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古都北京-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北京城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
  宫城(今故宫)是皇帝理政和居住的地方,也是北京城的核心。北京宫殿规制较大都宫殿布局作了许多改动,形成六个突出的特征。
  第一,宫殿居于主位元大都宫殿布局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大内、隆福、兴圣三组宫殿夹湖而呈品字形,形成太液为主、宫殿为客的布局。明北京规划则将宫城集中在太液池东岸,形成宫殿为主、太液为客的布局。从而改变元大都宫殿分散的格局,使帝后的正衙和寝宫、太后妃嫔和太子宫室都集中布置在宫城之内。
  第二,宫前气势雄伟元大都大内正门崇天门至丽正门距离较近,局面紧迫;而北宋汴京宫前天街漫长宽广,雄伟深邃。明北京城规划汲取汴京天街布局的优长,将皇城南墙向前拓展,形成从正阳门到午门的笔直轴线,增添了宫城宏伟深邃的气魄。
  第三,宫后堆山屏障元大都大内宫后御苑没有山。明初中都城后面和南京宫城后面皆有山做屏障。明北京城规划汲取金中都和辽南京均有后山的格局,并运用风水理论,将宫城护城河中挖出的黄土堆筑到宫后御苑,形成高49米的万岁山(又称煤山,清改称景山)。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景山五峰上建五亭—中为万春,左为观妙、周赏,右为辑芳、富览。这给宫城后面山屏增添了秀丽的景色。
  第四,宫城位置居中辽南京的皇城在外城内的西南隅,金中都的宫城在外城中略偏西,元大都的大内虽东西居中但偏南,都不在全城的中心位置。明北京城规划则既汲取元大都大内居中之长,又将外城北墙南移以弃其偏南之短,而使宫城略居全城之中。
  第五,子午线贯南北北京城由一条长达18里的子午线纵贯南北,作为全城布局的依据。这条子午线,南起永定门,中经内城、皇城和宫城,北至钟鼓楼。北京的奉天殿(后改名为皇极殿、清改名为太和殿)正中的金銮宝座,就在这条子午线上。
  第六,祖社紧连皇宫元大都祭祖的太庙在东城齐化门(今朝阳门)内,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在西城和义门(今西直门)内,都远离皇宫。明北京城规划则在承天门(清改称天安门)内东西朝房两旁,布置了“左祖右社”的太庙(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使太庙和社稷坛紧连着皇宫。
  太庙就是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庙堂。明朝修建,清朝沿用。总面积139650平方米,分隔成三道围墙,每道墙都是红墙黄琉璃瓦。第一道围墙内,松柏参天,肃穆谧静。第二道围墙内,有神库、神厨等附属建筑。第三道围墙戟门内,主要有三座殿堂。前殿,是举行祭祀的场所。祭祀时,将神主请到前殿,举行祭祀大礼。中殿,也称“寝宫”,就是平日摆放神主的地方。后殿,是供奉远祖(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前)牌位的地方。每年三大节(正旦、冬至、万寿)和四月、七月、十月的初一,以及皇帝忌辰等,都要进行祭祖。国有大事,告祭太庙。清入关后,将明朝皇帝的牌位从太庙请出,奉迁到历代帝王庙。所以,历代帝王庙是供奉和祭祀先朝帝王的庙宇。
  社稷坛明朝修建,清朝沿用。书载:“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田地生五谷,二者不可分,社与稷两坛,合建在一处。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对皇帝来说,重要的两件事:一件是祭祀祖先,另一件是祭祀社稷。社稷坛建筑在皇宫的右前方,同太庙遥相对应。社稷坛里最重要的建筑有两处:其一,社稷坛。礼制:“社稷之祀,坛而不屋。”所以社稷坛是露天的。社稷坛的正中叫“五色土”—中央是黄色土,东面为青色土,南面为红色土,西面为白色土,北面为黑色土。过去把这五色土解释为“五行”,实际上是中华全国各方土地颜色的表征。现在交通发达,人们见多识广,一见可知,一想即明。但是,为什么西方是白土呢?多年以来,让人困惑。1994年我到新疆伊犁河察布查尔考察,见到伊犁河畔土地的颜色确为白色。其二,拜殿。为什么建拜殿?社稷坛上没有屋子,祭祀时天下雨怎么办?明太祖朱元璋要翰林院“议创屋,备风雨”。但学士陶安不同意,他说:“天子、太社必受风雨霜露。亡国之社则屋之,不受天阳也。建屋非宜。”但他提出一个折中办法,就是在社稷坛附近建一座斋宫,可以避风雨。陶安的意见被采纳。这就出现“拜殿”,也叫“祭典”,还叫“斋宫”。
  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周围约18里。它有6个城门:正南为大明门(清改称大清门),其东转为长安左门,西转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清改称地安门)。承天门(清改称天安门)前有一条宽阔的御道,两旁有连檐通脊的千步廊,组成巨大的宫前广场。广场两侧宫墙外面,左文右武,对称地布列着中央政府的官署。这样,宫前的“左祖右社”和中央官署,宫后的御苑(今景山公园),宫左的南宫和皇史裩,宫右的西苑(今中南海和北海),以及众多为宫廷服务的局监司寺,都围在皇城之内。皇城的城墙用砖包砌,涂以红色,上面盖着黄色琉璃瓦。宫城以外,皇城以内,列为禁地,民间百姓,未经特许,不得出入。
  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45里,城墙高12米,城墙内外全部用砖包砌。共有9座城门:南面,中为正阳门,东为崇文门,西为宣武门;东面,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面,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面,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明北京内城北墙较元大都城北墙南移五里。正统四年(1439年),修成内城九门城楼。正阳门正楼一,月城(附于大城门外的小城)中左右楼各一;其他八门,正楼各一,月城各一。正阳门楼,共有三重,它的前面,有护卫城门的前沿堡垒箭楼;左与右各有小城门楼拱立;当中为正阳门楼。箭楼巍立在城台之上,前楼后厦,平面呈“凸”字型,墙壁上开有箭窗,以便御守。箭楼护卫的正阳门楼,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上,朱红明柱,光彩夺目。柱上三层檐,歇山顶,楼阁巍峨,雄伟壮丽。九门之外,各立牌楼;城墙四隅,建有角楼。城墙外面,环绕着既深又宽的护城河。城门外筑石桥,桥下设闸。真是—关城森严,固若金汤。内城九门楼成,崇楼峻阁,崔嵬宏丽,堤坚水境,焕然一新。
  正阳等门,各设水关,分为三重,设置铁闸。九门进出的习俗,官员上下朝多走正阳门。崇文门设税关,商人多出入崇文门。宣武门设会馆,文人多出入宣武门。军队出征走德胜门,象征作战旗开得胜;回师进安定门,象征国家太平安定。朝阳门内设粮仓,从南方漕运的粮食,在这一带贮存,运粮车出入朝阳门。阜成门外通门头沟煤矿,运煤车出入阜成门。西直门外直通玉泉山,宫廷用玉泉山水,运水车走西直门。还有,正阳门是京城正门,死人之出殡,禁走正阳门。就是皇帝死了出殡,也只能出朝阳门。
  外城在内城的南面,转包东南与西南角楼。外城增筑较晚。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骑兵攻至北京城下,京师九门,白昼戒严。蒙古军撤后,群臣议请仿“城必有郭,城以卫君,郭以卫民”之制,增修外城。三十二年(1553年),始筑外城。原议修外城120里,将内城四面围住。但因工程浩大,财力不足,至四十三年(1564年),只修了环包南郊的外城。外城长28里,城墙全部用砖包砌,也挖了护城河。外城七门:南面,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东面,广渠门、东便门;西面,广宁门(清避道光帝躺宁名讳,改称广安门)、西便门。各城门有城楼和月城,设水关,装铁栅。
  明北京城的建设,《明太宗实录》记载:“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北京的营建,既参酌南京的规制,又有所创新。
  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图形。以宫城为中心的北京城的建成,反映出15世纪初的中国,国家强大统一,财力丰实雄厚,人民聪明勤劳,建筑水平高超。北京的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都以子午线为基线而对称展开,形成完整和谐的举世无双的宏大建筑群。这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最辉煌的杰作,也是世界都城史上最宏丽的篇章。
  
  紫禁宫殿
  
  紫禁城又称宫城,就是皇宫。紫禁城名称的由来是,按照中国古代对太空星球的认识和幻想,紫微星垣(即北极星),高居中天,永恒不移,众星环绕,是天帝之所居,叫做紫宫。皇帝是天帝之子,便用紫宫来象征世上皇帝的居所;而皇帝所居的宫城属于禁地,戒备森严,神圣壮丽,因此明清宫城就有紫禁城之名。这个名称,给皇宫抹上了浓重而神秘的色彩。
  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著名的宫殿,秦代阿房宫、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等,今天已是惟见典籍载宫阙,更觅荆棘卧铜驼—只能从文献记载和遗址发掘中去领略它的梗概。然而,明清紫禁城宫殿却完整保存,巍峨屹立在北京城中。紫禁城宫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世界罕见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紫禁城宫殿里,先后有明代14个皇帝和清代10个皇帝,凡491年,君临天下,发号施令,这不仅对中国历史进程,而且对世界历史发展,都发生过重大影响。
  紫禁城的城墙,内外用澄浆砖包砌。澄浆砖,在制坯前,先将泥土入池浸泡,经过沉淀,澄出细泥,做坯晾干,入窑烧制。每块城砖,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2厘米,重24公斤。紫禁城城墙共用砖约1200万块,经磨砖对缝,砌成高7。9米,底宽8。62米,顶宽6。66米,周长3428米的城垣。城垣内面积达723600余平方米。城垣的外围,有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河岸全用条石垒砌,排列整齐,坚固美观。城墙顶部外侧,筑有雉堞,以为御守。城垣四隅,各矗立一座角楼。角楼为三开间方形亭楼,平面呈曲尺形,下部为朱柱琐窗,屋顶为三重檐结构。上层檐由四角攒尖顶和歇山顶组成,四面亮山,正脊交叉,上置镀金宝顶。中层檐采用抱厦与亮山相连的歇山顶。下层檐则用多角相连的屋顶。角楼的屋顶,有三层檐,72脊,上下重迭,纵横交错,设计巧妙,造型奇特,玲珑秀美,色彩艳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佳作。
  紫禁城的城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称神武门),南为午门。实际上南面有三重门—第一重为承天门(清改称天安门),第二重为端门,第三重为午门。宫前矗立三座大门,使宫殿更为深邃、肃穆、森严、神圣。
  承天门(天安门)是紫禁城的前门。门楼建在13米高的砖台上,台中开五个券形门洞。台上的城楼,是重檐歇山庑殿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后城楼东西宽九间,南北进深五间。南向有十根明柱,36扇窗门,窗门上部是菱花窗格,下部是雕花裙板,均涂红漆,色彩鲜艳。城台上四周饰有汉白玉栏杆。承天门(天安门)前有金水河,河上架起长虹玉桥七座,称外金水桥。桥前装饰着石狮和华表。华表在承天门(天安门)的前后各有一对,上面各雕有一只叫的石兽。这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当皇帝外出游幸日久不归时,门前的两只石就说:“国君呀,你不要长期在外面游逛了,快回来亲理国政吧!我们盼你归来把眼都望穿了。”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叫“望君归”。当皇帝深居简出日夜淫乐时,门后的两只石就说:“国君呀,你不要长期呆在宫廷里,快出来察看百姓苦难吧!我们盼你出来把眼都望穿了。”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叫“望君出”。这个传说反映了百姓期待明君理政的善良愿望。皇帝的金凤颁诏之礼,就在承天门(天安门)上举行。皇帝颁诏时,将诏书放入龙亭内,由御仗导引,抬到城楼上。宣礼官在城门楼上宣读诏书,在外金水桥南序立的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礼。然后礼官将诏书由木制金漆的“金凤”衔下,落在礼官跪接的云盘上,再把诏书放入龙亭内,送到礼部,刻版印刷,布行天下。这就叫做“金凤颁诏”,以显示皇权至尊,神权至上。
  承天门(天安门)之后有一个门叫端门。端门的“端”,书载:“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端门为宫城南面承天门与午门之间的一道正门。端门后面是午门。宫前矗立三座大门,使宫殿更为深邃、肃穆、森严、神圣。午门才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楼坐落在高台上,平面呈“凹”字形,中为九间重檐正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