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直面内心的恐惧 分裂、忧郁、强迫-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活在这四种基本动力中,处处和谐均衡的人,就能够远离四大恐惧原型。
一开始这四种人格只是有些微的偏向,若片面性明显且突兀,就超过了极限值,成为四种基本人格的变体,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学上称之为分裂、忧郁、强迫与歇斯底里人格。当然,这并不表示大部分人都得了神经官能症{1}。
本书在叙述四种关于生命的病症时,也逐一讨论健康的人的片面人格,以及轻微、严重、极端严重的心灵创伤。人的性格气质是讨论时的一个要素,我也把重点放在我们的成长背景上。
其次要提醒读者,本书以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论为基础,来介绍四种人格的典型特质,不采取宿命论或骤下断语的方式,而是从人的特质或性情着手;性情与生俱来,难以扭转,只有安之若素。我要谈的与此略有出入。
序言 战胜恐惧,求得心灵和谐(5)
我之所以是我,并不是因为身体构造使然,而是因为我对这世界与人生有一定的看法,一定的行为举止,而这源于我的生命历程;人格由此铸成,并且拥有特质。其中不可逆的是我天生的性情、童年环境、父母亲与老师的个性、社会与社会规范,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出我这个人。书中阐述的人格,若先天因教养者忽视和缺乏良好的示范,致使人格受影响、被压抑,都可以借由后来的发展来补缀,使我们的人格趋于完整或成熟,磨光磨亮我们的生命。
我们以四种基本概念与行为入门,探究生命的条件与附属性;宇宙方面,乍看之下是一种对立现象,事实上运行有序也均衡。
我们沿用神经官能症学理中的定义来称呼这四种人格类型,这并不影响心理健康的人,因为我们在运用这些概念的同时,都会介绍患者个人的经历,以及神经官能症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定义已为大家所熟知并接受,所以没有必要重新命名。读者看到分裂、忧郁等定义时,会从书中的叙述得到清晰生动的概念。
恐惧与畏惧这两个词在本书中反复出现,但我没有严格区分其词义,因为这不是本书的重点,而且我也认为一定要做区分的话,恐怕并不容易。有人说害怕死亡,而畏惧死亡也说得通,其中并无太大的异同。通常我们认为“畏惧”是指特定、具体的东西,“害怕”则指非特定的对象,比较不理性,虽然敬畏上帝与害怕上帝有所区别,但也不是每次都言之成理、斩钉截铁。因此,恐惧、害怕、畏惧、忧惧等都是同一个意思。
这本书是为每一个人而写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多了解自己与别人,同时要告诉读者童年这个阶段有多么重要。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重新唤起大家重视感觉机能,我想,我们可以从感觉中学到很多东西。
第1章 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分裂人格
“分裂人格”特征
独立自主、自给自足、理性主义者、坚强、独具个性、冷静、客观、自信、批评家、革命家、无政府主义者、矜持、冷漠、好猜疑、喜怒无常、古怪、奇特、令人费解、与世隔绝、自我中心、社交困难、敏感、独来独往、特立独行、孤僻……
把自己藏起来:分裂人格诊断
在分裂人格者看来,生活的上上之策就是戴着一顶童话中的魔帽,终其一生隐形于帽子下面。
这一章我们要从恐惧和基本动力两个层面进行观察,来探讨害怕付出、有“自转”倾向的病态人格——这种人过度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过度地划定自我的界线。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人格分裂。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当别人把我们的名字弄错时,我们会有多么不高兴;没有人被叫错了名字还兴高采烈。显而易见,我们把属于个人的东西例如姓名,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我”当然和千千万万的别人不一样,但是“我”同时是某个团体中的一分子或共同体;这跟我们按照自己的好恶过日子,建立亲密的伴侣关系,与他人产生互动以及负责任一样,途径虽殊,但不造成冲突。如果有一个人省略了为别人付出的那一面,把自己完全藏起来,结果会怎么样呢?
距离
人格分裂的人费尽心思独立生活,尽可能自给自足。他不依赖任何人,不需要任何人,尤其重要的是,不需要为任何人负责。因此,他远离人群,他需要这种距离,不让别人有亲近的机会,只开放一点点缝隙。一旦距离被跨越,他的感受如同生存空间遭到侵犯,独立自主遭受危害,他不再完好如初,于是很粗暴地反抗。害怕别人亲近,这是他典型的恐惧。但事实上,他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排拒在外,于是他只好四下搜寻保护措施,以便自己能躲在其中,避开一切。
对他而言,绝对要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绝不容许与人有亲密的关系。不论与人邂逅,还是认识未来的配偶,都会让他左右为难,于是,他只好把人际关系通通公事化。不得不与人相处时,处于团体或小组之中最让他感到自在,因为他可以隐姓埋名,基于共同利益的名义归属于某个社团。在他看来,上上之策就是戴着一顶童话中的魔帽,终其一生隐形地躲在帽子下,像不记名投票一样与别人共同生活;身在其中,却不必有所付出。
这类人若即若离、矜持、遥不可及,别人很难和他们攀谈。他们似乎没有个人色彩,甚至有些冷漠。形诸于外的他们,古怪、奇特,对人、事、物的反应很令人费解。认识经年,我们却不了解真正的他;今天与他相谈甚欢,明天看到他时,却好像没那回事。是的,我们越是靠近,他就越可能拂袖离去。他不贴心,经常没来由地发怒或露出敌意,让我们深觉受挫、受伤。
出于害怕,人格分裂的人闪躲我们的亲近,不肯回馈朋友的情谊,这使得他们越来越孤单寂寞;尤其是当别人有意接近,或是他们有意亲近某人时,都会令他陷入害怕的情境。随着交往更进一步而产生好感,觉得对方迷人,产生亲密行为,以及表露情爱,对他而言都极其危险。这足以解释为什么他往往在重要时刻不见踪影,态度转为敌对、峻拒;或者突然把自己关起来,切断联系,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让大家遍寻不着。
猜疑
横亘在他与周遭环境之间的,是一道联系上的鸿沟,沟渠一年比一年宽,他也变得越来越与世隔绝。这引起一连串的问题:他因缺乏经验,不甚了解别人的世界,以至于在人群之中时常没有安全感。别人到底怎么回事,他永远无法正确得知,因为唯有密切相处,而且彼此欣赏喜欢,人们才能累积出与人交往的心得;而他对亲密接触非常排拒,只好靠着猜想臆测来调整人际关系的方针,总是处于惴惴不安中,不晓得自己给别人的印象和观感。以至于自己的举手投足,是否与事实相符,是幻想或投影,或者属实?他都没有把握。
让我们借用舒兹汉克(Schultz…Hencke)形容分裂人格的一个图像,来说明他们所处的世界。你我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坐在火车站的一列车厢里,旁边的铁轨上也停着一列火车,火车开动时很缓慢,几乎感觉不到震动或摇晃,一时之间肉眼很难判断,究竟哪列火车在缓缓开动?直到我们能够确定自己的火车还停留在原处,而旁边铁轨上的火车持续向前行驶时,或者二者相反,才明白过来。
这幅画面很恰当地表达了人格分裂者的内心世界:他永远不能确切地明白,是否一般人面临同样情境时,不安全感也会如此一拳打过来;他的感觉、知觉、想法与想象,是否仅为一人所有,抑或大家皆然?由于他的人际往来可有可无,在人群中往往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的经验与印象游移在怀疑的边界,不清楚自己的判断是出于事实,还是出于胡思乱想。“别人看我的眼光究竟充满嘲讽呢,还是我又乱想了?”“今天上司对我特别冷淡,他不满意我什么,他平常不会这样的,还是我多心了?”“我是否引人侧目,哪里不对劲儿,难道我搞错了,要不然别人干嘛这样瞅着我?”
这种不安全感会使人猜疑、病态地对号入座,风马牛不相及地臆想以及知觉混淆,以至于内心与外在都是非不分;但人格分裂者不认为他是非不分,因为他把自己的投影视为真实情况。当他因欠缺与别人的密切关系,无从改善心中的不安,而导致这种忧惧演变成经常性的心理状况时,不难想象这会多折腾他,引起他多么焦虑。想找人倾诉自己的不安与恐惧,但他一向欠缺值得信赖的朋友,不被人了解,而被人讥笑,甚至被视为疯子,想到这些他必定坐立难安。
避风港
我们将继续探索完全不信任别人,觉得不受保护的先天、后天以及后续的发展原因。这股不安促使人格分裂者发奋寻求安全感,因此成就出特殊才能——理智又冷静。这样才能在芸芸众生中有个比较好的避风港。感性、感觉会造成不安,所以他们只追求保证可以得出结论、让人百分之百放心的“纯粹”的知识。看到这里我们不难明白,人格分裂者为什么能够全神贯注于科学研究,因为他们从中获得安全感,并且得以暂时不理会自身的感受。
相对于理智的发展,属于感情的部分却退缩了。因为在感情关系里需要一个“你”,或是一位伴侣,以便传达情感和感觉。智力高人一等,情感方面却很迟钝,这是分裂人格的特色。他的情感处于未开发状态,有时候会停滞枯萎。这使得他们拙于人际来往,在日常生活中制造出无穷无尽的难题。与人相处时,他们缺乏一种“中音”,体察不出细微的枝节,即便最单纯的关系也有可能问题丛生。试举一例:
一位大学生必须上台做口头报告。他一向没有朋友,因为他总是过于“自大”;藏在骄傲背后的,其实是缺乏安全感。所以,他没有想到可以向同学打听一下,应该怎么做口头报告。这个问题啃噬着他,问题的重心是他本人,而非报告本身。他非常没把握自己上台解说时,能否让听众满意;他时而想象同学们对他佳评如潮,但转瞬又自卑极了;上一秒钟他显得超凡杰出,似是旷世天才,下一秒钟又跌落平庸与不足的深渊。其实,他只需要把自己的报告和其他同学比较一下就好了。但是他想,在同学们面前问起这件事多尴尬呀,而且自己也觉得难为情,他不知道这再平常不过了。他没来由的过度恐惧都是因为不与同学往来而起,如果他和同学培养出自然的合作关系,这些力气就可以省下来。
对人格分裂者而言,类似的情形和行为模式不胜枚举,在日常生活中平添了许多无谓的困扰。然而他们却一直看不清,自己的问题在于人际层面,而非能力不够。
恼人的渴慕:分裂人格的感情世界
分裂人格者心力交瘁,只为了证明自己值得人爱。
前面已谈过,精神分裂的人在人际关系上特别麻烦:上幼儿园、加入班级社团、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来往、和伴侣的关系等等。别人越接近一步,他就越害怕、越退缩,当他想亲近某人时,爱人以及被爱可能产生的风险来势汹汹,袭击着他,以至于别人眼中的他,充其量像个渡口。
爱与被爱
父母、照顾者与人格分裂者童年时期的相处情形,和早期分裂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早日发现可望在分裂人格深凿之前,减缓其严重程度。如果一个小孩在幼儿园或小学里交不到朋友,别人以及他自己都觉得他像个局外人或独行侠;青春期的半大孩子不热衷与异性交往,只是埋首书堆中,排斥任何与人接触的机会,以做手工艺或从事其他活动自娱,始终独来独往;如果这时期他的人生观一片晦涩,独自苦思生命的意义,不与别人交换意见,这些都是警讯,父母应该寻求咨商。
紧接着青春期之后是与异性交往,这为人格分裂者带来更多的问题,因为我们将与心仪的人的心灵以及身体都十分亲近。每一次邂逅,自我以及独立同时受到波及,我们希望更保有自我。邂逅往往如同攀岩,我们无从预知会发生什么问题,也不太会保护自己,只觉得苦涩和痛苦。一个分裂人格者如何表达自己渴望亲近意中人并与之分享亲密关系和爱情?日渐强烈的情欲又如何启齿呢?到了这个年龄,前文提过的人际网络出现破洞,缺乏“中音”,使得分裂人格者在与人交往时笨拙不堪,尤其在建立两性亲密关系时,更是困难重重。在这样的关系中,他也少了一个调和自己举止的中间色调:既非勇于追求的征服者,亦非乐于奉献的迷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