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总是相信看到白纸的可能性。我过去的感觉是感觉恒久的可能性,即它们 

始终有依照感觉上曾经出现的序列重新再现的可能性;外部世界就是感觉恒 

久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能够相信恒久的可能性是真正的实在,而倏忽即逝的 

感觉只是这种可能性的偶然的显现或表象。相信外部世界就是相信感觉会重 

新出现,这种信念不是先验的、天赋的,而是产生于经验,是观念联想的结 

果。当然,外部世界或自在之物是引起感觉经验的原因,它不依赖于人的意 

志而存在。但是,能够感觉到的经验与引起感觉经验的原因是不同的,感觉 

经验是我们能够知道的,而引起感觉经验的原因则是无法知道的。 

     穆勒按照同样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心灵 (自我)的存在。他既反对把心灵 

理解为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的观点,也反对把心灵当作独立的实体的 

主张,而称心灵为一系列感觉;并断言,我们只能知道一连串的感觉,至于 

心灵的隐秘性质,也同自在之物一样是不可知的。但同时,他意识到用联想 

心理学把心灵看作是单纯感觉的前后相续的观点,面临与休谟及其追随者们 

一样严峻的难题:要把心灵是一系列感觉的观点贯彻到底,就必须宣称它是 

能认知其本身的过去和未来的一系列感觉。对这一难题,穆勒认为明智的做 

法只能是承认这不可理解的事实,而不提出解决它的理论;在不得不用肯定 

性的概念来陈述时,对所用概念的意义要采取保留的态度。 

     逻辑体系。穆勒从事学术活动的最主要的动机,源于社会改革、政 

治改革和人类幸福的理想。要实现改革,需要有知识;而要取得知识,必须 

运用正确的方法,即能够由已知真理达到未知真理,从而给人类增加新知识 

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应该是实验科学研究方法的总结,而且可以运用到诸 

如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心理或道德科学上。 《逻辑学体系》 

就是专门研究这种方法的。 

     穆勒认为,一切非直党的知识都源于归纳;近代实验科学所运用的研究 

方法,一切推论和证明,一切非自明真理的发现,都是由归纳法及其对它的 

解释构成的。三段论的演绎过程 (凡人都要死,保罗是人,所以保罗要死) 

不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因而不是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三段论的大前提并 

不具有普遍必然的意义,更不是先天、自明的东西,而只是众多单称命题的 


… Page 44…

  机械汇集,只是多次观察结果的简明表现形式,只是告诉我们已经发现了什 

  么:“凡人都要死”只包括过去经验到的所有人,至于未经验到的和将来的 

  人则超出我们的经验之外,也不在这个全称命题的意义之内。三段论的推理 

  也不是从一般到特殊,而是从特殊到特殊:“保罗要死”的结论并不是从“凡 

  人都要死”的大前提推出来的,而是我们看见约翰、柏拉图等人曾经活着, 

  而现在都已死了,从这些个别的实例推出现在活着的保罗要死。这样,他就 

  把演绎法解释成归纳法的组成部分;演绎的任务只是对归纳得出的命题作出 

  解释或指导在未曾经验的情况中的归纳。 

       在重新解释演绎法的同时,穆勒着重考察了数学的性质,认为数学中的 

  公理、公设归根到底都来自观察和经验。数学命题只是近似真实:现实中并 

  不存在符合几何定义的点、线等等,它们只是我们经验到的点、线等等理想 

  化的摹本,是抽象,是假设。 

       穆勒指出,归纳法乃是这样一种方法,它“可以从某种个别情况或某些 

  特殊情况下知道其为真实的东西,推断出所有相似的一切情况下也都是真实 

              ① 

  的东西。”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拿什么来保证使归纳法能够从已知真理 

  达到未知真理?穆勒认为,归纳推理所以能成立,乃是由于自然的齐一性原 

  则,即自然界中同类事物和现象都有共同的规律,个别如此,全类也如此。 

  齐一性原则同归纳推理的关系,有如三段论的大前提同结论的关系:它不是 

  有助于证明结论,而是结论被证明的必要条件。 

       穆勒认为,不同现象领域的各种齐一性就是各种自然规律,归纳逻辑的 

  目标就是彻底探索这些规律,其中最主要的是因果规律;归纳法也就是发现 

  因果联系的方法。在具体探讨如何发现因果联系的过程中,他提出了被后人 

  称为“穆勒方法”的五条著名规则:求同法、差异法、同异并用法、剩余法 

  和共变法。这一整套方法是在吸收弗朗西斯·培根等人的成果以及总结近代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西方逻辑思想,尤其是归纳逻辑 

  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对推动科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穆勒的归纳法仍是比较初步、简单的实验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仅用这种方法就不够了。同时,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归 

  纳法的逻辑基础问题;在因果观上则动摇于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 

       伦理学。穆勒相信,社会和政治领域的知识的进步,会同自然科学 

  的进展产生相同的结果。所以,要达到社会改革和人类幸福的目的,必须像 

  发现自然的齐一性一样,发现人类行为的齐一性或规律。他认为,心理学确 

  定的规律是最基本的规律,一切有关社会现象的其它规律都可以从中推演出 

  来;但由于人的社会行为十分复杂,所以必须创建一门中介科学即人性学, 

  它的任务是根据心灵的一般规律,结合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来确定能够促进 

  或防止我们所关切的人性和行为趋向产生的条件。 



① 穆勒: 《逻辑学体系》第3 卷,伦敦汉森公司1911 年英文版,第2 章,第1 节。 


… Page 45…

       社会是个人的集合,所以在人性学之后,是社会学,即研究人类集体的 

  行为和构成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的科学。在探讨社会的经验规律时,他采纳 

  了孔德关于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及社会演进三阶段规律等理论。 

       在伦理理论方面,穆勒大部分因袭洛克、休谟、尤其是边沁的学说,重 

  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至善和道德标准。但他力图超越边沁的狭隘性, 

  认为快乐不仅有数量上的区别,而且有质量上的差异,质量要求胜过数量关 

  系;幸福不仅仅是快乐,它要求对人类公共利益的同情心,知识的浇灌和精 

  神的修养;不应把功利主义当成单纯的利己主义,自我牺牲行为是人类最高 

  尚的美德;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全部精神和完备理想体现在耶稣的黄金箴律 

  中:待人像你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像爱你自己。 

       穆勒的伦理理论也同他的其它许多理论一样,在诸如快乐论、唯我论、 

  决定论和直觉论、至善论、利他主义、自由意志等相互对立的观点之间摇摆 

  不定。正如马克思所说:“总是把对立物的统一强调,而把诸对立物否定。 

  他把对立物的统一,化为对立物的直接的同一。”① 

        (2)斯宾塞的哲学思想 

       孔德的实证主义从反对宗教和思辨形而上学开始,却以人道教告终。穆 

  勒批评了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但他也没能使自己的思想系统化。斯宾塞认 

  为知识应该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有机的思想体系,哲学的使命是发现能从中推 

  导出力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原理(这些原理必须彼此协调) 

  来的最高真理。所以他称自己的哲学为“综合哲学”。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出生于英格兰中部德比郡一个教师世家, 

  父亲是个很有教养和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斯宾塞由于从小体质羸弱,上学时 

  间不多,除了父亲的早期指导外,基本上靠自学成才。1837年秋至1846年, 

  应一位铁路工程师之邀,他断断续续地在铁路上做土木技师,同时广泛自学 

  数学、地质学、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研究了穆勒的《逻 

  辑学体系》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通过地质学家莱伊尔(1797—1875) 

  的《地质学原理》第一次接触到了进化论。1848年底起,斯宾塞担任英国最 

  有声望的金融杂志《经济学家》编辑,开始与当时科学界和思想界的一些名 

  流交往。  1850年,他完成了第一部巨著《社会静力学》。为了能专心致力 

  于完成其综合哲学的庞大体系,他于1852年辞去编辑职务。晚年的斯宾塞 

  获得了世界性荣誉:先后被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授予博士 

  学位,被罗马、巴黎等科学院授予院士头衔。但他拒绝了许多荣誉,包括英 

  国皇家学会会员等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静力学》(1850)、《演进假说》(1852)、《心 

  理学原理》(1855)、《第一原理》(1860—1862)、《生物学原理》(1864 

  —1867)、《社会学原理》(1876—1896)、《伦理学原理》(1879—1893)。 



①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99 页。 


… Page 46…

       第一原理。受康德有关认识的先天形式学说的启示,斯宾塞断言人 

  类一切知识都以思维的初始活动为基础,如果不是因为心灵有对逻辑一致性 

  的要求以及发现相似和差异的能力,知识是不可能的。但对思维过程和思维 

  结果的考察表明,我们只能认识有限、相对和可分类的事物(现象),而不 

  能认识绝对、初始因或无限。不过我们总能把现象同绝对联系起来,现象必 

  然以绝对为前提,否则,现象就不可思议,就不会被认识,它们本身就会是 

  绝对。绝对是不可知的,这不仅可以从我们的智慧本性中得到证明,而且可 

  以在科学事实方面得到证明:我们不能理解诸如物质、运动、空间、时间、 

  自我等科学和哲学中的基本概念的起源。斯宾塞有时把不可知的绝对称为 

   “力”。“力”是恒久存在的,是既无开端又无终结的无条件的实在,是一 

  切现象的终极原因,是对经验进行科学组织的基础,因而也必然是一切知识 

  的来源。不可知的恒久存在的“力”在直接对立的主体与客体、自我与非我、 

  精神与物质中表现自己。经验就是“力的恒久性”的表象:主体是模糊的表 

  象,客体是清晰的表象;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都受相同的经验规律的支 

  配。认识就是分类,“或者把相同的东西结合起来,把不同的东西分离开来” 

  ①。因此,科学的最高成就就在于解释现象的各种秩序。 

       斯宾塞认为,科学无法认知绝对这一事实,并不能成为否定绝对的理 

  由,因为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永远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精神活动方式:“人 

  类的精神永远不会只被已确定的现象及其关系所占据,而必然会被现象及其 

  关系中的不确定东西所占据。”“如果精神总存在着超越知识的可能,那就 

                                   ② 

  永远不会没有宗教的地盘。”他认为,历史上科学与宗教的互相对立和排 

  斥乃是出于双方的误解;二者虽然看起来是不相容的,但实际上却是一体两 

  面,可以而且也应该携手共进。斯宾塞的这一观点对后来的维特根斯坦和新 

  托马斯主义有着重大影响。 

       普遍进化。虽然知识仅限于相对的现象,但哲学家的使命应该是发 

  现一切现象所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斯宾塞认为,进化规律就是一种普遍规 

  律:从天体到物种,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社会,无不存在演进过程; 

  相对、有限的现象世界由绝对、无限的“力”所决定,“力”的作用是永恒 

  的、无所不及的,因此进化也必然是恒久的、普遍的。这就是说,无论从现 

  象界各个领域的归纳,或者根据“力的恒久性”的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