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古代中期政治史-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不友好关系。在东方,他既要夺回失去的巴勒斯坦,又要正视西亚地区的 

复杂局面。为此,他曾同新巴比伦发生冲突,但为对付新兴的波斯强国,他 


… Page 86…

又同新巴比伦和吕底亚、塞浦路斯萨摩斯结盟。雅赫摩斯二世以他政治家的 

才干和智慧,曾使埃及兴盛于一时,但终究不能挽救王朝的衰落。雅赫摩斯 

二世于波斯征服埃及之前死去。公元前525年,波斯国王冈比西斯率军远征 

埃及,大败赛斯王朝末王普萨姆提克三世,埃及沦为波斯帝国的一个省区。 



             3。波斯统治下的埃及 (公元前6~前4世纪) 



     冈比西斯征服埃及后,给自己加上了法老的头衔,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 

第二十七王朝或波斯王朝(公元前525~前404年)。冈比西斯虽注意利用 

埃及的传统和宗教进行统治,但作为征服者,他对埃及的统治政策还是相当 

残酷的。希罗多德说他是个非常疯狂的人物。因此,当他占领了底比斯,又 

派军队远征努比亚和西瓦绿洲时,埃及人民乘机起义。被废黜的埃及法老普 

萨姆提克三世参与了这次斗争,被俘后,自杀身亡。冈比西斯死后,埃及再 

次爆发反波斯侵略的斗争,以致大流士一世继位后,于公元前518年又重新 

征服埃及。大流士虽对埃及的宗教、文化传统及地方官吏表现了一定程度的 

宽容,并完成了尼科二世时代开凿运河的工作,但对埃及人民的盘剥与奴役 

却丝毫没有减轻。波斯帝国每年向埃及征收700塔兰特白银的贡赋和6亿公 

升的谷物,另外,波斯征服者在埃及广占田产,控制着埃及的经济和交通运 

输,使埃及人民的处境十分艰难。 

     埃及人民不甘忍受波斯统治者的野蛮统治和残酷剥削,他们反抗波斯征 

服者的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波斯人在国际事务中受挫或遭到失败时,反暴 

斗争更是频频发生。希波战争时期,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在马拉松战役中 

遭到失败,公元前486年埃及三角洲地区爆发了反波斯的起义,不久,被大 

流士之子薛西斯镇压下去。薛西斯死后,其子阿塔薛西斯公元前464~前423 

年)继位,此时,埃及、利比亚地区又爆发了以伊纳罗司和阿米尔塔伊俄斯 

为首的大规模的埃及人民起义。两位领导者是埃及的王公,他们依靠一支希 

腊舰队的支持,沿尼罗河直达孟斐斯,打败了阿塔薛西斯派来镇压人民起义 

的30万波斯大军。起义军围攻孟斐斯18个月,后因伊纳罗司被波斯人虏去 

杀害,才被迫撤退。伊纳罗司死后,阿米尔塔伊俄斯领导起义军继续与波斯 

军作战,最后迫使阿塔薛西斯答应由一些埃及人担任埃及省区的总督和其他 

职务。这次起义,正象希罗多德所说的那样:“没有人比伊纳罗司和阿米尔 

塔伊俄斯给波斯人以更大的损害了”。 (希罗多德:《历史》,Ⅲ,15。) 

     经过不断的斗争,埃及人于公元前404年摆脱波斯统治,取得独立,建 

立了埃及人的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王朝 (公元前404~前343年)。这 

些王朝的法老们依靠埃及的祭司集团和希腊的雇佣军进行统治,并继续与波 

斯作斗争。第三十王朝法老涅克塔内布二世统治时,波斯再次进攻埃及。法 

老组建了由6万埃及人和4万希腊雇佣兵组成的10万人军队,抵抗阿塔薛 

西斯三世 (公元前359~前338年)30万大军的进攻,结果失败。波斯第二 


… Page 87…

次统治了埃及,开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三十一王朝(公元前343~前332年)。 

     在短暂的三十一王朝时期,埃及人民再次掀起反波斯侵略的解放斗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三角洲的卡巴沙领导的起义。他曾一度在孟斐斯称王。公元 

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埃及,结束了波斯在埃及的统治,从此 

埃及开始了希腊·马其顿统治的时代。 



                 4。托勒密埃及 (公元前4~前3世纪)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其部将托勒密 (公元前367~前283年)占 

据埃及。公元前305年,托勒密正式称王,为托勒密一世 (公元前305~前 

283年),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托勒密王国(公元前305~前30年),是为 

主要的希腊化国家之一。从此,埃及失去了独立,长期处于外族统治之下。 

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达到全盛,其领土除埃及外,还包括昔兰尼加、 

塞浦路斯、巴勒斯坦、叙利亚南部、小亚西部和南部、爱琴海诸岛及爱琴海 

北部沿岸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首都亚历山大里亚。 

     托勒密王朝的政治制度承袭了埃及法老的传统,实行君主专制。国王是 

最高统治者,集全国的行政、司法、财政和军事大权于一身。国王自以为神, 

托勒密一世就以“索特”即“救主”自称。国王是国家的化身,他的意旨就 

是法律,群臣既是国家的官吏,也是国王的仆役。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机构, 

也大体如旧,全国仍分为上下两部分,南部的上埃及以底比斯为中心,北部 

的下埃及以亚历山大里亚为中心。中央以下的行政单位是州,州下设县,县 

辖村社。各级官吏都由中央委任。 

     托勒密王朝的官吏,根据同国王的亲疏关系分成不同的品级。如“王亲 

国戚”属最高品级;王的“知已”属二品;王的“朋友”属三品等。国家所 

有官职中,最高的是财务大臣,除主理财务外,还掌管行政,相当于宰相。 

此外,州的财政官权力也很大。除财务官外,军事长官的地位也很重要。州 

的长官为将军,起初只握有军事权,后也行使行政和司法权。开始,托勒密 

王朝的各种官吏几乎都由希腊、马其顿人担任,后来,地方官职也可由埃及 

奴隶主上层人物担任。另外,托勒密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一直注意 

对埃及祭司阶层的拉笼利用,因为他们是埃及奴隶主阶级中最有权势和影响 

的集团,但国王仍是神庙的统治者,他直接任命监督管理神庙,宣传王权神 

化的思想。 

     托勒密王朝时期,在埃及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些希腊式的城市,如亚历山 

大里亚、托勒密迈伊及原来的希腊殖民城市瑙克拉提斯等。这些城市享有自 

治权,政治体制类似希腊的城邦,但也要受中央集权专制王权的控制,所以 

不是独立的城邦,不过,居住在这种自治市中的希腊商人和殖民者享有免税 

和充任官吏的特权。 

     为称霸东地中海,托勒密王国不断对外扩张,自公元前3世纪起,长期 


… Page 88…

与塞琉古和马其顿作战,国力为之耗损。同时,托勒密王朝对埃及人民的掠 

夺剥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抗不 

断发生,大规模地逃亡是他们经常采取的斗争方式之一。一件属于公元前 

259~前258年的纸草文书,记载了一个叫芝诺的农庄管家,同时分发几封 

信函,要求协助捉拿逃亡的奴隶。到公元前2世纪,奴隶逃亡非常普遍,通 

缉逃奴已成为政府的一项经常性事务。此外,农民和手工业者也经常发生有 

组织的集体大逃亡。从公元前3世纪末起,土著的埃及士兵因生活所迫及不 

公平的待遇也经常发生暴动。劳动人民的反抗和士兵暴动相结合,大大削弱 

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216年,在北部埃及爆发了有士兵、农民参加的大规模起义,10 

年后,即公元前206年,起义大军转移到南方,在底比斯出现了地方统治者。 

公元前3世纪末,在利考坡里,甚至孟斐斯也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者 

袭击希腊士兵和殖民者的驻地,破坏他们的土地,冲击神庙,反对埃及僧侣 

贵族。托勒密五世 (公元前205~前180年),费了很大力气,动用武力, 

采用欺骗手段,直至公元前186年才将起义镇压下去。公元前3世纪末托勒 

密王朝开始衰落,在公元前2~前1世纪人民起义的打击下,渐趋瓦解,公 

元前30年为罗马灭亡。 


… Page 89…

                          六、印度从列国到帝国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以后,属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的一支自中亚南下, 

历经几个世纪,陆续进入次大陆西北的印度河流域。初到次大陆的雅利安人 

还过着游牧生活,其社会发展仍处于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阶段。在公元前一 

千年代初的几个世纪中,雅利安人开始了氏族制度解体和国家形成的过程。 

公元前6~前4世纪是印度历史上的列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初,北印度存 

在着16个大国。列国之间战争不断,公元前5世纪,摩揭陀开始称霸列国, 

并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统一了印度北部地区,为以后的孔雀帝国的建立奠 

定了基础。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 (约公元前324~前300年)领导印 

度西北部人民驱逐了马其顿入侵者,自立为王,建立了孔雀王朝(约公元前 

324~前187年),开始了印度历史上的帝国时代。 



                  1。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和国家的产生 



     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早期历史,主要反映在他们最古老的宗教文献 

 《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诸圣书中。《吠陀》,意为“知识”、“学问”, 

也是雅利安人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习惯上,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吠陀时代” 

 (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其社会发展,与罗马的王政时代相当,即处 

于军事民主制阶段,吠陀时代末期开始出现了国家。《吠陀》共有四部,其 

中以《梨俱吠陀》最早,它所反映的时代,在历史上称为“早期吠陀时代” 

 (约公元前1500~前1000年)。成书较晚的《沙摩吠陀》、《耶柔吠陀》、 

 《阿闼婆吠陀》三部《吠陀》,以及有关解释《吠陀》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 

史称“后期吠陀时代(约公元前900~前600年)。 

     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仍过着部落生活,不过这时部落组织已开始 

解体,进入了军事民主制阶段。雅利安人的部落称为“迦那”,部落由氏族, 

即“维什”组成。每个氏族居住在一个或几个称为“哥罗摩”的村落里。每 

个村落由许多父系大家庭组成,每个家庭都占有一块土地。此时土地归公社 

所有,但定期分配到各家。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时,一些部落结成联 

盟。部落首领称为“罗惹”,由民众会议选举产生,但实际上已逐渐由同一 

家族世袭了。村落首领称为“哥罗摩尼”。除部落首领外,还有“萨巴”和 

 “萨米提”两种会议,前者可能是长老议事会,后者可能是民众大会。罗惹、 

萨巴和萨米提,构成了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管理机关。 

     在早期吠陀时代后期,私有制和奴隶制开始发生。《梨俱吠陀》中曾提 

到,“某人用一百头驴、一百只密毛母羊和一百个达萨献礼。”(《梨俱吠 

陀》Ⅷ 56。3)这里所说的达萨,显然指奴隶。《梨俱吠陀》中曾多次提到 

以奴隶、牲畜和其他财物充当礼品赠送的情况,说明当时社会已出现贫富差 

别和阶级对立的现象。起初,主要是战俘奴隶,男奴称“达萨”,女奴称“达 


… Page 90…

西”。 

     早期吠陀时代的晚期,社会分化更加明显,其突出表现是印度种姓制度 

的萌芽。雅利安人初到印度河流域,用“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 

将自己与黑皮肤的土著居民相区别。“瓦尔那”本意为“颜色”、“品质”, 

白皮肤的雅利安人以此表现自己强烈的种族优越感。随着雅利安人氏族社会 

的瓦解,其内部也分化出了不同的等级,旨在表现种族划分的瓦尔那,开始 

有了等级划分的意义。在《梨俱吠陀》最后一卷记有当千首千眼千足的造物 

神普鲁沙被分割时,它身体的不同部分产生了四个不同的瓦尔那。“他的嘴 

变成婆罗门,他的双臂变成了罗阇尼亚,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由其双脚生 

出首陀罗”。(《梨俱吠陀》X,90。12)这种神话传说,多少反映了古代印 

度种姓制度形成的一些情况,当然,这时的社会等级可能还没有发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