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75-医宗金鉴-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证腹满可下; 胸满则不可下然投是汤者; 须知所谓胸满; 谓其邪尚在 
表; 故不可下。 此证入里之热; 极深极重; 匪可比伦; 况阳热深极; 
阴血立至消亡; 即稍稍下之; 尚不足以胜其阳救其阴。 故取此汤以承 
领其一线之阴气; 阴气不尽为阳热所劫; 因而得生者多矣。 「可与」 
二字甚活; 临证酌而用之; 初非定法也。 既有下之重伤其阴之大戒; 
复有下之急救其阴之活法; 学者欲为深造; 端在此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调胃承气汤
属性: 治表解有汗; 里热不除; 胃因不和; 而不作解者。 
大黄 ( 酒洗 ) 四两 甘草 ( 炙 ) 二两 芒硝半斤; 右三味; 以水 
三升; 先煮二味; 取一升; 去滓; 纳芒硝; 微煮令沸; 稍稍温服之。 
【注】三承气汤之立名; 而曰大者; 制大其服; 欲急下其邪也; 小者 
;制小其服; 欲缓下其邪也。 曰调胃者; 则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 非 
若大; 小专攻下也。 经曰: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火淫于内; 治以苦 
寒。 君大黄之苦寒; 臣芒硝之咸寒; 二味并举; 攻热泻火之力备矣。 
更佐甘草之缓; 调停于大黄; 芒硝之间; 又稍稍温服之; 使其力不峻 
;则不能速下而和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更衣丸
属性: 治津液不足; 肠胃干燥; 大便不通。 
朱砂 ( 研如飞面 ) 五钱 芦荟 ( 研细; 生用 ) 七钱 滴好酒少许 
;和丸。 每服一钱二分; 好酒下。 
【集注】柯琴曰: 胃为后天之本; 不及固病; 太过亦病。 然太过复有 
阳盛阴虚之别焉。 两阳合明而胃家实; 仲景制三承气汤以下之; 三阳 
燥结而津液亡; 前贤又制更衣丸以润之。 古人入厕必更衣; 故以此命 
名也。 朱砂以汞为体; 性寒重坠下达; 芦荟以液为质; 味苦膏润下滋 
。兼以大寒大苦之性味; 能润燥结; 从上导下而胃关开矣。 合以为丸 
;两者相须; 得效最宏; 奏功甚捷; 诚匪夷所思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麻仁丸
属性:又名脾约丸 
治肠胃燥热; 大便秘结; 小便数多。 
麻子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大黄 ( 去皮 ) 一斤 厚朴 ( 去 
皮) 一斤 杏仁 ( 去皮; 尖熬; 碾脂 ) 一升; 右六味为末; 炼蜜 
为丸; 桐子大; 饮服十丸; 日三服; 渐加; 以利为度。 
【集注】成无己曰: 约者; 约结之约; 又约束也。 经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今胃强脾弱; 约束津液; 不得四布; 但输膀胱 
;小便数而大便硬; 故曰脾约。 麻仁甘平而润; 杏仁甘温而润。 经曰 
: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本草曰: 润可去燥。 是以麻仁为君; 杏仁 
为臣。 枳实破结; 厚朴泻满; 故以为佐。 芍药调中; 大黄通下; 故以 
为使。 朱震亨曰: 既云脾约; 血枯火燔津竭; 理宜滋阴降火; 津液自 
生;何秘之有? 此方惟热甚而禀实者可用; 热微而虚者; 愈致燥涸之 
苦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桃仁承气汤
属性: 治血结胸中; 手不可近; 或中焦蓄血; 寒热胸满; 
漱水不欲咽; 善忘; 昏迷如狂者。 此方治败血留经; 通月事。 
桃仁 ( 去皮; 尖 ) 五十个 桂枝三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 
二两;;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去滓; 纳芒硝; 更上火微 
沸;下火先食; 温服五合; 日三服; 当微痢。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抵当汤并丸
属性: 治伤寒蓄血; 并治症瘕; 追虫攻毒甚佳。 
水蛭 ( 熬 ) 三十个 ?? 虫 ( 熬; 去头足 ) 三十个 大黄三两  
桃仁 ( 去皮; 尖 ) 三十个; 右四味为散; 以水五升; 煮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不下再服; 利为度。 水蛭 ( 熬 ) 二十个 ?? 虫 ( 熬 
;去翅 ) 二十五个 桃仁 ( 去皮; 尖 ) 二十个 大黄三两; 右四 
味杵; 分为四丸; 以水一升; 煮一丸; 取七合服。 晬时当下血; 若不 
下更服。 
【集注】柯琴曰: 膀胱为水腑; 血本无所容蓄者也。 少腹者; 膀胱之 
室也; 热结硬满; 当小便不利; 而反利者; 是病不在膀胱内而在少腹 
内也。 可知其随经之营血; 因瘀热而结于少腹之里; 而非膀胱之里也 
。故小便虽利; 而硬满急结; 蓄血仍瘀于少腹也。 热淫于内; 神魂不 
安;故发狂。 血瘀不行; 则营不运; 故脉微而沉; 营不运; 则气不宣 
;故沉而结也。 营气不周于身; 则身黄。 消谷善饥者; 胃火炽盛也。 
大便反易者; 血之濡也; 色黑者; 蓄血渗入也。 善忘者; 血不荣; 智 
不明也。 此皆瘀血之微兆; 非至峻之剂; 不足以抵其巢穴; 而当此重 
任;故立抵当汤。 蛭; 虫之善饮血者; 而利于水;??; 虫之善吮血者 
;而猛于陆。 并取水陆之善取血者以攻之; 同气相求; 更佐桃仁之苦 
甘;推陈致新; 大黄之苦寒; 荡涤邪热; 故名抵当也。 若热虽盛而未 
狂;少腹满而未硬; 宜小其制; 为丸以缓治之。 若外证已解; 少腹急 
结;其人如狂; 是转属阳明; 用调胃承气加桃仁; 桂枝之行血者于其 
中;以微痢之; 胃和则愈矣。 此桃仁承气为治之缓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栀子豉汤
属性: 附: 加减诸汤 治阳明病; 脉浮而紧; 咽燥口苦; 
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 不恶寒; 反恶热; 身重烦躁; 心中愦愦; 怵惕 
懊??; 目疼鼻干; 不得卧。 
栀子 ( 擘 ) 十四枚 香豉 ( 绵裹 ) 四合; 右二味; 以水四升; 先 
煮栀子; 得二升半; 纳豉;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 温进一服; 
得吐止后服。 若少气者; 加甘草二两。 若呕者; 加生姜三两。 若下后 
心烦腹满; 起卧不安者; 去香豉加厚朴四两; 枳实四枚。 若医以丸药 
下之; 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 去香豉加干姜二两。 若身热发黄者; 去 
香豉加甘草一两; 黄柏二两。 
【集注】柯琴曰: 太阳以心腹为里; 阳明以心腹为表。 盖阳明之里是 
胃实; 不特发热恶热; 目痛鼻干; 汗出身重; 谓之表; 一切虚烦虚热 
;咽燥口苦舌胎; 腹满烦躁不得卧; 消渴而小便不利; 凡在胃之外者 
;悉是阳明之表也。 仲景制汗剂; 是开太阳表邪之出路; 制吐剂是引 
阳明表邪之出路; 所以太阳之表宜汗不宜吐; 阳明之表当吐不当汗; 
太阳当汗而反吐之; 便见自汗出不恶寒; 饥不能食; 朝食暮吐; 欲食 
冷食; 不欲近衣等证; 此太阳转属阳明之表法; 当栀子豉汤吐之。 阳 
明当吐而不吐; 反行汗下; 温针等法; 以致心中愦愦; 怵惕懊??; 烦 
躁舌胎等证; 然仍在阳明之表; 仍当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苦能涌泄; 
寒能胜热; 其形像心; 又赤色通心; 故主治心中上; 下一切证。 豆形 
像肾; 又黑色入肾; 制而为豉; 轻浮上行; 能使心腹之浊邪上出于口 
;一吐而心腹得舒; 表里之烦热悉解矣。 所以然者; 急除胃外之热; 
不致胃家之实; 即此栀豉汤为阳明解表之圣剂矣。 热伤气者少气; 加 
甘草以益气; 虚热相搏者多呕; 加生姜以散邪。 若下后而心腹满; 起 
卧不安; 是热已入胃; 便不当吐; 故去香豉。 屎未燥硬; 不宜复下; 
故只用栀子以除烦; 佐枳朴以泄满; 此两解心腹之妙; 又小承气之轻 
剂也。 若以丸药下之; 身热不去; 知表未解也; 心中结痛; 知寒留于 
中也。 表热里寒; 故任栀子之苦以除热; 倍干姜之辛以逐寒; 而表热 
自解; 里寒自除。 然非吐不能达表; 故用此以探吐之; 此又寒热并用 
;为和中解表之剂矣。 内外热炽; 肌肉发黄; 必须苦甘之剂以调之 ; 
柏皮; 甘草色黄而润; 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外热; 形色之病; 仍假形 
色以通之。 此皆用栀豉加减以御阳明表证之变幻也。 夫栀子之性; 能 
屈曲下行; 不是上涌之剂; 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 能令人吐耳。 观瓜 
蒂散必用豉汁和服; 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 栀子干姜汤去豉用姜; 是 
取其横开。 栀子厚朴汤; 以枳朴易豉; 是取其下泄。 似皆不欲上越之 
义;虽苦亦能作涌; 然非探吐不能吐也。 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 则栀 
子之性自明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瓜蒂散
属性: 治胸中痞硬痰饮; 一切实邪; 及气冲咽不得息者; 用此 
吐之。 
瓜蒂 ( 熬黄 ) 一分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 各别捣筛; 为散已; 
合治之。 取一钱匕; 以香豉一合; 热汤七合; 煮作稀糜; 去滓; 取汁 
和散; 温; 顿服之。 不吐者; 稍稍加服; 得快吐乃止。 
【注】胸中者; 清阳之腑; 诸邪入胸; 皆阻阳气不得宣达; 以致: 胸 
满痞硬; 热气上冲; 燥渴心烦; 嗢嗢欲吐; 脉数促者; 热郁结也。 胸 
满痞硬;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 手足寒冷; 欲吐不能吐; 脉迟紧者; 寒 
郁结也。 凡胸中寒热; 与气; 与饮郁结为病; 谅非汗下之法所能治; 
必得酸苦涌泻之品; 因而越之; 上焦得通; 阳气得复; 痞硬可消; 胸 
中可和也。 瓜蒂极苦; 赤豆味酸; 相须相益; 能除胸胃中实邪; 为吐 
剂中第一品也。 而佐香豉粥汁合服者; 藉谷气以保胃气也。 服之不吐 
;稍稍加服; 得快吐而即止者; 恐伤胃中元气也。 此方奏功之捷; 胜 
于汗下; 所以三法鼎立; 今人不知岐伯; 仲景之精义; 置之不用; 可 
胜惜哉!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小陷胸汤
属性: 治心下痞; 按之则痛; 脉浮滑者。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栝蒌实 ( 大者 ) 一个;; 右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栝蒌实; 取三升; 去滓; 纳诸药; 煮取二升; 分温三服。 
【集注】程知曰: 此热结未深者; 在心下; 不似大结胸之高在心上。 
按之痛; 比手不可近为轻。 脉之浮滑又缓于沉紧; 但痰饮素盛; 挟热 
邪而内结; 所以脉见浮滑也。 以半夏之辛散之; 黄连之苦泻之; 栝蒌 
之苦润涤之; 皆所以除热散结于胸中也。 先煮栝蒌; 分温三服; 皆以 
缓治上之法。 程应旄曰: 黄连涤热; 半夏导饮; 栝蒌润燥; 合之以开 
结气; 亦名曰陷胸者; 攻虽不峻; 而一皆直泻; 其胸里之实邪; 亦从 
此夺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大陷胸汤丸
属性: 主治伤寒发热; 不发汗而反下之; 表热乘虚入于 
胸中; 与不得为汗之水气结而不散; 令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其人身无大热; 但头汗出; 或潮热燥渴; 脉沉紧者。 如水肿; 肠澼; 
初起形气俱实者; 亦可用。 
大黄六两 芒硝 苦葶苈子 杏仁 ( 去皮 ) 各半升 甘遂 ( 为末 
)一钱; 右五味; 以水先煮大黄; 杏; 苈; 去滓; 纳芒硝; 煮一; 二 
沸;纳甘遂末; 温服; 得快痢止后服; 如未剧者; 加白蜜二合; 作丸 
如弹子大; 水煮一丸; 服过宿乃下; 如不下更服。 
【集注】柯琴曰: 胸中者; 宗气之所出; 故名气海。 气为阳; 故属太 
阳之部。 气为水母; 气清则水精四布; 气热则水浊而壅结矣。 水结于 
胸;则津液不下; 无以润肠胃; 故大便必燥; 不下输膀胱; 故水道不 
通。大黄; 芒硝善涤肠胃之热实; 此病在胸中而亦用以为君者; 热淫 
于内; 当治以苦寒; 且以润阳明之燥; 是实则泻子之法; 补膀胱之寒 
;亦制之以其所畏也。 任甘遂之苦辛; 所以直攻其水结。 然水结因于 
气结; 必佐杏仁之苦温; 以开其水中之气; 气行而水自利矣。 水结又 
因于气热; 必佐葶苈之大寒; 以清其气分之热; 源清而流自洁矣。 若 
胸中水结而未及中焦者; 当小其制; 而复以白蜜之甘以缓之; 使留恋 
于胸中; 过宿乃下; 但解胸心之结滞; 而保肠胃之无伤; 是又以攻剂 
为和剂也。 是方为利水攻积之剂; 故治水肿; 痢疾之初起者甚捷; 然 
必视其人壮实; 可以一战成功; 如平昔素虚弱与病久而不任攻伐者; 
当念虚虚之戒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三物白散
属性: 治伤寒;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及胸膈寒实痰水内结等证。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 ( 去皮; 熬黑; 研如泥 ) 一分; 右杵二 
味为末; 纳巴豆于臼中杵之; 以白饮合服。 强人一钱; 羸者减之。 病 
在膈上必吐; 在膈下必痢。 不痢进热粥一杯; 痢过不止; 进冷粥一杯 
。 
【注】是方治寒实痰水结胸; 极峻之药也。 君以巴豆极辛极烈; 攻寒 
逐水; 斩关夺门; 所到之处无不破也。 佐以贝母开胸之结。 使以桔梗 
为之舟楫; 载巴豆搜逐胸邪。 膈上者必吐; 膈下者必痢; 使其邪悉尽 
无余矣。 然惟知任毒以攻邪; 不量强羸; 鲜能善其后也; 故羸者减之 
。不利进热粥; 利过进冷粥; 盖巴豆性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