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面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第二首第三句真的是很重要,「虽缘境界不分别」,我们要学。当然达不到法身菩萨那么高的境界,但是你能够学得少分,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你学两分就有两分的受用,所以应当学。「虽缘境界」,这是我们可以说一切时、一切处都无法避免的,境界里面有人事的环境,有物质环境。蕅益大师常讲「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修行,什么叫功夫?你在境界里头学不分别、学不执著,这真功夫。诸佛菩萨所以证得诸佛菩萨,没有别的,无非是不分别而已,这叫真功夫。我们自己修行不可以不知道。
  修行,这个术语我说得太多了,什么叫修行?这两个字怎么讲法?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再多总离不开身、语、意这三业行为,归纳这三大类,身是造作,语是言语,意是念头,起心动念。三业的行为有了过失,错了,我们要知道把它改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用什么做标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经论是标准。经跟论,我们现在佛教经典分为三大类,叫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经律论三藏,经偏重在定学,律偏重在戒学,论偏重在慧学,这个分法是概略的区分。
  如果说严格的区分,每一部经论里面都有戒、都有定、都有慧,这怎么分法?这部经里面哪一种讲得多,分量多,以这个为标准,用这个方法来分。这部经里面讲定讲得多,就把它分在经藏里头;戒方面讲得多,就把它分在律藏里头;讨论分析说得多,就把它分在论藏里面,这叫经律论三藏。所以我们懂得古人是怎么分法的。实在讲,每一部经里头都有经律论,像我们这平常念得最多的《大乘无量寿经》,他把它分在经藏里面,确实它里面讲定讲得多,有没有戒律?有!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讲戒律。佛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纲领几乎每一品里头都有,只有几句而已,讲定讲得多,慧有没有?有。戒定慧三学具足,定讲得多,就把这部经分在经藏里头,这是我们的标准。
  我们要采取哪一部经做标准?我们修净土的人,《无量寿经》是最好的标准,戒定慧三学具足,即使在经题上都显示得很清楚。夏莲居老居士会集得好,他是采取汉译跟宋译两个原本,去掉重复,做为这个经的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是宋译的,汉译的《清净平等觉经》,两个经题合起来做为这个经题,圆圆满满。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那是果;清净平等觉是因,修因才能够证果。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你看看戒定慧三学这个经题上就具足。不但具足了戒定慧三学,同时也具足了佛法僧三宝,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你看看三宝、三学都在经题里头。
  今天中午有一位女众同修,她姓戴,中山人,广东中山,来见我。她是被灵鬼附身,附身的灵鬼不止一个,这许多人都看到。她年岁并不大,只会讲广东话,没有学过其他语言,但是见我的时候跟我说话,她说出好几个国家的话,有些我能听懂,有些听不懂。我能够知道她说英语,她说日语,其他的还有几国话,所以我断定她不是一个灵附在她身上,有好几个,说得很流利。她来找我,告诉我一些事情,总是世间不安定。这里面有一桩事情我可以转告给你们的,她看到我们的佛像,佛像塑得庄严,她告诉我,其实佛菩萨天天在流眼泪,上帝耶稣也天天在哭!哭什么?信徒不遵守教诫。佛的教诲我们没有认真学习,佛流眼泪。她讲到天主教、基督教,他们的神职人员、他们的信徒也没有依教奉行。这话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上个月才访问梵谛冈,跟梵谛冈教皇见了面,跟他们教廷几位大主教见了面,我们也谈了一些问题。确确实实神圣的教诲我们没有做到。现在不但没有做到,连读诵,认真读诵、学习都没有,佛菩萨怎么会不流眼泪?如来这样殊胜的教诲,我们如果真正认真学习,正如同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早年把佛法介绍给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为什么不学?你不学,你过的是苦日子,你天天起心动念都在造罪业,你自己不知道。《地藏经》上说得很明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话讲的是真的,一点都没错。
  什么是罪业?妄想分别执著造的就是罪业。起心动念,自己的利益,损人利己。尤其是出家人,信徒的供养不容易,信徒真的是修福,省吃俭用,攒下一点钱,好不容易来供养道场。道场钱来得容易,没有看在眼里,任意去浪费,这个罪不得了。祖师教导我们,我们也很耳熟,说起来哪个不懂?祖师常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相信我们同学当中,无论出家在家都知道这首偈,都会说,都会念,你知不知道这是事实!现在用得很方便,布施的人有福,我们接受的人有过失,有罪、有过。怎样才没有罪过?依教奉行的人没罪过。不要说太多了,我们就用《无量寿经》来说,《华严》太大了,真的这里头不是我们凡夫境界。
  《无量寿经》,好!我们有没有真做?一开端在第八品里头,你看看佛把修行的总纲领介绍给我们,说出来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做到没有?还是常常在人前人后批评人、指责人,说人的过失。你不知道说人的过失是自己最大的过失。佛在一切经常常教诫都是用身语意这样的排列,你看《无量寿经》它不是这个排列,它把口业摆在第一,第一句就是教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个用意很深。第二句才是「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五戒里头的;仪是威仪,出家人至少要学《沙弥律仪》,就是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不能再少了。你这个要是做不到,佛怎么会不流眼泪?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不能持,佛不怪你,沙弥戒是入门!
  所以这些年来,我为什么那么样强调《弟子规》?《弟子规》是儒家的,根本的根本。我们今天连十戒二十四门威仪都做不到,原因在哪里?没有《弟子规》的根。古时候这些大德,这个没有问题,如果讲比丘戒、比丘尼戒,有一些亏欠,有,可能有,但是沙弥戒大多数都能够受持,真的还算是个出家人。我们连这个做不到,所以今天她跟我讲诸佛菩萨天天流眼泪。我们今天看到佛菩萨的像,听到佛菩萨的名号,有没有想到佛菩萨现在在流泪?我们怎么对得起佛菩萨!
  昨天有同学告诉我,我们道场小,昨天居然进进出出有一千人,许多都是来自於中国内地,从东北黑龙江遥远地方到这边来,坐硬木的椅子,坐火车,两天两夜。为什么?希望买最便宜的车票,能够省一点钱来供养道场,我们听了很感动!真的是「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我们可以浪费吗?可以把这些供养用在不是真正弘法利生的处所吗?
  现在这个时代民主自由开放,讲求人权!这一讲究人权,可麻烦来了,父母不能教儿女,老师也不能教学生,人权。你不可以责备他,不可以骂他,更不可以打他,他说你侵犯他的人权。不像从前,从前这是有打有骂。自古以来讲到教学,「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现在老师不敢教,教了什么?教了法律来干涉你,警察来干涉你。所以现在在这个时代,你要想真正有成就,只有自求多福,那是自己宿世善根福德,缘没有了,良师益友的缘没有了,这是很不幸!我们只有能够把经典讲清楚、讲明白,提示给你,你要会听。你要不会听,法师讲这些话不是讲给我听,是讲给那些人听的,与我不相干,你什么都学不会。展开经卷,佛当年说法,是当时那些听众,说给他们听的,我们现在去佛三千年了,根本就不是给我们听的。错了!为什么学不到?不肯直下承当,总是把它推得远远的。所以跟一个好的老师,跟了多少年,跟了十几年,什么都没有学到,这真可惜。
  我这一点小成就,没有别的,无论在什么地方,听到别人的善言,我接受,他是教我的,明明是教别人的,我听到是教我的,我学习;看到别人责备人,也是教我的,我要反省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学到东西了。亲近明师,亲近善知识,我展开《古兰经》,回教的经典,是穆罕默德教穆斯林的,我展开的时候,我要学,我做穆罕默德的学生,我接受,我得利益了。我展开《新旧约》,耶稣、摩西是我的老师,我跟他学习。古德常说「开卷有益」,这是圣贤书,不是小说、不是杂志,这里面全都是仁义道德。你看这些大圣大贤,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地区,对那些人教诲是怎么说的?指导我们修行的纲领是什么?原则是什么?方法是什么?效果是什么?统统都了解、都明了,这样学习才有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真快乐。
  快乐怎么样?读书、读经,时间常常忘掉,可是精神永远是饱满的,没有疲倦!昨天晚上我读《印光大师文钞》,这是我常常读的,读了,时间忘掉了,看看钟没看清楚以为是十一点半,起来喝一杯水,再看看,眼看花了,十二点半,这才赶快去休息。常有的事情,时间忘掉了。这里头乐趣,欲罢不能!看了一看时间太晚了,明天早晨要起来,大概算算睡眠只有四个小时、五个小时,这里头有乐趣,没有苦,乐!什么时候你读书能够读到乐趣,「不亦悦乎」,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你就有了心得,你就有了受用。你的思想端正,你的行为自然端正,你的言论也会端正。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时时遇到的,境缘很复杂,大分不外乎善恶这两类,物质环境,逆顺。逆境,生活环境不好,恶缘,人事环境不好,这里头要学、要修。修什么?没有瞋恚心,没有怨恨心,不怨天,不尤人,能够随顺,佛家讲「随缘」,随缘就自在了,也是过得很快乐。在顺境里面,物质环境好,善缘,人事的环境也非常好,这也要小心谨慎,不能生贪恋心。一般人麻烦在哪里?顺境善缘生欢喜心、生贪爱心,逆境恶缘生瞋恚心,全都堕在烦恼里,这就叫造业,所以说「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你能够反过来,顺逆、善恶境界当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这就是经上讲的「虽缘境界不分别」,这叫学佛。一切境界里面,善缘也好,恶缘也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统统不执著,统统不分别,这叫学佛,这叫真实功夫,真的在练功。
  第三首境界更高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这第三,「叹佛事理无碍方便」,这不容易。『乐观众生』,前面这第一个字念去声,不念ㄌㄜˋ,念ㄧㄠˋ,乐是喜欢、爱好。「观」,在此地是个动词,就是我们现在一般讲的接触、亲近。佛菩萨喜欢亲近众生,喜欢接触众生,为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不接触、不亲近,你怎么度他?你要度他,一定要跟他接近,一定要跟他往来,你才能帮助他。「度」这个字,用现在白话来讲,就是协助、帮助。毛主席所谓为人民服务,度就是服务。为人民服务而不接触人民,那这服务是落空!所以度众生要亲近众生、要接触众生,不能够离开众生。但是你要晓得众生有严重染污,你接触他,如何能保持不受他影响,不被他染污,这就是菩萨。所以菩萨后头有『无生想』。
  大师注解里头说得好,《钞》里面讲的无是理,有是事,「无即是理,有即是事」,理事是一不是二。理在哪里?理在事里头。事在哪里?事在理里头。即事要明理,即理要知道事,你就不迷了。众生,这是事相,相有性无。性有没有?性有。为什么说性无?性里头没有众生。不是说性没有,性有,性里头没有众生,但是性里面会现众生。古人用镜子做比喻,镜子里头有没有相?没有。但是镜子能现相。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古人所写的,「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这些文字大概都是汉以后,南北朝、隋唐人写得多。胡是什么?在那个时候称一切外国人,都称为胡人。胡就是代表我们今天讲外国人,汉人是中国人。中国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的是中国人的相;外国人照镜子,镜子现外国人的相。镜子能现相,镜子本身有没有相?没有相。理上没有事,但是理能够显事。性里面没有相,性是真性,确实没有相,它能现相。所现的那个相,佛经上说得好,「幻相,影像」;现的这些事,叫「妙有」。妙就是幻,就不是真的。
  佛法讲真假,它有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永恒不变,那叫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