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瑜:我对中国持审慎乐观态度-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欢迎 ljf2623 博客发短信我的主帖我的跟帖重登录隐身用户控制面板搜索论坛状态展区退出新版论坛

             凯迪社区 → 猫论天下 → 经济风云 → '转贴'刘瑜:我对中国持审慎乐观态度(图)  我的收件箱 (0) 

      猫眼看人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史海钩沉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凯迪周评热帖推荐
      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漫谈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收藏鉴赏
      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原创文库群言堂
      图画人生影视评论视频互动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天气预报航班查询鼠标画
      凯迪海南长三角凯迪西南凯迪华南网络技术猫影无忌社区热帖凯迪周刊RSS订阅功德碑站务投诉
                      全网 本站        

            点击数:281        

             * 帖子主题:'转贴'刘瑜:我对中国持审慎乐观态度(图) 页数: '1'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凯迪新版公测入口   楼主



            '转贴'刘瑜:我对中国持审慎乐观态度(图)
            文章提交者:万里如虎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kdnet

            刘瑜:我对中国持审慎乐观态度

            2010…09…27 南方人物周刊 特约撰稿 刘天昭



              今年8月,刘瑜从英国回到中国。她辞去了剑桥大学的教职,进入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任教。即使人在国外时,刘瑜也已经是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她为媒体撰写的政治评论专栏既受好评又受欢迎,去年结集成了《民主的细节》,上市不到一个月就加印,年底入选各大好书榜、畅销榜,截至2010年8月印刷18次。

              学历过度豪华的刘瑜,以简单的真诚,几乎是下意识地,超越了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的界限、精英和群众的界限,做到了真正的深入浅出。她无意启蒙,她的书却无疑是近年最好的启蒙读物。

              刘瑜的很多读者,更热爱她的生活博客和偶尔为媒体撰写的文化专栏及小随笔。小侦探一般的超级粉丝,可以从中拼凑出一个生活化的刘瑜,情况也基本属实。但刘瑜说自己这几年变化挺大的。一个可观察的变化是,她现在不怎么写自己的生活了。可能因为读者越来越多,写那些不合适了,这算是一个公众人物的自觉;也有可能,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她喜爱的、鼓励的那部分自己,正在快速地膨胀,压倒性地统领她的国度。提起计划中要写的论文、书和要做的研究,她就真的非常兴奋,十分期待能早日扫清障碍大干一场。听她那语气,你就能提前感觉到热火朝天。这可真让人替她高兴。

              她说她仍然,间歇性地热爱生活,间歇性地厌世。那最好当然是,前者把后者挤出去,或者留下少量的忧郁可以轻轻陶醉的那种。微醺就好。如果真能这样,对她自己来说当然是件大好事,一个人从里往外地灿烂。如果真能这样,对她那些读者来说,更是件大好事刘瑜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那到底会是个什么效果?

              不是启蒙,是自我教育、分享精神

              人物周刊:对专栏以及后来结集成的书如此受欢迎,感到吃惊么?

              刘瑜:不是特别吃惊。我觉得自己在适当的时候和地点写了一本适当的书。中国在一个转型期,政治上很多人都很迷惘,我针对一些令人迷惘的问题,分享了一些我的看法。

              人物周刊:把目标读者具体化为一个人,能够描述一下这个人么?

              刘瑜:我一般会把我比较喜爱和尊重的人当作假想读者,就像我备课时会把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作为假想听众一样。

              人物周刊:写这些文章的时候,你有自觉的启蒙意识么?

              刘瑜:还真没有,很多时候是自我教育,还有些时候是分享精神。

              人物周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自我教育这个词?

              刘瑜:自我教育就是试图理解你所置身的这个世界,如果能通过理解这个世界树立更正确的价值观,当然就更好了。

              人物周刊:你会不会觉得启蒙这件事,有一点伦理上的尴尬?

              刘瑜:是,一个人得多自信才会那么斩钉截铁地居高临下啊。我没有那种自信。我们都是“红旗下的蛋”,既然如此,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只能同步进行。

              中国的市场化不是那么非黑即白

              人物周刊:谈谈对中国转型的基本看法。

              刘瑜:我对中国持有审慎的乐观态度,觉得从长线来看,在向一个更开放、文明的方向前进。

              人物周刊:短线来看呢?比如10年。

              刘瑜: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很难说有一个笼而统之的中国,从社会活力上来说,我觉得它在不断进步,从政治上来看,进步可能慢一些。但政府没有主动进步,也可能在社会的推动下有被动进步。这是很多转型国家的经历。

              人物周刊:社会进步和政治慢慢进步,这个差距会不会造成风险?

              刘瑜:会。你看中东欧国家80年代的转型经历,就会发现越是拒绝改革的国家,比如罗马尼亚,最后转型的方式越惨烈,越是“把握时代潮流”的国家,比如捷克、匈牙利,转型越是相对平和。我觉得中国应该从自己的历史伤疤和他国身上学到足够的经验,防止这个矛盾激化到暴力冲突的地步。

              人物周刊:除了暴力冲突,历史和他国经验中,有没有其他扭曲或者病态?避免暴力冲突是否就能避免走进新专制的怪圈?

              刘瑜:当然有,太多扭曲和病态了,即便是中东欧的和平变革,也经历了10年的经济动荡和萧条。陷入新专制怪圈也不少见,比如俄罗斯。中国相比它们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十有八九,社会多元化也相应出现,不用像中东欧国家那样政治、经济、社会同步变革,那样造成的冲击太大。劣势是中国的专制传统深厚,而且制度的缝隙比很多其他转型国家要小。

              人物周刊:这个专制传统,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

              刘瑜:比如体现在对权威、当权者的莫名敬畏和习惯性服从里。在习惯性服从权威的同时,转过身又对无权无势的人颐指气使。

              人物周刊:这个所谓文化,是有传统,应该也是当下现实激励的结果解毒力量在哪里?你刚说看到社会在进步包括这方面?

              刘瑜:最大的解毒力量可能是市场经济,当社会和经济资源越来越少地为权力垄断,人们对国家的依赖性就会减弱,一旦物质依赖性减弱,精神自主性也会增强。这和女性经济独立后不那么听男人的话了是一个道理。然后就是公共领域的拓展,市场化的媒体和出版业、民间组织、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以往一个个孤立的人有了凝聚的可能性,而且是一种横向而非纵向的人际网络,这对消解那种“威权人格”应该也有好处。用学者普特南(Putnam)的话来说,这就是“社会资本”,即使这些民间网络不关心国事天下事,仅仅是组织旅游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都是在积蓄“社会资本”,都是在为良性政治添加润滑剂。

              人物周刊:你刚才说到,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改得十有八九了,这个判断是怎样生成的?这几年国进民退,即使只从增强国民依附性的角度讲,这是否也是一个退步?

              刘瑜:十有八九这个词可能不确切,说十有五六也行,我的意思是在经济改革中,市场化转向的最关键一步已经迈出,“市场”这个词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了。至于“国进民退”,这个媒体上现在谈得很多,但说实话,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足够宏观数据支撑的判断,不知道是不是正确,因为我读到过正反双方的数据。也许这个话题这么热,表达的仅仅是大家对经济改革速度放缓甚至陷入停滞的不安。当然,即使仅仅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本身也是社会力量觉醒的一种表现。

              人物周刊:即使没有国进民退,普遍化的所谓裙带资本主义也是一个不争事实吧。如果市场化就只是裙带资本主义化,有没有可能事实上增强人们对权威、当权者的敬畏和服从?

              刘瑜:我觉得 
            中国的市场化不是那么非黑即白,很多企业未必只靠裙带,也许一边靠裙带、一边也要靠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比如我发现现在去银行办事,服务态度一般都很好。总的来说,我相信市场经济所蕴含的契约精神、竞争意识长远来看是对专制文化最好的解构力量,当然这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物周刊:关于公共领域的拓展,很多人担心在目前制度环境下,拓展到一个程度之后,就拓不开了。所谓精英与最大多数的大众之间的沟通渠道非常狭窄,并且只能以很间接很暧昧的方式进行。

              刘瑜:我也觉得在现有制度条件下公共领域的拓展比较缓慢,但方向应该不会变。别忘了历史的改变往往不是匀速的,可能是20年缓慢地变化,然后三五年迅疾地变化。对比勃列日涅夫时代和戈尔巴乔夫时代就能看到这一点。而且,时代的缓慢变化未必是没意义的,它也是一种积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激变需要一个渐变的铺垫和准备,这样当激变来临时,社会是在有相对共识的情况下迎接这个变化的。

              经济的发展和开放推动观念的变化

              人物周刊:让你感到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因素有哪些?个人经验的、调查研究的,分别讲讲。

              刘瑜:个人观察到的很多。比如,20年前市场经济这个词还是禁忌,1997年十五大时,还在说要保障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地位;现在,媒体讨论的是“凭什么国企拿地”、“凭什么垄断企业工资高”,问题意识的边界一直在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另一个理由是对他国经验研究的阅读。比如学者Iglehart用民意调查方式,20多年跟踪研究几十个国家政治观念的变化,对“经济发展…观念变化…制度变化”这3个变量的关系得出了令人乐观的结论。读到更严谨和有说服力的研究之前,我暂时相信他的结论。关于中国,也有一些类似的研究,结论也类似。

              人物周刊:我对“历史必然性”这种东西感到怀疑。

              刘瑜:我也不相信历史必然性,我只是说如果经济继续保持发展和开放的话,文化和制度会相应变化。但那是很大的“如果”,不排除资源能源环境甚至政治等因素可能颠覆这个“如果”。总体我还是乐观,这种乐观的根基可能是我相信自由的制度安排不单在道义上是好的,而且在绩效上是最有力的,所以即使对人的善意失去信心,也不应该对人的逐利倾向失去信心。只是“必然”这个词太绝对了,我这种天生的怀疑主义者不会使用。

              人物周刊:经济发展导致观念变化,这样宏观去讲基本上不会有争议,不过具体点说,这个传导链条里有哪些关键环节?

              刘瑜:大体来说, 
            经济的发展和开放推动观念的变化,无非是几个机制:第一,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有更多资源流向“基本生存”以外的领域,其中一些会流向公共领域。比如我认识一些商人,他们开始有“余钱”资助一些论坛、出版之类的事情,普通人也会有更多的钱来买书、上网、捐赠慈善事业等等;第二,经济发展之后,交通、通讯方式更发达,有利于人们建立更密集的横向交流网络,而在交流中可以“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网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