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75-医宗金鉴-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烊消尽; 服一升; 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 仲景于脉弱阴弱者; 用芍药以益阴; 阳虚者; 用桂 
枝以通阳; 甚则加人参以生脉; 未有用地黄; 麦冬者。 岂以伤寒之法 
义重扶阳乎? 抑阴无骤补之法欤? 此以心虚脉结代; 用生地黄为君; 
麦冬为臣; 峻补真阴; 开后学滋阴之路也。 地黄; 麦冬; 味虽甘而气 
则寒; 非发陈; 蕃莠之品; 必得人参; 桂枝以通阳脉; 生姜; 大枣以 
和卫营; 阿胶补血; 酸枣安神; 甘草之缓; 不使速下; 清酒之猛捷于 
上行; 内外调和; 悸可宁而脉可复矣。 酒七升水八升; 只取三升者; 
久煎之则气不峻; 此虚家用酒之法。 且知地黄; 麦冬得酒最良。 此证 
当用酸枣仁; 肺痿用麻子仁可也。 如无真阿胶; 以龟板胶代之。 桂枝 
人参; 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太阳外证未解; 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 
痢; 痢下不止; 表里不解; 脉微弱; 心下痞硬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证; 医反下之; 痢遂不止; 其脉促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连黄芩汤 
主之。 

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桂枝人参汤 
属性: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水九升; 先 
煮四味; 取五升; 纳桂更煮三升; 日再服; 夜一服。 

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 
属性: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 ( 炙 ) 二两; 而水八升; 先 
煮葛根; 减二升; 纳诸药; 煮二升; 分温再服。 
【集注】柯琴曰: 外热不除; 是表不解; 下痢不止; 是里不解; 病因 
则同。 一以微弱之脉而心下痞硬; 是脉不足而证有余: 一以脉促而喘 
;反汗自出; 是脉有余而证不足; 表里虚实; 当从脉而辨证矣。 弱脉 
见于数下后; 则痞硬为虚。 故用理中之辛甘温补; 止痢消痞硬; 又加 
桂枝以解表。 先煮四味后纳桂枝; 和中之力饶; 而解肌之气锐; 是于 
两解中寓权宜法也。 桂枝证脉本缓; 误下后而反促; 阳气重; 可知邪 
束于表; 阳扰于内。 故喘而汗出; 痢遂不止者; 是暴注下迫; 属于热 
也。故君气清质轻之葛根; 以解肌而止痢; 佐苦寒清肃之芩连; 以止 
汗而除喘; 又加甘草以和中。 先煮葛根后纳诸药; 解肌之力缓; 而清 
中之气锐; 又与补中逐邪者殊法矣。 又曰: 上条脉证是阳虚; 虽协热 
于外; 而里则虚寒; 下条脉证是阳盛; 虽下痢不止; 而表里俱实。 同 
一协热痢; 同是表里不解; 而寒热虚实攻补不同。 前方理中加桂枝; 
而冠桂枝于人参之上; 后方泻心加葛根; 而冠葛根于芩连之首。 不名 
理中泻心者; 总为表未解故耳。 补中亦能解表; 凉中亦能散表; 补中 
亦能散痞; 凉中亦能止痢。 仲景制两解方; 神化如此。 

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白虎汤
属性: 治阳明证; 汗出渴欲饮水; 脉洪大浮滑; 不恶寒反恶热。 
石膏 ( 碎; 绵裹 ) 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 阳明邪从热化; 故不恶寒而恶热; 热蒸外越; 故热 
汗自出; 热烁胃中; 故渴欲饮水; 邪盛而实; 故脉滑; 然犹在经; 故 
兼浮也。 盖阳明属胃; 外主肌肉; 虽有大热而未成实; 终非苦寒之味 
所能治也。 石膏辛寒; 辛能解肌热; 寒能胜胃火; 寒性沉降; 辛能走 
外;两擅内外之能; 故以为君。 知母苦润; 苦以泻火; 润以滋燥; 故 
以为臣。 用甘草; 粳米调和于中宫; 且能土中泻火; 作甘稼穑; 寒剂 
得之缓其寒; 苦药得之平其苦; 使沉降之性; 皆得留连于味也。 得二 
味为佐; 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 煮汤入胃; 输脾归肺; 水精 
四布; 大烦大渴可除矣。 白虎为西方金神; 取以名汤; 秋金得令; 而 
炎暑自解矣。 更加人参以补中益气而生津; 协和甘草; 粳米之补; 承 
制石膏; 知母之寒; 泻火而土不伤; 乃操万全之术者。 

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白虎加人参汤
属性: 治太阳中热; 汗出恶寒; 身热而渴者; 暍是也。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 以 
水如前煮服法。 
【集注】赵良曰: 汗出恶寒; 身热而不渴者; 中风也。 汗出恶寒; 身 
热而渴者; 中暍也。 其证相似; 独以渴不渴为辨。 然伤寒; 中风; 皆 
有背微恶寒; 与时时恶风而渴者; 亦以白虎人参汤治之。 盖为火烁肺 
金;肺主气者也; 肺伤则卫气虚; 卫虚则表不足; 由是汗出身热恶寒 
。『内经』曰: 心移热于肺; 传为膈消。 膈消则渴; 皆相火伤肺所致 
;可知其要在救肺也。 石膏能治三焦火热; 功多于清肺; 退肺中之火 
;故用为君。 知母亦就肺中泻心火; 滋水之源; 人参生津益所伤之气 
而为臣。 粳米; 甘草补土以资金为佐也。 

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猪苓汤
属性: 治阳明病; 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 少阴病下痢六; 七 
日;咳而呕渴; 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 ( 去皮 )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右五味; 以水四 
升;先煮四味; 取二升; 去滓; 纳下阿胶; 烊消; 温服七合; 日三服 
。 
【集注】赵羽皇曰: 仲景制猪苓一汤; 以行阳明; 少阴二经水热。 然 
其旨全在益阴; 不专利水。 盖伤寒表虚最忌亡阳; 而里热又患亡阴。 
亡阴者; 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 故阴虚之人; 不但大便不可轻 
动;即小水亦忌下通。 盖阴虚过于渗利; 则津液反致耗竭。 方中阿胶 
质膏养阴而滋燥; 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 佐以二苓之渗泻; 既疏浊热 
而不留其瘀壅; 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 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 
故太阳利水用五苓者; 以太阳职司寒水; 故加桂以温之; 是暖肾以行 
水也。 阳明; 少阴之用猪苓; 以二经两关津液; 特用阿胶; 滑石以润 
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 利水虽同; 寒温迥别; 惟明者知之。 

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五苓散附茵陈五苓散
属性: 治脉浮小便不利; 热微消渴者。 发汗已; 
脉浮数烦渴者。 中风发热; 六; 七日不解; 而烦; 有表里证; 渴欲饮 
水;水入则吐者。 
茯苓十八铢 猪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 桂半两; 右五味 
为散; 以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服暖水; 汗出愈。 
【注】是方也; 及太阳邪热入腑; 水气不化; 膀胱表里药也。 治水逆 
;水入则吐; 一治消渴; 水入则消。 夫膀胱者; 津液之腑; 气化则能 
出矣。 邪热入之; 若水盛则水壅不化而水蓄于上; 膀胱之气化不行; 
致不便不利也。 若热盛则水为热耗; 而水消于上; 膀胱之津液告竭; 
致小便不利也。 水入吐者; 是水盛于热也; 水入消者; 是热盛于水也 
。二证皆小便不利; 故均得而主之。 然小便利者不可用; 恐重伤津液 
也。 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 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 
君泽泻之咸寒; 咸走水腑; 寒胜热邪。 佐二苓之淡渗; 通调水道; 下 
输膀胱; 并泻水热也。 用白术之燥湿; 健脾助土; 为之堤防以制水也 
。用桂之辛温; 宣通阳气; 蒸化三焦以行水也。 泽泻得二苓下降; 利 
水之功倍; 小便利而水不蓄矣。 白术须桂上升; 通阳之效捷; 气腾津 
化渴自止也。 若发热表不解; 以桂易桂枝; 服后多服暖水; 令汗出愈 
。是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 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 加人参 
名春泽汤; 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 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治湿热发 
黄;表里不实; 小便不利者; 无不克也。 

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属性: 治服桂枝汤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 
汤主之。 
于桂枝汤方内; 去芍药加茯苓; 白术各三两; 余根据桂枝汤法煎服。 小 
便利则愈。 
【注】服桂枝汤已汗也; 或下之已下也; 今仍有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之表;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停饮之里; 无汗表不解; 心下有水 
气;当用小青龙汗之。 今无汗表不解; 有水气;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 
利;而不用小青龙者; 以其已经汗下; 表里俱虚也。 故仍用桂枝汤以 
解表; 去芍药之酸收; 避无汗心下之满; 加茯苓之燥渗; 因水停小便 
不利也。 余根据桂枝汤法煎服; 谓根据桂枝汤法取汗也。 小便利则愈; 谓 
饮病输水道则愈也。 此方即桂苓甘术汤而有生姜; 大枣。 其意专在解 
肌;利水次之; 故用生姜; 大枣佐桂枝; 以通津液取汗也。 桂苓甘术 
汤不用生姜; 大枣而加茯苓; 其意专在利水; 扶阳次之; 故倍加茯苓 
君桂枝; 于利水中扶阳也。 故方后不曰根据服桂枝汤方也。 

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十枣汤
属性: 治太阳中风表解;???? 汗出而不恶寒; 里有水气; 小 
便不利; 呕逆短气; 心下至胁痞满硬痛者。 此治水之急方也。 
大枣 ( 擘 ) 十枚 甘遂 大戟 芫花 ( 熬 ) 各等分; 右三味; 各 
别捣为散; 以水一升半; 先煮大枣肥者十枚; 取八合; 去滓; 纳药末 
;强人一钱; 羸人服半钱; 平旦温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 明日再服; 
加半钱。 得快下后; 糜粥自养。 
【集注】柯琴曰: 仲景治水之方; 种种不同; 此其最峻者也。 凡水气 
为患; 或喘或咳; 或悸或噎; 或吐或痢; 病在一处而止。 此则水邪留 
结于中; 心腹□下痞满硬痛; 三焦升降之气阻隔难通。 此时表邪已罢 
;非汗散之法所宜; 里饮实盛; 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 非选逐水至峻 
之品以折之; 则中气不支; 束手待毙矣。 甘遂; 芫花; 大戟三味; 皆 
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 并举而用之; 气味相济相须; 故可夹攻水邪之 
巢穴; 决其渎而大下之; 一举而患可平也。 然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以毒药攻邪; 必伤及脾胃; 使无?? 和甘缓之品为主宰; 则邪气尽而 
大命亦随之矣。 然此药最毒; 参术所不能君; 甘草又与之相反; 故选 
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 一以顾其脾胃; 一以缓其峻毒。 得快痢后; 
糜粥自养; 一以使谷气内充; 一以使邪不复作。 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 
;尽美又尽善也。 眛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 而不敢用; 岂知承制之理 
乎?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大承气汤
属性: 治阳明病; 潮热; 手足濈然汗出;?? 语汗出多; 胃 
燥独语; 如见鬼状; 喘冒不能卧; 腹满痛; 脉滑实。 又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又少阴病初得之; 口燥咽干者。 自痢清水; 色纯青; 心下痛 
;口燥舌干者。 六; 七日; 腹胀不大便者。 
大黄 ( 酒洗 ) 四两 厚朴半斤 枳实 ( 炙 ) 五枚 芒硝三合; 右 
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二物; 取五升; 纳大黄; 煮取二升; 去滓; 纳 
芒硝; 再上火微煮一; 二沸; 分温再服。 得下即停后服。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小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 厚朴 ( 炙; 去皮 ) 二两 枳实三枚 ; 右三味; 以水四 
升;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三服。 初服汤当大便; 不尔再服; 以 
利为度。 得便即止服。 
【集注】柯琴曰: 诸病皆因于气; 秽物之不去; 由于气之不顺也。 故 
攻积之剂; 必用气分之药; 因以承气名汤。 方分大; 小者; 有二义焉 
:厚朴倍大黄; 是气药为君; 名大承气; 大黄倍厚朴; 是气药为臣; 
名小承气。 味多性猛; 制大其服 ; 欲令大泄下也; 因名曰大; 味寡 
性缓; 制小其服; 欲微和胃气也; 因名曰小。 且煎法更有妙义; 大承 
气用水一斗; 煮枳朴; 取五升; 去滓; 纳大黄; 再煮取二升; 纳芒硝 
;何哉? 盖生者气锐而先行; 熟者气纯而和缓; 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 
屎;大黄继通地道; 而后枳; 朴除其痞满。 若小承气以三味同煎; 不 
分次第; 同一大黄; 而煎法不同; 此可见仲景微和之意也。 喻昌曰: 
『金匮』治痉为病; 胸满口噤; 卧不着席; 脚挛急必齘齿; 可与大承 
气汤; 乃死中求生之法也。 『灵枢』谓热而痉者死; 腰折; 瘛瘲; 齿 
齘也。 兹所云卧不着席; 即腰折之变文。 脚挛急; 即瘛瘲之变文。 且 
齘齿加以胸满口噤; 上; 中; 下三焦热邪充斥; 死不旋踵矣。 在伤寒 
证腹满可下; 胸满则不可下然投是汤者; 须知所谓胸满; 谓其邪尚在 
表; 故不可下。 此证入里之热; 极深极重; 匪可比伦; 况阳热深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