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5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是则佛教。於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
文殊菩萨这一段问,问得很妙,首先我们把这段文段落介绍一下,第一句是说明能问的人,『文殊师利菩萨』,问的对象是『勤首菩萨』。勤首菩萨代表第六信位,第六信位我们要学习的是「正教甚深」。下面是菩萨提出的问题,正问,先「举法案定」,『佛教是一』,这是举出来,举法案定。第二段把他的问题提出来,『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这是他的问题所在。接著提出他的问难,最后一段是「结成相违」,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导,也就是给我们的解释。
「初标问人,以破懈怠,故问勤首」。正教,怎样才能够契入正教?一定要勇猛精进。换句话说,中国人讲的勤学。好学、勤学,你才能够得到正教;如果懈怠、懒惰,那就不行了。所以勤首菩萨在此地代表的是破懈怠。在正问里面有四段,第一段就是一句,「佛教是一者,举法案定,一有二义」,这个「一」里头有两个意思,「一谓断烦恼集,证出离灭,此义不殊,彼此共许」。这一句话多少要讲一讲,这就是讲到四谛法里头的「苦集灭道」。佛教众生所谓有善巧方便,佛门里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果报现前,众生才真正感到恐惧。果报没有现前,你跟他讲善恶这些果报,他不相信,必须果报现前他才能警觉到。所以佛说法,总是先讲果后讲因。
你看世间的果,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你造作一切不善业因来的,这叫集,集就是集结烦恼。佛法教我们断集证灭,证出离灭,灭是什么?灭是灭苦,苦集灭道。苦集,世间法的果因,灭道是出世法的果因,你看佛都是先说果后说因。你要灭苦,灭苦,你就得修道,修道才能灭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集来的,苦是果,集是因。所以佛法是一,这里头第一个意思就是断烦恼集,断烦恼集是修道。证出离灭,这是证果,灭苦。灭,灭苦果是先灭苦因,因没有了,果报就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这是你在迷的时候;「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之后不造业了。
用《华严经》的说法容易懂,业因是什么?佛讲得非常好,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听了好懂。一般在大乘经上佛的说法,他用另外一个名词,另外一个术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个我们听起来不太好懂。其实见思烦恼就是执著,见是见解,我们讲看法,思是思想,你的看法错了,你的想法错了。这个错误,思想的错误,见解的错误,必定会给你带来言语的错误、行为的错误,你就一错到底。果报呢?果报就是六道轮回,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
六道里面的苦很多人不知道,佛给我们说出来之后,我们想想,真的,不错。佛常讲的三苦、八苦。三苦是从纲领上说的,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苦苦分开来说,佛说了八大类。生苦,以人来做例子,这人到世间来投胎,在母亲肚子里头十个月。这十个月的日子,佛在经上形容叫「胎狱之苦」,等於在地狱一样。母亲喝一碗热茶,他就像在八热地狱;母亲喝一杯冰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狱。我们没有法子去体会,佛要不说出来,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所以中国古圣懂得胎教,怀孕的时候饮食起居、思想行为都端正,为什么?这胎儿才好,那才真正叫爱。现在人哪里懂得,为什么不懂?不读古人书,不听古人教诲,所以不懂。不懂,这坐胎就非常痛苦,这种痛苦会引起怨恨,所以这儿女不孝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有因有缘,那不孝是果。你要是细细想想这个事情很可怕。
胎儿出生,你看看一生下来,你听到第一个声音是什么?苦!苦!胎儿一出生,细心听听看,他就在叫苦,那就苦一辈子。长大之后,有求不得苦,有爱别离苦,有怨憎会苦。你在这一生当中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冤亲债主,过去世的冤亲债主,过去结的缘,这一生当中结的缘,统统都有。真正明白,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不跟人结冤仇,遇到别人跟我过不去,不存怀恨的心,那就化解了。如果不肯接受,人家打我一拳,我一定要回他一拳,这是外国人的讲法,这是错误的,这是什么?这容易结冤仇。能忍就忍,吃亏是福,外国人不知道,永远不肯吃亏,永远不肯让人,你的前途麻烦就多!个人如是,国家亦如是。
强狠不如忍让,以力服人不如以仁义,仁义能感动人心。你要是用力,你今天比别人强,你欺负人,人家不能不服;可是风水轮流转,强盛会变成懦弱。譬如一个人三十、四十、五十很强,到七十、八十、九十,你就弱了。你要是得罪人,你在强的时候,他不敢报复你;你到个七十、八十,他就来找你麻烦了。这时候什么?这时你敌不过他,他的拳头比你大,他的气比你旺。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怨不能结,只能化解,不能结怨,永远不跟人结怨。
无量劫的冤亲债主统统要把它化解,断烦恼集,你才能证出离果。这个出离是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那就是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讲的「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个一切世间讲的十法界。没有别的,善心、善念、善行,纯净纯善,你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从哪里下手?从不批评别人,不说别人的过失,从这里下手。《无量寿经》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从这里下手。言语里头得罪人太多太多,太容易,有意无意自己得罪人,跟人结了冤仇还不知道,习气,非常非常的可怕。所以断烦恼集,这个烦恼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见思烦恼断了,超越六道;尘沙烦恼断了,你就超越十法界;无明烦恼断了,你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说是证出离灭。离开六道,六道灭了;离开十法界,十法界灭了;证到究竟果位,四十一品无明灭了,这个道理是真理。殊是差别,没有差别,佛这种教诲,我们彼此都能承认、都能接受,共许。这是「佛教是一」第一个意思。
第二「谓多人同见,所见不异」,第二个意思是什么?这不仅说的是理,有许许多多的人,这些是什么人?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证果的人,阿罗汉,阿罗汉修的是什么?见思烦恼断了,真的他超越六道轮回,所见不异。每个修这种法门的人,确实他真的见到、得到了;尘沙烦恼断掉,就是分别放下了,真的出了十法界;无明烦恼断掉,真的证得无上菩提,这是多人同见。诸佛很多,菩萨很多,罗汉很多,他们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确确实实他所得的果报,如佛所说。所以这讲佛法是一。
菩萨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实在讲,这问题是我们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他所见真的是一。他提的问题,「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这是什么?这是说我们学佛的这帮人,我们学佛为什么不能把这一切烦恼系缚统统都断掉而得出离?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二众生下」,以下这段这一句经文,「正设疑难」。这是菩萨代我们提出来的,「难亦有二,一对初义」,就是前面第一个意思,断烦恼集,证出离灭,此义不殊,彼此共许。对这个意思来说的。
「见教之后,何以久而不脱,故云,云何不即断惑出离」。我们接触佛法,亲近善知识,读到了大乘。佛在经教里说得很好,真的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偏偏不肯放下。我们不要讲得那么深,佛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净宗学会成立,我们依照经论提倡五个科目,大家容易记,容易学。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净业三福」,这不但是我们学净土的,在佛法里面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要依据这个原则。因为佛说这三个原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一切诸佛如来都是遵守这个方法修成功的。我们要想成功不能离开这个方法;你离开这个方法,另外去想一套方法,那你就会走错路。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多重要。这是我们无论修学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共同依靠的。
这三条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这一句做不到,其他都不要谈,为什么?其他都比这个高。好像盖大楼一样,这是地基,你没有这个基础,你一层都盖不好,都会倒塌下来,你没基础!你才晓得这个东西重要。我们做到了没有?没有做到。佛教导我们教得很多,我们也常常读诵,为什么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这么久你都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都不能够离苦得乐。这个脱是脱离苦,你不能离苦得乐,什么原因?没做!我们自己以为很孝顺父母,自己以为很尊敬老师,都是自以为是,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过。
我学了五十四年,最近这几年,我提倡的我们学佛要从根本修,从基础修学,为什么早年不提倡?早年提倡没有人接受。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德行、声望不够,你讲出这些话,人家批评,「你算老几?你算什么?」这就是佛法说的缘不成熟。你要教化众生,首先你自己要修养你的德行,为什么?得到社会大众尊敬,大家觉得你的话有道理,肯接受了,你说了才管用;否则的话,你说不管用。又没有真正好的护法来给你撑腰,那你不叫自讨没趣吗?果然有真正的大德在后面支持你,给你做后盾,给你印证,别人也会点头、也能接受,不容易。这一个是自己,那就是前面一章讲的福田,自己的福田,另外一个是众生的福报,都有问题,所以他就难了。
现在我们提出这个,虽然还是有很多争议,但是确实有一部分人能够信受奉行。争议那一边我们把它放下,不要去理会;信受奉行的这些人,全心全力辅导他、协助他、成就他。到这些人真正得到善的果报,那个争议的人就不会争议,为什么?看到这个好处。一定要做出来给人看才行!
十善业道为什么不能落实?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为什么不能落实?这使我们想到,佛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释迦牟尼佛讲的。学习要有次第,要有顺序,好像读书一样,你一定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是个好学生,不躐等。现在我们犯了什么过失?我们幼儿园没念,小学也没念,中学也没念,一下就念大学,非佛弟子。我们虽然形式上皈了依,不算数,佛菩萨不承认。这个话早年我就讲过,你的皈依、受戒,佛菩萨都不承认,为什么?做不到。
皈依的意思,皈依佛是觉而不迷,那你现在还是迷而不觉;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我现在还是邪而不正;皈依僧是净而不染,我现在还是染而不净,没有皈依,假的。三宝是觉正净,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这才叫真正皈依。我们前面第一条做不到,三皈是第二条,你没有三皈哪里还会有众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当然做不到。所以我们提倡小乘。小乘在中国,中国自唐朝中叶以后就以儒、道代替了小乘,我们今天还是用儒、道,我们用儒家修行的方法。
修行要找根,不找根很难成就,看不到效果。儒家的根是什么?儒家的根是《弟子规》。《弟子规》这几年我们大力提倡,很多人听过之后痛哭流涕,包括很多出家同学,听了以后,惭愧心生起来,跪在老师面前发露忏悔,我们实在不配做佛的弟子,佛的教诲我们没有做到。这从哪里做起?所以我要求同学要百分之百的落实《弟子规》,要解行相应,你要天天听讲。蔡礼旭讲得不错,讲得很详细,四十个小时在我们学会讲过两次。要不断的听,到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听?全部做到,统统落实,你就可以不必听。还没有全部做到,那你要学。
学,头一个要解,《弟子规》分量不多,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你要字字句句清楚、明了,怎样落实在生活当中,怎样落实在日常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小教,小乘教。这个完全做到了,你再学十善业道。所以《弟子规》的修学就是净业三福前面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作为修十善业道的基础,有弟子规你才能学十善业;你没有弟子规,十善业你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说这重不重要?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弟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