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权悲剧-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治优势,很快就扫平北方,最后只剩下刘备和孙权还能够同他抗衡。
  当时,汉献帝名为“皇帝”,实际上只是曹操的傀儡。对曹操,伏皇后非常害怕,就给父亲伏完写信,让他设法杀曹操。没想到,伏完是一个大草包,一直“不敢发”。没多久,事情败露了,伏完也就真的“完”了。随后,曹操派御史大夫郗虑、尚书令华歆率兵入宫,逮捕伏皇后。伏皇后惊慌失措,披散着头发,光着脚丫子,哭着哀求自己的丈夫:“陛下,您不能救我一命吗?”可是,汉献帝也是一个“孬种”:“我也不知能活到什么时候?”千般无奈、万种委屈,尽在一言之中!
  不久,曹操让汉献帝封他为魏王,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立了一个俨然新王朝的“魏国”,离当皇帝就差一步了。于是,江东的孙权便上表劝他当皇帝,曹操看后一笑:“孙权这小子挺鬼,想把我放到火炉上去烤呢!”原来,曹操之所以不当皇帝,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反正“枪杆子”掌握在自己手里,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自己随时都可以将他废掉,取而代之。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刚刚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就迫不及待了,让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他,曹丕正式当上了“大魏皇帝”。随后,刘备、孙权也先后做上了“大汉皇帝”和“大吴皇帝”。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这三个王朝的皇权都是实实在在的,因为他们分别拥有自己的军队。
  清朝末年,光绪皇帝经常长吁短叹,说自己“不如汉献帝”,是又一个因为没有军队作为“保护神”而大权旁落的典型。
  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列强乘机蜂拥而入,明目张胆地划分“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面对如此险恶的局面,光绪不愿做一个“亡国之君”,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下诏“明定国是”,开展变法维新,史称“戊戌变法”。
  乍看起来,这场变法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类似,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可是,日本的明治天皇大权在握,特别是掌握着皇权的守护神——军队,而光绪则是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实权都掌握在超级女皇——慈禧太后的手中,军队更是由慈禧牢牢控制。
  总之,光绪没有多少实力,他手中的皇权是虚幻的。由虚幻的皇权来领导“戊戌变法”,犹如无根之木,怎能不失败?
  没多久,光绪就招架不住了。在走投无路时,他急忙派人携带密旨,向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求救。不过,康、梁手下无兵无将,一接到密诏,只能抱头痛哭,想不出什么“良策”。最后,在万般无奈之际,康有为等人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新建陆军督办”袁世凯的身上,企图利用他手下的7000名“新建陆军”作为光绪和变法运动的“守护神”。
  于是,康有为派谭嗣同连夜拜访袁世凯,请他发兵诛杀荣禄,包围颐和园,软禁慈禧。那袁世凯也是一个两面派,当面说得非常好听,称颂光绪是“旷代之圣主”!
  谭嗣同一走,袁世凯可就再也睡不着了,反复思量着下一步该怎么办。当时,光绪只是一个“傀儡”,手中并没有多少实权,维新派也都是一些白面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反之,慈禧势力强大,得到了大部分朝臣和各省督抚的拥戴,她的亲信、直隶总督荣禄又掌握着聂士成、董福祥两军,还有淮军、练军几十个营,以及北京的八旗兵。但是,一想起光绪过去对自己的“天高地厚”之恩,袁世凯又有些于心不忍。
  忽然,他的心头一亮,想起了曹操的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无毒不丈夫”,最后,袁世凯狠了狠心,决定出卖维新派和光绪,投靠慈禧。
  所以,孤立无援的光绪和维新派立刻遭到了“灭顶之灾”:光绪被软禁在瀛台;康有为、梁启超亡命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惨遭杀害。就这样,一场关系中国命运的变法运动被扼杀了,“老态龙钟”的中华帝国又一次失去了焕发青春的机会。
  戊戌变法的失败,再一次证明了一个“真理”:在皇权专制时代,没有军队的权力是虚无缥缈的,而虚幻的权力最终将一事无成。


专制帝王的“法宝”—攥紧“枪杆子”(1)


  西方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东方各国,从古到今只有一个人(指专制帝王)是自由的。”在中国,这个全国惟一的“自由人”自称为“朕”,“朕”之所以能成为“朕”,依靠的不是真理和正义,而是手中的屠刀。
  古人云,“多行不义必自毙”,说这话的人是春秋时的郑庄公。
  当时,郑庄公有一位亲弟弟共叔段,在母亲武姜的支持下,积极扩充军队,企图夺取国君之位。
  大夫祭仲知道后,急忙报告郑庄公,并建议尽早铲除共叔段。庄公却是一点也不慌张:“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庄公之所以这么轻松,是因为:共叔段有母亲的支持,只有等他的阴谋暴露之后,庄公才好“明正言顺”地讨伐;更重要的是,庄公手握重兵,“刀把子”在手,他当然不怕共叔段造反。
  没多久,共叔段准备公开举事,约姜氏作内应。这时,庄公才命子封率领兵车200乘攻打京城,很快就消灭了共叔段。
  看来,“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是有前提的:正义的一方必须紧攥着“刀把子”,可以随意处置不义的一方,否则“多行不义必自毙”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甚至沦为千古笑柄。古往今来,尽管中国人非常讲究仁义道德,但也出现过若干“不仁不义”战胜“大仁大义”的怪事儿,他们凭借的并非真理、正义,而是屠刀!
  古往今来,中国人不是很讲究“华夏正统”吗?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两次异族入主中原的事件。
  一次是蒙古族的忽必烈灭掉南宋,建立元朝。想当初,蒙古人入主中原,也是大大的“不义”,所以才有被后人歌颂、赞美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不正说明了宋朝的正义和元朝的非正义吗?
  另一次,就是八旗兵入关,建立清朝。这一次,出现了更多的民族英雄:史可法、张苍水、郑成功,等等,甚至连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敢在乡试时公然写出反清的诗句:
  “满洲衣帽满洲头,满面威风满面羞。
  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忠愤满腔愁。”
  不过,尽管元朝不为汉族人所接受,清朝也被汉人视为“鞑虏”,但他们还是堂而皇之地入主中原,迫使汉人臣服于他们。特别是,清军入关后,下令薙发,“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对此,汉人们也曾拼死反抗过,但对清朝统治者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只需调动军队,挥起屠刀一路砍杀过去,不就天下太平了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把那些坚决反抗的人都杀掉,剩下的人自然就会答应了——中国人素来相信“好死不如赖活着”,有几个人不怕死呀?于是,从八旗兵入关(1644年)到宣统皇帝退位(1912年),大清朝竟统治中国268年。
  那么,蒙古人和满洲人凭借的是什么?是真理,还是正义?都不是!他们凭借的是强大的军队,是毫不留情的屠杀和镇压。当然,他们也采用了不少“软招”收买人心,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强大的武力的基础上的。
  纵观中国历史,“强权就是公理”的事例比比皆是。到头来,什么是强权?什么是公理?都把我们搞糊涂了!但是,有一点非常清楚:在皇权专制时代,只要能抓紧“枪杆子”,把万里江山抢到手里,当上皇帝,谁就是老大,就是“正统”,就不怕没有“理”可以说。刘邦打下天下,当了皇帝,那他就是“正统”;反之,如果是项羽坐了天下,当了皇帝,照样,他也是“正统”。所以,谁的拳头硬,谁就是“大哥”,就有“理”可以说,也就是吴思所说的“血酬定律”,谁用血去拼,拼出来的江山就是谁说了算,谁就是“救世主”,可以支配天下人的命运!
  只要专制帝王能坐上龙椅,坐稳江山,他就可以开动各种宣传机器美化自己,丑化政敌,这些都是“小菜一碟”的事情,不成其为“问题”。这样一来,任何“大逆不道”的人都可以受到天下臣民的“衷心拥戴”,坐稳龙椅。
  在皇权国家体制下,夺权篡位历来是被视为“大逆不道”的罪恶。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夺权篡位的人还是多如牛毛,有的甚至还受到赞美和歌颂,关键是夺权篡位的行动能否成功!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佃农,还当过和尚,后来趁着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机会,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朝。这一天,朱元璋独自在金殿上散步。望着金碧辉煌的宫殿,他忽然想起自己昔日的贫苦生活来,不禁感慨万千,就自言自语:“想当初,我因为贫穷才参加红巾军,原先只想在长江两岸抢一点东西,以维持生计,不想弄假成真,竟然当上了皇帝,真是出乎意料……”朱元璋话还没说完,突然听到了什么响声,抬头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在殿梁上,有一位工匠正在干活!
  朱元璋不禁勃然大怒:刚才这些话要是传扬出去,自己的颜面何在?所以,他厉声大喝:“下来!”哪知道,那个工匠根本不理睬,仍然在刷油漆。于是,朱元璋命几名御林军爬上梁柱,把他拖了下来。
  这时,那位油漆工“傻乎乎地”跪在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大怒:“朕刚才问你话,你为什么不回答?”可是,油漆工只是望望皇帝,一边发出“啊啊”、“唔唔”的声音,一边做手势,那样子十分滑稽。朱元璋一见,才放下心来:“原来是一个聋哑人。”所以,朱元璋一挥手,就把他放了。


专制帝王的“法宝”—攥紧“枪杆子”(2)


  等出了皇宫,这位油漆工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今天算是捡了一条命!”原来,此人既不聋,也不哑,刚才在情急之间才想出这个“装聋作哑”的办法。
  朱元璋本来是和尚,又当过强盗,只因为做了皇帝,掌握了屠刀,就不许人们提他的旧事,就连听他的“自我独白”都有罪。
  在8世纪的日本,也出现过一个想当天皇的“道镜和尚”。可是,此公不但没当成皇帝,还被后人贬为“恶僧”,在《大日本史》里更被列入《叛臣列传》。
  都是和尚,朱元璋可以明正言顺地当皇帝,子孙后代“称孤道寡”,道镜则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迥然不同”的情况,是因为:朱元璋的手中掌握着强大的军队,而道镜则是赤手空拳!
  不幸的是,在皇权专制时代,就有那么一些人,因为没有“英年早逝”而终于露出“狐狸尾巴”,最后遗臭万年。例如,新朝皇帝王莽,早年曾摆出一副“人民救星”的姿态,做了许多好事,但等他做了皇帝,就露出“庐山真面目”来。最后,农民起义军攻入皇宫,砍下他的脑袋,还把他的舌头切碎分食,因为大家痛恨王莽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人民。对此,后人有诗叹曰:“倘若当年身先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王莽幸亏没有早死,否则这个“独夫民贼”肯定会被后世的史家“大书特书”!
  王莽之所以在开头表现得不错,是为了夺取汉朝的江山。等王莽坐上龙椅,他就实施暴政,并一再欺骗人民,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手握百万大军,“刀把子”攥在手里,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王莽没有料到自己手里的“刀把子”不够硬:他的军队都是由农民组成,而农民们早就恨透了王莽。所以,在昆阳大战时,王莽的百万大军在刘秀的3000骑兵面前竟然不堪一击。王莽手里既然没有了“刀把子”,等着他的也就只能是“挨千刀”的厄运!
  大汉奸汪精卫,早年曾刺杀满清摄政王载沣,被逮捕入狱。面对满清政府,他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地表示:“欲达民主之目的,舍与政府死战之外,实无他法。”还写了一首《被逮口占》: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这首诗写得非常悲壮,在当时曾广为流传,闻者无不动容。如果汪精卫当时被清朝政府砍了脑袋,几乎可以肯定:在中国历史上,“汪精卫”这三个字将会与“剑湖女侠”秋瑾一起彪炳史册。
  不幸的是,汪精卫偏偏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