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3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我们讲的这段经文是第二会,第二会到第七会,这在大分里面、大段里面属於第二段,这一段是「修因契果生解分」。所以他老人家把《华严经》分做四段,我们通常简单的讲「信解行证」。解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解这一大段里面,从第二会,三、四、五、六、七,六会,这六会在此地会提到。第八会就是第三大分,第三大段「托法进修成行分」,讲修行,这是一般学大乘的同修都知道。在这一分里面佛讲了二千多个法门,记住《金刚经》上世尊讲过「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它的文说「是法平等」,我们用法门平等大家好懂。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平等的,为什么?都能成无上道,都不可以轻视,都应当要尊重。这品经叫「离世间品」,那个品题好,你怎样才能成无上道?你决定要放下,离就是放下,离世间就是你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那就行了,有一桩放不下就是障碍,所以要彻底放下。觉悟愈深,放下愈多,你的智慧、你的德相与放下决定成正比例。
  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三大烦恼,大乘教里面说的名词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大类烦恼。无明烦恼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尘沙烦恼就是《华严》说的分别,见思烦恼是《华严》讲的执著,我们用《华严经》这个说法容易懂。虽然容易懂,真正透彻理解那可不容易。这三种烦恼要放下,你果然能把执著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六道轮回就超越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但不执著,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你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你就生到华藏世界,这是真的成就了。生到华藏世界,那你的身分就是法身大士,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要放,还放的是什么?妄想。妄想无量无边,妄想有浅深层次不同,要不断的放,放一品你的地位就提升一层。你看看开始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生到华藏世界;你再能放下一分,那你的品位就又提升了,二住菩萨;你能放下十分,那你就是十住菩萨;再放下一分,你是初行位的菩萨,升级了。佛说这个妄想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全放下了,这才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菩萨修学没有别的,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诸位要晓得,放下而已。你看看佛教菩萨,菩萨主修的功课六门,佛门里面称为六波罗蜜,那是菩萨主修的功课:头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第三个忍辱,第四个精进,第五个禅定,第六个般若,六门功课。这六门功课要归纳起来,实在讲就是一个布施,就是放下,这道理不能不懂。布施里面,诸位都晓得,讲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用这三种布施,你来看六波罗蜜你就明白了。持戒、忍辱,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法布施。你想想是不是这样的?然后你才晓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怎样教菩萨。
  我学佛,我始终感激章嘉大师,他是我启蒙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是介绍的,把佛法介绍给我,真正指导我修学的,章嘉大师。他老人家真是难得,跟我讲第一句话就是教我布施。我提出问题,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法殊胜,知道佛法好,很想学,不晓得从哪里学起?向他老人家请教,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很快就能够契入。我那时候年轻,二十六岁,章嘉大师那个时候大概六十一、二岁的样子,他沈默了很久。这种沈默都是教学的手段,我问的这问题很重要,他老人家给我的答覆,我必须要相信,必须不怀疑,必须依教奉行,这堂课才叫没有白上,真正得利益。所以他沈默了差不多将近半个小时,我们坐在一起都像在定中一样,才说了一个字:有。
  我问他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就契入?我在那里聚精会神的等著听他老人家开示,说个有。这他开了口,我们的精神就集中在那个地方,听他下面的话,他讲的话不多,只讲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听了之后好像是懂得,这两句话不难懂。我接著就问从哪里下手?看得破、放得下从哪里下手?他教我从布施。所以我在第一天第一次接受老师的教导,就把诸佛如来教菩萨法总纲领、总原则传给我。
  以后我明白了,学佛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这两个方法辗转相辅相成,从初心到极果没有别的方法,千经万论、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总原则,所以肯定就是放下、就是布施。放下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六波罗蜜统统是布施。真正布施到古德常讲「一丝不挂」,这是形容词,就是布施干净了,统统布施完了。这个意思之深不是我们初学人能体会得到的,实在讲太深太深了。这里面的义趣你要不认真的修学,你体会不到。可以说你学一分,你能体会到一分,学两分你能体会到两分;你不入境界,给你讲了都没用,你听了之后似懂非懂。为什么?真的听懂了,你就做到了,真的听懂了,智慧开了。
  菩萨教初学,教三学戒定慧,戒定慧是有次第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之后,再教你大乘法。大乘法的修学,三慧,三慧是闻思修,闻思修没有次第,戒定慧有次第,闻思修没有次第。什么叫闻思修?闻是接触,用这个字来做代表,眼见、耳听、鼻嗅、舌尝、身触都叫做闻,用这一个字做代表,就是六根跟六尘境界接触,这叫闻。一接触就明了,明了用思做代表,不是接触之后,我再去研究研究想一想,那就错了,那不叫三慧。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当然你就不迷惑,不迷叫做修,用这个修做代表。所以闻思修是一次完成的。闻里面就有思修,思里面就有闻修,修里面一定有闻思,一而三,三而一,分不开的。它不跟小乘三学一样,小乘三学戒定慧可以分开,它这个分不开,而这里面全是究竟圆满自性本具的戒定慧,真是妙不可言。
  可是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知道,从哪里学起?要从戒定慧学起。所以《戒经》里面世尊说得很好,学佛修行如果不从小乘,就修学大乘,佛说这是错误的,这是不能成就的。学习的程序一定是先小乘,再学大乘,它有次第的。这个话我们在讲席里面也说过几次,可是在中国没有学小乘的,都是学大乘的,这是什么原因不可以不知道。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这些传法的祖师大德,翻经的大德,都是依照佛的这个教诲,没有违背。所以在南北朝、隋唐那个时候,小乘经翻译得非常完整,我们现在《大藏经》里面的《四阿含》就是小乘经。跟现在南传,像泰国、缅甸巴利文的经典,诸位仔细去看看比较一下,你就晓得,中国小乘经翻译得非常完备。
  我过去听老法师告诉我,巴利文的藏经小乘经比我们中文翻译的《四阿含》,大概只多五十部。《四阿含》里面一共有多少部经?大概有三千部。诸位想想三千部经,它只多了五十部,很少!可见得我们的小乘经是相当相当的完整。在隋末唐初,小乘有两个宗派,俱舍宗、成实宗,这两个宗派是小乘,大乘有八个宗,所以中国佛教是十个宗派,十宗。可是小乘这两宗到唐朝中叶就衰了,没有人再学了,这是什么原因?不学小乘就学大乘,这佛不承认。可是中国人确实不学小乘他就学大乘,而且大乘在中国成就非凡,比印度还殊胜,这什么原因?有原因。中国从前学佛的这些人,无论在家出家没有不读孔子书的,没有不读老庄的,道理就在此地。孔孟、老庄代替了小乘,这中国东西。你仔细要来细心看看,真的,小乘里面讲的教义,孔孟、老庄里面都有,而且孔孟、老庄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思想是非常接近大乘,这是儒跟道取而代之。
  今天佛法衰了,衰在什么地方?衰在我们跟儒、跟道,我们不学了,不学儒也不学道,又不肯学小乘,直接就想学大乘,难在这里。所以现在学佛,学佛的人很多,成就的人不多。绝对不是说我们现在人聪明智慧比不上古人,那就错了;我感觉得现在人的聪明智慧超过古人,照理说成就也应该要超过古人,为什么不能成就?方法错误了。我们没有依照这个正规的途径去学习,我们疏忽了,把基础疏忽。早年,我们在台中学佛,跟著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每个星期给我们上一堂古文课,内容就是孔孟、老庄。我在台中十年,十年没有间断,每个星期五三个小时,十年如一日,补习,用这个来代替小乘。
  最近国内、海外儿童学习《弟子规》的风气很盛,这好事情。我不但极力赞叹,我还把《弟子规》编入我们净宗学院的课程,我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弟子规》是世出世法的根基。何以从前无论在家出家持戒不难?佛法的三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持戒不难。为什么现在人持戒那么难?喜欢研究教理,不愿意持戒。这原因在哪里?原因没有《弟子规》的基础。中国古时候即使在农村,即使老人不认识字,他懂规矩,他从小学过,代代相传,他有根,他能守规矩。能守规矩,尊重这个规律,持戒就不难,所以他有成就。这就是说《弟子规》是根本的根本。
  世法我们不谈,你要想学佛,你不从这个地方奠定根基;换句话说,你持戒很辛苦,你持戒很困难。你没有戒哪来的定?没有定你怎么会开慧?你没有慧你怎么能契入大乘?大乘不说别的,初信位的菩萨,《华严经》里讲十信,初信位的菩萨都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你不能入门。因此,印光大师提倡的这三本书,真正是救末法时期苦难众生,我跟诸位介绍过了,《安士全书》、《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这是印祖一生极力提倡的。他老人家有四句偈传给后世,「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守住这首偈,依照这三本书去修行,真干,求生净土决定有分。可是你很想干,做不到,这什么原因?你没有根底。所以我再加一样《弟子规》,拿这个来做基础,基础的基础。一定要学、一定要老老实实去做,我们这一生才能得度,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第二分里面有六会,从第二会到第七会这是解门,它占《华严经》差不多将近是三分之二,四分里面这一分的经文占一大半。这段经文里面从二会到七会,这有六会,六会讲什么?这个地方把内容给我们说出来了,「依文次第,且分为六」,这就是六会。「初此下三品,明未信令信」,这是讲二会,这第二会。第二会有六品经,前面三品我们念过了,现在这是后三品。前面三品要记住,它所讲的是身语意三业,如来的身语意。「名号品」是讲身,讲名;「四谛品」是讲语,讲说法;「光明觉品」是讲意业,佛是怎样存心。等於说是前面三品经是介绍毗卢遮那佛的身语意,我们读了之后,生起无限的向往、羡慕。所以接著就有这后三品,这是后三品的第一品「问明品」,问明品是智慧,前面跟诸位介绍过。接著「净行品」,净行品是修行,把智慧如何落实到日常生活。末后一品「贤首品」成德,你在这个地方开解修行,最后说你的成就,成就是果德。这是第二大分里面的初会。
  第二,二会总的来讲就是「第三会」,第三会说十住,「已信令解」。你已经相信了,那个信就是五根五力,你有信根,你有信力,道品里面的,你已经具足了,再重要的学习那就是开解,就开悟,令解就是开悟。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十住位,十住菩萨已信令解。第三就是「第四会,已解令行」,这是十行位的菩萨。第四是「第五会,已行令起愿」,我们讲发愿,这是十回向的菩萨,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绝对不自己享受,自己所修学的功德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去享受。
  所以回向,佛常讲回向三处。三处,「回向众生」这一处最重要,其他的两处,「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实际都是为自己的,菩提是智慧,是正觉,是大觉;实际是法身、是理体。这里头具体的事相是众生,回向众生。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度人是真正度己,这个道理跟事实我们都要透彻的了解,所以要发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实际上,普贤菩萨的愿只有七条,前面七个是愿,后面三个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后面三愿是回向,不能没有。
  第五是「第六会」,说十地,「已起愿令证入」。已经发愿的时候这证入,证入这是十地品。你看看佛法里,同学常常念「菩萨摩诃萨」,菩萨就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菩萨;摩诃萨是地上菩萨,摩诃是大,大菩萨!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