合个掌,一句话不说,各人用各人的功夫。见面,合个掌,点点头,有事情才讲几句话,长话短说,绝对没有去聊天的,也没有什么研究讨论的。难得,真正难得有一、两个问题请教请教,很少!我住在台中跟李老师一个星期见三次面,一年当中难得有几次有问题向他请教的,难得有几次。
所以,你的心常常在定中,你真修道。念念不要去想是非人我,不要去想五欲六尘,不要去想名闻利养,一切忧虑、牵挂、得失统统放下,只留一个阿弥陀佛。每天观想阿弥陀佛,我们不是参禅,我们是念佛,我们也静坐,我们静坐念佛,忆佛、念佛。我们拜佛,我们观看佛像,那是观像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一天到晚除了睡觉之外,就干这个事情。三、五个人在一起生活,互相照顾,互相勉励,互相警策,好事!各个功夫都得力。所以,修行成败的关键,实在讲是你修学的心态,方法还是在其次。环境是缘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德行,德行从哪里表现?言语少、妄想少、分别少、执著少,跟一切人和睦相处。
下面这一句,『一相无有二,其心不增减』,你什么时候能够看到一切人一相、一切事一相、一切万物一相,这个高明,这个功夫很容易得力。什么叫「一相」?清凉大师有注解,「一相是表」,外表,「所谓无相。无二是遮,体不可分」。遮就是止的意思,一相是叫你观,遮就是止,这就是叫你修止观,有止有观。观一切法,怎么会生一相?你要不会观,你就用《金刚经》上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无相」,虚妄就是无相;或者「凡所有相,皆是梦幻泡影」,这是事实,这是真的,这是诸佛菩萨所见的。他见到这个是诸法实相,实相如是,我们应当要学习。
特别是观怨亲平等,你遇到这个冤家对头,宿世的余怨。我们用老子的话来说,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余怨,所以这一世因缘聚会碰头了,芝麻粒的小事情,会起很大的冲突,这叫无缘无故。我们凡夫看是无缘无故,他自己也不晓得,实际上是什么?过去生中的余怨,只要一点点小事情引一引,火就发起来,就能把事情闹僵了。这个事实真相,你看连美国预言家凯西,我们现在用他这个报告作英语课本,他说得好。世间所有一切人,在他一生当中,决定没有突发的事情,没有一桩事情是没有原因的事情,统统与过去相关,与来世相关。所以我们常常要想到,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世麻烦很大,所以聪明人这个怨要把它化解。我们今天常常说消弭冲突,这是学校常常讲的,从事於和平工作的这些教授。我不用消弭,我用「化解」,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我常讲。
可是最重要的,是怎样化解我们宿世余怨,把我们过去生生世世这些冤家对头、怨怼,怎么能把这个问题化解?这个问题化解了,你才能帮助这个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如果内心这个问题不能化解,你有什么力量化解别人的冲突?这就是我们在这个经上读到的,你没有智慧、你没有德能,你就不能解决这个严重问题,和解两方面的怨恨。小的怨恨,小的也是大怨恨,我们讲杀父之仇;大的,大的是国与国,国与国的战争,你来调和。虽然调和了,都是表面的,余怨在。过不了几年,或者过个十年、二十年,这两国又会爆发大战,余怨在!怎么样能把余怨化解?所以要做这个大事情,先要把自己宿世的怨怼,这个余怨化解掉。
从哪里化解起?先从自己本身化解。我要求对方化解,难,不容易,从我本身化解。本身要是化解了,对方见了面,他有余怨,余怨一定有挑衅,挑衅都是小事情。我们怎么样?一笑了之。不当回事情,不会因小事而惹成大的对立,造成大的误会,就不会了。什么事情一笑了之!尤其修学大乘的,一相无相,哪有不能化解的!真的化解掉了。「一相无有二,其心不增减」,不增不减,那个心就是正常的心,就是平等心;有增有减,就不平等,就不正常。必然是过去的余怨,现在遇到这个缘,又发展成大的怨恨、大的冲突。
中国谚语常讲,这都是智慧的言语,「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是化余怨的方法。是从自己本身做起,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做起,处事待人接物姿势要低,惹起麻烦的时候,都是贡高我慢,所谓是不能忍让。你只要能忍、能让,什么都化解了,再大的怨恨都化解;化解之后再见面,朋友了。对人,知道任何一个人都不是这一生,生生世世,不定在哪一世有缘又碰到一起。碰到一起,机缘也是不容易。我们晓得,人死了之后,轮回有六道,到底到哪一道去,各人造的业不一样。人道的寿命不长,其他任何一道,寿命都比人道长,要是走了不同的道,你想想看,什么时候又搞到一道聚会?非常难得。过去世的极大的冤家,我们这一生碰到也要珍惜,好不容易遇到。何必要两个作对,彼此两方面都痛苦?为什么不和解?我们互助合作,我们双方都快乐!所以你总要想通,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最怕的是钻牛角尖想不开,那就苦了。自己苦,也叫别人辛苦,这又何必!
所以,「和大怨,不使有余怨」,真的,只有觉悟,觉悟可贵。要求觉悟之道,佛法确实是第一法门。不是其他的没有,其他的有,佛法讲得多,佛法讲得详细,它有圆满的理论,它有周详的方法。理明白了,你的信心、愿心建立。细密的方法懂得了,你知道怎样去做。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觉悟的心,觉悟的心就是真诚,真诚心起作用,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正觉,对别人就是慈悲。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那是完全讲对人,处事待人接物要慈悲,要用最妥善的方法。人与人之相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