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直面内心的恐惧 分裂、忧郁、强迫-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迹。

  这四种恐惧的基本型态,亦即四种基本动力或挑战,适用于每一个人,属于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原则上,我们可以不断地从这四种恐惧原型中找到人生各种处境的解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一项任务或挑战,我们都可以根据这四种类型调整自己:因为了解自己而与恐惧保持距离,认同恐惧,像接受法律一样接纳它,或者按照自己的愿望改变它的面貌。承接一项重要的任务,做出重大决定,与人邂逅,为何老天如此安排,答案尽在这四种动力之中。困惑有了解答。我们处理事务时不至于方寸大乱,做决定的时候很清楚这一路走来的脉络,展现出自己的生命力。不仅如此,四种动力经常在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时,争相推挤而上。以教育为例,做老师的一方面要对小孩保持一个让他自由发挥的距离,好让小孩认识并接纳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关爱小孩,好让孩子信任他,知道老师了解他;教师恰到好处的严格以及前后一致的态度,孩子从中体验到纪律与秩序,教育也强调信赖以及尊重小孩的自主性,这样小孩就不会我行我素,足堪造就。

  每一个人的“完整性”都受到限制。我们既不完美也不完整。但是。我们狭隘的本质因向往完整而得到不少启发。我们的身心结构来自于遗传,受到早年环境的影响,个人的经验与行为模式,生活的内容,形成我们的人格与个性,都使我们不完整、很片面。认可自己的狭隘与片面,知道“完整性”不可期,然后尽可能活得精彩,这样的人可以作为这四种基本动力的代表,尽可能使自己接近完整。另一种人会努力试攀完整与完美的境界,也有人有意识地放弃一些东西,坚持让能力有限的自己追求完美,内化这些不符本质的东西,不断借力使力,从中获得新的活力,能力因此得到拓展。完美与完整——二者皆为人类达不到的理想境界,但我们都有能力接近目标。

  有四个目标值得我们努力:诚实面对自己、保有个人特质、不依赖他人、吸收新知认识世界,勇敢地活出自我。

  我们可以尝试放开自我,与别人相融合,与人相爱,无私,跨越界限、奉献自己,完成自定的任务。

  我们觉得自己真诚、善良又美丽,始终如一,为了永久保持这个最佳状态。我们要试着对抗那些时而兴起,会动摇破坏我们完美的东西,遵守既有的规律与事实。

  我们可以追求自由,肯定生命中不断翻新的变化,像酒神一样纵情享乐,也在自己身上找到清心寡欲的一面。

  分裂——害怕失去自我,避免与人来往;忧郁——害怕分离与寂寞,百般依赖他人;强迫——害怕改变与消逝,死守着熟悉的事物:歇斯底里——害怕既定事实与前后一致的态度,专断自为。这些都会使我们错失高难度的挑战,人性因而脆弱不堪。

  这暗示我们,互相矛盾又互补长短的两种人格往往彼此有致命的吸引力——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我们无限向往、不得不压抑或能力有所不及的特质时,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魅感人?我们很希望透过相反的人格类型而“完整”,从个人局限以及片面性中被释放出来,而这正是异性相吸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此,分裂与忧郁人格,强迫与歇斯底里人格互相吸引。我们潜意识中相对互补的渴望,也许就是在伴侣身上寻找我们缺少的那一半;或者我们隐约希望,从此解脱命定的个性枷锁,总而言之,两个对立人格类型自相矛盾的吸引力,彼此提供了互补的机会。但这只限于当我们准备好要接纳另外一个人,接受他的另类,认真看待他并且了解他,我们才有可能在自己身上找m那个很另类的质素,加以发展。话说回来,现实生活中可没这么容易:每个人都想把伴侣拉到自己的轨道上,希望他酷似自己,如此一来,不仅个人的创造力消失了,甚至会陷入辛苦的拉锯战中。

  如果精神分裂与忧郁的人遇在一起,天雷勾动地火,通常情节如下:精神分裂的人感受得到忧郁者的心甘情愿、爱人的能力,牺牲自我、善解人意又乐得退居幕后的态度,预感这是救他于孤立无援的良机。不曾体会过的信赖、受人照顾,忧郁的伴侣都可以源源供给。这股魅力在于,精神分裂的人从忧郁者那儿感受到他未曾被激发出来的本质;再者,吸引忧郁者的是,精神分裂的人过的是他不敢尝试的生活:做独立的个人,不怕失去自己,没有罪恶感;同时他也察觉出对方非常渴望他的爱。至于分裂与忧郁的人相守一生会造成何等不幸,书中都已作了介绍。精神分裂的人开始感受到忧郁者想紧紧抓住他,而他最怕别人依附着他度日;忧郁者一旦知晓精神分裂的人坚持独立自主,他的恐于失去就会被凸显出来。两种对立的态度会更形尖锐,造成严重的误会。

  强迫人格由衷欣赏歇斯底里人格的多彩多姿、活跃积极、冒险犯难以及拥抱新鲜事物的个性,因为他自己固守熟悉的东西,总是有安全上的顾虑,因而活得束手缚脚;这一点他有自知之明。如同前文所述,歇斯底里人格被与自己相反的人格类型所迷惑,强迫人格的稳定、坚固、前后一致与足堪信赖、依循规范度日,都是他所欠缺的。但如果双方的恐惧被强化了的话,也会酿成悲剧,产生严重的误会。强迫人格将更注重细节,吹毛求疵、牢骚满腹、自以为是的强硬态度以及权力欲,逼迫别人的倾向,会让他的伴侣喘不过气来,也陷人歇斯底里的状态。伴侣是强追人格者时,在他正确无误、冷静客观的背后,埋伏着他对改变的恐惧。歇斯底里的人与他共度的一生是计划好的,固定的,投有华彩片段,缺少花样,日常生活不曾有即兴或随性而做的事情,只会发出微弱的光,这光亮是伴侣肯定他时绽放出来的,他自己十分吝于赞美,怕宠坏了伴侣。歇斯底里的伴侣被强迫人格的一成不变吓坏了,疑惑不安,沮丧之余发动攻击,用他的不合逻辑与矛盾来诱惑对方,尤其是他那些只会使强迫人格更形僵化的种种要求。双方将形同陌路,错失了截长补短的机会。

  唯有互相了解接纳,不担心自己的恐惧被深化,上述两个案例的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若对立的人格十分极端,就不太乐观,双方的恐惧会经由彼此的异同而升高,必须加倍保护自己,对方强大的吸引力顿时消失,徒留下不安与陌生。

  这四个基本概念与恐惧原型有助于我们了解伴侣之间相互吸引的条件,以及平常的人际关系。今日有越来越多的夫妻或情侣稍感失望就拆伙。其实应该好好利用失望的时机多了解对方,自己也继续成长成熟。

  这四个类型是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上的要件,以前反复发生,今后也一样。不同的时代、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共同生活的条件:因时代而异的理想主义与价值观;伦理和宗教,政治与经济观点,每个人所体验到的这四种恐惧的基调不尽相同,评价也不一。也许其中一个类型成为主流,长达数世纪之久,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小孩看出它的缺点,集体抗拒或藐视,相反的类型因而发展出来。

  农业定居的文化最适合保存这些特色,坚守传统以及代代相传的经历,强调安全、占有与永恒——这形成强遗人格的特质。今日的社会都市化、工业化,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改变了许多,不带感情的职业应运而生,粗陋且没有特色,人人都面临失根的威胁,如同精神分裂的人过的日子一样,没有人际往来、对周遭漠不关心,靠着高科技维持生活所需。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分裂人格追求个人的优点——并非孤绝的实现自我以及踽踽特立独行,而是要迈向更广阔、超乎个人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有意识的以情感和人性为出发点,对待互相矛盾的观点与思维。

  已然销声匿迹的父权体制,其中绝对的权力和专制,固守传统与以他为中心的地位,是培养强迫人格的温床;但不再是靠着农业社会的机制,而是根植于更强烈的权力欲,压迫以及利用依附他的弱势族群。一旦被压迫的人觉醒,群起而攻之时,极端者性解放、打破各种禁忌,温和派则尝试追求新的自由。群体也有寻求互补的倾向,以便平衡病态式的狭隘、关起门来做皇帝的行径,人们通常要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察觉异样,然后周期性的释出一些压抑,直到火山爆发,采用的手段激烈与否,端看原来社会闭塞的程度。

  毫无疑问地,四种人格类型与年龄,四种动力与生物学之间,彼此互相牵连。度过幼儿生长期,进入青少年的离心阶段,眼前展开的路无限宽广,我们信心满满勾勒未来的蓝图,雀跃地踏上探险之旅。到了所谓的黄金时期,我们希望建立安定的生活,向心力引领我们为特定的几个目标奋斗,扩充自己的势力与财力。我们在职场上展现实力,成家立业,为人父母。许多人中年之后开始感觉到改变,寻常的责任与挑战不再满足他,他期许挑战更高远的目标。我们希望忘掉一己的平凡平淡,探究更深层的问题,萌生形而上、先验的需求,慢慢领悟到放手的含义,因为自己也有从这世界消失的一天。然后进入晚年。死神逐渐靠拢,我们将孤单地面对这个新局势,也许承受死亡的孤寂感会让我们更有智慧:另外我们也感受到慈悲,知道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久即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一”所指虽为孤单一人,但也是合而为一的意思。我们当然毋需太强调暮年的种种,但可从中读取生命的规律。

  也许好戏在后头。人到中年,我们会发现又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只是层次提高了一些,必须再度克服随之而来的恐惧:我们认清了来来有时而尽,所有的愿望也不可能逐一实现,已成定局的恐惧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造访。接着,我们又发觉自己辛苦经营的物质与精神财产正在起着变化,体力不若当年,没有什么是绝对、永恒的——对消逝的恐惧再度登门。然后,我们有生离死别的经验,孩子展翅高飞,各自成家立业,至亲好友一个一个被死神带走,于是我们领悟应该要放手了——寂寞的恐惧重新涌上心头。生命的最后阶段是死神降临,我们无法与任何人平分死亡,无法带哪一个人共赴黄泉——最后一次与交出自己的恐惧感打交道,把自己交到死神的手中。我们的存在随着这最后一个步伐迈向浑沌无知,一如我们诞生的刹那。

  可是,有些人不敢踏出这最后的一步,重复着年轻时的生活:他们不接受年老这回事,想尽办法让青春永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赚取财物;返老还童,只对吃喝一事有兴趣,关心自己的肠胃和健康,白发苍苍且无依无靠,与需人照料的孩童没有两样。

  怀着期待阅读这本书,以为从所叙述的四大人格类型中可以找到自己属性,但却发觉很难断定的读者会感到有些失望:读者大概在每一种类型中都找得出自己的身影,每一种基本的恐惧感也都经历过。我倒认为这是本书逼真、写实的证明,这些恐惧与人格并不“单一、纯然”。若要一下子就认定,势必要把重心放在我们理性的需求上,所指涉者必需明确,也必颓更清楚地界定系统,而本书探索的是生命的真相,威力通常很强大。书中从人的共通性来讨论四种动力以及所属的恐惧,这些都与幼年时期的生长经验息息相关,你我都要经过这一关,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这一部分有所认知。然后我们才有资格说,正因为我每一种人格的特色都有那么一点儿,所以在每一个章节都看得到自己,换句话说,四种动力没有哪一个在我们身上独霸一方——这表示滋养这些动力与恐惧的童年,我们过得还不错。若某一种人格类型被特别对照出来,其中一定暗藏失落,而这正印证童年时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四种动力在我们成长期间发挥何种功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我们带着“第~天性”来到世上,占星学可以针对我们的星座做一些预言,包括第一个成长阶段中的遗传天性;幼年及长大后的环境形成我们的“第二天性”,第一天性将因环境和外来的影响而逐渐模糊。如果外来影响很大,第二天性与我们原初的天性和遗传完全不调和,我们的心灵会感到不适而生病。书中援引的例子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早年与后来的环境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占着多大的比重,尤其是小时候的家庭,包括社会文化的环境、父母亲,有意无意地形成一个共通的准则,无论赞成或不赞成,孩子通过这些机制,接收集体的价值观,或者予以拒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