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路军一二九师征战实录-山河呼啸 作者:傅建文-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这段文字后,刘伯承深感不安,他挥毫写下了这样几个大字:勉作布尔什维克,必须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12 月16 日这天,清漳河畔锣鼓喧天,彩旗招展。除129 师各部队、晋冀豫各军区及根据地党政领导机关,均派代表参加外,总部彭德怀、罗瑞卿、滕代远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杨秀峰等领导人,也来参加了庆祝大会。12 月16 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中央为刘伯承将军祝贺50 寿辰的新闻,129 师《战场报》和《新华日报》(华北版)公布了刘伯承将军的简历。贺文、贺电如雪片般飞来。身在延安的朱德总司令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刘伯承在诸多战役中“表现了艰苦卓绝,坚决执行命令的精神和军事奇才。。。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造诣很深,创造很多。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名将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文后朱德还赋诗一首:戎马生涯五十年,凭歼日寇镇幽燕;将军猿臂依然健,还我山河任仔肩。中央军委参谋长叶剑英则有这样的诗句:太行游击费纠缠,撑住平辽半壁山。著有诗集的新四军军长陈毅也写道: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祝贺文章中的一篇力作出自刘伯承的搭档邓小平之手,文章充满了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党,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我们的伯承同志不但具备了这些品质,而且把他的全部精力献给了国家、人民和自己的党。在三十年的革命生活中,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荣辱和健康,没有一天停止过自己的工作。。。“我们之间感情是很融洽的,工作关系是非常协调的。我们偶然也有争论,但从来没有哪个固执己见,哪个意见比较对,就一致地做去。我们每每听到某些同志对上级、对同级发生意气之争,遇事总以为自己对,人家不对,总想压倒别人,提高自己,一味逞英雄,充“山大王”,结果弄出错误,害党误事。。。伯承同志可供同志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这些不过是其中的一枝一叶。
他的模范作用,他的道德修养,他的伟大贡献,是不可能在这篇短文中一一介绍的。”邓小平最后还不客气地指出了他的老搭档身上的缺点: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就是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读书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的生活。他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他不会下棋打球,闲时只有散散步、谈谈天。他常常批评自己,对于时间太“势利”了。难道果真这是他的缺点吗?只能说是同志们对他健康的关心罢了。在伯承同志50 寿辰的时候,我只有祝愿他的健康,祝愿我们共同努力的事业的胜利。在祝寿大会上,刘伯承走上讲台,向大家深深致谢之后说:“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12 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第九章走向胜利
35。 希望的曙光
精兵简政精兵简政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新中国成立以后,搞过多次精兵简政运动,军队也有“百万大裁军”的历史,但是发生在抗日战争第5 个年头的那场自上而下的精兵简政,却不仅仅是提高办事效率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进入1942 年,特别是在夏季“扫荡”以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处于空前残酷的对敌斗争之中。日军连续发动“扫荡”、“治安强化运动”、“蚕食”,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仅仅如此,各种自然灾害也蜂涌而至,水灾、旱灾、虫灾、雹灾等自然灾害一个接着一个。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几年斗争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庞大的领导机构,越来越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着的敌后作战的复杂环境。百团大战后各个部队减员严重,官多兵少的现象十分突出,而战斗部队的缺额却因人员不足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且也不能另外再补充人员了,因为根据地的经济状况很差,已经无力再承担更多人员的生活负担。现象十分明显,一头多一头少。多的不能产生战斗力,少的又不能胜任日益艰苦的斗争要求。结论也十分明显,要削多补少,要削肿治臃。毛泽东说:“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中共中央一针见血地指出:“敌后抗战能否长期坚持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这些根据地居民能否养活我们,能否维持抗日的积极性”,“我党政军均应了解,假若民力很快消耗,假若老百姓因负担过重而消极,而与我们脱离,那么不管我们其他政策正确与否也无济于事。”精兵,就是缩编主力部队和指挥机关,充实连队。主力军部分实行地方化,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加紧整训,提高战斗力。简政,就是整顿机构和组织,紧缩机关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反对官僚主义。精兵简政,解决了机构庞大和受到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缺乏足够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使我各抗日根据地能够渡过极端困难时期的一项重大措施。负责129 师精简工作的邓小平讲得更为具体一些:“减少人民对抗日的负担,。。减轻人民对我们的负担,从两方面着手:第一精兵简政,减少脱离生产人员;第二,机关部队本身生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自己解决部分经费。”在具体实施中,邓小平要求极其严格,将边区地方党、政、群众团体脱离生产人员的编制大为紧缩。以县一级的编制为例:精简后的大县机关50— 60 人; 中等县40—50 人; 小县30—40 人。而精简前一个县机关有时就有500 —600 人。规定专署、县、区各级如增加1 人都须经“冀太联办”批准;边区、太行区两级增加1 人,要经太行军政委员会讨论通过,否则,财粮部门丁拨粮食,不给经费。令行禁止,毫不通融。当时不存在干部的终身制,也不存在只上不下的情况,精简后的很多干部,什么去向的都有,年轻力壮的被动员参军,老弱的、家在本地区的被动
员回家,家在外地区的安置到农村工作。有的县区干部回到农村后,或去开荒种地、养猪、养羊,或在商店、合作社工作。精简后的军政机关,与以往大不一样:加强了战斗力,充实了下层工作的领导力量,适应了战争形势的变化;节约了人力、财力,减轻和稳定了人民的负担;改善了军队供给。精简后的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地克服了官僚主义。毛泽东在1942 年9 月7 日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对晋冀鲁豫边区的精兵简政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毛泽东在文章开头就写道:“自从党中央提出精兵简政这个政策以来,许多抗日根据地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做出了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虽然精兵简政的工作,从1941 年就开始抓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正如李达后来回忆的那样,“机关庞大而不适应频繁作战的缺点,仍然存在”。真正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必须下大力气抓精简,还是1942 年5 月反“扫荡”之后。这次“扫荡”,八路军总部因为机关庞大,行动迟缓,被日军包围。经过苦战,虽摆脱了敌人,但左权却在突围过程中牺牲了,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129 师在其后的反“扫荡”作战中,也因后勤梯队庞大,致使在突围过程中遭受了损失。5 月反“扫荡”之后,刘伯承常对师直属队的干部说:“我们的指挥机关还是庞大,特别是有些工作人员不会军事行动,很不适应打仗。每逢行军作战,我就像背着真空管的收音机去赶场,提心吊胆,老怕碰破。”为改变这种状况,129 师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简。太行军区的旅和军分区以上机关重新建立了集体办公制度,继续合并了一些性质相近的部门。作战与训练合并,侦察与情报合并,宣传与教育合并等等。这样一来,过去领导机关的那种层次多、会议多,公文繁琐的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生产自救1942 年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带给根据地人民的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进攻,同时带来的还有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红军时期,国民党对根据地曾实行过“石要过刀,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政策,这个政策同日军的“三光”政策一样,都体现了他们反人民的一面,和对生存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民军队的无奈。国民党失败了,日本人也同样不会成功。但这一政策,带给根据地人民的苦难却是十分深重的。日军所到之处,无不烧光、杀光、抢光。有些东西,既烧不掉,又拿不走,日军就投毒、炸毁,企图使根据地人民饮无水,食无锅,丧失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这一招,比军事手段更加毒辣。日军的烧杀抢掠,只能激起根据地人民对侵略者的更大愤慨,只能使军民团结得更加紧密。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中,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共渡难关。那时,有的军队干部,每餐只有5 根缺盐的萝卜条和填不饱肚子的小米饭。老百姓看着这种情形,十分心疼,将他们仅有的一些柿于皮和玉米馍送给了子弟兵。现在,人们只知道王震在南泥湾开荒的故事,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各个根据地都有自己的“南泥湾”。为了渡过难关,备根据地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129 师为此还增设了生产部,专门负责组织、领导部队的生产工作。在他们的试验场里,不只是低水平地耕种着土地,他们试种了“金皇后”玉米、西红柿,还繁殖了产蛋多的来享鸡。师直机关的干部、家属也都参加到这场规模空前的大生产运动中来。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所在的生产小组种的一个大萝卜,有6 斤重,被邓小平称为“萝卜大王”。开展大生产的同时,根据地军民厉行节约,从当时的一个口号中就可以看出勤俭与节约被提到了何种程度。这个口号是“白天多做事,夜晚少点灯”。在纸张的使用上也是如此。刘伯承提出了一种“吝啬”至极的用纸方法:先用铅笔写,然后再用毛笔写,写完一面,翻过来再用两次。当时,师司令部考虑到刘伯承的眼睛不好,曾想给他围大一些的纸,写大一点的字,但被刘伯承拒绝了。他说:“现在号召大家节省,我怎么能特殊呢?何况,我还有个放大镜,‘装备’比别人优越得多哩!”1943 年夏季抗日根据地遇到了数十年未见的特大旱灾和虫灾,这次灾害持续时间长,波及整个冀南地区和太行区,以及太岳区的大部和冀鲁豫区的一部。虫灾到来时,方圆几十里的庄稼,蝗虫一起一落之间,被吞食得一干二净。129 师的敌人不仅有日本鬼子,还有和鬼子一样厉害的“蝗虫大军”。刘伯承说:“看来,我们不但要指挥千军万马和敌人作战,而且还要率领部队同自然灾害、同蝗虫作战。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新的困难,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我们身受的困难,不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忍受的吗?”在艰苦的生活中,机关的干部常对刘伯承说:“你是一师之长,你要躺下了,对工作损失就太大了。为了革命利益,你应该吃好点儿,加强点营养
吧,这是全师同志的心愿啊!”刘伯承却笑着回答说:“我个人哪有这么大的作用?可是,在这时候,以身作则的作用就更大了。你别看我的身体不好,我的适应性可强呢。我这个人哪,也怪得很,条件好,能过;条件差,也照样能过。我在四川时,打瞎了一只眼睛,头顶也受了伤,后来腿又受了伤。我这身上的血天晓得换了几次,我还是活下来了!在苏联学习时,整天面包、香肠、牛奶,还加上补药。后来到了苏区,哪里去弄补药,这不是也过来了吗!现在能吃到南瓜汤、刺节菜,就满不错嘛。我还是不能搞一点特殊化。”
“观战团”的覆灭1943 年秋,继春、夏季“扫荡”之后,日军采用“铁滚式”新战法又发动了以太岳为重点的秋季大“扫荡”。早在1943 年初,毛泽东即指出,希特勒总崩溃已为期不远,中国的时局将好转,我们要利用这种形势,鼓励军心民心,达到坚持目的。但是,整个抗战尚须准备两年,要想尽办法熬过这两年。1943 年,虽已离抗战胜利的黎明不远,但仍是根据地军民的困难时期。这一年,日军上半年组织了春、夏季“扫荡”,下半年又再次发动了秋、冬季“扫荡”。也就是这一年,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一书。“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