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道教科学思想发展-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转引孙真人《枕中记》“服松柏法”云:    
    尝以三四月采新生松叶,长三四寸许,并花蕊阴干;又于深山岩谷中,采当年新生柏叶,长二三寸者,阴干,为末,白蜜丸如小豆大。常以日未出时,烧香东向,手持八十一丸,以酒下。服一年,延十年命;服二年,延二十年命。李时珍:《本草纲目·本部 ·柏》。“柏实”,柏树的果实,又名伯子仁。性味甘平,无毒,主治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柏实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之药,也是道教服食之士常食药物。《列仙传》就云: “赤松子食伯实,齿落更生,行及奔马。”据文献记载,其服食法有多种,其一为:    
    八月连房取实曝收,去壳研末。第服二钱,温酒下,一日三服,渴及饮水,令人悦泽。李时珍:《本草纲目·本部·柏》。    
    “胡麻”,又名乌麻、巨胜,《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之药,谓其“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久服轻身不老”。胡麻的服食方法有多种,既可以与米共煮成胡麻饭,也可经过加工后与酒共服。    
    服乌麻法:……九蒸九捣,去上皮,末食前和水若酒服二方寸七。日三,渐渐不饥,绝谷。久服百病不生,常服延年不老。《千金要方·养性·服食法》。    
    “松脂”,又名松膏、松胶、松香,以松树干的分泌液炼制而成。气味苦甘温,无毒。《神农本草经》称“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松脂也是道教服食家常食的一种草木药。《抱朴子 ·内篇》卷十一《仙药》称:“瞿遂长服松脂,身体转轻,气力百倍,登危越险,终日不极,年百七十岁,齿不落,发不白。”据《千金要方》所载,其服食方法为:    
    服松脂方,百炼松脂下筛,以蜜和内筒中。勿令中风日,服如博棋一枚。……亦可淳酒和白蜜如饧,日服一二两至半斤。《千金要方·养性·服食法》。    
    “杏仁”,性味苦,微温,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功效。服食家认为服食杏仁能“令人轻健安泰”。《云笈七卷七十四中载有以杏仁炼制成丸的“夏姬杏仁金丹方 ”一则:    
    杏子六斗,水研之。取一石八斗入铁釜中煮之,……夏姬服三剂为少女,后白日上升。《云笈七》卷七四《方药》,《道藏》第22册,第526页。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7)

    “昌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性叶辛、温,具有开窍宁神,化湿和胃之功效。菖蒲也是道教服食之士常食药物。《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之药,称其能 “补五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不忘,不迷惑,延年”。许多道教文献中都有服食菖蒲的记载:    
    韩终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日视书万言,皆诵之,冬袒不寒。又菖蒲生须得石上,一寸九节已上,紫花者尤善。《抱朴子内篇校释》第208页。    
    《列仙传》也有类似记载:    
    商丘子胥者,汉高邑人也。……言但食术与菖蒲根,饮水。不饥不老如此,传世见之,三百余年。《列仙传》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0页。    
    “桂”,有肉桂、桂枝、桂皮之分,叶辛甘、性热,有养血安神,补气健脾的功效。桂也是服食之士喜食之物。《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云:“赵他子服桂二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办举行斤。”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208页。桂有多种服食之法:    
    桂可以葱涕合蒸作水,可以竹沥合饵之,亦可以先知君脑,或云龟,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长生不死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205页。    
    “地黄”,又名干地黄。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药,谓“久服轻身不老,生者尤良 ”。《抱朴子·内篇》卷《仙药》云:“楚子文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手上车弩也。”地黄的服食方法有多种,一为以生地黄五十斤捣之,绞取汁,然后加白蜜、枣脂成丸,每日服三丸;二为酒泡晒干后,与甘草、厚朴、巴戟天、干漆、覆盆子各一斤捣下筛。食后酒后方寸匕。《千金要方·养性·服食法》。    
    除此之外,枸杞根、五味子、远志、槐子、黄连、泽泻、甘菊、黄芪、山药等也是道教服食家常常服食的草木类药物。    
    从以上道教服食术所涉及的药物品种上来分析,不难看出,服食之士服食的药物就其功效而言,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的药,前者是质地沉重的矿物质类物质,如朱砂、磁石等,临床上可用于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等阳气燥动、心神不安的实证;后者为植物药如柏子仁、茯苓、远志、菖蒲、杏仁等,具有养心滋肝作用,在临床上可用于心肝血虚、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宁的虚证。另一大类是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以增强抵抗和祛病能力,调节和促进新陈代谢,起到强壮身体的药物,如白术、胡麻、桂、黄芪、天门冬、枸杞子等。这类补虚药在临床不可用于治疗先天不足、体质虚弱、久病伤正、年老体衰等虚证。    
    道教服食家深信:服食草木类药物不仅可以轻身益气、益寿延年,而且如果服食到一定程度,且配合服气行气修炼,就可以使身体处于“不饥”、“不饿”的状态,甚至达到不食五谷而长生的“断谷”境界。    
    断谷,即辟谷,也称却谷、休粮、绝粒,都是指不食五谷之术。辟谷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庄子就曾经绘声绘色地描述到这种能行辟谷之术的神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页。    
    秦汉时期,在方士中就已流行不食五谷的长生术,出现了一些辟谷之士。《汉书·郊祀志》谓:“李少君以其祠灶、谷道、却老之术见信于帝。”《史记·留候世家》也有张良“性多病,乃学辟谷,道引轻身”的记载。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就有一篇论述辟谷之术的文献——《却谷食气》。食气,即服气,指将自然界的某种清气如日气或月气吞入腹中。“却谷食气”就是指通过服食外界清气来达到辟谷目的,以求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当然,辟谷之士在修炼此功法时,并非不吃任何东西,只是不吃五谷杂粮罢了。据研究,辟谷之士在服气辟谷的过程中,除了要饮水外,还要特别需要服食一些富含高蛋白、高油脂类的草木类药物,如术、茯苓、胡麻、黄精等,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的不少方士都热衷于辟谷之术。是什么因素促使秦汉时期辟谷之术的兴起并在方士中广为流行的呢?究其原因,这首先与当时社会上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思想的变革密切相关。“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还必须合理调配饮食结构,保证人体必须的各种营养素,并且还要保证人的肠胃能吸收这些营养素。但在先秦时期,社会上的上层阶层多喜食肥厚的肉类食物,“膳用六牲”并纵酒为乐。这种饮食结构过多地摄入高脂肪的动物性食品,必然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针对这种情况,社会上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指出其弊端,以为肉虽多,不能胜食气,明确把这种“肥肉厚酒”的食谱称为“烂肠之食 ”。这种反对过分荤食,提倡素素的饮食思想给当时的方士们以很大影响,一些方士纷纷在饮食上返朴归真,多喜食天然植物性食物。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8)

    其次,这是因为在方士们看来,饮食的品种还直接关系到人的生理、心理差异。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淮南子》中:    
    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刘安等编著、高诱注:《淮南子·坠形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方士们认为,“食谷者智慧而夭”不能长生,是由于人吃了五谷杂粮,肠中积成粪便,秽浊充塞体内的缘故,相反“食气者”却能做到“神明而寿”。所以,欲得长寿延年,就必须“ 却谷食气”,修炼辟谷之术,这样有朝一日才能达到“不食者不死而神”的境地。    
    道教创兴后,把辟谷之术也纳入其修仙方术之列,并对辟谷之术作了神秘主义的阐释。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三尸,亦称三虫、三彭。上尸名彭倨,好宝物;中尸名彭质,好五味;下尸名鼓矫,好色欲。而且上尸居脑宫,中尸居明堂,下尸居腹胃。三尸常居人脾,是欲望产生的根源,是毒害人体的邪魔。三尸在人体中是靠谷气生存的,如果人不食五谷,断其谷气,那么三尸在人体中就不能生存了,人体内也就消除了恶魔。所以《抱朴子·内篇》云:“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 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6页。也就是说,要想益寿长生、“神明不死”就必须辟谷。在这一理论思想指导下,自道教创立后,许多道徒便虔诚地把研习辟谷之术作为修炼成仙的基本途径之一,各种辟谷之法如“服气绝粒”、“符水断谷”、“吞石辟谷”等不断涌现。据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当时已有辟谷之术“近有一百许法”:    
    近有一百许法,或服守中石药数十丸,但辟四五十日不饥,练松柏及术,亦可守中,但不及大药,久不过十年以还。或辟一百二百日,或须日日服之,乃不饥者。或先作美食极饱,乃服药以养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还食谷,当以葵子猪膏下之,则所作美食皆下,不坏如故也。洛阳有道士董威辇……,云以甘草、防风、苋实之属十许种捣为散,先服方寸匕,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辄更服散,气力颜色如故也。欲还食谷者,当服葵子汤下石子,乃可食耳。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6~267页。    
    上述引文末介绍的,即是先食甘草、防风、苋实等十几种草木制配制的辟谷散剂,然后吞服石子的所谓“吞石辟谷法”。辟谷之士还常采用喝符水以达到不进五谷杂粮的目的,即“符水断谷”。符水通常有两种,一是以手指向水中画符而成;二是以纸画符烧成灰烬放在水中搅拌而成。葛洪就此云:“又符水断谷,虽先令人羸,然宜兼知者,倘卒遇荒年,不及合作药物,则符水为上矣。”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8页。也有饮祝水来辟谷的方法,《抱朴子》中就介绍了这一方法,云:“甘始法,召六甲六丁玉女,各有名字,因以祝水而饮之,亦可令牛马皆不饥也。”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6~267页。    
    当然,道教辟谷之士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吞服清气来达到辟谷目的。例如《云笈七》卷六○《诸家气法》中就载有“服气绝粒”,兹?录如下:    
    服气绝粒第二……平枕正卧,绝一切浮想。浮想若不除则心神NFDA1当闭不行。绝想止念既定,然待出息尽,便闭玄牝,气鼓满牙齿,勿得相近。欲咽之时,齿牙微相近,仍须收息缩气, (音摄)腹咽下,以咽得为度,咽得饱以为期,亦无时限。《云笈七》卷六○《诸家气法》,《道藏》第22册,第418页。    
    道徒在行辟谷之术时,并不一下子就“急断”谷物,而是采取逐日“节量饥饱”的渐进方法。因为道教服食之士认为,掌握辟谷之术“若遭世荒,隐窜山林,知此法者,则可以不饿死。其不然也,则无急断,急既无可大益。又止人中断肉,闻肥鲜之气,皆不能不有欲于中心。若未便绝俗委家,岩栖岫处者,固不成遂休五味,无致自苦,不如莫断谷而节量饥饱”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6页。。所以,道徒在修炼辟谷之术时,一般都采取逐渐减食的方法,由一日三餐减为二餐、一餐,并坚持服气导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