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道教科学思想发展-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次,孙思邈认为对疾病的治疗应当药食并重,要把药疗与食疗结合起来,提倡“药食两攻 ”的方法。他在《千金翼方》卷十二《养性》中指出:“药食两攻,则病无逃矣。” 由于考虑到食物性味平和,又无副作用,而药物则不然,“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因此,孙思邈认为用药要十分谨慎。孙思邈还告诫人们对疾病的治疗不仅要采取“药食两攻”的方法,而且要优先考虑食疗: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食治·序论第一》。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医生在为病人治疗时,首先要弄清楚病人的症状及发病原因,优先选用相应的食物进行食养和食治,俗话所说的“药补不如食补”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食疗无效,再考虑用药。
孙思邈这种“药食两攻”并优先考虑食疗的食疗学思想,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也是相当精辟的,值得提倡。“民以食为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营养成分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人体抗御疾病能力的基础。而利用中草药与膳食的合理搭配,能有效地增强人体机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达到治疾、防病和强身健体的目的。孙思邈本人在行医济世过程中,就曾用谷糠预防脚气病,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用海带治疗甲状腺肿大,取得良好疗效,为医界所传颂。
此外,孙思邈不对食疗法的基本原则及饮食宜禁也都作了具体阐述。作为一名道教养生家,孙思邈继承了《养性延命录》中的养生思想,认为养生有十“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千金翼方》卷十二《养性》。将饮食列为养生第六大要,并特别强调饮食有节:
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仍为霍乱。又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仿。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序论第一》。
以孙思邈为代表的道教养生家以道法自然为养生宗旨,故要求人们的生活起居、饮食卫生都要取法自然,顺天应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摄生保健的目的。孙思邈上述食疗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在中医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奠定了中国传统食疗学的理论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食疗学的形成与发展。继孙思邈之后,其弟子孟洗与道号为月吾玄子的道士张鼎撰写《食疗本草》一书,标志着中华传统食疗学的形成。详见盖建民著《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154页。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药食两攻”的食疗学思想(2)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道教医学伦理思想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医生作为掌握一定的医药卫生知识,进行疾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其首要任务是运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为患者消防疾病痛苦,维护和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对一个从业医生来说,是否具备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医疗作风是至关重要的。以孙思邈为代表的道教医家在济世救人的医疗实践中,把医术视为“救生死之术”,强调医家要对患者生命健康高度负责,必须具备“人命至重” 和“志存救济”的高尚医德和医疗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极为有现代意义的道教医学伦理思想。
道教医学伦理思想早在《太平经》中就已露端倪。《太平经》经文一再强调医师处方用药要 “慎之慎之。此救死命之术,不可易,事不可不详审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3页。此后,历代道教医家从重人贵生的道教教义出发,普遍强调习医从医者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规范,其中葛洪、陶弘景在这方面都有过深刻论述。及至唐代,孙思邈对道教医学伦理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其医学伦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大医习业第一》和《大医精诚第二》中。
其一,孙思邈认为一名医生在业务上要有锲而不舍的顽强进取精神,要精勤不倦地学习前人的医药典籍,博通医学源流,这样才能具备精深的医药知识和高超医技。这是成为一名大医即良医的首要条件。孙思邈在《大医习业第一》中指出: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并经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习业第一》。
孙思邈把医学视为一门“至精至微”的学问,要想做一名大医,必须广泛涉猎医书,不仅要熟读,而且要精读并深研,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孙思邈告诫习医者要做到“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能“道听途说”,以“至精至浅之思”来对待医学;更不能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否则就会陷入“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医;及治病三年,始知天下无方可用”的愚蠢可笑境地。
其二,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第二》中明确提出医家要身怀“救济之志”,要有不为名不为利、扶危救急的高尚情操和伦理修养: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精诚第二》。
孙思邈指出,行医者不仅必须具备全面、精湛的医疗知识和技术,而且还必须有一颗“大慈恻隐”、“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济世活人之心。他主张医家对待病患者要不论贵贱、贫富、长幼、美丑、亲疏、种族,是聪明还是愚笨,都要本着同情和怜悯之心,像看待自己亲人一样认真对待。医家要把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为病人治疗时应聚精会神,摒弃一切私心杂念。即使遇到凶险病症,也不能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瞻见顾后。而要做到不畏险阻,不分昼夜寒暑,不怕饥渴疲劳,全身心地投入救治工作,这样才不愧是一名“志存救济”的苍生大医。
孙思邈还特别强调,作为一名医家要树立“人命至重”的思想,要有不为名不为利的高尚品质,即要把抢救患者生命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孙思邈之所以把他的医著取名为《千金要方》,也正因为在他看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并且在书中对那些利欲熏心,借行医之便来“邀射名誉”、“专心经略财物”的不义之徒予以严厉斥责: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候,至意深心,详察形候,丝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精诚第二》。
上述文中反复强调:医家治病一定要认真负责,切不可粗枝大叶;诊断病症要一丝不苟,扎针下药不得有半点差池。虽说病宜速治,但尤须深思熟虑,不能不顾病人安危,草率诊治,只图快捷以捞取个人名誉。更不能借行医之便,凭借一己之专长,邀功牟利。孙思邈明确表示,作为一名医生,只有树立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的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才能在行医中做到“至意深心”、“审帝覃思”地为病人排忧解难和去病除疾。
其三,孙思邈认为作为一名医师还要具备谦逊的品质,不要有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更不能医人相轻。他在《大医精诚第二》中云: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名声,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邈,谓天下无双,此医生之膏盲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精诚第二》。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药食两攻”的食疗学思想(3)
孙思邈在这里告诫医生要十分注意品德修养,切忌在行医时高声谈笑,自我吹嘘炫耀,随意诋毁同行,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偶然治好一病,便“昂首戴面”,自以为天下无双。孙思邈尖锐地指出这些都是从医者致命的弱点。孙思邈本人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表率。他在济世行医过程中,如遇“一事长于己者”,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他也必定会“不远千里,服鹰取诀 ”,虚心讨教;为了获得一个单方、验方,不惜花费重金,真可谓到了为求一方“岂惜千金 ”的地步。孙思邈也正是靠着这种谦虚好学、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使得他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及按摩、卫生保健、食疗、老年病学等诸多领域都积累了渊博知识,并取得辉煌成就,从而成为医术精湛的一代医学大师。
最后,孙思邈根据自己一生济世行医经验,总结并提出了“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的行医准则,并把“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作为医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最高要求。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思邈是这样概述他的行医准则和医德伦理规范的: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方伎·孙思貌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6册,第5096页。
文中所谓“胆欲大”,系指医生要有战胜病魔的胆略和勇气;所谓“心欲小”,则是指医生为病人治病时要谨慎小心,要认真负责地予以诊治;“智欲圆”,就是医生处方用药要周密考虑,要对症下药、辨证施治,力争做到药到病除;所谓“行欲方”,就是医生要有“救济 ”之志,处处以仁为本;所谓“不为利回”,即不为私利而心回意转,抛弃正确目标;所谓 “不为义疚”,就是不因为没有见义勇为而内心羞愧,意思要见义勇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孙思邈堪称中国医学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所著的《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不愧是中国医学史上系统阐述医学伦理思想的经典著作,堪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相媲美,它奠定了中国医学伦理思想的基础。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隋唐道教养生著作及其思想特点(1)
隋唐时期,道教养生理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的完善,其临床医疗价值和养生保健功能日益为社会所认识和肯定,引起医学界人士的兴趣和重视,许多医家都积极汲取道教养生方术的精华,纳入医药方书之中。这在孙思邈的医著中也表现的很突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单列一门《养性》,其内容分为“养性序第一”、“道林养性第二”、“居处法第三”、“ 按摩法第四”、“调气法第五”、“服食法第六”、“黄帝杂忌法第七”、“房中补益法第八”,就养生保健的意义、途径和宜忌作了总结和概述。此外孙思邈还撰有不少养生专书,仅见存于《道藏》中的就有《孙真人摄养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枕中记》等;唐代有影响的道教养生著作还有司马承桢所撰的《服气精义论》、女道士胡? 所撰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等,纵观这一时期的道教养生著作,其养生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在养生指导思想上不但强调了养生方法的预防保健作用,而且普遍突出了道教养生法治病除疾的临床治疗价值。
如前所述,孙思邈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强调通过养性之法来预防诸疾,其《保生铭》就云:“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