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每一轮下来,他们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每一次芦笙踩堂都有上百人参加,气
势宏大,非常热闹。
节日里,带着芦笙、穿着盛装互相走访,是苗年节的一大活动,互结为
“同年村”(即友好村)的人们,不是你来,就是我往,当客人吹芦笙报知
主人队伍来到贵寨时,全寨男女就会到寨门外来迎接。然后由芦笙队引领着
客人来到芦笙柱下,客人吹起芦笙,跳起芦笙舞,以表达对主人热情相迎的
谢意,主人则客气地以芦笙舞还礼,尔后,盛情的主人将客人邀至家中共度
节日。他们白天赛芦笙,晚上演苗戏。年轻人坐妹、对歌,寻找意中人。到了
第三天,主客依依不舍地话别。
节日期间,又是举办婚姻大事的吉日。苗年红线连起的两颗心,上选择
下一次苗年作为自己的佳期。或许这是因为苗年的喜气会给他们的婚姻带来
终生的幸福吧。
苗年使整个苗山都在欢腾,除了芦笙踩堂、“同年村”互访外,许多村
寨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鸡、斗鸟等活动。不仅附近的兄弟民族来观看,就
连在贵州榕江和从江一带居住的苗族青年,也跋山涉水前来助兴。许多村寨
的青年还举行苗族古老的“须木只”,“须木只”即节族传统的拥抱摔跤竞
技,这是一项比本领、比智慧、比力量、比勇敢的竞技,参赛的小伙子使出
平时练就的本领,比赛的精彩场面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古龙坡会——芦笙节
农历正月十六是融水苗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古龙坡会”,也叫芦笙节。
古龙坡,是一块静卧群山中的900 平方米的坡地,可容纳成千上万人。
“古龙坡会”是苗家的盛会。这一天,古龙坡是芦笙的海洋、花伞的海
洋。坡上十数根芦笙柱高高竖立,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每根芦笙柱周围
都有一支芦签队在欢奏。“听见芦笙响,脚板底发痒”,这是流传在苗家的
一句俗语。融水是竹的故乡,有婆裟纤细的箭竹、高大挺拔的楠竹,芦笙就
是就地取材而制成的。它是苗家调节生活情趣的乐器,伴着苗家走过了2000
余年的历史。如今芦笙仍是苗家欢乐喜庆的吉祥物,每家每户都有芦笙,寨
寨有芦笙队、芦笙坪。芦笙坪中有芦笙柱,柱上立有一只寓意吉祥的鸟,柱
身盘着一条金龙。每逢初一、十五,寨老要到柱下撒米喂鸟,向柱上的龙喷
水。芦笙柱是神圣的象征,芦笙是苗家生命的组成部分。在芦笙什下吹笙踩
堂,是苗家儿女的欢乐。所以,只要看到了古龙坡上如林的芦笙柱,你就能
知道今天是苗家不寻常的节日了。
只听一阵鞭炮声响过,几百支芦笙齐声起奏,碗口粗的地筒沉雄深厚,
小芦笙悠扬悦耳??芦笙手头插领羽,舞服肩背部的苗锦上缀有鸟羽,腿上
缠着彩布绑腿。他们随着笙曲的节奏,将头领和背羽左右摇曳,双膝颤动,
转体跳跃,刚劲有力,表现出苗族男子汉豪迈强劲的魅力。姑娘们则身穿五
彩斑斓的蜡染百褶裙,颈套银项圈、头戴银花冠、排成一列进场踏乐而舞。
她们的踩堂舞,舞姿柔美,时而点足轻轻如絮语,时而手中的毛巾上下翻飞,
身上的白色羽毛左右飞场,整个人就象一只轻盈欲飞的鸟儿。芦笙舞跳到酣
畅淋漓处,姑娘和芦笙手默契配合,你左我右,穿插有序。如果姑娘认准了
自己的意中人,便将精心编织的彩带系在他手中的芦笙上,并且手牵彩带起
舞。芦笙吹得棒的小伙子最受姑娘们的青睬,往往芦笙上的彩带五彩缤纷。
这时候,小伙子,心里甜丝丝的,但是,谁知他心中究竟喜欢哪一个?
古龙坡的白天热潮迭起,夜幕下则如小夜曲般温馨。一朵朵花伞下面,
是一时对多情的恋人。姑娘白日的彩带系上了小伙子的心头,小伙子回赠的
银饰,让姑娘更加甜蜜。是夜,一些有情人在吊脚楼上围着火塘对歌,这使
他们白天建立的友谊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
融水瑶斗马节
斗马是居住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传统文体活动。相传,这项活动源
于一项婚姻裁决。据说,500 年前最能盈得姑娘爱情的是斗马能手。因此,
每有情敌相争时,苗王就组织斗马赛。获胜者便最有权利娶他所喜欢的姑娘。
经过后来的演变,斗马受到众人的喜爱,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每逢传统节日
都有斗马,它已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为了满足苗族同胞的文化需求,1987
年,融水县人民政府将11 月26 日县庆日这一天定为斗马节。
斗马节的早晨是令人陶醉的。山道上是彩色的人流,天空中是飘浮的白
云,马蹄声唤醒了山的生机,匹匹公马象出征的勇士,奔赴斗马场。
斗马是骏马之间力与勇的较量。每次两匹公马上场相搏相斗。败者下场,
最后的胜者为冠军。这是公平的竞争。马主也俨然象一名勇士,他们平日细
心照料马儿,此时可谓一斗定乾坤。养马千日,用马一时,他们的心中都期
望自己的马儿能够夺魁。赛前,他们认真检查马的牙口、马蹄,稍有疏忽,
都会带来遗憾。
斗马开始,两名马主分别将手上的牵马缓绳放开,放马入场。场中有一
人牵着一匹母马,两匹公马为得到母马的喜欢就在场上相斗起来:或高昂头
颅腾起前蹄口对口相咬,或掉转头来倒踢马肚,有时厮打一团,有时又象一
位智者在斗勇中斗智。只见一马被压住马腿。殊不知它扭头一口,咬住情敌
不放,把对手逼入困境,然后穷追猛打、不留半分怜悯,直至把对手逐出赛
场。尔后,它闲庭信步,有如一位绅上朝母马走去。决赛更是令人惊心动魄,
初赛时名列前茅的两匹公马狭路相逢,缰绳刚放便扑向对方,或腾空、或翻
滚、或嘶咬、或攻击致命的腹部,它们象训练有素的角斗士,不时发出凶狠
的嘶鸣,两马互不示弱,均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之势。十个回合下来,不等
喘喘气便又撕斗在一起,直斗得精疲力尽时,强弱也便可见端倪了。最后败
者终于颓然走出场外。
比赛结束后,夺冠的马披红挂彩,马主也得到奖励,当然最好的奖励就
是姑娘的红彩带。
斗马节期间,斗马场四周都是表演苗族民间艺术的舞台。芒哥舞古朴而
富有民间宗教意味,“芒哥”头戴面具,身披芒草,手脚黑如木炭。舞前他
们从山坡上奔下来,是山神乎?天神乎?原来,芒哥是苗族传说中的始祖,
每年春节过后他便从深山密林中走出来,为人们驱瘟逐疫,祈福攘灾。斗马
节上,芒哥那粗旷、奔放且带点幽默的舞姿,会给山寨的人们留下难忘的印
象。
苗家的迎客礼俗
村门生辉处处放光彩,
寨堂笙歌阵阵迎客人。
这是融水勾滩寨寨门上的一副对联,横披是“寨门生辉”。远方客人光
临,使寨门生辉,这是他们的肺腑之言。苗族是好客的民族,一首苗族民歌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已使人们对苗族的好客之情有所了解。但是,
如果你以为那就是苗族的全部迎宾礼俗,那就错了。
沿贝江溯流而上,一路竹林,一路碧水,山景雄伟,水色秀丽,不久,
勾滩寨便神秘地出现在岸边的山坡上。说它神秘,是因为山岚缭绕,山腰上
一座座吊脚木楼栉次鳞比,风吹楠竹,竹叶弯腰点头,好象在行礼,欢迎远
来的宾客。往上走,寨门前立着盛装的苗家姑娘。她们手中的竹杯盛着苗山
酒,每一位客人走过去都要喝酒,这是进寨酒。酒罢,小伙子轻吹芦笙在头
里走,领着客人到芦笙坪。芦笙坪中央,立着一根芦笙柱,这是苗寨的一个
标志。芦笙柱下,小伙子吹响芦笙《迎宾曲》。乐声甫停,3 位姑娘手牵手
唱起了迎宾歌“苗山飞来金丝鸟,苗寨迎来贵宾客,吹起芦笙跳起舞,苗家
处处是山歌”。喝山泉水长大的姑娘,嗓音真是甜美悦耳。这时热烈的芦笙
曲响起来,姑娘们转身走到自己踩堂的位置,踏乐而舞。
迎宾的芦笙舞与竞赛的芦笙舞不同,它让人领略的是热情、是奔放、是
令人心胸宽阔的想象。看那轻轻的扬手扭腰,易于让人看懂学会的踩堂舞步,
转体时优美的摆手,化入芦笙曲的情感如细雨轻风。当宾客被这热烈而奔放
的乐舞感染,情不自禁地合拍欲舞之时,芦笙曲嘎然而止,姑娘们跑向客人
邀请一齐上场,刹那间,芦笙坪就围起了数个圆圈,众人手拉手前后摆动,
笑容浮在脸上,幸福留在了心底。客人到苗寨,主人一定要用油茶招待,这
是苗寨待客的礼仪。苗家的油茶有咸、甜两种,配料有阴米花、油爆黄豆花
生、芝麻、小油果,再配上葱花、芜荽,味道清香可口、不油不腻。初上苗
山的客人。还以为油茶仅仅是茶水上浮些油哩,想不到竟然这么讲究,这般
丰富。糯饭是苗家的主食。香菇是苗山的特产。在苗家做客,香喷喷的糯饭、
鲜美滑嫩的香菇,再配上酸鱼、鲜肉,这独特的苗山风味餐,令人大饱口福。
席上不能没有苗山酒,那酒用大碗斟满,摆在桌上,饮行皆可尽其兴。然而,
宾客可要当心噢!到了快散席的时候,好客的苗家青年就要来敬酒了。他们
端着酒杯,拿着酒壶,敬酒时男青年敬女客人,姑娘们敬小伙子,敬上谁,
谁就得喝。如有推辞,他们就会以苗家特有的敬酒方法来对付。只见一个人
上前拧耳朵,一人灌酒,很快客人便会被苗家的盛情所打动,连饮两杯。第
三杯则要相互拧对方的耳朵喝下去,以表示主客不生分,亲上加亲。姑娘们
在一旁高呼“呀唷哟”,不停地欢呼,不住地劝酒,此情此景真是酒不醉人
人自醉啊。
远客总是要启程的。依依不舍的苗家人,吹着芦笙相送,苗家姑娘还用
特别的礼仪表示对客人的爱戴和眷恋,有的轻轻踩客人的脚。踩脚是苗家的
恋爱风俗,姑娘小伙产生了爱慕之情,就寻找时机表示,趁别人不注意时,
用脚尖轻轻地踩对方的脚背,以表示爱慕。如果对方回踩了自己,就表示心
同此意。对客人,姑娘的踩脚则寓意着不舍之情。
走出寨门,下到河滩,客人就要上船了,苗家仍站在岸上唱着送客歌,
这多情美意的歌声,会伴着客人踏向新的旅程。
融水苗寨拉鼓节
拉鼓节是苗家重大的祭祀祖先的节日,有着悠久的传统,拉鼓节,苗语
叫“鼓啦”,每13 年举行一次的叫大节,也叫大鼓;每1 年、3 年,或7 年
过一次的叫小节,也叫小鼓。这个节日在苗家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关于
拉鼓节由来的传说,无不与苗家祖先有关。从前大苗山,猛兽遍地、瘟疫肆
虐,下凡嫁到大苗山的仙女想到天上那万能的天鼓,便和丈夫一道上天向舅
舅要来天鼓到大苗山。她敲起天鼓,“咚咚咚”的鼓声一响,吃人的猛兽吓
得四处逃窜,夺人性命的瘟疫尽在鼓声中消弥无影,从此苗家不再受猛兽、
瘟疫的危害,过着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生活。另一个传说则更形象地表现
了英雄的苗家祖先豪良为苗族造福的感人业绩:
相传古时候,天上的雷公和一个叫英的人打架,雷火把所有的树木都烧
光了,善良、勇敢、无私的苗族青年豪良决心去寻找树种,让大地重新披上
绿装。他毅然告别新婚的妻子,带上他心爱的白猫远行了,经过长途跋涉,
历尽12 年艰辛,他终于找到了树种,可是神告诉他,为了树种,他的热血会
变成火球,他没有犹豫。神又让白猫吐出来生命不息的树种,树种在豪良生
命的火焰中化作了千万颗粒,溅落在广漠的山坡上,生根发芽,长成了一片
杉树林,豪良化作林中的花牛树,象一位守林人,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山林。
当妻子带着他从未见过面的儿子循着草鞋印找到他时,已是他离家后的第13
年了,看着变作了花牛树的丈夫,妻子千呼万唤,他却让妻子和儿子把小杉
树分种到四面八方,继承他的事业。后来他的后代结伴同行,进深山锯下一
节大树,作成大鼓,绑上红藤。大家抓起红藤急着把鼓拉进自己的寨子,接
祖先豪良回家欢聚。年复一年,不知何时苗家就定下了拉鼓节。拉鼓节多在
农历十月间进行。13 年才拉一次的大鼓长1 丈3 尺,再加3 个拳头的长度,
每7 年、3 年或1 年一次的小鼓则长7 尺,再加3 个拳头的长度。将鼓身挖
空后,用牛皮蒙好两头,并在鼓身上钻洞,放上一个牛头,两端固定粗藤以
便竞拉。
拉鼓在地势开阔平缓的坡地上进行。拉鼓开始前,由穿着节日盛装、头
戴银饰凤尾冠、身披长披风的寨佬带头,唱起古老的拉鼓歌,歌词充满了对
祖先的敬奉,叙述了民族的来源,也唱出了拉鼓节喜庆的气氛和他们心中的
愿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