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让,能够让人,不竞争,处处肯吃亏,不可能起个念头占别人便宜,从这儿做,从内心里面产生变化。
  养生,这也非常重要,没有好的身体,你就不能够修道,也不能够帮助众生。养生的原则最重要的是轻松,放松,不要紧张。不但身体要放松,最重要的是头脑要放松,不要去胡思乱想。妄念太多会影响你的血液循环,会影响你的消化不良。在中国,因为离开太久,我在澳洲见到澳洲农村里面一些老人,九十岁、一百岁他还在工作,他还在劳动,我们看了很佩服。想想什么原因?他没有妄想,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这些很多人都没有离开家乡,真的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多半都是基督教徒。我们去给他讲一点佛法,听了好高兴,希望我们常常派人去给他讲,跟他结成好朋友。年岁最轻的都八十多岁,农村里也是年轻人都出去了,老人都留在农村。我看了很受感动。
  【若能慈愍度众生。则得坚固大悲心。】
  这个菩提心就登地了,做为登地的基础。地上菩萨,十地菩萨称摩诃萨,大菩萨。没有坚固的大悲心、真实的大悲心,登不了地。坚固的大悲心就是坚固的菩提心,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0卷)  2006/10/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三段「广明信中所具行位」。我们接著上一次所讲的,看第四小段,第四小段是十地位。这一段经文比较长,内容也非常的精彩,我们好好的来学习。
  「四若能坚固下」,「若能坚固」是经文,我们会念到。这个以下有「三十颂半,明十地位」,三十颂半是相当长的经文。什么叫做「地」?要先说一说。你看从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才登地。「地」有能生的意思,你看看在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动物、植物都是从地而生长的。不但动植物,连矿物也不例外,也是大地所形成的,所形成也就是所生、所蕴藏的。所以「地」有能生的意思。第二个意思,它有能依的意思。在地球上所有一切生物都要依靠大地才能生存,没有办法离开大地。所以地有能生的意思,有能依的意思。这个地方的地是讲心地,也是大乘经里面常讲的法性。
  《华严》上告诉我们,宇宙、万法,一切众生,乃至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众生从哪里来的?太虚空当中无量的星球,星球上所有一切众生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心现识变」。这句话含的意思无尽的深广,怎么个深法?我们在《华严》前面读了不少,如果不读《华严经》真的是无法想像,我们怎么样用言语或者用比喻都无法表达。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善巧方便,确实是不可说不可说,他用方便为我们说出。虽说出,我们自己能够体会多少,各人境界不相同。有人体会得深,有人体会得很浅,有人不能体会,有人会错意思,太多太多了。佛看到众生听闻佛法有这么许多不同的反应,我们可以问,佛您老人家作何感想?给诸位说,佛是如如不动。如果佛要动心了,他就是凡夫,他没有成佛。真的成佛之后,如如不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大觉。觉心不动,为什么?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不动心,觉心不动。
  所以我们讲法性、讲法身,讲实相、讲法界,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地的意思。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讲很多的名相?这是教学的善巧,教我们对於名相不要执著,只要说的是一桩事情就行了,执著就错了。所以无非是让我们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才真正明了事实真相;《法华》里面讲的诸法实相,《华严》里面讲的法界,一个意思,法界就是诸法实相。我们学《华严》,当然还是讲《华严》。法界是什么意思?在哲学里面讲是宇宙的本体。《华严》里面讲一切众生,众生的意思很广,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所以动物是众生,植物也是众生,矿物也是众生,所有一切自然现象还是众生,众生把宇宙之间的现象包括尽了。一切现象的本体,就是能现的体,现象是所现,能现的在《华严》称为法界。
  法跟界,法是规则的意思,我们现在一般讲原理原则,它一点都不乱;我们也可以讲大自然的规律,规是规则,律是秩序。像我们的自然界,诸位都熟悉,春夏秋冬,中国人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一年四季的秩序。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十二个月有二十四个节气,这是自然的秩序,这就是法的意思。它真的是有法,一点都不乱。什么叫界?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性,一个是分,分是分别。性是什么?性是讲理,就是法性,法性永远不变,理不变。分是讲事相,事就千差万别,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讲到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性的意思,一个是分的意思。分实在讲就是分别,我们讲妄想分别执著。
  性跟分,也就是理跟事,这一交融就是理事无碍的法界。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理事交融。为什么?理有事才能显示出来,事有理才能成就,所以说理事不二。事在哪里?事在理中;理在哪里?理在事中。所以你见到事,在事里头见到理,就是见性。事是相,从相中见性,从性中悟到相,悟相是什么?相是妙有,相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理上明白了事,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以理融入事相当中,一一法都能够融通,那就是事事无碍,这个意思是说一切事法称性融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这是《华严》上讲的法界,就是此地所说的地的意思。十地,初地只有两句,就是半首偈,半偈。我们看经文:
  【若能坚固大悲心。则能爱乐甚深法。】
  前面这一句是承前而来的,前面是十回向,十回向最后一句就是「则得坚固大悲心」。最后讲十回向的菩萨,他所得到的、他所成就的是坚固的大悲心。他怎么得来的?「若能慈愍度众生,则得坚固大悲心」。『若能坚固大悲心,则能爱乐甚深法』,这是初地菩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初半颂」,就两句,是初地,「谓深法是所证真如,爱乐是极喜异名」,所以初地叫欢喜地。由此可知,要是没有坚固的大悲心就不能登地。什么叫登地?用禅宗的话说,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登地,就是所证真如,这里讲甚深法。从别教讲,三贤是地前,没有见性,从圆教讲那就不一样。《华严》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华严》圆教初住菩萨跟别教初地菩萨所证的是平等的,这差别很大。别教要到初地,圆教初住,他们所证得的是平等的。
  《华严》是圆教,圆教的初地,别教里头没有。你看别教,初地才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到十地破了十品无明,到等觉再破一品无明,然后成佛,成佛又破一品无明,破十二品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才破十二品,破十二品在圆教是第二行的菩萨。你看十住破十品,十行,初行、二行,二行的菩萨就是别教里面的佛。二行以上,别教里头没有了。何况二行以上的一直到十行,后面还有十回向,多少位次?十八个位次,这十八个位次别教里没有。
  由此可知,我们明白了。初住菩萨,我们讲《华严》,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前面跟诸位做了多次的报告,往后这四十一个位次是什么?我们讲过,四十一个位次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为什么?破一品无明的时候,妄想没有了,妄想是什么?妄想是起心动念。破一品无明的人,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什么情形?不起心、不动念是平等的境界,这不能不知道。我们有分别,有执著、起心动念,这是凡夫。所以圣人的境界我们没有法子想像,只可以用个「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用这些来形容。形容归形容,实际上无法体会得到,你能体会得到,你已经契入境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四十一个位次是无明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但是你要知道,习气没有断没有关系,不妨碍。这个不妨碍是不妨碍自己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就是众生有感你就能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能示现什么身。所以初住菩萨,《华严》圆教初住菩萨,才断无明,就是妄想才放下,也就是刚刚能够放下起心动念。到这个境界,他就有能力现佛身而为众生说法。这个人想求佛来度他,他跟这个人有缘,他就可以现佛的身,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这种身来度他,应以菩萨身得度就能现菩萨身度他。就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他就有这个能力。在法界虚空界里头,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当中六道里头,他都有能力。不但在六道,在十法界也有这个能力,他可以应化在四圣法界,哪里有缘哪里就现身。所以,无明的习气不障碍他,他一面度化众生,一面提升自己。提升自己是习气自然就减少,一直减少到没有了,习气完全没有了就叫究竟圆满佛。所以究竟圆满佛跟初成佛道的佛,在智慧、神通、道力上几乎都没有差别。只是一个无明习气没有了,一个还带著无明习气,不同的在这个地方。
  所以有为法,真正要用功,要断烦恼,要成菩提,在《华严》是十信位。十信以上怎样用功?无功用道。为什么?你不能起心动念,还用什么功?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用功,起心动念就错了,就堕落了,这个道理要细心的去观察。不能讲思惟,为什么?一思惟就错了,思惟里头有分别执著。所以佛家讲参,不讲研究,叫参究。参究是不用心意识,就是不用分别执著,这个叫参;研究用分别执著。
  譬如我们最近在法国开完大会之后,到英国去访问。我在英国伦敦大学上了一堂课,在剑桥大学也上了一堂课,听课的是学校里面的教授跟研究生,都是研究汉学的。他们写的论文当然我没时间看,他把论文的题目告诉我,有研究孟子的、有研究王维的,王维是诗人。汉学系的学生,很用功,普通话说得很好,所以不需要翻译,都很年轻。有不少,大概老师都到过中国、到过台湾,学生也有少数来过中国学普通话,我看到很欢喜。这两个学校是世界闻名的,汉学系。我在讲演当中就告诉他们,我说你们在那里研究几年,有的人拿到汉学硕士学位,有人拿到博士学位,可是你们一生还是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是不是?是的。烦恼没断,习气没断,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
  我接著又说,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们得不到;佛法里面所讲的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你们得不到。这什么原因?你们学佛了,没有把分别执著放下,你们学的是佛学、儒学。佛学、儒学都叫做汉学,汉学里面包括儒释道。要怎样才能得受用?把这两个名词翻过来,儒学翻过来,叫学儒,佛学翻过来,学佛,你要学佛、学儒你就得受用。学儒是什么?学做孔子,我要学得跟孔子一模一样,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得到了。你要学佛,学得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一天到晚法喜充满,你得到了,常生欢喜心,得到了。你这一生会过幸福美满的人生,不是生活在烦恼、痛苦的世界,不是。我们虽然只有一个小时,一堂课,他真正懂得之后,给他一个新的概念,怎么个学法。你是搞儒学还是学儒?你是搞佛学还是学佛?这总得搞清楚、搞明白。
  要真正学,儒释道三家,统而言之,用佛法的术语来说,都离不开戒定慧;换句话说,学儒也好,儒要守礼,佛跟道都讲戒律。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从《感应篇》、从《十善业》学起,你才不亦乐乎。你要不从这上下功夫,你只讲学问,你用分别、用执著去写论文,真的可以拿到学位,但是你得不到受用。我们念这部经,得受用,你看「则能爱乐甚深法」,甚深法是什么法?佛法!佛法是甚深法。佛法里所讲的法性、法相,实相、法界,讲这些,这是甚深法。这个甚深法里头有法喜充满,法味无穷。你契入之后,对於整个宇宙、人生通达明了,你怎么不快乐!
  法性里头,就是甚深法里面,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本来具足智慧德相。而且智慧德相没有数量的,没有边际的,所以我们只可以这样说法,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你怎么会不快乐?而且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1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