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3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诓荒芡ǎ抢硎峭ㄒ磺芯�
他教我学这个,不要学文字。但是这个他就没有教别人,这是悟性比较高的,希望你开悟,不希望你记得很多,你记那个东西没有用!你记一部经,你顶多就只学会一部;希望你在一部当中能够学十部、百部,他教我这个。所以我很感激,晓得他老人家因材施教,不是一个方法。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十二首偈颂:
【又放光明衣庄严。种种名衣集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这首偈是讲「衣」,衣代表忍辱,我们中国人讲遮羞,这就有忍辱的意思在,衣也有保暖,有这两重意思。同时它还有更深的表法意思,那就是佛门里面所用的衣,叫福田衣,因为它的形状像田地。分为三类,五衣、七衣、大衣。五衣是五条,一长一短,五条。像我们这个格子里面,这个格子是二十五条,它这样算起来是五条,条很宽,五条,一长一短。七衣就是七条,七条是两长一短;大衣是九条以上,九条到二十五条,最多的是二十五条,都叫大衣,四长一短。
衣的表法,我一直是到好像是一九九九年,中国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纪念,邀请我参加国庆大典。在北京由宗教局长叶局长,跟文物局长张局长,陪同我参观青州出土佛教文物的展览。在展出佛像里面,我看到毗卢遮那佛,有三尊毗卢遮那佛,所披的袈裟,就是衣。袈裟每格它都绘的有相,就是有图相。什么图相?十法界,最上面的是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声闻、诸天、人法界到畜生、饿鬼、地狱,最下面是地狱。我看到这个图相之后立刻就明白,这个衣是代表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你看一件衣围在身上,一体,这个意思好!让你念念不忘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共同体,这个体就是法身。
我们在经上常常念到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华严经》前面念过,「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所以,十法界是平等的。世尊把这个事实真相跟我们一句话说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十法界一切众生,不但是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是什么?植物,树木花草;矿物,山河大地。《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一件衣用格子就代表了,让你披著这件衣,你就体会到法界是一体。能现法界的是法性,法性是一;法相无边,无量无边。但是我们没有想到法相也是一,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性在哪里?性在相中,相就是性,性就是相。
到我们读这么久的《华严》之后,稍稍有点领悟了,总要记住,法性是一。一里面就没有分别,就没有执著,一里面决定没有对立,对立就是二,两边才对立,一哪有对立?一就是圆满,二就不圆满。所以一里头没有凡圣,凡圣是二法;没有真妄,真妄是二法;没有邪正,邪正是二法;没有生死、涅盘,生死、涅盘是二法;没有烦恼、菩提,烦恼、菩提是二法。所以,性德里头没有大小,没有广狭,没有先后,这叫不思议境界。於是我们这才明白,微尘里头有世界,微尘小,世界大,没有大小。微尘里面有世界,微尘没有变大,世界入微尘,世界没有变小。
这个事情很难懂,古人用镜子做比喻。山河大地很大,拿一面小镜子你照照看,山河大地都在里面。山河大地没有缩小,镜子没有扩大,告诉你大小不二。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微尘里头有世界,然后我们就想像到,这世界怎么来的?最初「一念不觉」,世界是从不觉来的,「而有无明」,没有无明就没有世界。一真法界是什么?一真法界没有无明了,还有无明习气。有无明习气还有世界,这个世界纯净纯善,为什么?没有分别,不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现在我们懂得,那是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断,所以有四十一品无明。四十一品无明断尽,那真的是叫觉后空空无大千。可是诸佛如来很慈悲,他最后那一品无明他总是不断,这就大乘教里面讲「留惑润生」。他要留一点,就是留最后这一品无明,留最后一品无明他是什么地位?等觉菩萨。
你要知道,等觉菩萨有能力破最后一品无明,他不断,为什么?他要断掉之后就不能度迷惑颠倒的众生,这叫慈悲到极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把那一品最后的无明习气不断。你要断当然可以,随你的意思,断了之后说老实话,一真法界也没有了。用现在的话讲,断掉之后剩下来是什么?现在科学家讲是能量,科学家有个名词叫场,就是能量。只有能量存在,能量不会变成物质;能量要变成物质,那就至少有一品无始无明习气,它会变成物质,变成物质就有了法界。
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你不要认为这个东西是有,这个有叫妙有。你想想看,能现、能变的法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在佛法里用个「空」字来代表。从法性变现出物质,物质叫有,有叫妙有。大乘教里头常讲真空不空,它能现相;妙有非有,虽然有相,它没有体。它的体是什么?它的体是法性。法性是六根接触不到的,它能现、它能变,能现是自然的;能变,那需要妄想分别执著。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它不变,不变就叫一真法界,变就叫十法界,这是事实真相。十法界能不能留恋?不能。一真法界也不能。起心动念就落到十法界去了,不是一真;一真法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要知道。十法界里面,起心动念是佛法界;还有妄想是菩萨法界;如果还有分别的话,有分别,没有执著,是阿罗汉法界、缘觉法界。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是六道,那要看执著的轻重,执著轻是天道,执著极重是地狱道。
这是佛在《华严》里面,用最简单的言词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我们要能体会他的意思,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知道怎样超越六道轮回,怎样超越十法界。秘诀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我能够在这个世间,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境界我不再执著,一切随缘,不要再执著。渐渐的执著慢慢放,放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变成阿罗汉,变成阿罗汉,六道没有了,剩下来是四圣法界。再学著不分别,只要不分别,声闻、缘觉四圣法界这两个没有了,还有菩萨、佛。不分别上还要下功夫,然后学什么?学不起心、不动念,就超越了,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显现出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没有无明,有无明习气,四十一品无明习气,那个不碍事。这是什么事?与一切众生感应的事,众生有感你就会有应,感应道交没有一次差错的。无明会障碍,无明习气不障碍。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
世尊在此地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是这样子的。他老人家当年在世给我们做示现,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那个样子是什么?求学,发愤求学。所以你要想想,他是王子的身分,贵族!聪明好学,在当时印度这个地区所有的学派、所有的宗教,真正有德有学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他统统都亲近到,跟他们学习,这就是所谓明师。十二年他学完了,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叫不究竟。为什么不究竟?三个问题不能解决。他们那个时候的学问确实在全世界来讲独一无二,因为他们有能力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六道的最高峰,有能力到阿鼻地狱。六道里头二十八层天,下面到饿鬼、地狱,他都有能力去参观游览。这世界其他地区,没有这个能力。
不究竟在哪里?六道的情况完全了解,六道怎么来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六道?不知道。六道以外还有没有世界?不知道。释迦牟尼不满意,还想追求,所以到恒河边上找棵大树底下,盘腿一坐,把十二年所学的不要了,统统放下。这一放下怎么样?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你就晓得,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佛门叫成道,成佛了。成佛怎么样?佛在这个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的如来智慧德相全现前,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六道怎么来的,晓得了,为什么会有六道,知道了,六道以外还有什么,全知道,无量无边的世界。放下就是!佛教一切众生没有别的,苦口婆心劝你,就是两个字「放下」。
你放下你是佛,你跟他一样,他不敢小看你。你也不必自卑,你跟十方如来没有两样,十方如来能讲一切经,你也能讲一切经。在中国,还怕你不相信,还怕你怀疑,在中国做个实验,六祖惠能大师。他示现的更妙,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不像释迦牟尼佛十二年的学习,他什么也没学。砍柴,卖柴遇到一个人念《金刚经》,听念《金刚经》很有味道。这个念《金刚经》的居士不敢轻慢他,知道这个人有悟性,虽然不认识字有悟性,劝他到黄梅去参学。黄梅参学经过我们知道,没有进过讲堂,没进过禅堂,在寺庙里做义工,八个月在碓房里面舂米破柴。五祖忍和尚把法传给他,没传给别人,为什么?他放下了。他没有别的,把妄想分别执著一下放下。这一下放下,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底下一下放下完全相同,是平等的境界。
释迦牟尼佛成佛了,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里面,半夜三更,放下的时候他当时成佛。这给我们说明,放下就是!你为什么不肯放下?放下,你所得到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你所得到的是不生不灭,本来清净,本来具足。具足就是佛所讲的智慧德相,能生万法,了解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自性变现的,彻底明白法界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爱护别人是爱护自己,帮助别人是帮助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凡夫在迷,自他是二不是一;佛菩萨觉悟了,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自己悟了就能帮助别人觉悟,为什么?你觉悟的样子,觉悟的样子纯净纯善,禅宗里面所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你是佛。你把你本来面目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迷失,真的没失。你现在带著什么?带著妄想分别执著,就带这个东西。
这个东西是虚妄的,不是真的,这些东西我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错误抽象的概念,你执著不肯放下这错误抽象概念。如果你能像惠能大师、像释迦牟尼佛一下放下,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不可以不参学,要像惠能大师这样一下放下,印度人不相信他。印度人说他是神,这个人做不到,没有一个人敢学他。所以一定要参学十二年,然后再放下,他们相信了。惠能大师在中国用不著,为什么?中国禅宗很兴盛,也是到处去参学,想成就,但是没放下,不知道放下就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是中国参禅开悟人说的这句话。这句话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十二年去参学,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菩提树下一下放下,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真的学问、真的德能、真正的福报统统不在外面,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你到外面去求,求不到,求到的是非常有限,真的跟你讲,是你自性里福报亿万分之一。你说你多可怜,求得那么辛苦,还要跟别人争,还要动不善的念头,把别人的夺取过来,那就造业了。这种业报在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你说你错到什么地方去了!在这个世间起心动念争名逐利,哪里知道一场空,你所争夺的,你能带得去吗?
我们在此地有个小道场,我想很多同学还记得龙华寺,在漆咸街的龙华寺,那个老和尚煜明法师到我们这里来过三次。过去我在他那个道场讲过经,好像讲过二、三次,他跟我很熟。年岁大了,实际上他小我二、三岁,到这里来,他在台湾有个道场,很想把道场送给我们,又舍不得。人走了,带去什么?什么也没带走,没有福报。他要送给我们,他真的是有点功德;他给别人,人家搞经忏佛事,听说把名字都改掉了,他很生气。他送给我们,我们决定保持它原来的名字,不会改,我们决定是个弘法利生的道场。这就是什么?没有这个福报!我们随缘,当然有这么个地方,一定有很多人要争,我们不争,人家争去了。这就是中国古老谚语里面所说,「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没有福报,这个福地你没法子住;有福报,自然福地就来了。
所以福地怎么求?修福,我们有福,福地就现前;我们没有福,福地争都争不来的。你争来怎么样?争来是祸患,不是福,这个要知道。不善的心争来,还是保不住,造作这个罪业堕三途,这不是祸害吗?哪里是福?真正修道的人修什么?清净心。《无量寿经》告诉我们的平等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