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解脱之钥_阿姜查-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修行的性质是这样; 即使你坐在椅子上; 还是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某个禅定目标上。一开始; 你不需要专注于许多不同的事物; 只要注意一个简单的目标就足够了; 比如呼吸; 或者随着呼吸念一句 “哺哆—达摩—桑和”(Buddho; Dhammo or Sangho)这样的禅定用语。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时; 要清楚; 决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呼吸。假如你感觉呼吸吃力; 就说明你的方法不正确。假如你的呼吸还不舒顺; 就可能或者太短; 或者太短; 或者太用力; 那就不舒服。你一旦觉得自在了; 对每一次吸气与呼气都有知觉; 那就对了; 说明你的做法正确。假如还不对; 你还是困惑。你要还是困惑; 就停下禅定; 重新确立呼吸念住。

在禅定过程中; 假如有经历灵异事物的愿望; 或者心智变得光亮; 明朗; 或者你看见天宫之类现象; 不要怕。要对这类经验保持念住; 继续禅定。有时候你在禅定时; 呼吸感彻底消失了。 这个感觉可能会极其逼真; 让你害怕。实际上; 没有必要怕; 那只是你的想法; 以为它消失了; 其实呼吸还在; 只是在一个精细得多的层次上进行。过一段时间; 呼吸感又会自己回来。 

一开始你就这样修; 让心智安定下来。无论何时你坐下来禅定; 不管在椅子上; 还是在车里船里; 你把注意力放在禅定目标上; 让心智马上静下来。你要修到这个地步; 乘火车旅行; 能一坐下来马上就入定。假如你这样彻底训练了自己; 就能在任何地方修。这说明你已经对禅修之路有了一些熟悉; 就可以观了; 用这个静止的力量来探索你经历的心智客体视觉; 声音; 味觉; 味道; 触觉; 想法等。无论感官经历什么; 喜欢与不喜欢的; 都可以进行观照。只要对它们有知觉; 但不要赋予意义或者解释。假如你经历愉快的客体; 意识到愉快; 经历讨厌的客体; 意识到讨厌。这些都是常规现实。是好是坏是其它; 都是无常; 苦; 非我。它们都不值得执着; 抓紧。这个教导; 或者说咒语; 你要不停地对自己重复。要是你始终能看见这三个特征; 智慧就会自然地升起。维巴沙那的中心思想; 就是把你经历的每一件心智客体(感觉的;经历的)扔进这三个坑里: 无常; 苦; 非我。一开始; 你就这样修; 让心智平静下来。无论好; 坏; 更坏; 都扔进坑里去; 不久你就开始得到知识和洞见;会开始升起一点智慧; 那就是禅修的意义。要不断地努力。你现在已经受五戒多年了; 那么也该在禅修上作点实际努力。你要对现实的真相获得洞见; 那样就可以放下; 舍弃; 获得平静。 

去禅修!

我不擅长于对佛法进行长时间的论证。很难把一切用言辞表达出来。要是谁想知道我怎样修行; 就应该来住在这里; 在这里足够久; 就会了解。在过去; 我到处云游; 跟不同的老师学习佛法;学习禅修。我去那里并不是要别人听我说话。我去听各位大师传授佛法; 而不是去教他们的。他们无论教我什么; 我就听着; 哪怕他们年轻; 没有多少名气。我没有觉得有必要做很多讨论。重要的; 值得关心的; 是舍弃和放下。修行的整个目的; 是舍弃和放下。进行大量的正式学习; 到最后也不会证果。 一天天过去; 你越来越老; 要是你就光在学习字句; 就象在追逐海市蜃楼; 永远不会抓到真的东西。修行有许多法门; 方式; 我不会批评它们; 只要你懂得修持的真正意义与目的就行。但是; 假如有修行者不严守戒律; 即使不一定有大错; 我可以说他们在修行中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就。这就象绕过正道; 跳过戒德; 奢摩他; 智慧之中的关键部分。有人告诉你; 不要执着于奢摩他; 你不要麻烦了; 直接就去维巴沙那; 但是从我的经验看; 要是你跳过奢摩他; 只做维巴沙那; 不会成就。 

阿姜索; 阿姜曼; 阿姜同如; 昭昆乌巴离为我们留下的修持方法与基础; 不要放弃。假如你跟随这些大师的足迹修行; 就是一条最直接的觉悟之路; 因为他们亲身证悟了佛法。他们没有绕过戒德; 而是持戒一丝不苟; 无懈可击。他们的弟子对老师; 寺院规矩; 修持方法有着极大尊重。假如老师告诉你停下; 你就照办。假如他说你做错了; 该停下; 你就停下。弟子们以决心与诚心来学习; 直到亲眼看见; 亲身经历。结果是; 那些林居大师的弟子对老师有着深切的尊重; 敬畏; 因为自己是通过跟随他们的脚步; 才看见和理解了佛法。

因此; 试一试我建议的方法。 要是你去修; 你就会自己看见和经历结果。要是你真的努力修; 去探索真相; 没有什么会阻止你。 我说; 你要是有正确的修行方法; 舍弃; 少言; 把观念与自满放下; 杂染就不可能在心智里站住脚。你就能心平气和地听那些人讲不真的话; 就如你能耐心地听别人讲真话; 因为你知道怎样自己来观照真相。我说; 要是你真正努力的修行; 这是可能的。但是学者们不常来修行; 他们当中这样做的人还太少。 我感到有点遗憾; 我们许多佛教徒是这样; 我一直鼓励他们切实地修行; 开始禅定。你们当中那些过去是学者的终于远道而来修行; 是值得赞扬的; 你们有自己的优点可以贡献给僧团。在这里的多数乡村寺院里; 重视的是学习经文和理论; 可结果是; 他们学得没完没了; 无穷无尽。他们从来没有能够停下来; 结束它。他们只学习“宁静”这两个文字; 学了升起重生的东西。你要是停下动态的思考; 也许能把你的理论知识作为对苦因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心智的本质并不与你从书里学到的相差多少; 而是一致的。但假如你学了却从来不修; 就永远不会真正了解。 你一旦修了; 就能获得深刻的知识; 你在书里学到的那些东西才变得生动清晰。重要的是开始修行; 获得那样的知识。 

因此去试一试; 住在森林小棚里; 努力训练自己; 实践教导。这比只学理论要强。要修的是在内心与自己讨论佛法; 住在偏僻之处; 观察自己的心智。心智静止时; 放下了一切; 停留在正常状态。当它动起来; 从这个静止的正常状态泛起涟漪与波浪; 各种思绪和想象就升了起来; 行蕴的影响过程就启动了。因此要小心地对它们保持知觉。一旦心智离开了正常状态; 就不再是中道了。它或者去执着官感; 或者去自我折磨。就在那里形成了影响思维的网络(行蕴; sankhara)。假如影响是良善的; 心智就呈现出良善的特点; 假如影响不良; 它就呈现出不良特点。 这个过程就在你心里进行。要是你修持知觉; 密切观察心智; 实际上是很有趣的。这个话题; 我可以高兴地讲一天。

你一旦对心智的动态有了知觉; 就可以看影响它的过程。 心智是受着杂染的培养训练长大的。我看心智好比一个中心地。 那些我们称为心理因素(心所)的; 就好比来这里的访客。有时这 “人”来访; 有时那 “人”来访; 有时另一个人来。他们都来呆在这一个地方。所有升起于心智中的这些 “访问者”; 我们称为心理因素。

修行之道就是唤醒心智; 让它有 “知觉”; 等着观察自己。无论何时一个访客靠近; 你得摇摇手不许它进来。要是你整天坐在唯一的座位上; 你的知觉就在中间等着所有来客; 它们又能呆哪儿呢? 这就佛陀所说的知觉: 一种坚定; 不可动摇的知觉。你要是能把持这个知觉; 它就能守护心智。你只要坐下来; 就在这一点上确立知觉; 这里是一切访客要来的地点; 从你还是个胎儿; 一直到你活到现在。因此你得全部了解它们; 要这样做。你就守着佛陀所说的知觉。所有这些访客会想各种办法对你的心智加以改造;虚构; 因此影响你的经验。当它们成功地让心智牵扯进它们的事件中时; 心理状态(心所)就产生了。无论它们的性质怎样; 把心智引向何方; 都不重要。你的工作是了解那些来访的客人。无论何时客人来时; 他们发现只有一把椅子; 只要你占据了那把椅子; 它们就没地方坐。它们来的用意是要向你灌输点流言; 却没地方呆下来。这些爱闲谈的客人不管来多少次; 总是遇见同一个家伙坐在同一个位子上接待客人; 似乎永远也不挪动。下回来; 还是没位子。他们会回来多少次呢? 你要做的; 只是坐在这里接待它们; 就都了解它们了。 自从你最早了解世界起; 所经历的一切; 来访的正是这个地方。 你只要了解这么多。 要是你就在这个地方观察; 知觉; 就会看见佛法; 培养出穿透一切的洞见。你就自己讨论; 观察; 观想佛法。 

这才是佛法讨论; 我不知道其它的讨论方法。我还可以继续这样讲; 但到头来只不过是讲与听。我建议你去切实地修行。你开始自己修时; 就会有一些经验了。有一些方法告诉你怎么走……发生这样; 就做那样; 等等; 但是你继续修时; 常常会发生不如意的情况; 你得思考; 调整自己的方法。 你也许得走很长的路; 才看见一个路标; 这才意识到这条路是正确的。 重要的是; 你要通过失误来学习; 总结经验; 直到你确立了正确的修行方法; 就会确信无疑。你要是还不曾找到正确的修行方法; 就注定会有许多疑问与障碍; 你就得在那点上不停地探索。一旦调查过了; 从各个角度考虑过了; 跟自己讨论过了; 确实给心智留下印象; 你就知道怎么做了。要是你实在卡住了; 可以问老师; 他面对阻碍训练心智有足够的经验; 会给你修行上的建议; 去克服困难。有一个老师可以有很大的价值。有人已经去过了; 了解那里的地形。你可以带着疑惑找他; 与他讨论自己的修行。

考虑一下观声音。有听; 有声音。你可以对声音有知觉; 却没有什么想法。要利用这种自然现象来观想真相; 直到能够把心智与客体分开。可以产生这个辨别力; 是因为心智不出去涉入于其中。耳朵听见一个声音; 就观察心智是不是牵扯进去; 或者给带走了。是不是感到心烦? 至少要了解这些; 才能做到注意声音而不受干扰。这就是在当下培养和确立念住。你不需要到别处去做。即使你想避开声音; 实际上也逃不开。只有通过修行才能真正 “逃离”声音。那就意味着要训练心智; 直到念住坚固; 官感接触到什么时能够放下。听仍然在听; 同时你放开客体。有念住时; 放下就是很自然的。你不需要花气力把心智与客体分开; 通过舍弃; 放下; 自动分开了。哪怕你觉得想跟踪声音; 心智也不去抓着。 

你一旦对形态; 声音; 气息; 味觉; 可触之物; 想法有了充分的念住; 就会以内在的慧眼; 清楚地看见它们的本质。 他们受到三个普遍特点的主宰: 无常; 苦; 无我。 比方说; 你无论何时听见一个声音; 就马上会在经历它的过程中洞见这三个特征。就好象你不再听见它了; 你不以通常的方式听见它; 因为你知道; 心智是一件东西; 客体是另一件东西。但是那并不意味着心智不再起作用了。念住始终在监视与观察着心智。要是你能修到这个地步; 就意味着你不管在哪里; 不管做什么; 都在培养对佛法的探索。这就是择法(dhamma…vicaya); 觉悟的一个基本因素。要是心智里存在了这个因素; 就意味着它在自动自发不断地进行这样的深度分析。

要与自己讨论佛法; 这样就会逐渐放松你对身体; 感觉; 感受; 想法; 意识的执取。 在心智沉浸于观照的工作时; 就没有什么能够干扰或者入侵心智了。对于已经经历和培养了定力的人; 这个观想与探索的过程在心智里是自动产生的。不是什么要你思考或者创造出来的。心智会立刻熟练地朝你指的地方观照。 

建立禅修的基础

你要是这样修; 还会发生一件事; 你睡觉前一旦确立了念住; 就不会再习惯地打鼾; 说梦话; 磨牙或者扭动了; 那些都消失了。 即使你睡得很沉; 你醒来时好象不曾睡过; 不会觉得疲倦或者磕睡。 过去你也许会肆无忌惮地打鼾; 但是真的培养警醒之后; 就不会发生了。 你要是并没有真的睡着; 又怎能打呼呢? 念住到了这个地步; 心智在白天黑夜一直都醒着。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纯净而高度的知觉: 知者; 觉醒者; 喜悦者; 明亮者。 在这个层次上; 心智有维持自己的能量; 不会磕睡; 即使它不以通常方式入睡。假如你培养禅定到这个层次; 你也许可以一连两三天不睡。即使那时; 要是你因为身体累极了而感到想睡时;   你可以集中在禅定目标上; 立刻进入深度奢摩他; 你要有技巧; 也许只需要在那里呆上五到十分钟; 感觉就好象睡了一天一夜那样有精神。 

说起不睡觉; 要是你不担心身体; 睡觉就无关紧要了。但是你应该观照身体状态; 身体的经历; 根据需要调整睡眠。你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