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3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什么建道场?方便信徒来请法!信徒多了,多半是利用假期,想到山上来住几天,有的住两、三个月,到这边来听经、闻法,到这个地方来参禅、念佛。这个寺院庵堂不是自己去化缘来建的,自自然然形成的,绝不妨碍道心,不妨碍道行。
我们讲到这个地方,满业的果报总要晓得。起心动念要知道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务要使这个利益要扩大、要久远。利益里头什么最重要?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个最重要。在从前古人常讲,「一世劝人以口」,每天讲经说法,来听经的人,你天天劝他,这是当时。「百世劝人以书」,著作、写书可以流传给后世,可以流传给远方,这用书。现在科学工具发达了,有比书更方便的,现在的网路、电视、卫星电视,现在所讲求的是远程教学,这么好的工具,我们要利用。所以在今天你要行善,你要积德,真正能够落实,小小的摄影棚就够了。
当然网际网路现在方便,卫星电视还是不容易,但是,我们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自己修行心得,利用录音、录相把它录下来。现在做光碟,光碟能够保持长久,只要不碰坏,因为它不怕热,也不怕冷,不像从前录音带、录影带,温度高了或者潮湿了,它会变形,它的音声、影像会失掉;现在光碟不会,只要不要碰到、不要把它破坏掉就行了。价格低廉,流通这些东西比书便宜,比印书便宜,大量从这上流通,你就能帮助许许多多人。所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最重要的是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明了。
在这品经里头,「菩萨问明品」,前面跟诸位提到过,无论是哪个宗派,只要是学佛的人,一切大乘教初发心的菩萨,信心从哪里建立?就从这品所说的「十甚深」建立。这十甚深你都明白了,搞清楚了,你的信心不但能生起来,坚定,坚定的信心,你就生起愿心。所以,这品经在十信位开始讲,很有道理。我们今天常说信心生不起来,愿心发不起来,甚至於我们常常讲,我们要爱人,爱一切众生,可是爱心生不起来!明白宇宙万有的真相,你的信心就生起来,你的愿心也就会生起来。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再看最后的这段,「次以地界亦喻因缘,答前苦乐,展转因依,似轻重故,又喻前境智,答前诸根随种所生,根等异故」。地界,第四个比喻,这是地的比喻,这里头答两桩事情,一个是答苦乐,一个是答覆境智。缘起甚深里面十事五对,我们必须要记住,然后才知道它前后所讲的,讲得很多,而且彼此有很多都关联的,知道他是在讲什么。
苦乐跟境智也都是正报,前面第四对所说的「因不知缘,缘不知因」,第五对所讲的「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智就是八识每个识里面所讲的见分,境是八识的相分,这里面先答的是苦乐,后答的是诸根,就是受生有同异种种差别。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善因乐果,恶业苦报,苦乐多种,如地轻重」,这是第一个比喻。第二个答前诸根,诸根有两个意思,有两种不同的根,一种是物质的,六根,眼、耳、鼻、舌、身,前面火喻已经答覆了。此地讲的是另外一种根,佛法里面讲五根,信、进、念、定、慧,在这个地方是用地喻来答。「地虽是一,随种生芽,心性虽一,随报成异,故信进等,各各不同」,「等」就是底下的念定慧,各各不同,我们讲的五根。根是讲两种,一种是身体的根,一种是佛法里头所说的五根五力,说的是这个根。这是用地,地前面比喻里头说过,它有任持的意思,妄为真所持。
心性是能持,信进等根是所持,所以用地来做比喻。两重比喻,前面是比喻苦乐,这讲得很多,善因得乐果,恶因得苦果,前面说得很多。佛法确实是大慈大悲,总是不厌其烦,一遍一遍给我们说。像这段经文,在《六十华严》,《六十华严》有注解,贤首国师的,清凉大师的师父、老师。贤首国师有注解,叫《探玄记》,贤首国师注得简单,李长者在《合论》里头就更简单。清凉大师注了这么多,为什么?他注得是有道理的,知道一切众生根性利的少,根性不利的人多。根性愚劣还是有救,用什么方法?长时薰修,不断的跟他讲,时时刻刻提起,於是他才有印象,印象不深。要有深刻的印象,要提多少遍?古人的标准是千遍,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清凉大师还没有到千遍。
我们初学的人,中下根性的人,不要怕麻烦,怕麻烦怎么样?不能成就,决定退转,决定堕落。虽然一般人常常讲,老生常谈,是的,老生常谈用意可是挺深的,不能不知道!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无论出家、在家都要把修道道业放在第一。四众弟子要晓得,为什么从前的人成就多?现在的人,学佛的多,成就的不多,原因在哪里?不能不知道,原因在放不下!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贪瞋痴慢,放不下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所以不要说别的,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这就不能说是学佛。学佛最低的限度,三皈、五戒、十善要做到,这才算是个佛门弟子,刚刚入门的弟子。这要是做不到的话,门都没入!
所以我们到佛门里面来,无论在家、出家,你是来干什么的?你的目的何在?有人清楚,有人糊涂,你问他,他什么都答不上来。有人明了,明了是明知故犯,罪业不轻。在一个道场共修、共住,你多念念《地藏菩萨本愿经》你就明白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与道不相应,那就是恶业;恶业一定感恶报,而且这些恶报报得还挺快,不多时日你就看到了。只是不少的人,虽然看到,依旧麻木不仁;有的人看到之后,豁然惊觉一下,可是过几分钟,或者过几个小时,忘掉了,这个情形你就能体会到业障深重,唤不醒!
我自己不是上根人,中下根人,千遍万遍才唤醒,不能像古大德闻一知十,一闻千悟,那是上根人。我们总是要千锤百炼,天天读经,天天跟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五十三年没有中断。而且还真正遵守老师的教诲,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做到,真正落实做到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才有这么一个样子。愈清楚,愈明白,放下就愈多!妄想、分别、执著这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少,心地一年比一年清净,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尤其功夫得力之后,这种境界非常明显!身住在这个世间,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两桩事情住世,第一个是为苦难众生,第二个是为正法久住。如果没有缘分,这两桩事情都无能为力,那就要早日求生净土,对这个世界没有丝毫留恋。这才算觉悟!有丝毫留恋,就是造业,就是造罪,怎么能不堕落?这种警惕,高度的警觉,得来不容易,我自己经验当中长时薰修而得来的。
最近这几年深深体会到,儒家讲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佛家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深深体会到!为什么本善变成不善?为什么佛性完全迷失掉?迷惑颠倒。佛性是觉性,不觉了,迷而不觉,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古时候人觉悟的人多,现在的人,找觉悟的几乎找不到?这桩事情不能不细心观察,探究根源。读了《童蒙养正》,多少有点启发,知道什么?这一个世纪,在这个世间教育上疏忽了。古代最重视的童蒙教育,小孩会走路、会说话这一天就开始教,认真要教他。他还不会走路,他还不会说话,他耳朵也会听,眼睛也会看,用暗示的。就是说凡是不善的、凡是不如法的,不要让婴儿看到,不要让他听到。所以古人这个教育从胎教开始,这叫什么?这叫扎根。
在中国,童蒙教学的教材很多,《礼记》里面有「曲礼」、有「内则」、有「少仪」。可是在最近,大概在一千年期间之内,中国教童蒙流行最广、最普遍的,要算是《弟子规》跟《三字经》,这两种流通的最为普遍,儿童没有不学的,没有不读的。《弟子规》是德行,《三字经》是常识,用佛法来讲,一个行门,一个解门;《三字经》是解门,《弟子规》是行门,解行并进,从小扎根。所以长大了,无论是世法、是佛法,他很容易做到。像佛门讲的三皈、五戒、十善,很容易落实,一点都不困难,他有根。
现在我们修学会这么样的困难,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原因在哪里?我们从小没有扎这个根;换句话说,从小就养成了不善的习气。现在已经长大了,坏习惯养成了,要想把这个习惯改掉,太难太难!可是从小养成的这些习惯,就是我们这一生当中苦乐果报的根源。这是我们讲到这段经上,诸根缺满、同异的根源,关系太密切了。我们学佛,很多人志向并不高,并不想作佛。学佛的目的何在?希望改造自己的命运,像了凡先生一样,好事,是值得赞叹的。你要想真正改造命运,也要懂得这个道理,你还是要断恶修善,不从这个地方下功夫,你的命运改不了。所以,改造命运从哪里开始?从《弟子规》开始。这几年来我们特别提倡,常常在说,希望大家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小时候疏忽了,现在亡羊补牢还不算晚。
不能说这是儿童读的,我们现在这么大的年岁,我们还学这个?我快八十岁了,我还是要学这个。为什么?小时候没有好好的学,没有认真的学,这是我们环境的关系。我十岁的时候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爆发,十四岁就逃难,就离开家庭,自己要照顾自己。这就是小时候学的东西没有扎根,天天在战争过著流亡逃难的生活,一生没有过过安定的生活。学佛,出来讲经弘法,也有四十多年,我想了一想,每个地方我居住能超过三个月的不多,不到三个月又要换个地方,这个对我来讲有好处。为什么?家的念头没有。哪里是家?我们过的是游牧生活,没有家,没有道场。每年,现在还是这样的,哪个地方邀请就要到哪里去,并没有固定在一个地方。
这个道场的建立,我讲得很清楚,是韩馆长往生之后,我们离开华藏图书馆。有很多人自己已经有安身立命修道的处所了,很好,我们欢喜赞叹。还有没有的,跟著我在一起流浪的,这才建这么一个道场,让你们能够把心安定下来,在这里办道,修行。道场虽然不大,一切设备齐全,这是你们大家的福报。这种机缘真的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不容易。我当年学佛的时候,没有这么好的缘分,想得到一本经书不是那么容易事情。哪里像现在设备这么齐全,图书室里有十种不同版本的《大藏经》,我学佛的时候到寺庙里头抄经。我们虽然是不多,但是也有十种不同版本。世间法里面,我们有《四库全书》,有《四库荟要》,有《图书集成》,这是大部的。中文的图书也相当齐全,你们要好好在这利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福报自己要能够认识,自己要能够抓住,决定不能空过。你们想想看,离开这个地方,到其他地方有没有这样完备的设备提供给你使用。
清凉大师讲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为我们解答了文殊菩萨在前面所问的问题。问题有十事五对,就是问心性是一,为什么会有种种差别?种种差别里面,善趣恶趣是一对,这说的是依报;诸根,这是讲的正报,有满有缺,不论是三善道、是三恶道都有;第三个问题,受生同异,这是讲的是依报;第四个问题,讲的是端正丑陋;第五个是讲苦乐,这也是属於正报,总不外依报跟正报,引业跟满业。提出这个问题。
又怕一般一些错误的见解,乃至於引经据典把这个问题圆融的解答,文殊菩萨又说出十事五对,那就是「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一直到第五对「智不知境,境不知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人常讲尖锐,最尖锐的问题。觉首菩萨答覆是先答覆十事五对,就是答覆「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到「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前面这个五首偈,从第二首到第六首,我们读完了,答覆这个问题。前面所说的种种差别?里面有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后面第七首到第十一首再答覆这个问题。清凉大师注得很详细,这是讲的缘起甚深。
学佛的同学,无论你是学大乘、是学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信心、愿心都从这个地方建立。我们现在在这里常常感慨的是道心,实在说,道心还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什么叫道心?佛教导我们,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也知道遵守佛的教诲决定有好处,违背佛的教诲没什么好处,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还是常常相违背?我们知解不透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