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败家子-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皇宫之中,李世民在暴怒之后陷入了沉思之中。

愤怒是愤怒,愤怒之后就必须要想想究竟是怎么回事?事情出的很突然,也很诡异。

幕后主使者着实是胆大包天,此举无疑是挑战皇帝权威的举动,背后的用心更加险恶。

李世民第一时间想到了这件事表面上最大的可能性,有人想要杀人灭口,杀了李佑和阴弘智。

怕他们说出什么?

李世民苦心孤诣将李佑留在洛阳月余自然是有目的的。现在看来情况比自己想想的还要复杂。

李佑谋反有偶然因素,但背后可能也有些许不为人知的事情,长安城里肯定有些许蠢蠢欲动之人。

是他们和李佑有牵连,怕李佑到长安之后说出什么?还是其他什么人与李佑关系紧密,且非比寻常……

但反过来想,会不会是有人想要拿此事做文章?或者说行刺本身就……

这件事很严重,无论真相怎样,都可能引起轩然大波,所以不得不谨慎。必须要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很有必要派个人前去调查一下,看看是怎么回事,至于调查的人选……

……

谢逸是在家里听说的此事,事发之后第一时间他便已经知晓了详情。其中甚至包括华阴那个小村里正结结巴巴的说辞。

果然,李佑的事情果然没有了结,他还没回到长安便又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谁是幕后主使者?

这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谢逸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太子李承乾。他比其他人多一个相对准确依据。

如果是这样,李佑谋反牵连出李承乾的谋反就顺理成章,就和原本的历史对上号了。

说不定李承乾确实和李佑有什么勾结。如果李佑回到长安,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来,那他李承乾该当如何?

东宫才刚刚从风雨飘摇中暂时安稳下来,如果多出来这么一件事,无疑会让东宫的处境雪上加霜,后果将不堪设想。

牵涉谋反,这已经是个十足的废太子理由,谁也救不了他。即便是李世民有心包容,其他的皇子、大臣,甚至是舆论都能把他掀出东宫,甚至要了他的命。

但是他袭杀李佑的计划失败了,所以接下来他与李佑的真实关系,有谋反案的牵连程度?包括本次挑战皇帝威严的袭杀都会暴露。

这种情况下,似乎只有谋反这一条路可走。这么来看的话,逻辑上完全是通顺的,与本来的历史轨迹也十分契合。

可是……

自己在齐州那么久,似乎并未发觉齐王李佑谋反与李承乾有什么牵连,而且这次的袭杀似乎也透着些许古怪。

按照从华阴传回来的消息,当时刘德威压根没有意识到会有危险,没想到有人偷袭,完全处于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的。

既然想要杀人灭口,就一定准备万全,力争一击必中的,在偷袭的情况下只是伤了李佑和阴弘智,却没有杀死。

到底是派出去的刺客太水,还是……

这个情形非常的反常,至少不符合常理,所以也就有了疑点。当然了,究竟是怎么回事还要仔细调查才行,只是眼前的这些信息不足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唉,这件事出的真是有点古怪,无论真相如何,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这个事情本身非比寻常,背后的人也非比寻常,堪称是居心叵测,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而言之,这件事非同小可,如果所料不错的话应该是……

如果说李佑谋反是个开端,那么李佑这一次遭到行刺无疑又是一个标志**件,会是一个催化剂,让大唐的皇子争斗彻底进入白热化阶段。

危机与机遇是并存,也意味着机会,如果把握好的话可以帮李治谋取一些什么,达成自己最初的设想。

该来的始终要来,这不正是自己所企盼的吗?谢逸淡淡一笑,接下来李佑和阴弘智到了长安之后必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轩然大波,甚至是腥风血雨。

作为躲不开的参与者,以及背后的博弈者,必须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未完待续。)

第三八一章成王败寇

风雨将至,不过旦夕之间!

长安的大部分人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心情都难以平静,甚至忐忑。太子李承乾则深刻处于惶恐不安之中,昨晚他躺在榻上辗转反侧,压根难以入眠。

此时此刻,他再一次体会到了称心被抓走的那晚,那种极度无助的感觉。

李承乾不断捏着拳头,焦虑之情溢于言表,许久之后才低声道:“纥干,你说……孤现在该怎么办?”

“殿下……情况或许没有严重到那个地步,您…不必过于紧张。”一向沉稳的纥干承基说话也不免多了几分紧张,微微有点结巴。

李承乾继续捏着五指,低声道:“孤也觉得是过于紧张了,但这般紧张并非全无必要,您信不信,这件事最终会牵涉到东宫。”

纥干承基对此十分清楚,这件事不是东宫干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说明有人蓄意陷害,最终一定会将脏水泼到东宫头上,想办法将东宫置于死地。

有人处心积虑,所以东宫肯定无法独善其身,连清者自清都做不到,因为自己和阴弘智确实有来往。

只要有人抓住了这一点,便足以成为攻讦的平局,这是铁证,无论如何都赖不掉的。想想对方既然已经对李佑动手,想必肯定是有万全的准备,所以侥幸的想法全无意义,太子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如果放在往常,皇帝陛下对太子足够信任和疼爱。那么清者自清倒也没什么。但去岁的几件事情,皇帝对太子已经极度不满,已经到了信任破产的边缘。这个时候出这么一件事,皇帝会怎么想?

更加厌恶的可能性很大,至少没有太多的耐心去替太子说话,或者想办法为太子还清白。毕竟在孔颖达受伤和称心的事情上,皇帝一定会用强硬的手段维护过东宫。

如果这次继续这样,天下人会怎么想?皇帝不能总是强行维护一个屡屡犯错的太子,天下也不会容许一个劣迹斑斑的太子。即便其中有不少蒙冤的成分。

现实就是让人这么无奈!

太子此刻考虑应对之策也完全在情理之中,但是这等时候怎样的对策才有效用呢?

“殿下……殿下要不现在入宫向陛下自证清白?”

“那岂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李承乾无奈摇头道:“孤的难处正在这里,这件事我们压根无法主动证明清白。但等到别人出手的时候,基本上就晚了。”

“那……”纥干承基沉吟道:“殿下,与阴弘智来往的人是属下,到时候属下担下所有的事情便是了。”

“没用的。你是东宫侍卫首领。是孤的心腹,只要与你有关,孤如何能独善其身?他们是冲着孤来的,这件事太大,你担不住。”李承乾摆摆手,他对现状认识的很清楚,丝毫没有让属下当替罪羔羊的意思。

虽然是出于现实的理智考虑,不见得是李承乾多心疼属下。但纥干承基心中多少泛起一丝暖意。沉吟片刻道:“殿下,如果万不得已。似乎只有一个办法奏效……”

“孤坐上皇位!”李承乾拳头紧握,声音很低沉,却说出了一句惊天动地之语。

纥干承基心中正是这般想法,但身为臣子,他不敢轻易说出来,如今太子亲口到来,自然是再好不过。

李承乾左思右想,事已至此似乎只能这般了,面临很可能被废掉的危局,先下手为强自然是最好不过。

只有当储君变成皇帝,成为既成事实的时候,自己才能真的平安无事。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开了个坏头,给了李承乾一个很好的教材,父皇就是靠着无力和血腥登上皇位的,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效仿玄武门之变?

恐怕不行,即便这时候带着人去杀了魏王李泰,甚至是在长安的所有皇子,也无法达到当年父皇玄武门之变的效果。

当年秦王李世民本身是天策上将,麾下效用的文臣武将众多,大唐有一多半的江山是他打下来的,威望摆在那里。

即便再玄武门用了非常手段,大臣们也不敢说什么,只能乖乖的信服,甚至可以借此反过来控制,威胁老爹李渊。而李渊也没有别的办法,虽然还有别的儿子,但大多幼小,且能力有限,为了李唐江山传承,他只能默认事实,将皇位传给二儿子李世民,哪怕他有些大逆不道。

但如今则不同,李承乾的威望很有限,他控制不住大臣,也控制不住李世民。即便长安的皇子全都死了,还有吴王李恪、蜀王李黯在外面,皇位仍旧有继承人,所以皇室不会默许一个谋反的太子登基。

所以玄武门之变的案例对于李承乾而言没有参考价值,他所能做的只有——弑君弑父。

只有皇帝死了,太子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虽然这样做大逆不道,但在你死我亡面前,李承乾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事已至此,唯有如此。

只要成功,他登基就合乎礼法,弥补在威望上的缺憾,然后将弑君弑父这等罪名推到其他人身上就行,比如魏王李泰。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年代,史书就会留下贞观十六年,魏王李泰反,弑杀君父,太子李承乾奋起诛杀平叛,重振大唐的记录。

当然了,过程可能比较曲折,也可能会留下些许不雅记录,或者被人诟病。但千百年后,岁月变迁,真相早已模糊。

父皇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迫君父本身也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经过十多年的掩饰和励精图治之后,现在谁还提那些不堪的往事?谁不说皇帝陛下英明神武?

还是那句话,成者王侯败者寇!在皇家,就是成者圣君败者亡!

父皇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至于不孝之举……那也怪不得儿子了,如果不是父皇过度宠爱李泰等人,一步步把自己逼到如今的地步,自己也不会这么做。

所以说到底也不完全怪自己,为了生存,为了身家性命不得不如此了!李承乾拳头紧握,表情阴冷,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未完待续。)

第三八二章石破天惊

一旦做出了决定,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李承乾表情阴冷无比,眼睛有些通红,或者说血红,看起来有些可怖。

纥干承基也是暗暗心惊,毕竟接下来要做的事谋逆弑君之举,此等大逆不道之举不仅仅是掉脑袋,而是要抄家灭族的。

可事到如今,还有别的选择吗?作为东宫侍卫首领,如果太子倒了,自己又能好到哪里去?

表面上似乎只是失去了前途而已,但实际上……这些年自己替太子做了多少隐秘的事情他再清楚不过,其中有不少针对魏王府的手笔。

如果魏王李泰登上皇位,以其锱铢必较的性格,岂能饶了自己?横竖最终都是个死,还不如现在放手一搏。

成者王侯败者贼,成了就是从龙之功,败了就是谋逆之臣,结果不外乎如此,没什么好怕的。

李承乾低声道:“既如此,现在就该准备了,你去孤找人吧,让李元昌、杜荷、李安俨、侯君集等人都想办法入东宫秘议。”

杜荷、李安俨等人都是李承乾的心腹,汉王李元昌则是东宫的拥趸,侯君集乃是其中影响最大之人。

征伐高昌回来之后,侯君集便被下狱问罪,在大理寺的牢房中待了很久,李世民为了给高昌和四邻邦国一个交代,压根没有给他好脸色。

这让侯君集很受伤,作为一个刚刚立下灭国之功,自认为该受到奖赏表彰的时候,却给了这等截然相反的待遇。这不是过河拆桥,赏罚不分,甚至有点恩将仇报吗?

李世民或许有其他政治上的考量,但是他没有给侯君集讲分明。或者他认为侯君集明白皇帝的深意,或者他压根没有把侯君集的感受当回事。

总而言之,潞国公侯君集就这样在大理寺的牢狱中待了很久,也呆了很久,整个人的精气神和脾气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到后来案子总算是审完了,侯君集远征高昌什么也没捞到。虽然没有更多的惩处,却是丢足了面子,受够了折磨。

之后侯君集便保留着潞国公的爵位,被赋闲在家,好像被流放一样,心中自然是满腹怨怼。

在他眼里,李世民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英明神武,对臣子关爱信任的皇帝,而是一个卸磨杀驴。不辨是非的昏庸刻薄君王。至此一件事,君臣之间便彻底离心离德,而是心中多了许多怨恨。

为此侯君集还与被调离长安的郧国公张亮发过牢骚,认为彼此都是立下功劳却反被排挤之人。当时也不知道是喝了点酒胡言乱语,还是心中真的有想法,侯君集竟然大言不惭道:“你想造反吗?如果你造反的话,我跟着你干……”

结果一转眼张亮将这句话向李世民打了小报告,按理说口出谋反之语是大罪。是要追究罪责,甚至惩处绞杀了。但是李世民却没有。反而对张亮笑称:“卿与侯君集都是朕的忠臣,此事他只对你一人说过,将来要是抵死不认账,你能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